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四年高考語文試題命制的一種趨向,無論全國卷還是其他省市卷,閱讀題往往都選傳記作為材料。比如今年(2016年)全國卷的甲、乙、丙三個卷子,文言文閱讀的材料全是傳記,包括《明史·陳登云傳》(甲卷)、《宋史·曾公亮傳》(乙卷)和《明史·傅珪傳》(丙卷);現代文閱讀的實用類文本也多用傳記,節選了《吳文俊傳》和《陳忠實傳》。可見傳記閱讀越來越受到重視,考試也有意往這方面引導。
中小學語文教材也應當多選一些傳記。現在教育部正組織編寫一套新的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聘我擔任總主編,這套新教材就選了不少名人傳記,并鼓勵學生多讀傳記。
為什么中小學生要多讀傳記?我曾在《中外傳記選讀》的前言中說過理由,這里不妨轉述一下:
同學們都渴望能擁有健全、快樂和成功的人生,現在的學習階段就在做準備,而且其本身就已經是你人生經歷的一部分。我們該怎樣設計自己的人生?當然*重要的還是學習。除了學習文化知識,還要從歷史人物或者成功的人物身上學習寶貴的生活道理、人生哲學以及獲取成功的途徑。這就是勵志教育,是人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人都需要不斷添加生活的動力,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要有偶像和楷模,有高遠目標的激勵。如同英國思想家培根所說過的:“用偉人的事跡激勵我們,遠勝一切的教育。”讓同學們從那些杰出的成功的人物身上吸取人生的經驗,從前人多種人生道路的選擇中尋找我們各自的“契合點”,這就是我們設立這門課的主要目的。
十多年前,我主持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其中選修課就專門設置有《中外傳記選讀》一種,我自己還動手編寫了這本教材。因為受高考“指揮棒”影響,一般學校的選修課未必真能讓學生自主選修,很多選修教材編出來都沒有使用,但《中外傳記選讀》一直很受歡迎,每年都有重印。這讓我對傳記的閱讀推廣有了特別的關注。
我還注意到最近三四年高考語文試題命制的一種趨向,無論全國卷還是其他省市卷,閱讀題往往都選傳記作為材料。比如今年(2016年)全國卷的甲、乙、丙三個卷子,文言文閱讀的材料全是傳記,包括《明史·陳登云傳》(甲卷)、《宋史·曾公亮傳》(乙卷)和《明史·傅珪傳》(丙卷);現代文閱讀的實用類文本也多用傳記,節選了《吳文俊傳》和《陳忠實傳》。可見傳記閱讀越來越受到重視,考試也有意往這方面引導。
中小學語文教材也應當多選一些傳記。現在教育部正組織編寫一套新的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聘我擔任總主編,這套新教材就選了不少名人傳記,并鼓勵學生多讀傳記。
為什么中小學生要多讀傳記?我曾在《中外傳記選讀》的前言中說過理由,這里不妨轉述一下:
同學們都渴望能擁有健全、快樂和成功的人生,現在的學習階段就在做準備,而且其本身就已經是你人生經歷的一部分。我們該怎樣設計自己的人生?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學習。除了學習文化知識,還要從歷史人物或者成功的人物身上學習寶貴的生活道理、人生哲學以及獲取成功的途徑。這就是勵志教育,是人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人都需要不斷添加生活的動力,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要有偶像和楷模,有高遠目標的激勵。如同英國思想家培根所說過的:“用偉人的事跡激勵我們,遠勝一切的教育。”讓同學們從那些杰出的成功的人物身上吸取人生的經驗,從前人多種人生道路的選擇中尋找我們各自的“契合點”,這就是我們設立這門課的主要目的。
第一章 君子于野
傷仲永,樹己志
入京城,識曾鞏
奪狀元,失狀元
娶賢妻,退美妾
治鄞縣,試牛刀
群牧使,萬言書
第二章 變法改革
新帝出,選賢相
會老友,現分歧
越次對,坐講學
組班底,行均輸
青苗法,遇風波
免役法,君臣義
保甲法,河湟捷
第三章 離朝歸野
市易法,君臣異
流民圖,罷宰相
復宰相,辨小人
失愛子,再辭官
永樂敗,神宗崩
魂歸天,名流芳
《常春藤傳記館 封建帝國的變革之光:王安石傳》:
從江寧到東都開封,要經過淮河。而這一年,正值淮河水災,茫茫的洪水沖垮了河岸,淹沒了良田,也沖毀了航道。由于沒辦法直接渡河,王安石和家仆只好繞道而行。沿途所見是一片不忍直視的荒涼災情:渾濁的江水漫過河堤,成片的良田被淹沒在水中,不能不讓人心痛。但更加觸目驚心的不是這些即將豐收的糧食和農民一年的勞作化為烏有,而是整個村子都被洪水包圍,房子的半截都被泡在水中,根本沒法再住人。
當王安石經過的時候,流離失所的災民掙扎著圍過來,不要銀錢,只要一兩口飯吃。有的爹娘為了孩兒能有條生路,被迫把子女賣掉。其情其景,慘不忍睹。
王安石的心靈被深深觸動了,他向一個災民問道:“官府不是設立了常平倉和廣惠倉用來儲存糧食、賑災救濟嗎?為什么災情還這么嚴重?”災民一臉苦楚:“這位相公,我逃荒走了一路,沿途連施粥棚子都沒有,僅有的幾個也是水多米少,根本就是做做樣子。大家都說,什么常平倉、廣惠倉,旱就都是空倉了!災情剛剛冒頭,糧價立刻上漲,官老爺們就私自開倉賣糧,把糧食都賣給了糧商,糧商又高價賣到城里。錢進了大官大商的口袋,糧進了少爺小姐的飯碗,哪里輪得上我們這些平民百姓啊……”
如此官商勾結、魚肉百姓的殘酷現實,第一次赤裸裸地展現在少年王安石的眼前。他一方面覺得義憤填膺,不禁攥緊了拳頭;另一方面又覺得無可奈何,自己一介書生,功名未取,又能做些什么呢?他沉默了許久,又問道:“那……就這樣等死嗎?……官府,就讓大家這樣等死嗎?”
“挨著吧,再挨幾天,說不定官家就來征兵了,要是官家能看上我這身子骨,留給我老婆孩子幾錠銀子,她們……說不定還能活下來,我們全家……總會再有相見的一天吧……”說到這里,看似已經麻木的災民,眼中不禁流出了幾滴渾濁的淚水。
王安石將自己多余的口糧,都分給了周圍的災民,他邁著沉重的腳步向前進發,經過幾個村落,果然在災情較輕的一處村莊看到了官府設立的征兵處。成百上千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災民擁擠在這里,希望被征兵錄用,換得自己一口飯吃,也給家人換上一點銀子度過災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