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青評傳/中國藝術家評傳》簡介被譽為“昆曲皇后”的張繼青,她的舞臺表演藝術光采奪目,技藝驚人,能夠迅速把觀眾征服。而在生活中,她又是一位平實、樸素的人,幾乎讓人難以想象到眼前竟是這樣一位了不起的表演大師。《張繼青評傳/中國藝術家評傳》采用專題布局方式,根據張繼青老師的藝術成長、藝術特色、人生簡歷、藝術態度和孜孜不倦傳承昆曲藝術的作為這五個方面,以五個章節篇幅,來勾畫她主要的藝術人生經歷。《張繼青評傳/中國藝術家評傳》參考諸多前輩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們對張繼青的評價與論述,努力做到采眾家高見匯于一文。嘗試描述出一位把中國傳統藝術的制約與自由融為一體,把昆曲表演技藝的繁難與簡捷融為一體,把藝術形象創造的高雅與通俗融為一體,把人生的偉大與平凡融為一體的張繼青。
第一章 苦心磨礪厚根基
一、初登舞臺,勤勉習藝
二、拓寬路徑,廣學多練
三、扭轉弱勢,轉弱為強
四、名師親授,明師眾多
五、精研人物,敬重導演
第二章 形神兼備重體驗
一、藝振京城,梅訊報春
二、《癡夢》有形,悲情動人
三、覓《牡丹亭》,求“情之至”
四、百煉劇藝。名揚“三夢”
第三章 真情融入平淡中
一、古鎮憶青,童年似夢
二、謀生尋路,初臨藝海
三、恩師如父,親情暖心
四、相惜相戀,相伴相知
第四章 此心只在舞臺上
一、勤思苦學,魂系舞臺
二、精練細研,熟戲生演
三、磨礪人生,感悟劇藝
四、光彩人物,淡隱自身
第五章 唯愿佳曲傳永世
一、走出國門,藝驚四海
二、合演串演,異曲同工
三、攝錄精心,獻演盡心
四、精育良才,培養觀眾
附一:張繼青年譜
附二:張繼青師承與傳承
附三:部分研究、評論張繼青表演藝術的文章題目
后記
《張繼青評傳/中國藝術家評傳》:
對一應小事都做得認真又負責的張憶青,一到場邊負責拉幕,就會出現“反常”舉動;這種情形被劇團管事李丹翁老先生看在眼里。
李丹翁先生是蘇劇老藝人,每到排戲時,他負責掌控排練的進程,指揮演員們何時上場,何時下場。
在劇團演員們和張憶青的眼里,排戲時的李老先生,總是手里拿著幾張飛馬牌香煙紙殼子,煙紙殼子背面參差不齊地寫著許多唱詞;李老先生不時看看這些唱詞,然后適時指揮著演員們的排演進程。一到演出的時候,李老先生又總是站在側幕邊上,沉穩地注視著舞臺上下發生的一切情況,準確地通知演員們按時候場、按時出場,從而確保每一次演出的圓滿完成。
李丹翁老先生在當時民鋒劇團里擔負的責任,有一部分相當于后來出現的導演和舞臺監督的工作范圍。因為當時的戲曲社團并沒有普遍設立導演和舞臺監督的工作位置,一般習慣安排一些具有“管事”身份的有能力的演員來負責這些工作;在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民鋒劇團里,李老先生就自覺地充當起排演指導和舞臺監督的責任,不知疲倦地為劇團的演出和演員們服務。劇團的人們對李老先生不求回報的辛苦付出給予好評,根據當地社會風俗,大家親昵地戲稱他為“眾家娘舅”,充分肯定他像一個好的“娘舅”一樣,具有樂于擔當責任的品格,并且在與人交流時有著猶如家人般的親切。
李老先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看出了張憶青向往舞臺表演的那一份心思。在許許多多老一代的藝人心里,對于向往舞臺藝術的下一代會產生特殊的好感,因為他們內心深處格外重視自己所鐘愛的表演藝術,并期待著這一份事業代代傳承,永續輝煌。李老先生原本對舞臺演出的一切事情都洞察分毫,不允許出現些微的失誤,但對于張憶青拉幕的屢屢失誤卻沒有責怪。不久,他在香煙紙的背面上抄了幾句唱詞給張憶青,告訴她劇團要新排一出戲《鴛鴦劍》,要她扮演一個小’廣頭,并且還要唱幾句。
張憶青參加的民鋒劇團,當時一直為了生存而四處奔忙,居無定所,艱辛地在蘇錫常、杭嘉湖四鄉八鎮“跑碼頭”演出。當時,藝術市場就是劇團的生存之地,觀眾就是演員們的衣食父母。為招攬觀眾,劇團必須天天變著花樣地更換戲碼,保持觀眾欣賞的新鮮感。當時各劇團之間也圍繞藝術市場展開激烈的競爭,每個劇團都講究自己上演的劇目在相當長時間內不能“翻頭”重復,否則就很難在一個演出地點長久立足。
為了豐富劇團的上演劇目,民鋒劇團總是挑那些演起來好看又通俗易懂的作品進行移植,在演出的間隙抓緊排練,適時推上舞臺。1953年3月5日,蘇聯領導人斯大林逝世,民鋒劇團演出的游樂場得到通知要停演二天,于是,劇團趁這個時間空檔排演了新劇目《鴛鴦劍》。張憶青獲得了人生第一次登臺演唱的機會。
《鴛鴦劍》的演出開始了。受劇團裝備條件的限制,沒有找到適合張憶青穿的服裝,她就在頭上豎著兩條扎蝴蝶結的辮子,身上穿一件中式長衫,腰里系上一條綠色的絲帶。站在側幕邊候場,看著舞臺上強烈的燈光,看著臺下黑壓壓的觀眾,張憶青心里不禁一陣陣緊張。從一個站在幕布后靜靜看戲的觀眾,忽然轉變為即將登場的表演者,她的腦子里此時一片空白。迎著那一片突然變得格外閃亮的燈光,面對那個似乎突然變大了的舞臺,她使勁按壓著自己不斷跳躍、晃動著的心神,努力把心思收攏到曾經反復練習、反復高唱的那幾句唱詞上。
不知是不是李丹翁老先生他們的有意安排,蘇劇老前輩陳月蟾先生,就飾演了劇中張憶青所扮演小丫頭的父親。劇情的安排,是父女兩個人物同時登場一一這位舞臺經驗豐富的老演員,鎮定自若地先安慰安慰為初次登臺演唱而十分緊張的張憶青,隨后攙住她準時無誤地走上了舞臺。于是,在一段伴奏音樂“過門”響過之后,年少的張憶青迅速找準音調,平生第一次在舞臺上張口高唱:“隨便哪里不肯去,情愿餓死在家里……”第一次站在舞臺上,面對自己向往已久但又格外陌生的觀眾亮開歌喉。張憶青這一唱,猶如向自己即將立身的這個舞臺、向自己即將終生投入的這個藝術世界,發出了一次高亢的報到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