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從哪里來的?有時如何發展的?我們都希望發現“天機”,破解生命的奧秘。大千世界的許多奇聞怪事并不能代表人類普遍的現象和規律,但卻蘊含著默寫重要的信息,能夠豐富我們的思維,或許還能夠揭開某些奧秘的謎底.
生命的密碼破譯
生命從哪里來?又是如何發展的?我們都希望發現“天機”,破解生命的奧秘。大千世界的許多奇聞怪事并不能代表人類普遍的現象和規律,但卻蘊含著某些重要的信息,能夠豐富我們的思維,或許還能揭開某些奧秘的謎底。
遠古的時空穿越人類遠祖之謎
當人類產生意識的時候,也就開始了對自身由來以及自己祖先的探究。但是,在科技不發達的遠古時代,人們只能把人類的產生歸結于神的創造。
19世紀以來,人類為弄清自身的由來,付出了許多艱苦努力。
1809年,法國學者拉馬克在《動物哲學》一書中首先向“上帝創造人類”的說法提出了挑戰,他大膽斷定人類起源于類人猿。
1871年,達爾文在《人類起源與性的選擇》中更進一步論述了人類的起源問題,明確指出人類和現在的類人猿有著共同的祖先,人是從已經滅絕的古猿進化而來的。
1876年,恩格斯發表了《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他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提出勞動創造了人類的科學理論。
雖然人類在弄清自身由來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諸多假說仍有許多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
在人類究竟起源于哪一種古猿的問題上一直眾說紛紜,分歧很大。有人認為人類的祖先是西方古猿;有人說是南方古猿;也有人說是類人猿;還有人說是臘瑪古猿。但究竟起源于哪一種古猿,直至現在都沒有定論。
原因是專家們所發現和搜集到的古代人類和猿類的化石數量極少,材料嚴重不足,因此只能根據少量的材料提出一些假說和推測,這必然會產生分歧。引起爭論的另一個原因是,即使是同一材料,以不同的理論為出發點,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總之,在從古猿轉變到人的漫長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缺失的環節或空白區,尚未被古人類學家們解決。
繼達爾文的進化論之后,20世紀60年代又產生了一種新的進化論,認為新物種的產生不是由漸變,而是由突變所致,這種觀點已被古生物化石所證實。法國科學家格魯希認為,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猿變成人是突變的。任何生命形式,無論是低等的細菌還是萬物之靈的人類,均是通過遺傳來保持自身的相對穩定性,同時又通過變異得到進化。按照格魯希的觀點,有的古猿由于偶然因素產生了變異,少了一條染色體。之后它們與同類交配,在若干代后便產生了46條染色體的人。
還有人提出,非洲南方古猿身體形態的突變,是在宇宙輻射能強烈變化的影響下發生的。地球的磁場好像保護層一樣,阻止宇宙輻射能的滲透,這個保護層由于某種人類還不清楚的原因,有時會大大減弱,爾后發生磁極極性的交替,這種現象叫作地磁反轉。
在人類從猿類中分離出來的時代,發生了一次強大的地磁反轉,引起地球上宇宙輻射能的急劇增加,從而促使特殊類型古猿體質的突變,從猿變成人。上述觀點是否正確,尚待進一步研究。
人類學家運用比較解剖學的方法,研究各種古猿化石和人類化石,測定它們的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從而確定人類化石的距今年代,以便將人類的演化歷史大致劃分為幾個階段。
遺傳學家則運用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方法,研究現代人類、各種猿類及其他高等靈長類動物之間的蛋白質、脫氧核糖核酸的差別和變異速度,從而計算出各自的起源和分化年代。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古猿轉變為人類始祖的時間在距今700萬年前。
從已發現的人類化石來看,人類的演化分為四個階段:南方古猿階段、能人階段、直立人階段和智人階段。他們的生存時間約為440萬~10萬年前,特征是從單純的兩足直立行走發展到智能階段。
海猿是人類的近祖嗎
達爾文的進化論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話,19世紀以后,一直被人們奉為圣典。雖說進化論是人類偉大的發現之一,但也有不完備的地方,試看根據進化論列出的人類起源時間表:
古猿:生活于800萬~1400萬年前。
南猿:生活于150萬~450萬年前。
猿人:生活于20萬~130萬年前。
這里有兩個空白期,一個是古猿與南猿之間空缺近400萬年,另一個是南猿與猿人之間空缺20萬年。所謂空白期,就是沒有發現這一時期的化石。相比而言,400萬年的空白期更引人注目。
有學者提出了一個新的學說來解釋這一化石空白階段,這個學說就是海猿說。
1960年,英國人類學家阿利斯特·哈代提出:化石空白期人類的祖先不是生活在陸地上,而是生活在海洋中。人類進化史中,存在著幾百萬年的水生海猿階段。哈代提出:地質史表明,400萬~800萬年前,在非洲的東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區被海水淹沒,迫使部分古猿下海生活,進化為海猿。
幾百萬年后,海水退卻,已適應水中生活的海猿重返陸地。它們在水中生活,進化出兩足直立、控制呼吸等本領,為之后的直立行走、解放雙手和發展語言交流等重大進化步驟創造了條件。海猿說的提出是根據諸多生理方面的特征提出的,這些特征在別的陸生靈長類動物身上都沒有,但在海豹、海豚等水性哺乳動物身上卻存在。
為了證明這一論斷,哈代列舉了人與猿猴之間的許多不同點,這些不同點大部分和水有關。例如,猿猴厭惡水,而人類嬰兒幾乎一出生就會游泳;猿猴不會流淚,而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比如儒艮,即“美人魚”有眼淚。人類是唯一以含鹽分的淚液來表達某種感情的靈長類動物,這可能和人類早期在海洋中的經歷有關。
從身體的結構看,人的軀體絕大部分是光滑的,與海洋哺乳動物相同;人和海豚有皮下脂肪,猿猴卻沒有;人的脊柱可以彎曲,適合于水中運動,而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后彎的。人類喜歡吃魚、貝類等水生生物,而猿猴則不喜歡。另外,人在潛水時,體內會產生“潛水反應”現象,即肌肉收縮,全身動脈血管血流量減少、呼吸暫停、心跳變得緩慢。此時,飽含氧氣的血液不再輸入到皮膚組織和其他器官,而全部集中到維持生命最重要的機體中心大腦和心臟,使它們的細胞得以在幾十分鐘的時間不致死亡。這種現象與海豹等水生動物的潛水反應相似。
綜合上述特點,哈代斷言:人由海洋哺乳動物進化而來,上岸的成為人類,沒上岸的被叫作海怪。
在研究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控制體內電解質平衡的生理機制后發現,在這一方面人類與所有陸生哺乳動物不同,而與水獸相似。動物缺鹽時,食欲就會銳減,對食鹽的渴求抑制了其他生理欲望。然而,一旦滿足了對食鹽的需要,多余的食鹽就再也不能引起它們的興趣。動物對自身食鹽的需要量有精確的感覺,它們攝入食鹽極有分寸。
然而,人類對食鹽的需求量是沒有感覺的,攝入食鹽也毫無分寸。例如,一些生活在美洲印第安部落的人生來就厭惡食鹽,而日本和西方的一些國家,人們攝入食鹽的量超過健康需要量的15~20倍。人類似乎不具備別的陸生哺乳類動物那種精細調節食鹽攝入的本領,體內缺鹽不產生渴求,攝入食鹽過多也不能自我控制。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體大多對體內電解質平衡有更大的調控能力和冗余安全,而這一特性與生活在海洋中鹽分充足的水獸相似。
倫敦動物園的營養生物化學權威克勞福特教授經過多年的研究指出:“人類進化成具有高度智慧、腦容量大的動物,主要得益于所食的魚。”魚和貝類體內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這種成分對大腦的發育有益,而身體其他部分的生長則需要大量的蛋白質。
體形龐大的食草類動物,用蛋白質構成了它們巨大的身軀而沒有使腦容量增加。而大腦比較聰明的海豚在陸地上生活時,其食譜和當時沿海地區的人類沒什么區別。由此可推測人腦是靠食魚進化而來的,而不是通過生育時的自然選擇。這也為“人類是從海洋進化來的”論點提供了新的論據。
科學家還認為,從海猿到人這一進化過程,大致可以這樣設想:海水分隔了古猿群體,迫使其中一部分下海生活,進化為海猿;幾百萬年后,海水消退,海猿重返陸地,成為人類祖先。甚至還有更大膽的設想:在幾百萬年中的某個時期,海猿分成了兩支:一支上了陸地,進化成現在的人類;另一支留在水中,由于適應環境,進化較快,成了高于陸地文明的海底人。這個設想是否能填充空白期,有待科學家們研究證實。
人類祖先之謎
1856年8月的一天,在德國西北部的尼安德特河流域,一個工人在石灰巖礦里發現了一些骨頭,他以為是穴居熊的骨頭,就把它收好并拿給約翰尼·佛羅特看。佛羅特是當地的小學教師,一個熱心的自然歷史學家。佛羅特認為,這個發現并非熊的骨頭。它的頭骨和人的頭骨差不多大,但形狀不同,其前額低平,眉骨隆起,鼻子大而突出,門牙很大,后腦勺突起。從所發現的骨骼來判斷,它的身體也與人相似,可能比一般的人要矮小和粗壯。
佛羅特意識到,這些骨頭的重要意義在于它們是在遠古時代的地質沉積物中被發現的。這位小學教師與附近波恩大學的解剖學教授赫爾曼·沙夫豪森取得了聯系。教授同樣認為這些骨頭很特別,正像他后來所描述的:“這是一個還不被人們所知的自然存在物。”
沙夫豪森相信,這個工人所發現的確實是一個新的,或者說相當于人種類型,我們可以把它稱為尼安德特人。沙夫豪森甚至推測,尼安德特人是現代人的古老祖先。根據現有資料判斷,尼安德特人骨骼粗大,肌肉發達,但個子不高,男子只有1.55~1.56米。由于身體較矮,脊椎的彎曲也不明顯,因此他們很可能是彎著腰走路,跑步時身體略微朝向地面。
尼安德特人頭骨的特征是:前額低而傾斜好像向后溜的樣子,眉峰骨向前突出很多,在眼眶上形成整片的眉脊。腦部已經非常發達,腦容量約1000毫升。尼安德特人使用較為進步的打制石器,過著狩獵和采集的生活。這表明,當時的人類在同大自然的斗爭中,自身已有了較大的發展。
自從1856年人們第一次發現尼安德特人的化石以來,尼安德特人一直吸引著公眾,對它的各種猜測也一直不斷。從許多方面來看,尼安德特人都可稱得上是原始人類研究中的“恐龍”。
與恐龍一樣,尼安德特人也是突然之間銷聲匿跡的,其消亡的原因也一直是學者們爭論不休的話題。但是,一些人對尼安德特人有許多誤解,認為他們是陳舊過時的化身,并被誹謗為因智力不足以應付環境的變遷而導致滅亡的低等人種。而實際情況是尼安德特人非常成功地面對氣候挑戰的時間至少有20萬年,比延續至今的現代智人還要長12.5萬~15萬年。
當時最著名的病理學家魯道夫·弗吉爾在仔細檢查了這些骨頭后宣布,它們屬于一種普通人類,也就是一種遭受了某種異常疾病的人類。其他專家大多贊同此種說法。
19世紀末,大部分科學領域開始盛行達爾文主義。一些科學家,如法國的加布里埃爾·德·莫提里特再次查看了這些骨頭,堅持認為現代人類是從尼安德特人進化而來的。在法國、比利時以及德國發現的更多的尼安德特人遺骸也為此提供了依據。這些化石可以追溯到3.5萬年前,這樣,認為他們是病人或現代人的說法就站不住腳了。
但是,以另一位法國人馬塞林·鮑爾為首的大多數科學家仍拒絕承認尼安德特人是人類的祖先。鮑爾雖然承認這些骨骼可能很古老,但他并不認為與人類有關。
鮑爾辯駁道,與其說這個屈膝、粗頸、彎背的尼安德特人像人類,倒不如說它更像猿猴。他認為,如果現代人類與尼安德特人有任何關系的話,唯一可能的是,不管我們真正的祖先是誰,都不可能是這個退化的物種。
黃色人種是所有人的祖先嗎
世界上有多色人種,他們都起源于何處?特別是在當今世界上頗有影響的白人與黑人的最早起源地,長期以來是科學家們關心和考證的熱門之一。關于白種人的起源地,大體有三種說法:
一種認為,尼安德特人不是白人的祖先,尼人滅絕了,沒有后裔。現代歐洲的白種人來自亞洲西部或非洲,他們在侵入歐洲的尼人區域、消滅土著尼人后,成為現代的白種人。
第二種則認為,現代歐洲的白種人是由當地的尼人直接演化而成的。
第三種是綜合說,即認為歐洲的白種人是由當地的尼人和外來人群混雜而成的。理由是尼人的某些特征,如高聳的鼻子與今天的歐洲人相似,另一方面又有一些化石證據表明歐洲鄰近地區現代人形成的年代遠早于歐洲,他們后來遷入歐洲,雖有可能有時與當地的尼人發生沖突,但結果總是互相混雜,產生了現存于歐洲的人群。
至于黑種人的起源,以前認為非洲的黑人起源于非洲西部,然后向南遷移。但由于1983年在南非瓜祖盧的邊界洞中,發現了據說是11萬年前的一個破碎的成人頭骨、兩個成人的頜骨和一個嬰兒的骨骼,具有現代黑人的性狀,科學家結合其他證據,認為非洲最早的黑人起源于非洲南部,然后再向北向西遷移的。
除以上不同說法外,近期美國又有學者提出,不管黑人還是白人都起源于亞洲的看法,理由是在18萬~36萬年前,他們都具有相似的遺傳基因。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布朗博士通過解析人體細胞中的線粒體的遺傳基因,得出了不管黑人、白人還是黃色人種,如果追溯到18萬~36萬年前,可以發現是同一個祖先的結論。
現代人的祖先是誰,這是人類學的重要謎團之一。而根據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研究,發現現代人的遺傳基因和亞洲猴相近,布朗博士的發現似乎成了論證“不管黑人白人,其祖先都起源于亞洲”這一說法的有力證據。
“線粒體”是細胞內的“能源供給工廠”,具有獨自的小遺傳基因。布朗博士從13名白人、4名中國人、4名黑人共21人的細胞里取出線粒體基因,用18種酶切碎,把基因組成型作比較。結果,每種型的片斷的組成要素出現了和每個人種非常相似的型,因此認為“人種間的差別是由于在漫長的歲月發生突然變異而造成的”。換句話說,就是18萬~36萬年前,他們具有共同的線粒體基因,都是同一個祖先。
為解開這個謎,美國學者又使用狒狒的病毒基因作為標準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現在的人的基因與其說像非洲猴,不如說更近似于亞洲猴,指出了現在的人可能起源于亞洲。
另外,根據在我國陜西大荔縣發現的大約20萬年前早期智人基本完整的頭蓋骨化石的研究,我國古人類學界有人認為,不管黑人、白人還是黃色人種,都是從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進化到大荔人的,并和現代人有明顯聯系。
美國的布朗博士指出:誕生各人種共同祖先的18萬~36萬年前,是相當于亞洲出現大荔人、歐洲出現尼安德特人的時代。尼人在幾萬年前就完全滅絕了,而在同一個時期亞洲的大荔人不僅是黃色人種,而且也是白人和黑人的共同祖先。
黃色人種真的是所有人的祖先嗎?白人、黑人的起源到底在何處?這個問題恐怕還需要更有力的證據才能令人信服。
古埃及人屬于哪個種族
“埃及”一詞系由古希臘語Aigyptos演變而來,起源于古埃及孟斐斯城的埃及語名Hikuptah,意為普塔神靈之宮。在埃及至今尚未發現早期人類化石,但在尼羅河谷地和利比亞高原等地卻發現了一些舊石器時代的遺物,其中最早的可追溯到60萬年前至100萬年前。一般認為,尼羅河流域出現居民大約是在2萬年前。
關于埃及早期居民是“白種人”或“黑種人”的辯論開始于1874年,一個世紀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此問題在開羅主辦了一次學術討論會,與會專家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一派認為,埃及的最早居民是“黑人”。他們提出的人類發源于非洲的“一祖論”認為,最初的人類必然屬于同一人種,即尼格羅人。
人類的出現首先是在非洲尼羅河發源地,那時北非的氣候溫和潮濕,雨量充沛,滿布著草叢和森林,各種動物隱沒其間,居民以魚獵采集為生。按格洛吉爾氏定律,在溫暖潮濕的氣候中進化而來的熱血動物會分泌出一種黑色色素,人類也不例外。因此,地球上最初的人類在種族上是同一個。
人類從這一原始地區擴散到世界其他地區,唯有兩條道路:尼羅河流域和撒哈拉。在尼羅河流域,這一擴散發生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和原始歷史時期之間,是沿著自南而北的方向逐步進行的。該派列舉的證據有:在馬里埃塔發掘的木乃伊的表皮和真皮之間發現相當數量的黑色素。希臘和拉丁學者都把埃及人描寫為尼格羅人,其中著名的有希羅多德、亞里士多德、盧西安、阿波羅佐魯夫、埃斯奇里斯、阿基里斯·塔蒂烏斯、斯特拉波、狄奧多勒斯·西庫盧斯、迪奧吉尼斯·拉爾蒂阿斯、安米亞努斯·馬塞利努斯等人。
《圣經》中也認為埃及人是“Ham”,即“含”的后代,“含”是“哈姆”的同義異譯。其后常用的Hamite(含米特人)一詞即源于此詞,這是“法老語言中用以指黑色的最有力的一個詞”。古埃及人稱他們的國土為Kmt,意為黑土,有別于未經河流灌溉的紅土,即沙漠。古埃及從其新石器時期的幼年直到本地人建立的王朝的終結,居民一直是黑種非洲人。
另一派認為:早在王朝前期,生活在古埃及的人是“白種人”,盡管他們的色素為暗色,甚或是黑色。尼格羅人是從第十八王朝以后才出現的,也有人認為從王朝初期以后居民一直未變。
還有一派認為,古埃及居民是混合種族。人類進入一個荊棘叢生、野獸出沒的河谷,決非一蹴而就,他們在那里逐步拓地而居,經歷了幾千年。在此期間,無論是人類集團的密度或氣候的變異,都迫使他們尋求更多的資源或較大的安全。由于整個尼羅河谷,尤其是埃及位于非洲大陸東北角,它不可避免要成為不僅來自非洲別處、也來自中東的人們長途遷徙的終點。
根據人類學家的研究得知,在尼羅河谷發現了幾具非常古老的居民骨骼,已辨認出他們屬于克魯馬農人、亞美種人、尼格羅種人、盧科德姆人等。混和種族的基本成分隨時間和空間而異,尼羅河流域居民不可能從最初起直到波斯人入侵為止純屬單一種族。
另外,根據留傳下來的埃及藝術品中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肖像總體來看,古代埃及居民也絕非同一種族。那些肖像有的顴骨高聳;有的肥胖、卷唇;有的鼻子略呈弓形;最常見的卻是鼻大而直;在南方特別常見的是扁平的鼻子和較厚的嘴唇。根據人類學家的研究成果可知,從體質角度、按照頭發的性質和皮膚的顏色來判別極古老的、例如屬于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屬于什么種族是靠不住的。
大家眾說紛紛,意見難以達成一致。關于古埃及居民的種族的問題,由于史料的局限,看來它仍將是困擾史家們的一個難解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