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中華成語故事》一書精心選取了近300個人們常用、常見的成語或典故,設置了“釋義”、“注釋”、“溯源”、“用典”等欄目。“釋義”不僅對成語或典故進行解釋,還點明了它的出處;“注釋”對成語或典故中的重點字詞加以解釋;“溯源”以乎易而生動的語言將每一個成語或典故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來;“用典”即此成語或典故在古今文章中的運用,方便讀者正確認識和使用。此外,本書中亦酌情收錄了一小部分不常用的成語或典故,以拓寬讀者的知識面。
適讀人群 :9-12歲
成語和典故是漢語言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基。閱讀它原始的故事,了解它的來龍去脈,不僅可以培養、提高自己閱讀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習的趣味。該書條目清楚,解讀通俗易懂,圖片精美,是一部適合大眾閱讀的國學讀物。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典籍中,保存和記載著無數的成語,這些成語成了漢語言文學領域最為燦爛的結晶。如果說漢語是浩瀚的大海,成語就像大海中美麗的貝殼。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意義深遠的故事,就像貝殼中珍貴的珍珠,經過歲月的打磨,熠熠生輝。時至今日,大量的成語還在現代人的行文中被廣泛使用,散發著永恒的韻味,藝術價值恒久不衰。
中國的神話傳說和故事廣為人知,并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由于這些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是眾所周知的,人們漸漸將其錘煉,便形成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成語一般都是四字格式,如“愛屋及烏”、“杯弓蛇影”、“滄海桑田”等,也有二字、三字、五字等非四字成語。
成語能夠讓語言放出光彩,是因為它具有非常強烈的感情色彩。它是久遠故事中的精靈,沉淀了那個故事中最直接的情感,當人們提到“草木皆兵”時,便會想到那個人小心翼翼、擔心害怕的樣子。相反,當人們看到“大義滅親”時,也會深切地感受到那份正直與謀略,這就是成語的魅力。當然也有些在后來的傳承中,感染了人們的情緒,改變了最原始的意義,如“百步穿楊”等。
這本書精心選取了人們常用、常見的成語,設置了“釋義”、“注釋”、“溯源”、“用典”等欄目。“釋義”不僅對成語進行解釋,還點明了它的出處;“注釋”對成語中的重點字詞加以解釋;“溯源”以平易而生動的語言將每一個成語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來;“用典”即此成語在古今文章中的運用,方便讀者正確認識和使用。此外,本書中亦酌情收錄了一小部分不常用的成語,以拓寬讀者的知識面。
成語是漢語言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基。閱讀它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的來龍去脈,不僅可以培養、提高自己閱讀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習的趣味。
史汶昕,自由撰稿人。精通文史,喜歡舞文弄墨,文風生動優美。尤其熱愛古典文化,對此有獨到的鉆研,并曾在相關課題研究中獲獎。
哀毀骨立/8
愛屋及烏/9
按圖索驥/10
暗渡陳倉/10
八斗之才/12
八仙過海/13
拔苗助長/14
百步穿楊/14
半部論語/16
杯弓蛇影/17
逼上梁山/18
背水一戰/19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1
滄海桑田/22
豺狼當道/23
草木皆兵/25
長風破浪/26
長安居大不易/27
車水馬龍/28
沉魚落雁/29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30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32
乘興而來/33
程門立雪/34
池中之物/35
初出茅廬/36
大義滅親/37
呆若木雞/39
島瘦郊寒/40
東窗事發/41
東床坦腹/42
東山再起/43
得隴望蜀/44
多多益善/44
對牛彈琴/46
二桃殺三士/47
反其道而行之/49
焚書坑儒/50
風馬牛不相及/51
風聲鶴唳/52
鳳毛麟角/54
負荊請罪/55
覆水難收/56
甘拜下風/57
孤注一擲/58
顧曲周郎/59
刮目相待/60
管鮑之交/61
邯鄲學步/62
合浦珠還/63
涸轍之鮒/64
河東獅吼/65
侯門似海/66
狐假虎威/67
畫餅充饑/68
畫龍點睛/69
畫蛇添足/70
黃粱一夢/72
揮戈反日/73
諱疾忌醫/74
禍起蕭墻/75
雞鳴狗盜/76
雞犬升天/78
疾風知勁草/79
江郎才盡/80
狡兔三窟/81
結草銜環/82
解鈴還須系鈴人/83
借箸代籌/85
金屋藏嬌/86
驚弓之鳥/87
精衛填海/88
舉案齊眉/89
鞠躬盡瘁/91
刻舟求劍/92
口蜜腹劍/93
夸父逐日/94
濫竽充數/96
老驥伏櫪/97
老馬識途/98
老牛舐犢/99
樂不思蜀/100
梁上君子/102
龍盤虎踞/103
廬山真面目/104
洛陽紙貴/105
馬首是瞻/106
馬革裹尸/107
買櫝還珠/108
盲人瞎馬/109
盲人摸象/110
毛遂自薦/111
門可羅雀/113
夢筆生花/114
名落孫山/115
目不窺園/116
目無全牛/116
南轅北轍/118
南柯一夢/119
難兄難弟/120
囊螢映雪/121
鳥盡弓藏/122
嘔心瀝血/123
破鏡重圓/124
破天荒/125
期期艾艾/126
七步成章/127
奇貨可居/128
杞人憂天/129
千夫所指/130
前倨后恭/130
黔驢技窮/132
秦晉之好/133
傾城傾國/134
請君入甕/135
如魚得水/136
塞翁失馬/137
三顧茅廬/139
三人成虎/140
喪家之狗/141
上方寶劍/142
世外桃源/142
首鼠兩端/144
甚囂塵上/146
數典忘祖/146
樹倒猢猻散/148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149
司空見慣/150
四面楚歌/150
彈冠相慶/152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153
天女散花/154
銅琶鐵板/155
投筆從戎/156
投鞭斷流/157
圖窮匕首見/158
退避三舍/159
外強中干/160
丸泥封關/160
完璧歸趙/162
亡羊補牢/164
望梅止渴/165
望洋興嘆/166
韋編三絕/167
圍魏救趙/168
聞雞起舞/168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169
臥薪嘗膽/170
握發吐哺/171
洗耳恭聽/172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172
蕭規曹隨/174
小時了了/175
胸有成竹/176
懸梁刺股/177
掩耳盜鈴/178
夜郎自大/178
一鼓作氣/179
一鳴驚人/181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182
一字千金/183
余音繞梁/184
愚公移山/184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185
約法三章/186
運籌帷幄/187
終南捷徑/188
逐鹿中原/189
坐山觀虎斗/190
作壁上觀/191
負荊請罪
“負荊請罪”的本意是指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向對方賠禮道歉。后來比喻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誠心誠意地求得對方的諒解。典出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溯源
戰國時期,趙國沒有秦國強大,經常受到秦國的欺侮。趙國有一位文臣,名叫藺相如。他才華出眾,有膽有謀。有一次趙國國君派他出使秦國,準備用國寶和氏璧交換秦國的幾座城池。藺相如見了秦王后,憑著機智和勇敢,保全了和氏璧,并當眾責備秦國不講信義,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趙王認為藺相如非常能干,就封他為上卿,位居群臣之首。
當時,趙國還有一位大將軍——廉頗,他帶兵打了許多仗,為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見藺相如僅憑一張嘴便獲得群臣之首的地位,非常生氣,對外揚言說:“如果我在路上遇到藺相如,一定要當面羞辱他一番,看他能把我怎樣!”藺相如聽說后,就盡量避免和廉頗在朝堂外見面,行路時如果看到廉頗的車駕,便將自己的車駕趕到小巷子中,等廉頗過去了再走。藺相如手下的人感到不平,便問藺相如為何如此懼怕廉頗。藺相如便問他們:“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更厲害?”手下人說:“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會怕廉將軍嗎?其實,我不是怕他,只是不想和他發生正面沖突,從而造成國家內部分裂而已。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將相一心,秦國沒有可乘之機。”后來藺相如的這番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慚愧極了。于是,他赤裸著上身,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家道歉。藺相如誠懇地扶起廉頗,二人從此成為生死之交,一起保衛趙國。藺相如的識大體、有大度與廉頗的磊落爽直,都令后人敬佩,而“負荊請罪”這個成語也逐漸被人們用來表示真誠的歉意。
覆水難收
這一成語本意是指潑到地上的水,很難再收回。比喻事成定局,難以挽回,或比喻夫妻離異后難以復合。典出宋·王《野客叢書·二八·心堅石穿覆水難收》:“太公取一壺水傾于地,令妻收入。乃語之曰:‘若言離更合,覆水定難收。’”
溯源
姜太公,原名姜尚,字子牙,是商朝末期人。他足智多謀,精通兵法,但大半生卻身處貧困。為了生活,他做過很多工作,他曾在商朝當過官,但因不滿紂王的殘暴統治而棄官;也曾在朝歌屠過牛,又在孟津賣過飯,還曾經做一些別的行業。姜太公的妻子馬氏見他漸漸老去,卻依然沒有什么出息,不愿和他繼續過貧苦的生活,離他而去。后來周文王發現了姜太公的才華,拜他為太師。后來,姜太公幫助武王滅了商,建立了西周王朝。由于姜太公功勛卓著,周武王封他為齊王。
姜太公為齊王后,生活富裕起來,他以前的妻子馬氏看到后感到非常后悔,便找到姜太公,請求與他恢復夫妻關系。然而姜太公不肯原諒她,更不想和她恢復夫妻關系,于是便把一盆水潑到地上,說:“如果你能將水叫回到盆中,我就答應你的請求。”最后,馬氏沒辦法,只好慚愧地離開了。
甘拜下風
“甘拜下風”是指自認不如他人,并真心佩服他人。出自《莊子·在宥》:“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后來,就用“甘拜下風”表示誠信佩服,自認不如對方。
溯源
石崇是西晉時期的大富豪,據說當時他富可敵國。王愷是晉武帝的舅舅,也是一位富豪。他們倆都爭強好勝,經常在一起比誰更富。因此,兩人經常到處搜羅綺麗的寶物裝飾衣服或車子。
一次晉武帝賜給王愷一棵高兩尺的珊瑚樹,此樹枝丫或密或疏,形狀美麗,簡直是世間少有。王愷得到這棵珊瑚樹后,非常得意,認為這次石崇該認輸了。于是,王愷就帶著這棵罕有的珊瑚樹
去見石崇。石崇看完之后,不動聲色地拿著鐵如意,趁王愷不注意,一下就打在珊瑚樹上,珊瑚樹馬上就碎了。王愷見石崇親手打碎了皇帝賜給自己的寶物,非常惋惜,以為石崇是嫉妒自己擁有如此寶貝,聲色俱厲地責問石崇怎么辦。
石崇卻不慌不忙,悠然地對王愷說:“你別埋怨,今天我就賠你。”石崇說完,就命令仆人去搬家里的珊瑚樹。待石崇把自己所有的珊瑚樹都搬出來后,王愷吃驚了。石崇的珊瑚樹有三尺高的,四尺高的,枝條盤曲,都是王愷從沒有見過的。其中光彩溢目的就有六七棵,像王愷剛剛拿過來的那棵形狀大小的還有很多。王愷看后,茫然若失,不得不甘拜下風了。
孤注一擲
“孤注一擲”的本意是指在賭博時把所有的錢一次投作賭注,決一輸贏。常用來比喻用盡所有力量冒險行事,以求僥幸成功。語出元·脫脫等《宋史·寇準傳》:“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注。陛下,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溯源
寇準,字平仲,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詩人。他出身世家,忠君愛國,辦事干練,敢于直言,在宋太宗時曾擔任許多重要的官職,后得罪權貴,被排擠出了朝廷。宋真宗趙恒即位后,遼朝的蕭太后欺侮宋朝無能,多次進犯宋朝邊境。為了抗擊遼朝的進犯,宋真宗讓寇準任宰相。
1004年,遼朝蕭太后、遼圣宗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進犯宋朝,前鋒已到澶州(今河南濮陽)。邊關告急,寇準勸真宗帶兵親征,然而參知政事王欽若和另一個大臣陳堯叟鼓動真宗逃跑。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今江蘇南京);陳堯叟是蜀人,勸真宗逃到成都去。宋真宗猶豫不決,不知該怎么辦?他問寇準應該怎么辦?寇準認為真宗應親自帶兵出征,鼓舞士氣,這樣才能打退遼兵;一旦棄東京南逃,人心動搖,遼兵就會乘虛而入,國家將滅亡。宋真宗聽從了寇準的建議,決定親自率兵出征,寇準隨同指揮。由于皇帝親征,宋軍士氣大振,在澶州將遼軍主將蕭達蘭射殺,取得了勝利。后來宋遼雙方簽訂了“澶淵之盟”。
寇準堅持抗戰,逼和遼朝,勞苦功高。然而王欽若嫉妒寇準,他在宋真宗面前說,寇準勸真宗親征,是將皇上作為賭注,孤注一擲,使皇帝陷入危險之中,是國家的巨大恥辱。宋真宗聽信讒言,將寇準撤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