早在達爾文之前,就已經有人提出過進化的觀點。但是真正使生物進化論為世人所關注的是達爾文于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因為《物種起源》的結論建立在大量的第一手考查資料基礎之上。《物種起源》不僅帶來了生物科學的根本變革,而且使人們的世界觀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達爾文是在“貝格爾”號艦上擔任博物學家時進行的五年航海考查時期,通過考查和對比各地的物種性狀,得到了物種漸變的結論。航海結束后,達爾文又通過搜集動物和植物在家養條件下發生變異的材料,根據人工選擇的原理得到了自然選擇的思想。遺傳變異、生存斗爭、自然選擇學說是《物種起源》一書的主要內容。本書由1859年《物種起源》首次出版的版本為底本譯出。
《物種起源》所闡述的進化論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被譽為“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書”被美國《生活》雜志列入有史以來最佳圖書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的理想藏書翻譯成30多種語言,印行無數次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部書。——《新科學家》沒有任何一本書像這樣改變了我們看待自然世界和人類起源的方式。——《星期日電訊報》這本書的格調非常好,可以打動那些對物種起源一無所知的人。——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
達爾文(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者。22 歲從劍橋大學畢業后,他乘坐“貝格爾”號艦做了歷時5 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研究。1859 年他出版劃時代著作《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引 言....................................... 1
第一章 馴化變異............................... 1
第二章 自然變異.............................. 24
第三章 生存斗爭.............................. 34
第四章 自然選擇.............................. 46
第五章 變異的法則............................ 77
第六章 學說的難點........................... 101
第七章 本能................................. 123
第八章 雜種性質............................. 146
第九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全.................... 166
第十章 論生物的地質演替...................... 186
第十一章 地理分布........................... 206
第十二章 地理分布(續)...................... 228
第十三章 生物的相互親緣關系:
形態學、胚胎學、殘跡器官................ 245
第十四章 回顧與結論......................... 273
附 錄 有關“物種起源”見解的發展史略 ......... 292
譯后記..................................... 300
搭乘皇家“貝格爾”號周游世界時,身為博物學者,我對南美洲的生物分布以及現存生物和古生物的地質關系頗為留意。某些情況似乎讓我對物種起源略有所悟——這是個謎中謎,正如一位極偉大的哲學家說過的。回國后的1837年,我靈機一動,耐心深入搜集有關的資料,加以融會貫通,這個問題也許可以有所心得的嘛。經過五年努力之后,我斗膽對該主題進行了思辨,并記了些簡短的筆記;1844年又把它擴充為一份結論提綱,當時在我看來算是有點眉目了。從那以后,我始終不渝,孜孜以求。希望讀者原諒我扯個人的瑣事,說出來是為了表明,我的決定并非草率做出。
如今,我的研究工作即將告一段落,但離徹底完成還需投入兩三年時間,而且我現在身體不算強壯,便有人勸我先發表了這份摘要再說。特別促使我這樣做的,是研究馬來群島博物學的華萊士先生對于物種起源所做的一般結論,竟幾乎和我不謀而合。去年,他把一份有關本主題的研究報告寄給了我,要求我轉交查爾斯·賴爾(CharlesLyell)爵士,爵士把它交給了林奈學會,刊登在該學會第三卷學報上。賴爾爵士和胡克博士都了解我的研究,胡克還讀過我1844年寫的綱要,他們認為最好把我原稿的若干章節和華萊士先生的優秀論文同時發表。我不勝榮幸。
現在發表的這個摘要必定不夠完善。這里無法為我的若干論述提出參考文獻和權威典籍,有必要拜托讀者對我的論述精確性有所信任。錯誤在所難免,雖然自認一貫小心謹慎,只信賴可靠的典籍。本書僅僅能給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結論,用少量事實來做實例,希望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就足夠了。今后有必要把我做結論所依據的全部事實以及參考資料一五一十發表出來,這一點我比誰都念念不忘的;希望將來的著作中能做到。我很清楚,本書所討論的,幾乎沒有一點不能用事實來舉證,而絕不會引出同我的結論直接背道而馳的東西。只有對每一個問題的正反兩方面事實和論點加以充分論述,反復權衡,才能得出公平的結果,但這里做不到。
我得到了許多學者的慷慨相助,其中有些素不相識;很遺憾,由于篇幅的限制,無法一一鳴謝。然而,機會難得,一定要對胡克博士深切致謝,最近十五年來,他以豐富的學識和卓越的判斷力,千方百計鼎力相助。
關于物種起源,學者們如果對生物的相互親緣關系、胚胎關系、地理分布、地質演替等等加以思考,那就可以想見會得出如下結論:物種不是獨立創造出來的,而是與變種一樣,是從其他物種傳承下來的。然而,這一結論即使有根有據,也不能令人滿意,除非我們能夠證明,這個世界的無數物種如何變異才獲得了令人贊不絕口的完善構造和相互適應性。學者們始終把可能的變異僅僅歸因于外界條件,如氣候、食物等。從某一狹義來說,正如后文即將看到的,這可能是正確的;但是,例如把啄木鳥的構造,它的腳、尾、喙、舌,如此絕妙地適應于在樹皮下捉昆蟲,也僅僅歸因于外界條件,則是十分荒謬的。再如槲寄生,它從某些樹木吸取營養,種子必須由某些鳥傳播,而且是雌雄異花,絕對需要借助某些昆蟲來完成異花授粉。用外界條件、習性或植株本身的意志作用來解釋這種寄生生物的構造以及它和若干種不同生物的關系,也同樣荒謬絕倫。
我想,“創世遺跡”論者會斷言,經過不計其數的世代,某鳥生下了啄木鳥,某植物生下了槲寄生,且創造得如我們所見的一樣完美;但依我看,這種假設無法自圓其說,未觸及和解釋生物的相互適應性,以及對其生活條件的適應性。
因此,弄清變異和適應的途徑至關重要。剛開始觀察時,我就覺得仔細研究馴養動物和栽培植物,對于解決這個難題也許會提供最好的機會。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這種和所有其他的復雜個例,我一個勁兒地發現,有關馴養變異的知識即使不完善,也能提供最好、最可靠的線索。我在此斗膽聲明,我堅信這種研究價值很高,雖然學者們往往加以忽視。
有鑒于此,本書第一章討論馴養變異。我們將看到,大量的遺傳變異至少是可能的,更有甚者,我們將看到,人類通過選擇積累連續的微小變異,能耐是何等巨大。然后將討論物種在自然狀況下的變異性;不幸的是,討論這個問題不得不簡而又簡,因為只有羅列長篇的事實才能加以妥當處理。然而,我們還能得以討論什么環境條件最有利于變異。第三章討論全世界所有生物之間的生存斗爭,這是以幾何級數高度增殖的必由之路。這就是馬爾薩斯(Malthus)學說在整個動物界和植物界的應用。每一物種所出生的個體,大大超過其可能生存的數量,于是生存斗爭反復出現,結果任何生物所發生的變異,無論多么微小,只要在復雜多變的生活條件下以任何方式有利于自身,就會有較好的生存機會,這樣便被自然選擇了。根據強有力的遺傳原理,任何被選中的變種都傾向于繁殖其變異了的新形態。
自然選擇的基本問題在第四章詳述;我們將看到,自然選擇幾乎不可避免地導致較少改進的生物類型大量絕滅,并且引發我所謂的“性狀分歧”(Divergenceof Character)。第五章討論復雜的、不為人知的變異法則和相關生長法則。接下來的四章將對本學說所存在的最明顯最重大的難點加以討論:第一,過渡的難點,也就是難以了解簡單生物或簡單器官如何變化和改善成高度發展的生物或構造精密的器官;第二,本能的問題,即動物的精神力;第三,雜交現象,即物種雜交的不育性和變種雜交的能育性;第四,地質記錄不完全。第十章考察生物在整個時間上的地質演替。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討論生物在整個空間上的地理分布。第十三章論述生物的分類或相互的親緣關系,包括成熟期和胚胎期。最后一章對全書做一扼要的復述,加上簡短的結束語。
只要承認對周圍全部生物的相互關系是多么無知,關于物種和變種的起源至今還不甚了了,就不足為奇了。誰能解釋某一個物種為什么分布范圍廣而且為數眾多,而另一個近緣物種為什么分布范圍狹而為數稀少?這種關系至關重要,決定著世界一切生物現在的繁盛,并且我相信也決定著它們未來的成功和變異。至于世界上無數生物在史上諸多既往地質時代里的相互關系,我們就所知甚少了。雖然諸多問題至今模糊不清,而且還會長期如此,但經過盡可能從容的斟酌研究和冷靜判斷,我毫不懷疑,許多學者還保持著的和我以前所持的觀點——即每一物種都是獨立創造出來的——是錯誤的。我完全相信,物種不是一成不變的。那些所謂同屬的物種都是其單元屬已然滅絕的另一物種的直系后裔,正如任何一個物種的公認變種乃是那個物種的后裔一樣。另外,我還相信自然選擇是變異的主要而非唯一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