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工程人文實論》中圍繞“工程”這個基點,以“人文”為內核,緊密結合自身30余年的工程領域實踐,追根溯源,全面系統梳理了工程歷史人文脈絡,提煉出了工程人文精神,深刻剖析了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人文迷失現象及原因,并以此立論,深入探索、研究、提出了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三畏”、“三化”的真摯良策。
《工程人文實論》共計9章,涵蓋了工程與人居、工程與文化、工程與藝術以及中西方城鎮化典型案例、中國城鎮化建設的人文思考與建議等內容,可謂學術性與實踐性兼備,理論意義與操作價值并存,是一本非常難得的準確把握城鎮化人文方向的科學專著。
魯貴卿,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南大學教授、湖南大學教授,現任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研究方向:建筑工程管理、企業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文化建設等,主要研究成果有《引領建筑企業再生與發展的“信和”主流文化建設》、《工程項目成本管理方圓圖》、《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的“都江堰三角法則”體系構建》、《建筑企業的轉型升級與戰略管理》等。
緒論
第一章 工程的概念
第一節 工程的基本概念
一、社會性
二、綜合性
三、實踐性
四、技術上、經濟上和建筑藝術上的統一性
第二節 工程的本質特征
一、“用”:工程的使用特征
二、“固”:工程的堅固特征
三、“美”:工程的審美特征
第三節 工程的人文內涵
一、以人為本
二、道法自然
三、天人相宜
第二章 工程與人居
第一節 古代工程與人居
一、原始社會的工程——人居起源
二、游牧社會的工程——移動人居
三、農耕社會的工程——村落人居
第二節 現代工程與人居
一、工業化社會的工程——城市聚居
二、信息化社會的工程——市鎮聚居
第三節 自然因素中的工程與人居
一、“風水”差異
二、氣候差異
三、地形差異
四、材料與技術差異
第四節 文化因素中的工程與人居
一、地區文化差異
二、民族文化差異
第三章 工程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文化與工程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二、工程與文化
三、工程文化的內涵
第二節 工程文化的組成與形成
一、工程文化的組成
二、工程文化的形成
第三節 中西方工程文化比較
一、敬祖先與尚神靈
二、“天人相宜”與“天人相斥”
三、群體與個體
四、守成與變革
五、靜態與動態
第四節 工程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一、工程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意義
二、工程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措施
第四章 中國工程企業文化特色
第一節 工程企業文化
一、工程企業文化的基本概念
二、工程企業文化的主要內涵
三、工程企業文化的構成要素
四、工程企業文化的特征
五、工程企業文化的功能
第二節 “信·和”文化建設實踐
一、“信·和”主流文化的主要來源
二、“信·和”主流文化建設過程
第五章 工程與藝術
第一節 工程與藝術的關系
一、工程的藝術內涵
二、工程是藝術的載體
第二節 工程藝術的審美特征
一、物質與精神的統一
二、實用與審美的統一
三、科技與文化的統一
四、造型與環境的統一
第三節 工程藝術的美學體現
一、形式美
二、內容美
三、思想美
四、案例:長沙中建大廈的藝術性分析
第四節 工程建筑藝術語言
一、空間
二、形體
三、色彩
四、材質
第五節 中西方工程藝術對比
一、中西工程建筑特征比較
二、中西工程建筑類型比較
第六章 中國工程建設的人文精神
第一節 都江堰水利工程
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前世今生”
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人本之光”
第二節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案例分析
一、三門峽水利工程的“來龍去脈”
二、三門峽水利工程的“人本之殤”
第三節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案例分析
一、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前因后果”
二、小浪底水利工程的“人本之歸”
第四節 工程人文精神的啟示
一、自然的才是永恒的
二、本土的才是世界的
三、人文的才是根本的
第七章 中國城鎮化建設的典型案例
第一節 株洲神農城
一、神農城基本概況
二、神農城人文特征
第二節 西安古城南門區域改造
一、西安古城南門區域改造基本概況
二、西安古城南門區域改造主要特色
第三節 新型城鎮社區建設
一、長沙梅溪湖
二、湘潭仰天湖
三、杭州良渚文化村
第八章 西方國家城鎮化建設的經驗與啟示
第一節 英國老城改造
一、倫敦東區改造
二、碼頭的改造
三、廢棄礦坑改造——“伊甸園”項目建設
第二節 法國舊城保護
一、對自然景觀的建設和保護
二、對交通體系的建設和保護
三、對城市肌理的建設和保護
第三節 意大利文化小鎮建設
一、尊重自然環境
二、承載歷史文化
三、完善城鎮功能
第四節 西方國家城鎮化建設的啟示
一、注重城與自然的和諧,打造天人相宜城市生態環境
二、注重城與歷史的和諧,保護傳承人類歷史文化名城
三、注重城與市民的和諧,構筑宜居宜業城市生活空間
第九章 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工程建設的人文思考
第一節 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歷程
一、新中國成立后前三十年“組織起來”的時期,奠定根基
二、改革開放“活躍起來”的時期,快速發展
三、新型城鎮化“和諧起來”的時期,提質協調
第二節 中國城鎮化建設的成就
一、城鎮化水平持續快速提高,城鎮體系不斷完善
二、基礎設施投入逐年增加,基礎設施體系逐步成型
三、城鎮之間聯系更加緊密,區域城鎮化框架逐步形成
四、城鎮化發展理念根本轉變,新型城鎮化探索初見成效
第三節 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工程建設的迷失現象與原因分析
一、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工程建設的迷失現象
二、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工程建設的迷失之因
第四節 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路徑
一、中國城鎮化建設要遵循“三畏”
二、中國城鎮化建設要落實“三化”
參考文獻
后記
2003年,天津建城600年的時候,老城墻被拆除,許多天津人去買城磚,10塊錢一塊,他們說:“想留下的,無非是個念想!苯,隨著城市改造,廣州的老城老街正在整體性永久消失,老地名也消失了近兩千個。對承傳著地方歷史與風俗的老地名的消失,一些老街坊就深表惋惜:“很多人都是幾代人住在這里,希望政府以后能用回原來的街名,讓我們這些老街坊能保留一點記憶!边@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歲月失語,唯石能言。歲月就這樣悄無聲息流逝掉了,但石頭是會說話的,能見證歷史的存在和發展。工程含有豐富的歷史信息,如同石頭寫就的史書一般,能幫助后人了解建造它們的那個年代和先人的社會生活。工程是一種文化符號,它積淀凝聚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反映人類過去生存狀態、人類的創造力以及人與環境關系的有力物證,成為傳承文明的紀念碑。無法復制的特征又使它們具有不可再生的特征,如北京的菊兒胡同,周莊的前街后河、烏鎮的水格房、鳳凰城的吊腳樓,如果不加以保護,都是一去不復返的。同時,它們身上有一種難得的文化價值,這種文化價值可以轉化為寶貴的文化資源,對現代城市精神生活產生多方面的積極影響。
工程文化遺產可以說是城市共有的信仰和象征,維系著城市的核心情感和價值。如果保護不力,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建筑物本體、歷史文化街區的肌理、歷史性城市風貌,還包括對傳統文化的信仰和地域文化的信心。因此在工程開發的同時一定要注重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二、工程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措施工程文化保護與傳承包括兩方面內涵:一是對傳統工程文化的揚棄;二是對工程所處地區的民俗民風的保護和傳承。只有不斷加強對異地風情、生活習慣、民俗民風的保留,才能使傳統民居充滿活力,也更有生命力,從而更有利于建筑工程的實物保護。那么,如何來保護和傳承工程文化呢?
第一,保護第一,開發服從保護。
在對老城和建筑遺產保護開發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堅持保護第一、利用第二,只能在保護的前提下利用,不能在利用的前提下“保護”;要始終把保護放在首位,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開發服從保護,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
為了達到保護第一的目的,可邀請社會學家、藝術學家、文物學家、歷史學家、建筑學家,對各地歷史文化名城的工程建筑古跡進行系統盤點和價值評估,從大文化的角度,通盤考慮,協調溝通,加大重點保護的力度,整頓和限制低水平開發,避免重復開發,取締非法開發,杜絕破壞性開發。將小景點從單體聯合為群體,做到產業集聚,產業互動,盈虧互補,做到名城之間,名城市各地區之間“優勢組合,優勢互補,優勢擴張”,使建筑古跡得到最佳保護、充分利用和綜合開發。只有統籌管理、通盤考慮、協調溝通,疏理交通的問題、加強宣傳的問題,許多一個部門無力解決的問題才能夠得到解決。也只有統籌管理、通盤考慮、協調溝通,才能形成以文化產業為主導、相關產業聯動發展的產業體系,才能走出地區,實現跨地區的開發共建,形成更大范圍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優勢。
第二,注重傳承,整體保護。
在保護中應堅持兩個理念:一是注重城市的整體性保護。在保護中不是僅僅保留一座橋、一塊碑、一棟房子、一家店鋪,而是一片老街、一條河流、一個鄉鎮的整體的保留。二是傳統工程保護與環境保護并重的理念,其具體內容包括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和富有傳統特色工程的實物保護、傳統工程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底蘊的保護和其所在地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保護。除了對單體建筑或群體建筑進行保護外,保護城市文脈,注重新建建筑與城市文脈的結合,也是保護歷史工程或建筑的一項重要工作。這就需要我們在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中,不僅要考慮功能、技術、安全和經濟等物質因素,而且要有形式美感、地域特色、民族特征符號等文化價值的訴求,使新的建筑元素能很好地體現城市文脈的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