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正是人們面對生活時應具有的一種人生態度。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生活中總有些事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我們無法改變,那么就要學會隨緣,不強求。我們要相信,人生的得失并不是用這一刻來衡量的,因果循環,順其自然才是生活的真諦所在。本書可以說是作者通過對人生的體悟,深入淺出的為讀者揭示出人生的真諦不強求。它讓看到此書的讀者,都能夠享受到豁達心態帶給人們的那種安寧恬淡的力量,讓生活順其自然,不再強求。
提到隨緣一詞,很多人會覺得這是禮佛人的觀念。的確,佛家多講隨緣,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莫攀緣等說法。
實際上,隨緣不僅是禮佛人的思想,這種態度也是適合蕓蕓眾生的。
隨緣是對當前境遇理性而非感性的抗爭,事可改變時要盡力改變,事成定局時則坦然接受,不盲目對抗,也不消極怨尤。
隨緣是一種順其自然、不過度、不強求的處世態度,它體現的是人性的達觀和灑脫,是一種成熟的思想。
隨緣是一種恬淡自適的心靈境界,不因擁有而喜悅,也不因失去而痛苦,能夠淡然地看待一切,以平靜的心態接受生活公正或不公正的待遇,接受生活隨心或不隨心的安排。
有人說,隨緣是不是可以用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來表明思想?其實,意思還是有所不同的。莫強求的確是隨緣的表現形式之一,但隨緣卻并非是對命運的迷信與妥協。隨緣并非無所作為,也不是聽天由命,它只是讓我們在各顯神通的奮斗時保持原則,在狂熱追逐的環境中保持冷靜。隨緣不是沒有原則、沒有立場的恣意妄為,那些將隨緣當作借口逃避責任的人是被人唾棄的。
隨緣是對人生智慧的開悟,是浮躁的社會中最好的精神撫慰品。
在與人交往時,隨緣的態度是極為重要的,相識是緣,相知是緣,分離也是緣,只不過相識是緣起,分離是緣滅罷了。別因緣起而過度歡喜,以免緣滅時過度傷悲。想得開,放得下,這才是聰明的活法。
在與人競爭時,隨緣也是立足社會的心態基石。以入世的態度耕耘,以出世的態度收獲,盡己所能,得而不喜,失而不憂,有收獲要淡然,無收獲也不必凄凄然。有條件繼續奮斗,則不要放棄追求;無條件讓你發揮,則泰然轉舵,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方向。這實際上是應對變幻莫測的人生最好的態度。
生活中,如果能恪守原則不變,在小細節處隨緣行道,自然能隨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本書分8章講述了怎樣恪守隨緣的態度,告訴人們如何面對憂愁,如果面對得失,如何面對貧富,如何面對榮辱,如何面對順逆,如何面對恩怨,如何面對成敗,如何面對愛恨等。書中舉實例,講道理,用嚴肅而又不失溫慰的解讀,向讀者傳達了一種人生徹悟之后的精神自由,希望本書能帶給讀者不一樣的人生感受。
王凡,男,陜西漢中人,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資深暢銷書作家,畢業以后長期從事文史,養生,經管,勵志,男性女性心理,家教,傳記,少量小說等多種題材的策劃撰稿工作,對圖書市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