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是我國影響最大、代表性最強的古代啟蒙讀物,被譽為“千古第一奇書”。它共有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四句一組,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言簡意賅,豐富生動。它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語感,而且能夠讓孩子在輕松閱讀中,學到知識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下面我們將把其中內容相近的結合在一起,邊誦讀邊講解。
第一講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①本善。性相近,習②相遠。
茍③不教,性乃遷④。教之道,貴以專。
昔⑤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⑥。
竇燕山,有義方⑦。教五子,名俱揚。
【注釋】
①性:生性,人的本性。
②習:習染,后天環境對人的影響。
③茍:假如,如果。
④遷:改變,這里是指不好的變化。
⑤昔:過去。
⑥機杼:織布機上穿引緯線的梭子。
⑦義方:好的方法。
【譯文】
人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很良善。只是天性雖然相近,但在成長過程中,由于后天環境的影響,人的習慣卻可以相差很遠。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秉性就會改變。為了不使人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教育孩子,并且貴在始終一貫。
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里的布來教子。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個個聲名遠揚。
【故事鏈接】
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楚國。楚王聽說晏子要來,就向他的大臣們說:“晏子是齊國最會說話的人。現在他將要到我們楚國來,我想羞辱他一下,你們有什么好主意嗎?”
有一個官員建議說:“當晏子來的時候,請允許我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綁著的是做什么人?’士兵就回答說:‘齊國人。’大王再問:‘為什么要綁他?’士兵就說:‘因為他偷了東西。’”楚王覺得這是一個羞辱晏子的好主意,就按此布置妥當。
晏子來到楚國,楚王設宴招待他。喝酒正喝得高興的時候,兩名小官綁著一個人來見楚王。楚王問道:“你們綁的是什么人,為什么綁他?”
士兵回答說:“是齊國人,因為他犯了盜竊罪。”
楚王故意看著晏子說:“齊國人天生就喜歡盜竊嗎?”
晏子離開了席位回答道:“我聽說這樣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樹,只是葉相像罷了,果實的味道卻不同。為什么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條件不相同啊。現在這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起來了,莫非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喜歡偷東西嗎?”
楚王聽了晏子一番反駁,苦笑著承認說:“圣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第二講養不教,父之過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①。
子不學,非所宜②。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④。
【注釋】
①惰:懶惰,這里是表達失職的意思。
②宜:應該。
③琢:雕琢。
④義:道理。
【譯文】
僅僅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他們,這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失職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會明白事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