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寬即自在
書是一種行狀,可以描述人們的所思所想,涵蓋人生的經驗、過往的回憶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洞見。總之,一書在側,或放案頭,或在手邊,或在車里,人生便會更豐富、更有趣、更多樣,不會孤單。你會和書中的人、寫書的人、看書的人一起經歷,一起成長。然而,書中所展示的人生遠不及現實豐滿。書往往只教你一個方面,而生活會教你多個方面;書往往只講一個道理,而我們要活下來,堅持下去,發展事業,需要懂得各種不同的道理。書會給你一時的寬慰,而人生要堅持下去,需要一生的努力;書會豐富你生活的一個側面,而真實的生活是由多樣的側面甚至互相矛盾的側面織成的。
放下書,我們還要回到現實中來。在現實中,我們發現很多道理和書里的教育是相反的。比如說,人生需要進步,但更多的時候需要退卻。如果人生一味地進步,一味地直線發展,一味地馬不停蹄向一個目標前進,而中間沒有停頓,沒有迂回,沒有退步,甚至沒有失敗,那么這樣的世界是不完整的,這樣的人生是不精彩的,這樣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甚至是不可能存在的。
人生需要勇敢,我們往往把勇敢當成唯一的標準,一種鼓勵的方向。然而,我們時不時會產生一些懦弱的心理。我們會在強權面前表現出懦弱,會在突然臨至的災難面前表現出懦弱,會在不可知面前表現出惶恐和懦弱,還會在一系列無奈中表現出最終的懦弱。所以,只知道勇敢其實是不夠的。
人生需要很多熱鬧的場景,需要豐富,需要溫暖,需要互相支持,需要人與人之間的鼓勵,需要在人群中得到很多褒獎和贊許的目光。然而,實際上,人生也需要寂寞和孤獨,需要安靜地審視自己,需要在寂寞中品味,感受熱鬧之后的真實。有人說孤獨是你想找別人,別人卻不理你,而寂寞是別人要理你,你卻不希望別人來打擾。無論是孤獨還是寂寞,都是要讓一個人體會世界,這的確也是一種很美好的需要。
人生需要浮華,需要成功,需要被成功包裹的夸大的贊美,這是一種生活在虛榮中的快樂。但是,人生也需要質樸,需要退去浮華之后的最真實的堅強,需要完全不加修飾的自然的生活。當你褪去了官服、華服之后,你穿著寬松自然的衣服四處溜達,然后在躺椅或沙發上悠然地吹著自然的風,這種真實的生活會讓你感到更多的自在。
人生需要獲取,更需要施與。如果我們一味獲取,那么我們將始終處在得與失的焦慮中;如果每個人都一味獲取,那么這個世界將變得貪婪、沖突、矛盾;如果你一生都想要獲取,那么你將會有很多抱怨、憤懣、失望甚至絕望。當你學會施與,感到給予是一種快樂的時候,你會發現獲取其實不是那么重要,需要獲取的東西并不多。當你有能力施與的時候,你的價值恰恰在于你能幫助別人;當你被需要的時候,你本身便在發光,生命才更閃耀。
人生需要活著,需要生命,需要長壽,但有時候也需要死亡,需要戛然而止。我們不能安排自己什么時候來到這個世界,也不能安排什么時候離開,因為我們要死很久,所以要好好活著。如果不能體會死亡帶來的生命價值,就往往會忽視活著的真正意義。
人生需要探索未知,也需要放棄已知。對未知的探索,除了證明科學的能力、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或者滿足人類對社會的好奇心外,也表明了我們對現實的無奈。很多事情,我們不是不知,而是知道得太多。不知和未知固然使我們焦慮,而已知卻使我們無奈、痛苦、絕望。所以,學會放棄,減少信息對我們造成的壓力,使自己處于無知的狀態,這恰恰可以使我們的生命更加輕松、快樂、有意義。
人生需要角色,也需要放下。人生的場景中需要扮演好角色,需要有精彩的演出,也需要回歸自然,赤裸裸地為自己活著。角色讓人不自由,因為有角色就有是非、有沖突、有戲劇化的表演,就要為別人而活。放下就是為自己活,赤裸裸就是讓自己自在、自由。當你沒有角色的時候,你會發現無處不自在,無處不自由。
人生需要忙碌,也需要休息。休息是為了走得更遠、走得更好,忙碌是為了使休息更加踏實、更加安然、更加坦蕩。沒有休息的生活讓忙碌失去了目的,沒有持久的動力,所以,我們不光要每天忙碌,更要關注我們當下的心情是否快樂。
人生需要牛X,也需要屌絲。牛X總是偶然的,總是少數人的,總是個別事件的,不牛X甚至屌絲總是多數時候、多數人的,多數場合、多數事件的。失敗本身是屌絲的同義語,但當你獲得牛X之后的失敗時,失敗本身就成了牛X的同義語。比如拿破侖的滑鐵盧,雖然是失敗,但和他的成功相比,這次失敗絲毫不遜色。
人生需要聰明、聰慧,也需要愚鈍,需要大智若愚,需要看淡。過于聰明的人總是在斤斤計較,總是在算計得失,總是在所有的機會中跳來跳去,以自己的聰明來蔑視別人的智慧,這往往會使自己陷入絕境。而愚鈍和大智若愚實際上是真正的淡然、超然,是駕馭了所有事物規律之后的自信。有時候,愚鈍恰好避免了很多風險,超然恰好使自己掌握了一切事物的主動權。有時候,對很多事情視而不見恰好證明我們洞悉了一切規律,最終擁有了支配權。
總之,人生往往關注書中提到的一些道理,比如進步、勇敢、浮華、牛X、進取、獲取等,而忽略了另一方面,比如退卻、懦弱、愚鈍、赤裸、屌絲等。生活教會我們的,正是后面這些我們平時認為負面或者貶義的方面。
生命的意義、延長與拓展,恰恰不在于前面提到的具有正面激勵作用的美德與狀態,而在于后面這些常常被忽視或避免的狀態、心情以及真實的生活。所謂向寬處行,事實上不是向大家都關注的進步、牛X去行,也不是向浮華、獲取去行,而是學會退卻、放下、懦弱、面對死亡,學會做屌絲,學會淡然、超然。只有這樣,生命的寬度才可以無限拓展。行在寬處的意義正在于此。
這本小書實際上包含了我的很多點滴的體驗、思考和述說,把這些東西拿來和讀者分享,也使我自己感到釋然,感受到生命的寬處就在腳下。
非常感謝博集天卷的黃總,他一再鼓勵我把過去點滴的文字和想法結集出版,變成與朋友共享的觀察與思考。書中所有的不足,都由我個人來承受、來負責;大家若能從中得到愉悅和啟迪,都要感謝黃總以及為此書付出辛勤勞動的編輯和發行團隊。此外,此稿的成書過程還非常仰賴我的同事喻瀟瀟,她總是一如既往地認真,對本書的審校工作花了很多心血。
生活在繼續,生命在延續。所以,說話仍然是一件停不住的事情。當然,用語言來思考也是一件無法停下來的事情。只要我們還活著,就要用語言來相互扶持,用生命的溫度彼此依偎、彼此給力,共同鑄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是為序。
馮侖
2014年11月15日于紐約
馮侖,商界思想家,帶領萬通前進23年,守正出奇,踐行理想,筑夢踏實。他是民營企業的布道者,體察歷史,探究現實,勤于思考,樂于分享;他是社會公益的先行者,從學習國外先進到成立萬通公益基金會,發起愛佑華夏慈善基金會、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和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知行合一;他是一個平和的人,有著智者的光輝和仁者的魅力。
朋友需要人走茶涼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朋友和你的關系可能會發生變化。比如,有些朋友本來和你關系挺好,但是,當你遇到困難或遭遇變故的時候,他們就不會再像以前一樣對你好了。
我講一個故事。早年我還在機關里的時候,單位給我配了一部車和一個司機。那個司機開始的時候挺熱情,把我當朋友。后來我落魄了,有時候還坐那部車,他就不太高興了,我還以為是他家出了什么事。有一次,他把我拉到政府門口,就把我趕下了車。他說你已經不是領導了,就應該在這兒下。我就在那兒下了,下車以后,我自己坐四毛錢的中巴回到宿舍。過了一些日子,我們發行股票,他來找我,說想買便宜的股票。我當時很撮火,想抽他一頓,但最后還是賣給他了。后來我想想,他這么做也有道理,他一個打工的,巴結領導是他的天職。你已經不是領導了,他還天天巴結你,那別的領導怎么看?而且,巴結一個不是領導的人有什么價值呢?你已經不是領導了,還非得讓人巴結,這就是你的不對了,我們得體諒別人。
我再講一個故事。1989年,我因為遇到一些變故,要借幾百塊錢。結果,好人都不借給我錢,反而是大家通常認為的壞人借給我錢。所謂壞人,就是那些領導看不上眼的、不正經上班在外面辦皮包公司折騰的人。當時,在政府機關里,這樣的人都是壞人,經常被人舉報。借給我錢的這個人,當時也有人舉報他,因為我當時還在政府機關,所以準備處理他。結果,還沒來得及處理,我自己也不行了。還有一個人,他是個非常規范的好人,我們也是朋友,而且是我把他招到單位的,什么都幫他安排得挺好。我去跟他借錢,他不借,他說我在政治上已經完全沒戲了。我沒辦法,結果正好碰上這個所謂的壞人,我就問他能不能幫我個忙。他說什么事,我說我想跟你借300塊錢。他說行,你明天到我這兒來一趟。第二天,我就到他那兒去了,去了以后,我跟他說,我還是打張借條吧。于是我打了張借條,借了300塊錢,然后坐著火車從海南回北京。到了武漢火車站,有個我研究生畢業后代職下放的那家工廠的工人來接我。他從口袋里掏出一堆皺皺巴巴的錢,總共70塊錢,說借給我。這都是當時誰都看不上的人。
回到北京,我就開始折騰。后來,我們萬通慢慢做起來了。有一次,我打出租車,站在電線桿子底下,正好碰見那個借我錢的人。他問我現在怎么樣,我說還行吧。他說我覺得你一定能做起來。我說我什么時候把錢還給你。他說我不要,你千萬別還,等你再發達一點兒的時候再還我,那時候我拿著你的借條,走到哪兒都可以去找你。這人挺有意思的,學導演的。后來他真的遇到了一些坎坷,坐了牢。出來以后,有一次,他打電話給我,說他現在真得找我了,讓我幫他。我就給了他一些幫助,但那300塊錢我還是沒還給他。
所以,你需要直面人生。第一,你得有心理準備,在你困難的時候,主流價值觀所認為的那些好人不一定仍然能像以前一樣對你好。第二,你得理解,當別人不幫你的時候,你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很多人說現在世態炎涼,領導干部一退,就人走茶涼。你人都走了,還老要讓茶熱著,人家群眾怎么巴結后面的領導啊?前面的茶老不涼,我一個群眾得巴結200個領導,還讓不讓我群眾活啊?但是,茶涼并不等于不尊重,如果你回到這里,我再臨時給你沏杯新茶,但我不會讓茶一直熱著。所以,你得寬容,得理解,這樣大家在這個社會上才能找到各自的生存
道路。
我經常說,不要巴結領導,要巴結群眾。群眾多啊,一人給你一口你就能活。領導少啊,領導都怕事,他不罩著你也有道理,何必為難領導呢?巴結群眾,你就成為特殊群眾,你群眾素質高,最終就可以領導群眾。所以,有句話叫作“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