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部公房是日本戰(zhàn)后著名作家,本書結(jié)合時代背景和文壇狀況,梳理了安部公房早期的人生經(jīng)歷,厘清了他初登文壇時的創(chuàng)作活動脈絡,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安部公房1950年代的主要作品,了解了他獨特創(chuàng)作風格背后的積累與探索;并以安部公房1960年代以后的主要中長篇小說為中心,對其筆下的都市空間和都市人物進行了詳細的文本分析,試圖挖掘蘊藏其中的作者關于現(xiàn)代社會的深刻思考。
序
早在20世紀80年代,北京大學就設立了日本文學方向的博士點,當時博士生導師由國務院學位辦審批,日本文學方向的博士生導師只有劉振瀛先生一位。由于當時日本文學方向的碩士畢業(yè)生很少,劉先生招生要求十分嚴格,很久都沒有尋到合適的生源,再加之劉振瀛先生晚年身體病弱,直到1991年劉振瀛先生去世,也沒有招收到日本文學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后潘金生先生經(jīng)國務院學位辦審批成為博士生導師,日本文學方向的博士點可以繼續(xù)招收博士生。但因潘先生是日本古典文學的專家,當時日本古典文學方向的碩士畢業(yè)生、研究者同樣不多,所以在一段時期內(nèi)也沒有招收到日本文學方向的博士生,這樣就拖到了2000年。這一年,潘金生先生招收了一名碩博連讀的博士生,由潘先生和我共同指導。自那時開始,我們?nèi)毡菊Z言文學的博士點才正式招收到日本文學方向的博士生。本書的作者李謳琳2004年進入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是較早進入北京大學攻讀日本文學課程的博士。
初次認識李謳琳是在電話里,2003年“非典”的時候。當時她已碩士畢業(yè),留校在國際關系學院日法系任教。在電話里,她表示要進入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繼續(xù)深造,將來在日本文學研究上有一番作為。對于好學的年輕學者,自然沒有拒絕的理由,由此之后,她在緊張的授課之余修完了北京大學日本文學方向碩士課程的主要課程,并且在2004年經(jīng)過嚴格的筆試和面試后順利進入北京大學博士課程。對于碩士階段從事日本文化研究、后轉(zhuǎn)向日本文學研究的她來講,盡管進入課程順利,但要在日本現(xiàn)代文學的研究上做出成績,卻是需要付出心血和極大努力的。讀博期間,她獲得了赴日學習研究的機會,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研究科從事研究一年半,這段經(jīng)歷使她明確了自己的研究對象,為最終確定她的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提供了決定性的幫助。
安部公房是日本當代最為重要的作家之一,在日本現(xiàn)當代作家群體中,他的創(chuàng)作可以說是獨特的,既具有世界性色彩,同時也未脫離日本本土的現(xiàn)實,他的創(chuàng)作代表著日本當代文學的先鋒性、探索性、深刻性。但是,相對于安部公房的文學地位,對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研究顯得很不相稱,特別是在我國日本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中,顯得十分薄弱,而且對其研究的范疇也十分狹窄。在謳琳確定將安部公房的文學創(chuàng)作作為自己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時,國內(nèi)研究安部公房創(chuàng)作的著述只有上海外國語大學鄒波博士的博士學位論文。這一方面表明國內(nèi)日本文學研究界研究安部公房文學創(chuàng)作的迫切性;另一方面也說明此時研究安部公房創(chuàng)作的艱巨性。經(jīng)過6年的時光,李謳琳以論文《安部公房文學研究——以1960年代以后的小說創(chuàng)作為中心》在2010年通過了博士學位論文答辯。
這部著作就是以她的博士學位論文為基礎完成的,在這部著述中她將研究的重心放在了20世紀60年代后安部公房所創(chuàng)作的中長篇小說上。在細致的解讀之中,試圖以小說中的都市背景為切入點,對安部公房筆下的都市空間、都市人形象進行解析,深入挖掘安部公房對日本現(xiàn)代社會的深刻思考,揭示安部公房中后期小說創(chuàng)作的特點。這一研究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不僅可以填補我國安部公房小說研究領域的空白,同時也可以在安部公房小說作品的研究上與國際同行學者進行對話。
安部公房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日本現(xiàn)當代文學中是有別于其他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他不斷尋求創(chuàng)作手法的創(chuàng)新,寓意深刻,比喻奇特,有時讀起來甚至會讓人感覺艱澀難解。我曾翻譯過安部公房的代表作《砂女》,這部作品寫的是非現(xiàn)實的世界,但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對于日本現(xiàn)實社會的批評和思考,如果不是在課堂上與學生多次研讀這部作品,要想在翻譯過程中捕捉到作品文字背后的深意,準確轉(zhuǎn)譯出作者在作品中試圖表達的思想、渲染的氛圍,以及傳遞給讀者的人生認識都是相當困難的。這部翻譯成中文不足10萬字的作品,花費了我很久的時間。由此也可以看出,理解、解讀安部公房文學作品的難度。
謳琳在這部著述中,結(jié)合時代背景和文壇狀況,對安部公房的早期人生經(jīng)歷和接受的文化熏陶,以及在日本的前衛(wèi)藝術運動中所進行的活動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對其20世紀50年代的主要作品進行了中肯的分析,對促使其獨特文學風格形成的社會文化因素和早期作品創(chuàng)作的特點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60年代后安部公房的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則建立在這一梳理、考察、分析的基礎之上,應該說這一研究思路十分穩(wěn)妥恰當,為實現(xiàn)作者的論文研究目標提供了有力保障。謳琳認為安部公房60年代創(chuàng)作的小說融入了都市人的日常生活,通過苦悶的都市人形象表現(xiàn)出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無奈的屈服、病態(tài)的心理,同時還表現(xiàn)了這些都市人身上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但在70年代的《幽會》和80年代的《櫻花方舟號》中,安部公房塑造的小說主人公則顯得無助、絕望、懦弱、無力、消極,這些平凡人形象的塑造可以體現(xiàn)出安部公房對大眾的關懷和悲憫,人文關懷構(gòu)成了安部公房中后期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點。這部著述的成功與謳琳重視文本細讀、堅持以作品為基礎的研究策略不無關系。也正是因為如此,著述概括描繪出的安部公房中后期小說的特征、所得出的一系列研究結(jié)論才是可靠可信的。
當然,謳琳的這部安部公房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著作并非盡善盡美,也并不是其安部公房文學研究的終點,只是其在日本文學研究上邁出的一大步。我們完全可以期待她今后在安部公房文學研究上再有碩果問世,期待她在學術研究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向?qū)W術研究的高峰不斷邁進。對于一個在高校任教的為人妻、為人母的女性學者而言,謳琳肩負著許多重擔,需要克服的困難絕不會少,但是我相信她還會像其在讀博期間初為人母時那樣,以學術研究為樂,不放棄自己的學術追求。有了這些,我想所有的困難對她來講,都是不在話下的。
于榮勝
2016年5月31日
李謳琳,國際關系學院外語學院日語系副教授。1976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201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獲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博士學位。曾于2006~2008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研究科學習。
緒 論
第一節(jié) 安部公房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
第二節(jié) 相關先行研究成果綜述
第三節(jié) 本書的意義、研究范圍和方法
第一章 漂泊的異鄉(xiāng)人
第一節(jié) 中國東北都市中的異鄉(xiāng)少年
第二節(jié) 戰(zhàn)火中的哲學青年
第三節(jié) 從中國東北歸來的人
第四節(jié) 都市與故鄉(xiāng)在作品中的最初呈現(xiàn)
第二章 都市中的文藝先鋒
第一節(jié) 日本戰(zhàn)后文壇的復蘇
第二節(jié) 安部公房在前衛(wèi)藝術團體中的活動
第三節(jié) 日本共產(chǎn)黨、《人民文學》及其他
第三章 都市復興中的想象與呈現(xiàn)
第一節(jié) 《赤繭》和《墻——S.卡爾瑪氏的犯罪》——變形形象的出現(xiàn)
第二節(jié) 《巴別塔的貍》——荒誕滑稽中的藝術探討
第三節(jié) 《闖入者》和《饑餓同盟》——有關政治的最初思考
第四節(jié) 《獸群奔向故鄉(xiāng)》——荒漠中的故土
第五節(jié) 安部公房早期文學創(chuàng)作的特點
第四章 《砂女》:都市化浪潮中的城鄉(xiāng)文化沖突與旋渦中的都市人
第一節(jié) 《砂女》——在都市與農(nóng)村共同體生活中抗爭的都市人
第二節(jié) 《砂女》與經(jīng)濟高速增長期的日本都市
第三節(jié) 《砂女》在安部公房創(chuàng)作和日本文壇中的位置
第五章 都市華燈下的孤獨與徘徊
第一節(jié) 《他人的臉》——在他人的包圍中重新審視自我的都市人
第二節(jié) 《燃盡的地圖》——生活在社會邊緣的都市人
第六章 都市繁華背后的病態(tài)與迷惘
第一節(jié) 《箱男》——在封閉空間中尋找他人的都市人
第二節(jié) 《幽會》——在黑暗中陷入絕望的都市人
第三節(jié) 《方舟櫻花號》——在自我欺騙中空想的都市人
結(jié) 語
參考文獻
安部公房年表
附 錄 本論文出現(xiàn)的安部公房作品中日文譯名對照表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