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顛覆邏輯的怪誕行為解析,只有心理醫生知道的秘密!《怪誕行為心理學》中大量列舉現代人常有的怪誕行為,選取身邊經典案例,并介紹相關心理學知識。你身邊有沒有人看起來怪怪的?打開《怪誕行為心理學》,洞穿人類心理本來面目,探索怪誕行為心理根源。
★雙色印刷,只有心理醫生知道的秘密!
★理智向左,瘋狂向右。顛覆邏輯的怪誕行為解析,畫風迥異卻針針見血,帶你撕開生活的假面偽裝。
★讀懂怪誕行為心理學,讓你的內心更強大!
★你身邊有沒有人看起來怪怪的?打開這本書,洞穿人類心理本來面目,探索怪誕行為心理根源。
在你身邊,是不是有些人看起來總是怪怪的,讓人無法理解?
在你身邊,是不是有些人會突然性情大變,像是換了另一副面具?
在某個時刻,身邊某些人的行為是不是令你感到害怕?
有的時候,你是不是突然覺得自己不可理喻?
你是不是還見過這樣不可理喻的情侶,就像歌里唱到的一樣:“逃避分開的孤獨,情愿一起不舒服……還是受害、受用,犯賤犯到被虐成狂,能為你忍受,然后當享受那又何妨?”
深究起來,這些怪誕的行為都有其深層的原因。每個人的行為都是心理的折射,有些是你意識到的,而有些是你還沒有意識到的,而本書所要挖掘的便是那些沒有被大多數人意識到的怪誕行為的心理。
我們常常會自我掩飾,讓自己看起來像正常人一樣,就像查理?布考斯基說過的一句十分有名的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怪癖。但是為了要保持正常,符合世界的眼光,他們克服了這些怪癖。因此,毀掉了他們的異稟。”
人類是復雜的生物,有著他們自己都難以理解的兩面性。很多人時常戴著不同的面具,在一些莫名的沖動下,他們會做出一些怪誕行為。在這些人中,有的是從小缺乏家人的關愛,有的是因為突遭變故的影響,有的是難以抗拒的家族遺傳,我們可以有一百種原因來解釋這些怪異的行為,但是卻難以治愈。
怪誕行為背后的心理原因總是令許多人好奇,他們為此前赴后繼,不斷探索。本書也是如此。我們要討論的怪誕行為心理學,多種多樣,如多重人格障礙、自戀人格、潔癖、強迫癥、完美主義、抑郁癥、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病態性懷舊、社交恐懼癥等。
本書通過大量真實的案例生動地展示人們的另一面,當你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就是揭開“蒙娜麗莎面紗”的時候。當你了解到人類的另一面的時候,你也許就會發現,這一面也并非是想象中那樣丑惡的、不堪入目的,而是人性本質的一部分,那樣,我們就可以正視自己突如其來的恐慌、害怕和異常,以及別人那些難以理解的行為了。當我們理解了自己和別人這些秘密的同時,也可以學著如何度過或者是幫助他人度過人生的低谷。
本書中通過這些行為來透視背后的心理活動,以及產生這些行為的原因或者是擺脫的對策。比如,為什么我們總是覺得過去是美好的?為什么有的人總是不停地在洗手?為什么我們總是在人前人后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為什么人們總是生活在對比之中?為什么免費的東西總是對我們充滿了吸引力?為什么我們總是無意識地在行動?為什么我們總是不停地吃吃吃?為什么三個和尚沒水喝?
其實,人類的行為都是受到來自內心的神奇力量支配的。這種力量其實就是意識,在我們的大腦受到周圍環境的刺激后,會程序化地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后便會指揮我們的肢體進行運動,也才有了這些心理所體現的怪誕行為。
在看完這本書后,我們也許就會理解一些怪誕行為,在理解的同時學會調節這些行為背后所指揮著它們的心理,并且消滅掉這些行為所帶來的恐懼、羞恥、憎惡和擔憂。首先,我們應該抱著寬容樂觀的態度和平和的情緒來閱讀,你才能漸漸地看清自己為什么會有這些難以意識到的怪誕行為。然后,我們可以拿起心理學這把“剪刀”,去剪除這些怪誕行為的支持者在我們內心深扎的根!
劉兆,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擅長認知行為治療。一個生活在自己的內心城堡的怪誕行為觀察者,一個能從心理學找到樂趣的實用主義者,也是一個恐怖電影以及小說的愛好者。
■ 第一篇 一個肉體能裝下幾個“靈魂”
——多重人格障礙
輪流值班的“靈魂”/002
多重人格和精神分裂/013
為什么會有多個靈魂共存/019
■ 第二篇 自戀是一種病嗎
——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真的是一種病/026
取下戲劇人生的面具/036
自戀人格和表演人格/040
多種原因造就的自戀型人格/044
■ 第三篇 洗多少遍手才合適
——潔癖
追求絕對潔凈的世界/050
潔癖和嚴重潔癖/056
潔癖和強迫癥/060
潔癖更多源于遺傳嗎/063
■ 第四篇 我的世界容不得半點瑕疵
——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是把雙刃劍/068
固定心態和成長心態/078
完美主義者和強迫癥/083
適度完美,改善拖延/087
■ 第五篇 傷春悲秋竟然是真的
——抑郁癥
玻璃人總傷春悲秋/092
最容易識別的心境障礙/098
抑郁癥和雙相心境障礙/103
抑郁的大火因何燃燒/107
■ 第六篇 為什么她會愛上綁匪
——斯德哥爾摩效應
斯德哥爾摩綜合征:人質情結/112
人質情結的產生與四大歷程/115
人是可以被馴養的/118
個人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征/121
社會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征/123
你或許也將是一個患者/126
■ 第七篇 總是覺得“過去”最美好
——病態性懷舊
現代社會的堂吉訶德/130
堂吉訶德:活在懷舊幻想中的失敗者/132
現代社會80后:集體“懷舊病”/134
懷舊:成人的兒童節/137
人為什么喜歡懷舊/139
病態懷舊:沉淪的祥林嫂/142
舒適度衡量懷舊是否病態/144
打破病態懷舊,一切回憶都是有毒的/146
■ 第八篇 究竟是內向還是害羞
——社交恐懼癥
因為恐懼,所以要“宅”/150
“宅”:現代社會的社交恐懼/152
社交焦慮障礙:看得見的緊張與恐懼/155
內向、害羞≠社交恐懼/158
社交恐懼癥的診斷標準/161
社交恐懼的根源在哪里/163
如何擺脫社交恐懼/167
■ 第九篇 一個人的主見價值多少
——認知失調
我哭所以我知道我悲傷/172
無聊的線圈實驗/174
行為和態度/179
失調程度和被迫順從/183
如何減少和消除失調的壓力/188
■ 第十篇 個體遇難與群體遇難,你更同情誰
——感情偏好
你以為會幫助很多人/192
可識別的個人與統計數字/196
理性思考:錢應當花在哪里/200
對抗“杯水車薪”效應/203
■ 第十一篇 為什么我們深陷頭腦發熱的怪圈
——短期情緒的長期效應
被情緒吞噬的人生/208
“自我羊群”效應和情緒層疊/211
單純形式和復合形式/216
誰更容易受情緒影響/220
■ 第十二篇 為什么人們總是愛攀比
——相對論
生活中的“糖衣炮彈”/224
可預測的非理性選擇/230
不同環境中的誘餌效應/233
打破相對論的怪圈/236
■ 第十三篇 為什么免費的面包一定甜
——免費的代價
贈品喚起非理性興奮/242
免費放慢了我們的行為/246
難以抗拒的免費服務/248
零價格對決策的影響/252
■ 第十四篇 為什么我們管不住自己
——本能
我們長期坐著工作,卻希望身材苗條/256
最大的敵人是自己/260
最深的欲望不是求勝欲望/265
本能的回歸與步行/268
■ 第十五篇 為什么我們會無意識地行動
——潛意識
他們殺了無辜的人/272
潛意識動作中的小怪獸/276
心理能量和潛意識動機/279
■ 第十六篇 人多不一定力量大
——群體懈怠
人多力量卻不一定大/288
以一當十和以十當一/294
打造四種團隊/298
減少個人懈怠行為/304
第一篇
一個肉體能裝下幾個“靈魂”
——多重人格障礙
輪流值班的“靈魂”
多重人格和精神分裂
為什么會有多個靈魂共存
輪流值班的“靈魂”
心里住著一個小孩
一個垂死的老人
一個情敵
一名傷患
叛徒
胖子和啞巴
淫穢的詩人
奸商
還有許多失業的游民
——陳綺貞《朋友》
這首曾觸動了無數人的歌,影射出一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的內心世界。如果你也會被歌詞代入并感動,那么就要小心自己是否已經存在這方面的心理問題了。
多重人格障礙患者:我到底是誰
電影《三面夏娃》中,少婦伊芙忍受著來自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她頭痛失憶,丈夫抱怨她購買了奢侈時尚的衣服,指責她在亞特蘭大夜總會放浪形骸。在親眼目睹她用繩索狠狠地勒在女兒脖頸上之后,丈夫甚至對她施以暴力行為。令伊芙痛苦的是,她對這些“離奇”的事情毫無印象,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來……
終于,不堪忍受的丈夫將伊芙送到了心理醫生盧瑟的診所。在持續的治療過程中,盧瑟發現了一件驚人的事情——這并非普通的家庭矛盾,伊芙也不是普通的病人,一般情況下,伊芙是個賢妻良母,對丈夫百依百順,唯唯諾諾;當夜晚降臨后,伊芙會變成一個放浪形骸的蕩婦,舉止輕佻,眼波魅惑,與形形色色的男人周旋曖昧,她稱呼自己為黑伊芙。這兩個靈魂各自有著完整的身份,彼此的行為、聲音與體態各不相同。
更加離奇的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伊芙的體內又滋生了一個全新的靈魂——珍,她知書達理,理智獨立,與伊芙和黑伊芙完全不同。這三個靈魂在伊芙的身體里,輪流出現,各不打擾。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影片開頭便交代得清晰明了。這部根據CorbettH.Thigpen和HerveyM.Cleckley醫生的臨床記錄而改編的電影,用一段旁白交代了日期、當事人和事件的發展,真實得好像一部生動的紀錄片,為我們上了一堂精彩的多重人格障礙認知課程,這是一種以存在兩種或多種身份、人格的狀態,并且不能回憶個人重要經歷為特征的心理障礙。憑借這部電影,伊芙的原型ChrisCostnerSizemore成為21世紀多重人格障礙患者的形象代言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是這類患者共同的困擾。
韓國電影《薔薇紅蓮》也講述了一個關于多重人格障礙的故事。在電影中,姐姐薔薇患有多重人格障礙,起因是妹妹紅蓮在被母親上吊自殺的衣櫥壓住并發出求助信號時,她沒有聽到,從而間接導致了妹妹窒息而死。這件事情以后,姐姐薔薇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從而患上了多重人格障礙。
在姐姐的潛意識中,她把罪過全都推到了繼母的身上,并且幻想自己的妹妹還活著。她通過三重身份在身體內的角色轉換,來減少自己沒有聽到妹妹求救信號而產生的罪惡感。
影片開場的時候并沒有交代過姐姐患有人格分裂癥,而是在影片情節發展的過程中,抽絲剝繭地去打破薔薇構建出來的自我幻覺,最終通過揭示這種疾病的存在,來解釋整個故事的謎底。
薔薇自己構建的世界,其實就是一個被分裂的“三重門”:她自己、她死去的妹妹紅蓮,還有她的繼母。
這部電影最重要的地方在于,整部影片通過紅蓮的視角,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看待和理解周圍的人、事的角度是怎樣的,以及這種患者是怎樣把自己的主觀意志與客觀環境相契合的。
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類患者她們還習慣于把過去與現在兩個對立的層面統一于同一個時間層,通過不同人格之間的轉換,來擺脫深藏于自己內心的罪惡感和不安。
分離性身份障礙:瞬間完成靈魂轉換
隨著人類不斷深入地研究多重人格障礙,它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在《美國精神衛生診斷標準手冊第四版(修訂版)》(DSMIV-TR)中,它被稱為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簡稱DID,中文譯為分離性身份障礙。
分離性身份障礙患者通常會在一瞬間完成靈魂的轉換,從而發生體態、表情、面部皺紋等明顯變化,每個身份都遵循不同的規律生活。部分患者可隨靈魂轉換,令殘疾癥狀不治而愈。
根據臨床觀察,發生靈魂轉換后,患者的呼吸頻率、心率、出汗模式都有明顯不同。令人驚異的是,電影《三面夏娃》中,伊芙體內的靈魂數量遠遠低于患者平均可轉換身份。研究認為,患者的轉換身份平均數量接近15個。
電影《搏擊俱樂部》講述了一個關于分離性身份障礙的故事。影片中一名叫作杰克的普通男人,他患有嚴重的失眠癥。有一天,他恰巧遇到了一位賣肥皂的商人,名叫泰勒。
泰勒與杰克不同,他是一個充滿了叛逆和殘酷的痞子英雄。他們相遇后,一起創建了“搏擊俱樂部”,這個俱樂部是一個讓人們不戴護具而徒手進行搏擊的地方。這個俱樂部的宗旨并不在于搏擊,而在于發泄各自的情緒。
泰勒是一個十分有個人魅力和行動力量的人,他以自己的魅力吸引著人們跟隨他。泰勒讓俱樂部的成員們到處去搞破壞,如砸汽車、縱火以及在顧客的食物中小便等。終于,杰克對泰勒乖戾的行為越來越無法忍受,下決心要疏遠泰勒。但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杰克感到很驚訝,因為自從他下定這個決心后,他所到之處,都會被人們認為是泰勒。
最終,他驚恐地發現,原來自己就是“泰勒”,泰勒不過是杰克人格中的另一面。在電影中,杰克與泰勒經常發生角色互換,但是泰勒本身并不知情,他還是沉浸在與杰克相處的一些故事里,絲毫沒有感覺到有任何的異樣。
通常情況下,判斷一個人是否分離性身份障礙患者,可根據以下五個標準。
第一,患者要符合癔癥的診斷標準。以自我身份識別障礙為主,喪失自我同一感,有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在古希臘時期,人們認為女性的子宮會在腹腔里四處游走,游走到某個器官或部位會產生某種作用,從而引發癔癥。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癔癥被定義為只有女性才會罹患的疾病。現在,癔癥被分為癔癥性精神障礙與癔癥性軀體障礙兩類,分離性身份障礙屬于前者。
第二,周圍意識狹窄。意識狹窄可理解為患者的知識面、道德水平、思維領域和范疇、層面、視角和方式方法等不夠靈活廣泛。在激情狀態下,患者意識的廣度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意識的焦點會集中在某一處而對其他情況視而不見。
第三,上述癥狀必須是己所不欲,發生在宗教或文化背景認可情境中的類似狀態之外或系其延伸。
第四,患者沒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精神病指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的認識、情感、意志、動作行為等心理活動出現持久明顯的異常,無法正常工作學習,且行為難以被人理解,有自殺或攻擊他人的行為。因自知力欠缺,患者通常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常的,并因此拒絕治療。
神經病指神經系統發生的器質性疾病,患者病變部分有解剖學上的病理特征,常表現為頭痛、頭暈、睡眠不正常、下肢癱瘓、半身不遂、肢體麻木、抽風、昏迷、大小便失禁、肌肉萎縮等。
神經癥泛指輕度心理障礙。患者沒有相應的器質性損壞,能感受到身體及心理上的不適,大多會尋求治療。
第五,排除分離正是由相關障礙、情感性精神障礙引起的。雖然有了明確的診斷標準,近年來報告分離性身份障礙病例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但至今沒有一份能夠令人信服的權威DID患病率數據。
根據研究者在1984年的估算結果,普通人群分離性身份障礙的患病率為0.01%,精神病院的病人分離性身份障礙的患病率為3%。其中絕大部分為女性患者,約占比90%,與古希臘時期人們所認為的癔癥患者均為女性幾乎驚人的相近。
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
如果你看過《24個比利》就一定知道,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犯下重罪,又因多重人格而被判無罪的嫌疑人。在廣為流傳的照片中,他留一頭紅色卷發,眼神迷茫而恐懼。
他被人們叫作比利,他的身體承載了24個靈魂,有戴眼鏡的英國男人、患有色盲的空手道專家、慣用右手的享樂主義者、擅長逃脫術的藝術家、只畫靜物的瘦小少年、痛苦的藍眼睛男孩、聰明的金發少女……他們彼此交流,用我們未知的方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最后,他只能像人們那樣,稱呼自己為比利,直至死去。
比利的核心人格與非核心人格
1979年夏末秋初,俄亥俄州著名的精神疾病治療中心阿森斯醫院的電梯發生了事故。當時配電器火花四濺,噼噼啪啪的爆裂聲驚得電梯里的人人心惶惶,場面十分混亂。一位患有心理疾病的女童被困在電梯里。她驚慌失措,在場的人幾乎都能聽到她哭喊求救的聲音。但他們能做的只有盡力搶修電梯。
這時,一位在另一所醫院接受精神治療的患者從通風口進入事故電梯。在事故現場鎮定自若,一面檢查電梯,一面安撫著女童。
“你讀過詩嗎?”
“我讀過《圣經》。”
“能給我背誦里面的章節嗎?”
……
就這樣,這位患者一直和女童聊天,用自己的方式安撫著女童。女童漸漸止住了哭聲。半個小時后,電梯維修工成功開啟了電梯門,女童獲救了。
幫助女童的這個患者正是比利。很難將這種善意的舉動與犯下三宗強奸罪的罪犯聯系到一起,他自被捕后,一直處在民眾、媒體和政客們議論的旋渦中,輾轉于各個精神醫療中心。
在治療的過程中,他不斷強調重復著相同的話:“他們不是不同的人格,他們是不同的人。”這句話揭示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即分離性身份障礙患者所創造的人格彼此獨立,比利不允許人們將他身體里任何一個正在工作的靈魂視為幻想人格,他做出種種正常人意料之外的舉動,試圖告訴人們住在他身體里的靈魂與電影中一個個構成故事的主人公不同。
24個人格都是真實存在的,他們各自具備不同的技能,經歷過不同的人生,有人會講南斯拉夫語,有人懂得生物學知識,有人在花店遇見同性戀老板,他們在同一具身軀里完成身份轉換。
在對分離性身份障礙進行研究后,專家將人們出生時即具備的靈魂稱為核心人格,將分離性身份障礙患者身體中其他的靈魂稱為非核心人格。
一般情況下,核心人格是消極的、依賴的、內疚的、抑郁的,當核心人格弱勢到一定程度時,另外的靈魂便悄無聲響地滋生在身體的土壤里。與核心人格相反,非核心人格通常是敵對的、有控制欲的,但即使它們再強勢,也并非原本的靈魂。所以,比利仍被叫作比利,比利才是他的核心人格,此外種種,都是非核心人格。
比利的非核心人格:抵御不幸的“保護者”
比利接受治療后,醫生發現有10個靈魂輪流在他的身體里值班,他有時是傲慢的亞瑟,有時是暴躁的里根,有時是能說會道的亞倫……在安全的狀態下,決定誰來值班的是一個名叫亞瑟的英國人。他具備很多優點,聰明高雅又不失紳士風度,是典型的理性主義者,說一口英國腔調的英文,掌握阿拉伯語。
與核心人格的比利不同,他對血液學十分感興趣,自修了物理和化學。隨著治療的持續深入,醫生發現這10個靈魂只是冰山一隅,他的體內還有另外14個靈魂在工作,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3歲。她叫克里斯汀,在比利被繼父虐待的時候,她來到了他的身體里。
《24個比利》的作者丹尼爾?凱斯透露比利的親生父親在他年幼時自殺,他的生母此后經歷了不斷再婚與離婚的過程。住在比利身體里的23個非核心人格正是他在不斷突變的成長過程中,面對突發情況時用以抵御不幸的“保護者”,他們幫助他逃脫災難現場,代替他承受了種種痛苦。
非核心人格的終結者:主體自我
人類心靈的考古學者弗洛伊德認為人類心理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他看來,人類的心理活動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永無休止的相互作用。
冬日,銀行門口。白發蒼蒼的A掉了一個錢包,隱約可見里面的鈔票,或許是由于衣著太過臃腫,A并沒有察覺錢包已經丟失。這一幕剛巧被B看到。B很想撿起錢包,但心中有一個聲音一直對B說:“不可以!不可以!”左思右想,猶豫不決之時,B警覺地看了看四周,心中又有了新的主意,如果別人沒有看到A丟失錢包,那么他可以沖過去撿起錢包,還給A,并索要一些酬金。
在這個故事里,想撿起錢包的是B的本我,認為不可以的是B的超我,B的自我則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以此控制本我的沖動并解除超我帶來的管控。所以,強大的自我能夠使人心理平衡。反之,則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觀點,人類在5歲左右完成完整人格的形成過程。這個說法或許可以為比利的23個非核心人格的形成提供支撐,因為他整個童年時期都充滿了坎坷、痛苦與絕望,并不像大多數人那樣一帆風順,不具備形成良好自我的客觀條件。
同時,根據對分離性身份障礙的研究,患者初次發病的時期多在童年階段,一般在4歲左右,形成病狀的時間為7歲左右,這兩個關鍵性的年齡時間點基本與弗洛伊德的判斷相符。
而患者一旦形成了分離性身份障礙,如果不主動尋求治療,癥狀將持續終生。那么問題來了,究竟哪一個靈魂會主動尋求治療,成為非核心人格的終結者呢?
在分離性身份障礙患者的諸多人格中,通常會有一個人格試圖將各個分裂的人格整合在一起。這個人格就是會主動尋求治療的主體自我。
在電影中,打敗分裂派的總是正義的英雄,他們是對立的兩方。在現實世界里,發現問題希望解決的主體自我卻不是與非核心人格相對立的核心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