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在另一個地方幸福:我與導盲犬羅塞爾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關于盲人和導盲犬的真實故事,《希望你在另一個地方幸福:我與導盲犬羅塞爾的故事》榮登《紐約時報》排行榜。
生活中,我們不離不棄。
災難時,我們生死相依。
這輩子,你便是我的眼。
邁克爾·辛森遭遇的所有困難,仿佛都是為了這一天而準備的——這看似平常的一天,卻讓所有人銘記于心。當2001年9月11日一架被劫持的客機撞上世貿中心時,邁克爾正作為昆騰公司的地區銷售經理,準備一次重要的商務會議。
一陣巨大的爆炸過后,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電視直播中的世貿中心。而此時,邁克爾正在世貿中心里面,用一種完全不同的視角關注著整個事件——一個盲人的視角。
但邁克爾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屬于羅塞爾,一只勇敢的導盲犬,他在這一天的表現震驚了全世界。
本書記述了這次非凡的旅程,當面臨生死關頭時,這對搭檔將做出什么樣的抉擇?羅塞爾最終能否帶邁克爾回家?路上又會發生哪些故事?
2001年9月11日——對成千上萬人來說,這本該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工作日。但是,隨著一聲低沉的巨響,世貿中心北塔開始向南慢慢傾斜。在大樓內部,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么,唯一能確定的就是窗外的景象:燃燒的紙張和碎屑包裹著濃煙,雨點般從空中墜落。
在北塔78層,盲人邁克爾仔細傾聽著周圍的情況,人們驚恐萬分地四處逃竄,而導盲犬羅塞爾卻平靜地坐身旁。這一次,邁克爾選擇相信羅塞爾的判斷——他們是一個團隊。
《羅塞爾,請帶我回家》將為讀者再現充斥著燃油氣味的北塔二號緊急通道——一個完全封閉的世界,通過一位盲人與其導盲犬的視角,身臨其境地體驗這次驚心動魄的求生之旅。
這是一個關于“9·11事件”的真是故事,描述了盲人邁克爾·辛森如何在這個視覺世界中占據一席之地,以及人與動物之間的真情。這將是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
一個真實的故事
The Real Story
“對不起,”醫生說道,“我無能為力了,他的眼睛治不好了!
喬治和薩拉對視了一眼,眼神中充滿驚恐。他們的兒子、六個月大的邁克爾,與同齡的嬰兒一樣,是一個健康快樂、有著金黃色頭發的男孩。但是,當爸爸媽媽對著他做鬼臉時,邁克爾卻沒有任何反應。
邁克爾·辛森生于1950年,他的出生比預產期整整早了59天,在那個年代,對待早產兒的標準流程,是將嬰兒置于密封的保育器中,然后注入純氧,直到嬰兒的肺完全發育為止。可是人們不知道,這種被沿用了許多年的方法,卻是早產兒視網膜病的罪魁禍首,這種眼病也被稱為晶狀體后纖維增生癥,它導致了大量早產兒雙目失明。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阿諾爾·帕茨教授經過研究,發現了導致這一病癥的原因。原來純氧會導致晶狀體后部的血管收縮,作為補償,眼部會產生纖維組織增生和粘連,從而破壞視網膜,導致失明。
辛森夫婦無助地站在一旁,看著醫生撐開邁克爾的眼瞼,用一種名為眼底鏡的發光儀器檢查他視網膜的受損情況。早產兒視網膜病通常被分為幾個級別,1級和2級并不嚴重,也不會導致失明,但是級別越高,嚴重程度也就越大。邁克爾最終被診斷為4級,也就是說他的視網膜幾乎完全脫離,并因此導致失明。視網膜的作用與電影膠片非常相似,它通過捕捉光源,在神經元和神經鍵中形成一個視覺圖像,以便大腦對其進行編碼和加工。沒有視網膜就意味著不會有視覺圖像被傳送到大腦。因此,邁克爾的失明已經無法挽回了。
在哥哥的資助下,帕茨醫生最終通過臨床試驗,證實了自己對于早產兒視網膜病成因的推斷。但為時已晚,從1941年到1953年間,美國已有超過1萬名早產兒成為這一病癥的受害者。邁克爾就是其中之一,此外,比較著名的受害者還包括演員湯姆·沙利文,音樂家史提夫·汪達,以及美國盲人聯合會主席馬克·莫勒博士。事實上,在50年代早期,由于出現了太多的早產兒盲人,甚至使美國盲人的平均年齡從70歲驟降到了65歲。
檢查完畢后,醫生建議辛森夫婦道:“你們最好把邁克爾送到盲人之家去。在那里,他會受到專業的照顧。恕我直言,盲人什么都做不了,如果你們執意要親自照顧他,只會增加自己的負擔!边@些話像刀子一樣刺痛著辛森夫婦的心,讓他們感到十分沮喪。
喬治和薩拉都屬于那種腳踏實地、十分有主見的人。喬治雖然只是初中畢業,但卻自學成材,成為一名電視修理工;薩拉則是高中畢業,最終成為了一名美容師。與大多數人一樣,他們此前從未近距離接觸過盲人。但他們愛邁克爾,就像愛邁克爾兩歲大的哥哥埃勒里一樣。因此,他們決定不接受醫生提出的建議,無論如何,他們都不會將自己心愛的兒子送到一個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陌生地方去。也許是出于本能,他們堅信眼睛絕不是生活的唯一依靠,一定還有其他的、更好的辦法。
就這樣,父母全心全意地撫養邁克爾,幾乎與撫養他的哥哥毫無二致,并沒有因為他是盲人而有所不同。他們深愛著他,鼓勵著他,希望他能像其他小孩子一樣成長和學習。他們允許他步行或騎自行車去探索周邊的世界。他們沒有將邁克爾送往盲人學校,也沒有讓他遠離人群、與世隔絕。事實上,在邁克爾的成長過程中,他甚至沒有注意到自己的生理缺陷。他知道自己與別人不一樣,但卻相信這并不是影響自己正常生活的借口。正是由于父母意志堅定地拒絕了醫生的建議、對他悉心照料,才使得他獲得了像正常人一樣成長、生活的機會,并最終在這個并不屬于他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這是一位盲人戰勝不幸的故事,邁克爾從一出生就雙目失明,但他歷經磨難獲得的生存技巧,以及他勇于嘗試的精神,使得他在導盲犬羅塞爾的幫助下,得以在世貿中心倒塌前,沿著天井走下78層的高樓,從而在美國本土有史以來遭受的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中得以生還。失明并沒有成為邁克爾的阻礙,孩童時期的他就曾騎車在加利福尼亞帕姆代爾的街道上飛馳,讓鄰居目瞪口呆。而在2001年9月11日這天,失明甚至成為他的寶貴財富,讓他有能力幫助其他人從這次恐怖襲擊中成功逃生。
但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邁克爾說道:“我要講的不僅僅是如何從世貿中心里逃生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當初是如何走進它的。”
邁克爾·辛森出生47年后,一只金黃色的拉布拉多尋回犬在加利福尼亞圣拉斐爾導盲犬幼獸中心出生了,她的名字叫羅塞爾。與邁克爾一樣,羅塞爾剛出生時也什么都看不見,但三周后的某一天,她睜開了眼睛。2001年9月11日,羅塞爾在恐怖襲擊中救出了邁克爾,因此,這本書講述的也是她的故事。
邁克爾·辛森,國家盲人文學運動形象大使,“9·11事件”的幸存者。他是邁克爾·辛森有限責任公司的創辦人,主要為人們提供了解他人、展示自己的平臺。邁克爾畢業于加州大學,擁有物理學碩士學位,視力方面的缺陷并沒有阻礙他追尋夢想的腳步。在他的生活中,處處流露著因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的信任和堅守而迸發出的偉大力量。
蘇西·弗洛里目前已經是4本書的作者或共同作者,這其中就包括《當前生存狀態》一書,該書是一部關于9位終生致力于改變世界面貌的偉大婦女的回憶錄。擁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文學和心理學學士學位,在旅游、教育、人際交往方面造詣頗深。
前�6�9言 Ⅰ
序�6�9言:一個真實的故事 001醞釀中的暴風雨 005
1,463級臺階 009
我的伙伴們 021
傾聽咖啡桌 039
校車風波 057
無懼黑暗 075
我們都是戰士 093
缺點即優點 107
一起奔跑 125
你我本相同 133
坐輪椅的女人 149
布骨頭 165
抖落灰塵 183
一切都值得 189
向英雄告別 193
致�6�9謝 199
2001年9月11日邁克和羅塞爾的時間表 203
與盲人和諧相處的基本原則 209
失明猶如左撇子 211
《希望你在另一個地方幸福:我與導盲犬羅塞爾的故事》:
一個真實的故事TheRealStory“對不起,”醫生說道,“我無能為力了,他的眼睛治不好了!眴讨魏退_拉對視了一眼,眼神中充滿驚恐。他們的兒子、六個月大的邁克爾,與同齡的嬰兒一樣,是一個健康快樂、有著金黃色頭發的男孩。但是,當爸爸媽媽對著他做鬼臉時,邁克爾卻沒有任何反應。
邁克爾·辛森生于1950年,他的出生比預產期整整早了59天,在那個年代,對待早產兒的標準流程,是將嬰兒置于密封的保育器中,然后注入純氧,直到嬰兒的肺完全發育為止?墒侨藗儾恢,這種被沿用了許多年的方法,卻是早產兒視網膜病的罪魁禍首,這種眼病也被稱為晶狀體后纖維增生癥,它導致了大量早產兒雙目失明。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阿諾爾·帕茨教授經過研究,發現了導致這一病癥的原因。原來純氧會導致晶狀體后部的血管收縮,作為補償,眼部會產生纖維組織增生和粘連,從而破壞視網膜,導致失明。
辛森夫婦無助地站在一旁,看著醫生撐開邁克爾的眼瞼,用一種名為眼底鏡的發光儀器檢查他視網膜的受損情況。早產兒視網膜病通常被分為幾個級別,1級和2級并不嚴重,也不會導致失明,但是級別越高,嚴重程度也就越大。邁克爾最終被診斷為4級,也就是說他的視網膜幾乎完全脫離,并因此導致失明。
視網膜的作用與電影膠片非常相似,它通過捕捉光源,在神經元和神經鍵中形成一個視覺圖像,以便大腦對其進行編碼和加工。沒有視網膜就意味著不會有視覺圖像被傳送到大腦。因此,邁克爾的失明已經無法挽回了。
在哥哥的資助下,帕茨醫生最終通過臨床試驗,證實了自己對于早產兒視網膜病成因的推斷。但為時已晚,從1941年到1953年間,美國已有超過1萬名早產兒成為這一病癥的受害者。邁克爾就是其中之一,此外,比較著名的受害者還包括演員湯姆·沙利文,音樂家史提夫·汪達,以及美國盲人聯合會主席馬克·莫勒博士。事實上,在50年代早期,由于出現了太多的早產兒盲人,甚至使美國盲人的平均年齡從70歲驟降到了65歲。
檢查完畢后,醫生建議辛森夫婦道:“你們最好把邁克爾送到盲人之家去。在那里,他會受到專業的照顧。恕我直言,盲人什么都做不了,如果你們執意要親自照顧他,只會增加自己的負擔!边@些話像刀子一樣刺痛著辛森夫婦的心,讓他們感到十分沮喪。
喬治和薩拉都屬于那種腳踏實地、十分有主見的人。喬治雖然只是初中畢業,但卻自學成材,成為一名電視修理工;薩拉則是高中畢業,最終成為了一名美容師。與大多數人一樣,他們此前從未近距離接觸過盲人。但他們愛邁克爾,就像愛邁克爾兩歲大的哥哥埃勒里一樣。因此,他們決定不接受醫生提出的建議,無論如何,他們都不會將自己心愛的兒子送到一個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陌生地方去。也許是出于本能,他們堅信眼睛絕不是生活的唯一依靠,一定還有其他的、更好的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