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了信息資源的概念、特征、作用和功能,系統分析了信息資源管理的目標、任務、內容、歷史沿革和發展過程,以及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理論、原理、原則、工具和方法。主要內容包括信息資源分布、信息資源采集、信息資源的組織與存儲、信息資源的檢索與挖掘、信息資源的質量評估、信息資源規劃、信息資源開發、信息資源利用、信息資源安全、信息資源配置、信息政策與法規、信息資源管理的績效評價等方面。
本書既可以作為高等學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信息資源管理、公共事業管理等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考生的參考教材,還可以作為企事業單位信息管理工作人員的培訓教材。
馬費成,教授。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第1章 信息資源
1.1 信息資源的概念
1.1.1 信息的概念及其發展
1.1.2 信息資源的內涵
1.1.3 信息成為資源的背景和條件
1.1.4 信息成為資源的表現——社會經濟信息化
1.2 信息資源的類型及劃分
1.2.1 記錄型信息資源
1.2.2 實物型信息資源
1.2.3 智力型信息資源
1.2.4 零次信息資源
1.3 信息資源的特征與功能
1.3.1 信息資源的特征
1.3.2 信息資源的功能
1.3.3 信息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與貢獻 第1章 信息資源
1.1 信息資源的概念
1.1.1 信息的概念及其發展
1.1.2 信息資源的內涵
1.1.3 信息成為資源的背景和條件
1.1.4 信息成為資源的表現——社會經濟信息化
1.2 信息資源的類型及劃分
1.2.1 記錄型信息資源
1.2.2 實物型信息資源
1.2.3 智力型信息資源
1.2.4 零次信息資源
1.3 信息資源的特征與功能
1.3.1 信息資源的特征
1.3.2 信息資源的功能
1.3.3 信息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與貢獻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2章 信息資源管理的內容
2.1 信息資源管理的沿革與發展
2.1.1 傳統管理階段
2.1.2 技術管理階段
2.1.3 信息資源管理階段
2.1.4 知識管理階段
2.1.5 資產管理階段
2.2 信息資源管理的三大領域及其發展
2.2.1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
2.2.2 企業信息資源管理
2.2.3 社會信息資源管理
2.3 信息資源管理的目標和任務
2.3.1 信息資源管理的目標
2.3.2 信息資源管理的任務
2.3.3 信息資源管理的意義
2.4 信息資源管理的層次與內容
2.4.1 宏觀管理
2.4.2 中觀管理
2.4.3 微觀管理
2.4.4 信息資源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3章 信息資源分布
3.1 信息資源分布的特征
3.1.1 信息資源分布中的馬太效應
3.1.2 信息對時間的分布特征
3.1.3 信息資源對空間的分布特征
3.2 信息資源的分布規律
3.2.1 信息資源的離散分布——布拉德福定律
3.2.2 信息生產者分布——洛特卡定律
3.2.3 普賴斯定律
3.3 信息資源的分布格局
3.3.1 文獻信息資源的分布格局
3.3.2 網絡信息資源的分布格局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4章 信息資源采集
4.1 信息資源采集的原則
4.2 信息資源采集的程序
4.2.1 需求分析
4.2.2 信息源的評價與選擇
4.2.3 信息資源采集策略的確定
4.2.4 信息資源采集的實施與監控
4.3 信息資源采集的方法
4.3.1 信息資源采集的效率指標
4.3.2 傳統信息資源采集方法
4.3.3 網絡信息的采集方法
4.4 信息資源采集的技術
4.4.1 信息獲取技術
4.4.2 文本挖掘技術
4.4.3 自動分類技術
4.4.4 自動文摘技術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5章 信息資源的組織與存儲
5.1 信息描述
5.1.1 信息描述的原則及程序
5.1.2 傳統文獻的描述著錄
5.1.3 數字信息資源的描述
5.2 信息揭示
5.2.1 信息主題
5.2.2 信息揭示的一般程序
5.2.3 信息標引
5.3 信息資源的組織方法
5.3.1 信息組織的基本方法
5.3.2 文獻實體型信息資源的組織方法
5.3.3 網絡信息資源的組織方法
5.4 信息資源索引系統的建立
5.4.1 索引系統概述
5.4.2 計算機索引系統的建立
5.5 信息資源組織的新特點
5.5.1 組織主體多元化
5.5.2 組織對象深入化
5.5.3 組織結果社會化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6章 信息資源的檢索與挖掘
6.1 概述
6.1.1 信息檢索的定義
6.1.2 信息檢索的類型
6.1.3 信息檢索的歷史
6.2 信息檢索系統與過程
6.2.1 信息檢索系統
6.2.2 信息檢索過程
6.3 信息檢索模型
6.3.1 布爾模型
6.3.2 向量空間模型
6.3.3 概率模型
6.4 信息檢索評價
6.4.1 查全率和查準率
6.4.2 常用的評價指標
6.5 信息檢索相關技術
6.5.1 網絡搜索引擎
6.5.2 多媒體檢索
6.5.3 跨語言信息檢索
6.5.4 XML信息檢索
6.6 Web挖掘
6.6.1 Web挖掘基礎知識
6.6.2 Web挖掘分類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7章 信息資源的質量評估
7.1 信息資源質量評估的意義
7.1.1 信息資源質量評估的理論意義
7.1.2 信息資源質量評估的實踐意義
7.2 信息資源質量評估的指標體系
7.2.1 信息資源質量的內涵
7.2.2 信息資源質量指標體系的設計
7.3 信息資源質量評估方法
7.3.1 定性評估方法
7.3.2 定量評估方法
7.3.3 半定量評估方法
7.4 信息資源質量評估的流程和實施
7.4.1 信息資源質量評估的流程
7.4.2 信息資源質量評估的實施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實驗難點分析7-1 信息資源質量評估與信息資源評估
實驗難點分析7-2 網絡信息資源的質量評估
第8章 信息資源規劃
8.1 信息資源規劃的概念
8.1.1 信息資源配置規劃
8.1.2 信息資源技術規劃
8.1.3 信息資源規劃綜合論
8.2 信息系統規劃
8.2.1 信息系統階段規劃理論
8.2.2 信息系統生命周期理論
8.3 信息系統戰略規劃
8.3.1 典型的信息系統戰略規劃方法
8.3.2 信息系統戰略規劃方法比較
8.4 信息工程與總體數據規劃
8.4.1 信息工程理論
8.4.2 數據管理理論
8.5 信息資源整體規劃
8.5.1 EA的概念與內涵
8.5.2 信息資源整體規劃的組織與實施
8.6 信息資源規劃方法比較
8.6.1 方法論的比較
8.6.2 實施環境比較
8.6.3 功能和形式的比較
8.6.4 綜合比較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9章 信息資源開發
9.1 信息資源開發概述
9.1.1 信息資源開發的內涵
9.1.2 信息資源開發的目標
9.1.3 信息資源開發的原則
9.1.4 信息資源開發的內容與任務
9.2 信息資源開發模式
9.2.1 需求驅動型開發模式
9.2.2 價值驅動型開發模式
9.3 信息資源開發流程
9.3.1 需求分析
9.3.2 計劃制訂
9.3.3 項目實施
9.3.4 效益評估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10章 信息資源利用
10.1 信息資源利用策略
10.1.1 記錄型信息資源利用策略
10.1.2 實物型信息資源利用策略
10.1.3 智力型信息資源利用策略
10.1.4 零次信息資源利用策略
10.2 信息資源利用中的產權保護
10.2.1 信息資源利用所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
10.2.2 信息資源合理使用制度及其調整
10.3 信息資源利用中的用戶行為
10.3.1 用戶信息行為概述
10.3.2 用戶信息需求
10.3.3 用戶信息查詢行為
10.3.4 用戶信息消費行為
10.4 信息資源利用中的倫理原則
10.4.1 信息倫理的內涵與特點
10.4.2 信息資源利用中的倫理問題
10.4.3 信息資源利用的倫理規范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11章 信息資源安全
11.1 信息資源安全的內涵和意義
11.1.1 信息資源安全的內涵和特征
11.1.2 信息資源安全隱患
11.1.3 信息資源安全的意義
11.2 信息資源安全策略
11.2.1 信息資源安全策略規劃
11.2.2 信息系統安全策略
11.2.3 信息網絡安全策略
11.3 信息資源安全保障體系
11.3.1 信息資源安全保障體系框架
11.3.2 信息資源安全保障機制
11.4 信息資源安全技術
11.4.1 不同服務層面上的信息資源安全技術
11.4.2 網絡信息資源安全技術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實驗難點分析11-1 X公司多級分布式網絡系統安全建設項目
第12章 信息資源配置
12.1 信息資源配置與信息福利
12.1.1 信息資源配置的概念
12.1.2 信息資源的橫向配置和縱向配置
12.1.3 信息福利
12.2 信息資源配置機制與模式
12.2.1 信息資源的市場配置——市場自組織過程
12.2.2 信息市場失靈
12.2.3 信息資源總體配置機制
12.2.4 政府在信息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12.2.5 市場配置與政府配置的邊界
12.2.6 信息資源配置機制的功能
12.3 信息資源配置的層次與效率
12.3.1 信息資源配置效率的層次
12.3.2 信息資源配置效率的衡量
12.3.3 信息資源總體配置與社會經濟效率
12.3.4 信息產業資源配置與信息產業經濟效率
12.4 信息資源配置中的產權
12.4.1 外部效應和“黃金法則”
12.4.2 公共物品和“搭便車”
12.4.3 產權對外部效應的作用
12.4.4 產權的資源配置功能
12.4.5 產權制度的效率與資源配置的效率
12.4.6 信息產權的效率
12.5 信息資源共享
12.5.1 信息資源共享的沿革與發展
12.5.2 中國文獻信息資源布局與共享模式
12.5.3 網絡環境下的信息資源共享
12.5.4 網絡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內容
12.5.5 信息資源共享與效率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13章 信息政策與法規
13.1 信息政策與法規的需求
13.1.1 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的政策與法規需求
13.1.2 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與法規需求
13.1.3 信息技術的政策與法規需求
13.1.4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與法規需求
13.1.5 信息產業發展的政策與法規需求
13.2 信息政策
13.2.1 信息政策的含義
13.2.2 國家信息政策的體系構建
13.3 信息法規
13.3.1 信息法規的含義
13.3.2 國家信息法規的體系構建
13.4 信息政策與法規的實施保障
13.5 國內信息政策與法規實踐
13.5.1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十二五”規劃》
13.5.2 《互聯網行業“十二五”規劃》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14章 信息資源管理績效評價
14.1 信息資源管理績效評價內容
14.1.1 績效評價的實質和意義
14.1.2 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14.2 信息資源管理績效評價方法
14.2.1 平衡計分卡
14.2.2 直接比較評價法
14.2.3 差額比較法
14.2.4 分離貢獻評價法
14.2.5 影子收益評價法
14.2.6 投資評價法
14.3 信息資源管理績效評價流程和實施
14.3.1 績效評價的流程
14.3.2 績效評價的實施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實驗難點分析14-1 瑞典沃爾沃汽車公司應用BSC實施企業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第2版序言
在移動計算、物聯網、云計算等一系列新興技術的支撐下,網絡生活、社交媒體、協同創造、虛擬服務等新型應用模式持續拓展著人類創造和利用信息的范圍和形式。這些日新月異的新興技術與應用模式的涌現,使得全球數據量呈現前所未有的爆發式增長態勢。同時,數據復雜性也急劇增加,其多樣性(多源、異構、多模態和富媒體等)、低價值密度(信息不相關性和高“提純”難度等)、實時性(流信息和連續商務等)特征日益顯著。可以說我們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數據已經滲透到每一個行業和領域,成為國家宏觀調控和治理,以及社會各行各業管理和技術應用的基礎和要素。
大數據時代的管理寓意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概括,即“三個融合”和“三新”。“三個融合”指IT融合(信息技術與社會生活以及企業業務的密不可分性)、內外融合(企業外部數據與內部數據整合的重要性)和價值融合(企業“造”與“用”價值創造的模式創新性)。這三個融合意味著:①越來越多的傳統管理和決策成為基于數據分析的管理和決策(如數字化生存、數據運營、深度業務分析(Business Analytics,BA)核心能力等);②用戶/公眾創造內容(UGC/PGC)(如評論、口碑、商譽、輿情和社會網絡等)成為企業活動的重要關注點;③企業的價值創造過程日益體現出 “無形圍繞有形”的互動(如“服務圍繞產品”的業務拓展方式等)。而“三新”則指大數據時代催生的新模式、新業態和新人群。這意味著:①現有企業需要升級轉型(如數據驅動的精益管理和模式創新等);②新興業態在誕生和發展(如賽博空間生活和眾包等);③信息社會中“移民”和“原住民”的多樣化生存(如新型客戶關系、新式企業文化和新穎行為特點等)。大數據時代管理寓意的上述兩個方面反映了大數據時代管理理論和實踐的變化特征,其中前者主要體現管理領域和視角上的變化,后者則主要體現管理主體和方式上的變化。
在我國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背景下,展望我國信息化發展的未來,信息技術應用將持續呈現出在物聯網和智慧城市建設、云平臺和大數據分析、新興電子商務應用、企業信息化新拓展、綠色信息化路徑等領域的主流現象和發展趨勢,也為高等學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在新形勢下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作為一個快速更迭、動態演進的學科專業,必須以綜合的視角和發展的眼光不斷對自身進行調整和豐富,以適應新時代前進的步伐。高等學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系列教材的第2版修訂,就是希望通過更為系統化的邏輯體系和更具前瞻性的內容組織,幫助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相關領域的學生以及實踐者更好地理解現代信息系統在“造”(技術)和“用”(管理)維度上的分野和統一,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特別包括企業進行數據運營、利用深度業務分析(BA)構建核心競爭能力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本次對高等學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系列教材的修訂,在基本保留第1版主要內容的框架基礎上,仍然強調把握領域知識的“基礎、主流與發展”的關系,并體現“管理與技術并重”的領域特征。同時,在整個系列和相關教材內容中,從領域發展與知識點的角度,以不同程度和形式反映新技術時代的特點(如云計算和大數據這一新型計算模式)、IT應用特征(如移動性、虛擬性、個性化、社會性和極端數據)、信息化拓展(如兩化深度融合和企業外部數據分析)、新興電子商務應用(如移動商務、社會化商務和O2O)、搜索方法與服務(如關鍵詞搜索與營銷、信息檢索與匹配)、IT戰略與管理(如服務管理、伙伴管理、業務安全管理和連續商務管理)等。我們希望通過系列教材專業編委會的共同努力,第2版系列教材能夠成為高等學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與相關專業學生循序漸進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學習材料,成為大數據環境下從業人員及管理者的有益參考資料。
本系列教材的編寫和修訂工作得到了多方面的幫助和支持。在此,我們感謝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及高等學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列教材編委會專家們對教材體系設計的指導和建議,感謝教材編寫者在時間和精力上的大量投入以及所在單位給予的大力支持,感謝參與本系列教材研討和編審的各位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同時,我們對電子工業出版社在本系列教材整個出版過程中所做的努力深表謝意!
由于時間和水平有限,第2版系列教材在內容上肯定存在不足和不盡如人意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高等學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專業系列教材編委會
2013年12月于北京
第2版前言
本書是對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教材《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的修訂。
2013年3月8日,“信息化與信息社會”系列叢書編委會在北京召開“信息化與信息社會”系列叢書編委會擴大會暨高等學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系列教材修訂工作會議。會議的目的是交流和討論教材的修訂大綱和原則。通過討論交流,大家明確了此次教材修訂的目的和要點。每位作者根據自己主編的教材的特點提出了修訂大綱和修訂內容。
《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教材的本次修訂,仍然遵循第1版《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教材的框架結構和邏輯思路,即在介紹信息資源及其管理有關的基本概念和發展沿革歷史的基礎上,按照信息資源分布、信息資源采集、信息資源的組織與存儲、信息資源的檢索與挖掘、信息資源的質量評估、信息資源規劃、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安全、信息資源配置、信息政策與法規、信息資源管理的績效評價展開。內容上對過時的數據和提法進行了更新,除基本概念、發展沿革過程、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章節未進行修改外,第5、6、7、8、9、10、13章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根據學科發展補充了新的內容。希望新版教材在保持內容和結構延續性的同時,能夠更好地滿足教學的需要。
在新版教材出版之際,謹向關心和使用本教材的各位老師和同學表示感謝,也向參加教材修訂研討會的各位專家表示感謝,他們為本教材的修訂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同時也希望同行和讀者不吝批評指正,不斷反饋教材使用中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再次修訂完善。
馬費成
2014年1月6日于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