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21世紀中國和平崛起以及“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大背景下,創造性地提出的一種嶄新商業文化理論。在注重理論原創的同時,不拘于一家之言,通過對專家學者的訪談以及企業案例部分,突出了理論的多樣化以及實踐的可操作性。
“21世紀儒商文化”以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和”為支撐,保留其“中庸”和“制衡”的特質,同時又進行創新,結合互聯網時代的特點與趨勢,補充注入了“平等開放”“個性合作”“共享或文化普惠”等嶄新內容,從而構成了一種可以指導中國企業走出去,也可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所共享的大文化。
探尋21世紀的嶄新商業文化
距今28年前的1988年1月,在巴黎舉行了一個引人矚目的會議——“人類如何面對21世紀”,據說有7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出席,可謂星光熠熠。會上,197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瑞典的漢尼斯?阿爾文博士提出了一個觀點:“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相信這段話說出了大多數與會者的心聲,以至于被誤會為會議結束后的集體宣言而廣為流傳,后來在澳大利亞《堪培拉時報》上找到以色列記者帕特里的原文才得以澄清。
雖然如此,“21世紀人類必須回到孔子那里去”卻成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最強音,一直在東西方兩大文明的激烈碰撞里持續奏響。當阿爾文博士說這段話的時候,也許只是一個純粹學術觀點,但也并非空穴來風。距此次會議10年前的1978年,中國已經舉行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決定。雖然10年的歷程尚短,不足以讓世界看清楚中國這條巨龍的崛起將會如何影響和改變世界,但在1997年席卷亞洲的金融風暴中,中國政府的沉著應對和人民幣的昂然挺立,還是讓世界第一次見識到了中國力量。
進入21世紀第一個10年,中國依然高速而堅定地持續發展。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2008年8月8日晚8點,第29屆奧林匹克夏季運動會在北京正式拉開大幕,將一個自信、開放、古老而又年輕的中國展現給全世界;僅僅一個月之后,美國以雷曼兄弟事件為導火索全面引爆了金融海嘯。美國經濟遭受重創并且拖累世界經濟,由此進入漫長的困難期和復蘇期。美國作為二戰以后世界秩序的重建者和維護者,領導世界的能力持續下降,遭到人們越來越多的質疑。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力量則持續上升:201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崛起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尤其是以和平崛起的方式,這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先例的,也因此而吸引了更多的關注和議論。
201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召開,選出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的時候正式提出了“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并且表示這個夢“一定能實現”,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逐步并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年之后,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宣布中國的改革開放再一次揚帆起航。
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改革再出發,習總書記選擇了一個具有中國文化標志性的地點——曲阜。在孔府考察之后,他來到孔子研究院,饒有興趣地翻看了桌子上擺放著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書籍和刊物,并拿起《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本書翻閱,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習總書記并沒有多說什么,但是他的行動已經做出了詮釋:他不是代表一個人,而是代表一個民族,重新來到這個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原點、這個民族精神誕生的源頭和母體,認祖歸宗。如果說一年前選擇深圳重點在于宣布開啟改革再出發,那么一年后在曲阜,習總書記則意在告訴世人:這一次的全面深化改革,不是簡單的“再出發”,而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新出發”。為什么在這個時刻我們要重新回到孔子那里去學習智慧呢?在今天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我們能從古哲先圣那里學習到什么呢?筆者認為此中真意有三:
一是對改革開放的再認識。應該說,改革開放前三十年,我們基本上是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為主,大家都在忙著埋頭趕路,很少有人有暇去抬頭看天,因此對于改革開放基本上是“霧里看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只能獲得一個粗淺的表面印象:改革開放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影響和惠澤的主要是中國老百姓。這一基本判斷是沒有錯的。但是,如果放在全球經濟的大局中來看,中國的改革開放又不僅僅是屬于中國的,也是屬于亞洲的,更是屬于世界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崛起的巨大作用和重要影響凸顯無遺。因此,在開啟下一個30年的偉大進程之際,我們回望來路,就會得出一個更加清晰和全面的結論: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在全球經濟深刻變革、世界經濟走向復蘇的大進程中,影響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的關鍵性選擇。中國邁出這一步體現了自我革新的智慧和勇氣,也是世界經濟走向復蘇、世界文明走向復興的重要一步。
二是對“中國夢”的再認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進程可以說從“鴉片戰爭”之后就已經開啟了。從那之后一直到現在170多年間,一代代的中華兒女,為著這個夢想前仆后繼,獻出了青春、熱血和生命。所以說,“中國夢”首先是中國人自己的夢,包括分布在全球范圍內的中華兒女,炎黃子孫。但又不僅局限于此,她還是“亞洲夢”。亞洲曾經以中國為中心為人類文明的創造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世紀大航海和地理大發現以后,文明的中心從東方逐漸移向了西方。而“亞洲夢”也不是孤立的,她又是“世界夢”的一個組成部分。“世界夢”就是人類消除種族和膚色、分歧和偏見,各文明融合在一起,共同創造出更加燦爛輝煌的未來,并為保護地球綠色家園而努力。
三是對中國和平崛起的再認識。中國和平崛起無疑是21世紀最重要的大事件之一。關于中國和平崛起,習總書記在2014年3月27日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說:“歷史將證明,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機遇不是威脅,是和平不是動蕩,是進步不是倒退。拿破侖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中國這頭雄獅已經醒了,雄踞世界的東方,但是這頭雄獅在意識到自己力量的同時,也意識到了更大的擔當與責任——中國和世界各國人民不是割裂開來的,而是一個同舟共濟、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需要指出的是,關于“命運共同體”其實是早已存在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眾所周知,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關心社會,建立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整套人生奮斗目標和理想追求。這里面涉及四個基本概念:一是身,儒家認為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非常珍貴的,必須保養好這個身體;二是家,儒家認為男子和女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必須組建家庭,生兒育女,不僅僅是為了個人傳宗接代,更因為家是最小的社會單位,是組成國家的基礎;三是國,儒家認為的“國”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而是擴大化的“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一家一姓之國,皇帝就是大家長,是所有子民的父親,因此治理國家最重要的還是要“仁”,也就是有人情味而不能依靠嚴刑峻法;四是天下,這是一個籠統概念,指沒有血緣關系的天下萬邦,在最古老的《尚書》里就闡明了中華民族先民的“整體和諧觀”,那就是以禮和之,最終實現天下大同,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幸福。
和平、幸福、奉獻,這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古老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這朵中華文明之花,在21世紀又一次絢麗奪目地綻放了,這就是中國政府創造性地提出并正在施行的“一帶一路”國家戰略。2013年9月7日,習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重要演講,首次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偉大戰略構想,并將其稱為“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10月3日,習總書記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又提出了“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得到東盟國家的強烈響應。“計利當計天下利”,中國向全世界發出了明確的信號,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民族復興中國夢,都不再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而是全人類一起為之奮斗而將最終實現的偉大事業。
2015年3月28日,春潮涌動,由國務院授權,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標志著中國政府“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正式實施。
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相呼應,同樣能夠展示出中國人民的“中國夢”不僅僅局限于國內,而是屬于亞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一個例證,還有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InfrastructureInvestmentBank,簡稱亞投行,AIIB)。這是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成立宗旨在促進亞洲區域的建設互聯互通化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并且加強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合作。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之后,伴隨著中國旗幟鮮明、堅定不移地推動亞投行成立,2015年6月29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簽署儀式在北京舉行,亞投行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財長或授權代表出席了簽署儀式。2016年1月16日,亞投行在北京正式開張,揚帆起航。
如果簡單地分析一下亞投行成功創立的意義,有兩點不得不提:第一,這是繼1944年世界銀行和1966年亞洲開發銀行之后,又一個具有世界性廣泛影響的銀行,前二者分別以美國和日本為主導,引領了從二戰一直到20世紀末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國際金融秩序。所以亞投行的出現,是一個競爭,也是一個挑戰。國際金融格局將因此而重新分配,國際金融秩序的新的篇章也將從這里翻開。尤其亞投行從一開始就是由中國主導的,中國在這個過程中所展示的堅定自信和包容胸懷以及沉著智慧給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是亞投行雖然是亞洲的事情,卻引發了歐洲的極大關注,并且最終實現了歐洲和亞洲的聯合創舉。
綜上所述,中國和平崛起在21世紀的百年遼闊時空中,已經注定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席卷世界的滾滾全球化大潮中,中國也注定要扮演一個弄潮兒的角色!然而,在引人矚目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中國這個屹立世界東方的巨人,也給世界帶來了疑慮和不安,中國和平崛起背后賴以支撐的文化是什么?中國要融入全世界,將給世界帶來怎樣嶄新的價值理念?中國已經在經濟行為上做出行動,然而文化上卻似乎尚未明晰,而只有沿著既有的文化軌跡,才能預測將來的行為方式。
筆者認為,中國和平崛起當然有自己的文化支撐,這個文化是什么,我們且在輪廓上先給予描述:
第一,這個文化一定是全球化的。在21世紀,具有全球化特點、通行全球的文化類型是什么呢?人類文明的歷史,可以簡單劃分為三個階段:游牧文明、農耕文明、商業文明。游牧文明階段,是人類文明的孕育階段,世界各地文明彼此獨立,互相不知道對方存在;農耕文明階段,以中國的農耕文化為代表,世界文明聚焦于東方,呈現出“天下之中”的局面;商業文明階段,首先是西方海洋文化崛起,以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為代表,世界的重心開始轉移到了西方,成為世界焦點,其次是東方農耕文化衰落,海洋文化逐漸顯示出了蓬勃活力和強健精神,商業文明的曙光開始籠罩全球。最終,隨著人類進入21世紀,互聯網時代全面到來,打破了地球上的地理空間分布,地球成為一個村子;全球經濟一體化,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商業文明時代來臨。
第二,中國既然是和平崛起,那么這個文化一定是帶著“和平”特點的。中國的領導人在各個場合多次公開申明,中國的和平崛起是以惠澤全世界各國人民為目的。中國不但要“利自己”,而且要“利天下”。所以,中國和世界各國就不是競爭的零和博弈,而是競和的合作共贏。
第三,中國和平崛起的一系列經濟行為,核心價值理念是“利他”而不是“利己”。作為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的五千年燦爛文明,中國早熟的農耕文化曾經在世界上領先長達兩千多年。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國還擁有世界上早熟的商業文化,同樣領先世界千年之久。中國前30年的改革開放雖然被認為“摸著石頭過河”,但其實這背后還有著重要的文化支撐,那就是獨一無二的商業文化。同樣,很多人不了解的是,中國的商業文化從誕生開始,就有著濃郁的“利他”而不是“利己”的色彩,有著“競和”而不是“競爭”的超越指向。而賦予這種色彩和超越指向的不是別人,正是中國以周公——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中華民族從堯、舜、禹時代圍繞著河東鹽池而定都,商業發源之初就有著濃厚的“天下共利”色彩。人們一起勞動而創造財富——鹽,然后由君主統一按照公正公平的原則來進行分配。后來周朝建立,周公旦攝政而創造“井田制”。井田,包括公田和私田,先公而后私是基本原則。由“公”而產生了“義”,于是經過演化成為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義利之辨,成為中國人秉持的獨特“義利觀”。以義制利、義利并舉、見利思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管是國內商人還是縱橫世界的華商,千百年中所走過的創富生涯和精神軌跡如出一轍。中國商業文化的影響又不僅僅局限于國內,在中國之外的儒家文化圈內,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也都選擇了儒家文化的主流價值觀,堅持以“義利觀”來指導自己的商業行為,其步調一致的實踐和卓越成就,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股亞洲熱和儒家文化熱。
至此,通過以上的輪廓描述,我們已經可以得出結論:這種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利他”理念基礎上,以“和”為核心,通過建立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共同體以追求實現天下大同、天下共利的嶄新商業文化,就是中國和平崛起背后的強大支撐文化,我們將其稱之為“21世紀儒商文化”。
當然了,既然是“21世紀儒商文化”,自然與傳統意義上的“儒商文化”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說這種改變是脫胎換骨的,理由有三:
一是揚棄糟粕,保留精華。傳統儒商文化一個先天不足,就是過于重視“儒”的作用而輕視“商”,結果就是容易和政府走得關系太近而忽略了市場的作用,在晉商和徽商那里一個共同的表現就是容易淪落為官府褲腰帶上的裝飾品,一不小心走歪了路就會蛻變為“官商文化”。而“官商文化”則是中國商業文化兩千多年一個“解不開的死結”(馮友蘭語)。此外傳統儒商文化過分強調血緣關系、宗族關系和鄉里關系,容易成為一家之商、一幫之商,好處是可以在創業初期迅速崛起,缺點是畫地為牢,最后因為過于封閉、近親繁殖而削弱核心競爭力。當然了,傳統儒商文化也有自己的長處,例如關于命運共同體的世界觀、天下共利的價值觀以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對于解決商人的精神世界以及如何在現實世界中安身立命,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儒家文化不是宗教卻能夠發揮宗教的作用。
二是主動開放,擁抱時代。21世紀是一個大變革的世紀,互聯網將重新塑造人類的文明和文化。傳統儒商文化必須順勢而變,因時而變。
三是自我超越,涅槃新生。傳統儒商文化所以在21世紀的今天還有再提的必要,而且具有順天應命、承擔更大的責任和擔當的可能性,就因為其經歷了千年的時空,經過一次次的歷練,經過無數商人的實踐檢驗和不斷完善,已經被證明是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長久支撐力的商業文化。這一點甚至是西方的商業文化所不能比擬的。亞當?斯密一生寫了兩本書《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前者講市場經濟,后者講道德力量,結果人們普遍忽略了道德力量的重要性而一味強調市場的力量,從而由于人性的放縱和貪婪而釀成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機。2008年的金融危機至今陰霾未去,華爾街的瘋狂恰如一部電影《華爾街之狼》所演繹的那樣:那里是一群嗜血的狼,唯獨沒有了人!人類再一次被猛烈驚醒,發現市場思維不是一切,市場力量雖然強大但是不能沒有約束,否則世界就變成了赤裸裸的叢林世界。叢林世界是一個角逐力量的世界,但是人類存在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互相毀滅,而是共生共贏;不但人與人共生共贏,人與自然也是如此。傳統儒家所提倡的“和合”“大同”等理念,也同樣是21世紀互聯網時代所主張的“人類互聯互通”的價值理念,二者從根本上是相通的。
總之,一個新的時代已經來到,站在21世紀六分之一的節點上,回望來時千年風霜滄桑的漫漫長路,展望未來一百年乃至新的一千年,我們對過去偉大祖先的創造充滿了敬意,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勇氣!中國已經上路,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一道必將締造一個嶄新的未來!
《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指出了世界“變平”的三大推動力:一是柏林墻倒下事件,“改變世界的權力平衡,使世界朝向民主、共識、自由市場的方向前進,遠離威權與項目經濟。更讓我們開始以全球的眼光看未來,世界成為一個沒有界線的整體,不僅打開了取用他國人才庫的途徑,還開始采用共同標準,創造出更平坦的競賽場。”二是大網景公司上市。一家位于加州的小公司網景(Netscape),創造了第一個重要的網頁瀏覽器,以及一般大眾的上網文化。網景公司于1995年8月9日公開上市,世界從此抹平,全然改觀。PC和視窗系統帶動了網景瀏覽器和電子郵件,促使世界各個角落的人,都能前所未有地交互交談。英國物理學家蒂姆?伯納斯—李提出了“萬維網”的概念,即創建一個系統,以便創造,組織和鏈接文件,方便人們瀏覽。三是工作流軟件。萬維網其共通之標準讓網絡的應用軟件溝通無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