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是一部集縱橫家、兵家、道家、仙家、陰陽家等思想于一體的理論著作,其中所揭示的智謀權術的各類表現形式,被廣泛運用于內政,外交、經貿及公關等領域,其思想深深影響今人,享譽海內外。
《鬼谷子》共有14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經失傳。本書取自道藏本,并在此基礎上博采眾家之長,對原文做了通俗易懂的翻譯和注釋,逐篇進行深刻點評解析,對文中意蘊深刻的典句精選了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加以剖析、闡釋,可使不同行業、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獲益。
1. 兵書經典、中國謀略奇書
《鬼谷子》與《孫子兵法》并稱為“兵書經典”,《孫子兵法》側重于總體戰略,而《鬼谷子》專攻戰略技巧,兩者相輔相成。其思想內容十分豐富,涵蓋了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學、情報學等多種學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被人們稱為“智慧之禁果,曠世之奇書”。
2. 博大精深的權謀策略和言談技巧,享譽海內外
《鬼谷子》立論高深幽玄,包含著實用的權謀策略和言談技巧,是一本在充分洞察人的心理活動基礎上,論述勸諫、建議、協商、談判和一般交際技巧的經典著作。它所揭示的智謀權術的各類表現形式,被廣泛運用于內政,外交、經貿及公關等領域,其思想深深影響今人,享譽海內外。
唐品,本名唐建福1964年11月18號生于湖南臨澧縣。1984年7月畢業于復旦大學哲學系,即進入江西人民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1996年調入廣東旅游出版社。編輯策劃有季羨林、周一良等主編的《東方文化叢書》30余種,余秋雨著作全集22種《秋雨合集》。策劃出版了南昌大學中文系教授胡平先生代表作《禪機》。另有于丹教授暢銷書《于丹重溫*美古詩詞》發行152余萬冊。現為自由出版策劃人、北京唐品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策劃。
第六篇 忤合術
"忤”是忤逆、反忤的意思,也就是違背了事物發展的要求,與其規律背道而馳的;合則是符合、順應的意思,即遵循事物發展和變化的規律。
本篇忤合術講述的就是關于分合與向背的問題,強調要善于把握兩者間相互轉化的態勢。無論是謀臣,還是說客,只要順勢而行,便可成功施展忤合術,使自己“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原文】
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①。化轉環屬,各有形勢②。反復相求,因事為制③。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間,立身御世,施教揚聲明名也④,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⑤,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⑥。
世無常貴,世無常師⑦。圣人無常與,無不與;無所聽,無不聽⑧。成于事而合于計謀,與之為主⑨。合于彼而離于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⑩。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術也11。
【注釋】
①趨合:趨向合一,相當于“合”。倍反:背逆,相當于“忤”。倍,通“背”。適合:適應,符合。②化轉環屬:事物的發展變化,猶如圓環旋轉一樣變化無窮。形勢:指具體背景和現實狀況。③因事為制:因,依據。制,法則。這里是指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控制。④施教:施行教化。揚聲:傳播聲名。明名:顯示名譽。明,顯著,顯示。名,名分,名譽。⑤事物之會:事物轉化的時機。天時之宜:合適的天時,這里是指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⑥因之所多所少:指國家教化所宜多所宜少的地方。因,順著。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預先察知宜多宜少的地方,調整而使之發生轉化。⑦常貴:永恒的尊貴。常師:永恒的榜樣。⑧本句意為:圣人不會一直贊同,也不會一直聽從。⑨合于計謀:實現或符合預定的計謀。與之為主:與之,與他們。為主,為主人,做其主人。這里指吸收別人決策中的合理因素。⑩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任何計謀都不可能同時忠于兩個主人,必然要相抵觸。11反:此處意為順從。其術也:指反忤之術。
【譯文】
世間萬事都有趨向于融合統一或朝背逆相反方向發展的兩種趨勢,是否尊重事物發展的趨勢乃是計謀適合與否的關鍵。萬物分合的變化就如同連環旋轉一樣變化無窮,會依據情況的變化不同而轉換,從而形成不同的形勢。因此謀臣在制訂策略時,應該根據循環往復的實際情況,反復尋求最佳的計策,并且制訂不同的措施去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所以,圣人立于天地之間,無論是立身行事,還是施行教化,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聲望,都必須洞悉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觀察天時變化的合宜與否,抓住有利時機,權衡利弊,從而了解行政教化的優勢在何處,劣勢在何處,如此隨情況的變化而制訂不同的方略,才能促進事態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轉化。
世間沒有永恒的尊貴,做事也沒有可以永遠效法的榜樣。圣人不會恒久不變地贊同,也不會恒久不變地聽從。假如事情必然能成功,而且又合乎計謀的原則,就應該以此作為主體。計謀合乎一方的意思,就會背離另一方的原則,這就叫作“計謀不兩忠”。其中必有順逆的道理存在:合于彼就一定會逆于此,合于此就一定會逆于彼。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忤合術”。
【原文】
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①;用之于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能氣勢而與之②。大小進退,其用一也③。必先謀慮計定,而后行之以飛箝之術④。
古之善背向者⑤,乃協四海、包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之⑥,然后以之求合⑦。故伊尹五就湯,五就桀⑧,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湯。呂尚三就文王⑨,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歸之不疑也⑩。
【注釋】
①用:使用。本句意為使用反忤之術管理天下,一定要度量實際情況。②身:個人。材能:才智和能力。氣勢:氣概和聲勢。③大小:指事情的大小。其用一也:它的功用是一致的。④計定:確定計謀。而后:然后。⑤背向:背棄和趨向,反對和支持,即“忤合”。善背向者:即善于運用“忤合”之術的謀臣策士。⑥忤合之地而化轉之:驅置于忤合之地而轉化他,改變他。⑦以之求合:指利用某種勢力開創新局面。⑧伊尹:商湯的大臣,開國名相。湯:商朝的開國之君。桀:夏朝最后一個暴君,被商湯所滅。⑨呂尚:即姜太公,為周文王所用,后輔佐周武王滅商。文王:即周文王,商末周族領袖。⑩天命之箝:即天命的鉗制、暗示。歸之不疑:指上述伊尹“合于湯”,呂尚“合于文王”而不遲疑。
【譯文】
假如用這種反忤之術管理天下,就必須衡量天下的實際情況,決定順合或者反逆;如果要把這種反忤之術運用到治理國家上,就必須度量諸侯國的實際情況,以決定順合或者反逆;如果要把這種反忤之術運用到治理家族事業上,就必須度量家族事業的實際情況,以決定順合或者反逆;如果要把這種反忤之術運用到個人方面,就必須度量個人的才能氣勢,以決定順合或者反逆。反忤之術的運用,無論事情的大小或策略的進退,其原則都是一致的。一定要首先思謀考慮,確定計謀策略之后,再將飛箝之術付諸實施,作為輔助手段。
古代那些善于運用向背之理、反忤之術的人,能夠聯合全國各地軍民,駕馭他們,使對方根據己方的實際需要而改變,然后與他們相合。所以賢相伊尹五次投奔商湯、五次投奔夏桀,可是還是不明白該投奔誰,最終才決定一心輔佐商湯。姜太公呂尚三次投奔周文王、三次投奔殷紂王,可是他還是不明白該投奔誰,最終才決定一心輔佐周文王。這樣反復多次就知道了天命的規定,所以伊尹和呂尚才義無反顧地歸順商湯王和周文王。
【原文】
非至圣達奧,不能御世①;非勞心苦思,不能原事②;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③;材質不惠,不能用兵④;忠實無真,不能知人⑤。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如⑥,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⑦。
【注釋】
①至圣:至,最,極。圣,具有最高的智慧和道德。達奧:達,通曉。奧,深奧玄秘的道理。本句意為如果不是具有最高的智慧和道德,并且通曉深奧玄秘的道理,也就不能立身處世、治理天下。②勞心:費心思。原事:了解事物本來面目。③悉心見情:盡心發現真實情況。成名:成就名聲。④材質:才能資質。用兵:運用軍事謀略。⑤忠實無真,不能知人:如果為人不夠真誠,也就不會有知人之明。⑥知睿:聰明才智。孰不如:哪一項不如他人。⑦陶弘景注曰:“既行‘忤合’之道于不如己者,則進、退、縱、橫、唯吾所欲耳。”
【譯文】
假如不能達到非凡的圣人那種窮盡世理的境界,就不能治理世事;如果不費心苦思,就不能了解事物的本來面目;如果不盡心努力洞見世情,就不可能成就聲名;如果沒有很高的素質才能,就不能進行軍事運籌;如果不能誠心忠實,就不能知人善任。所以忤合之術的法則,一定要估量自己的才干和能力,度量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哪一方面不如別人。這樣才可以知己知彼,可進可退,既可以使其縱,亦可以使其橫,達到隨心所欲、游刃有余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