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文學療救:從“福建”到“延安”》內容包括:一、福建籍作家作品研究,論述冰心、鄭振鐸、林語堂、梁遇春、楊騷的文學特征、意義;二、延安解放區文學研究,論述解放區文學的生存環境、文學思潮、雜文類型、小說批評主要文體,評價丁玲、何其芳、王實味、周立波的創作;三、文體理論,評判《史傳》篇文體論的利弊得失,評價黑格爾《美學》散文理論的價值偏頗,總結曹禺和夏衍戲劇結構演變的規律;四、評析商榷,對某些論文、著作作出評析、提出商榷。全書視野較為開闊,文獻資料較為豐富,具有某些個人的見解與體悟,對讀者當有一定的啟示。
江震龍,1962年11月,生于福建省政和縣。1985年6月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并留校從事中國現代文學教學與研究。2003年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福建籍作家與解放區文學研究。出版專著、編著五部,副主編一部,參編四部;發表學術論文五十多篇。專著《解放區散文研究》曾獲福州市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福建省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第一編 福建籍作家作品研究
冰心1920年代文本世界中的外來因素對鑄型白話
文學的作用
冰心對建設白話文學的貢獻
冰心散文中的中日關系
冰心重慶時期的創作
冰心《關于女人》的文體特征與文體意義
師友之間——冰心與鄭振鐸
林語堂1920年代幽默理論及在散文中的實踐
林語堂的“性靈說
梁遇春隨筆:獨異的體悟
蘭姆、梁遇春梁散文隨筆比較研究
楊騷1930年代的詩歌創作
第二編 延安解放區文學研究
延安解放區文學的生存環境
延安解放區文學思潮
延安解放區散文家丁玲的藝術蟬蛻過程
延安解放區散文家何其芳的角色轉換與藝術命運
王實味:注定的悲劇典型
失敗的文學療救——王實味悲劇新解
不應該再錯下去了——關于《政治家·藝術家》與《讀實味同志的(政治家·藝術家)后》時間問題的考證
延安解放區雜文類型論
延安解放區“小說批評”主要文體研究
老孫頭與西溪卡比較研究
第三編 文體理論與評析商榷
從《史傳》篇看《文心雕龍》文體論的得失
評黑格爾《美學》中的散文理論
《雷雨》和《法西斯細菌》結構藝術比較
蘩漪反抗周樸園的最高形式?——與周音同志商榷
耽于情緒的批評——讀朱健國《本世紀中國雜文之我見》
采英擷華開拓創新——讀《歷史的高峰——桂林文化城的魯迅研究精華探索》
深刻理性闡釋延安十年奇跡——評朱鴻召新著
《延安締造》
后記
《失敗的文學療救:從“福建”到“延安”》:
“極有文學興趣與天才”和不愿意談論自己個人家世的性格特點,使梁遇春的散文隨筆的內容,談論的是他對文學和人生的思考和體悟。對于文學,他描述自己閱讀作品的體驗,自述對各種文學體裁、不同作家作品的好惡,對各種文學現象、文學的內部規律和文學與人生的關系所進行的苦思冥想,多有發現。對于人生,他自述了大學的生活,自己對某些自然現象、動物植物的好惡,對流行的觀念和人類各種情感的反思和體味。多愁善感的個性和贊成哈茲里特所說的“人是惟一會笑會哭的動物”,又自然地使得他在描寫大學時代的生活時,對種種情感的體味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內容。
真摯誠懇、內向羞怯和看重友誼的性格,使蘭姆的散文隨筆在表達方式上,采用曲曲折折,真真假假、假托他人、扮演角色的間接方式。“當他好像在講自己的時候,實際上(從歷史事實來說)講的常常是別人的事。”“將自身與他人的悲歡交織在一起,——將自身化為許多人,又將許多人融合在自身之中”。蘭姆運用伊利亞這個真假雜糅的人物形象來表達自己的內省自述和對過去生活的留戀。“從來不對事物進行系統的評價,只是牢牢抓住細節”的性格特點,又使得蘭姆的散文隨筆,在具體的表達手法上,特別注重記事成份。雖然抒情、記事和議論互相穿插、交互使用,但在三者之中,記事成份遠遠多于抒情和議論的成份。溫文忠厚、內向害羞、愛說笑話和雙關語、愛用古詞僻語的性格,又使得他的散文隨筆在思路、筆法和語言上,突出地顯示出迂回曲折、古雅俏皮和古色古香的特點。
以上的性格特點,也使得蘭姆的散文隨筆在表現程度上,表現出坦誠中顯得沉穩,在傾吐和渲泄自己的憂郁苦痛時,常用各種手段沖淡、軟化之,頗有“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韻味。
年輕氣盛、單純坦蕩的性格,使梁遇春的散文隨筆在表達方式上,采用直抒胸臆、自我解剖、自我論辯的直接方式,具有強烈的自敘傳色彩。這種直抒胸臆、自我解剖、自我論辯,有時又變幻成書信、對話和獨白的方式。多愁善感、苦思冥想的性格特點又使他的散文隨筆在具體的表達手段上,不重視記事和寫景,而擅長于抒情和議論,在議論中膠合著抒情,在抒情時包含著議論。激情澎湃、奇思異想、情趣瀟灑、崇尚散淡的性格,使得他的散文隨筆,在思路、筆法和語言上,突出地顯示出縱橫開闊、灑脫風趣和清新雋秀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