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結了作者多年來照顧數千個孩子的經驗,詳述了孩子的飲食、作息以及健康發育過程中的種種問題以及解決方法,對新手父母或者幼兒園老師都是一本非常實用的育兒寶典。
同步解讀寶寶發育特點 養育知道解決育兒難題 只能開發造就聰明寶貝
嬰幼兒學齡前教育碩士,專長是嬰兒照護、嬰幼兒發展與學習、隔代教養與學習等。
"推薦序一 集結育兒妙招的參考書
推薦序二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推薦序三 新手父母最好的育兒伙伴
自 序 用愛及耐心喂養孩子
第一章 了解寶寶特質,聰明教養
順應寶寶特性,找出適當的生活模式 003
第二章 建立寶寶規律作息,拉近親子關系
寶寶作息規律,媽媽輕松帶養 027
善用“三角時點作息法”,簡單建立規律作息 029
第一階段:0~3個月,新生兒階段 035
第二階段:4~9個月,副食品的添加階段、長牙期 049
第三階段:10~12個月,半固態豐富飲食階段 056
第三章 飲食調配妥當,寶寶自然健康長大
母乳哺喂6個月,寶寶抗體才足夠 065
滿4個月后,副食品開始上場了 073
第四章 巧妙解決寶寶哭鬧,讓育兒生活更輕松
媽媽的困擾:寶寶為什么一直哭? 079
處理寶寶的哭,需技巧性地一步步來 082
胎教、父母的情緒,影響寶寶的天生氣質 087
寶寶的睡前是媽媽最困擾的時間點 091
撫觸與按摩,最能紓緩寶寶的情緒 094
寶寶的撫觸與按摩手法 102
第五章 跟著發展進程,陪寶寶玩啟蒙游戲
1~2個月大的寶寶 120
3~4個月大的寶寶 123
5~6個月大的寶寶 125
7~8個月大的寶寶 130
9~10個月大的寶寶 134
11~12個月大的寶寶 137
"
"順應寶寶特性,找出適當的生活模式
許多新手媽媽常因為不了解寶寶,不明白寶寶為什么哭鬧而把自己弄得既緊張又疲累,使得寶寶也經常處于高度焦慮的狀態,以我帶過上千名寶寶的經驗,建議爸媽們可以通過事先的努力,了解孩子的獨特性,順應孩子的性格來進行處理;不過度保護但可以適度指導,給予適當該有的刺激,就可以找到和寶寶相處的平衡點。以下我將針對特質來解析寶寶的特性,希望能讓爸媽們很容易理解并且運用,輕松應對親愛的寶寶!
寶寶活動量的高與低
一般來說,剛出生約三個月大的寶寶,還不太看得出活動量的高低,個體差異不大,不過爸媽還是可略從寶寶的睡眠及飲食情況來觀察;經驗上來說,活動量較高的寶寶睡眠時間通常比較短,若寶寶的睡眠總量,低于十八個小時;經常喝奶到八分飽就會開始亂動,不認真喝,就可能屬于活動量比較高的孩子。
從睡眠及飲食狀況來觀察
寶寶四個月之后由于與人之間的互動較為頻繁,較看得出活動量的高低;而在六個月之后寶寶的行為表現會更明顯。可以說在寶寶四個月大后,如果出現睡眠期很短暫,加上與其他孩子相較,睡眠時間明顯較短,就可能不是常態了,他可能是屬于活動量較高的孩子,需要經常接收外在的刺激,如果刺激不夠,他便會開始尋求自我刺激,例如,表現得很興奮、很開心,或經常哭叫,喜歡被抱著或是有人陪著玩。因此,這類型孩子會通過不同的哭喊方式跟音量來傳達需求,如果一次沒得到響應,他們就會試著再提高分貝。
根據我的觀察,活動量高的寶寶通常進食也較不專心。例如,四至六個月的寶寶每次的奶量約為150至180毫升,但活動量較高的寶寶可能喝到120毫升就會把奶瓶推開,并將頭轉開,開始玩耍,但過不了太久就會哭喊肚子餓。所以,活動量較高的孩子經常會出現動來動去、坐不住的情況,也常有吃不飽、睡眠短暫等特征,且多半需要被安撫才能安定下來;相反的,寶寶四個月大后,如果常會看著旋轉鈴自己玩,翻翻身他可能就會開始哭,這就可能是屬于活動量較低的孩子。不過,對媽媽來說,活動量高的孩子通常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處理,屬于比較磨人的孩子。
園長媽媽的教養對策
活動量高的寶寶,容易因為過度興奮而沒辦法得到適當休息,肌肉往往會顯現出需要被放松的狀態。我安撫這類寶寶的方式是通過嬰兒撫觸與按摩,就像是幫寶寶運動一樣,借由適度的活動來幫助寶寶穩定并且放松。我建議爸媽,可以在家里布置一個舒服的環境,放音樂、調整房間的光線及暖度,讓環境像是在媽媽暖暖的子宮里一樣,然后再幫寶寶進行全身的撫觸,讓肌肉群可以放松。
另外,爸媽也可以多抱抱、親親寶寶,來增加他的安全感,通過肌膚的撫觸,傳遞溫暖訊息,讓寶寶知道爸媽很愛他,讓他的神經可以放輕松。通常一歲以下的寶寶通過安撫放松后,如果能好好睡覺,就不太需要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