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地名豐富多彩,有的形象生動,有的風趣雅致,耐人尋味。
地名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單個地名似小溪,全國的地名匯集在一起就成了大海,其寓意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自然生態等方面,是一個豐富的知識寶庫。
地名,不僅是地理方位的標志,更是歷史文化變遷的見證。地名是一部濃縮的歷史。從地名中可以看出一個民族歷史文化演進、變遷的軌跡。
作者畢業于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系,曾任律師。長期在宣傳部門工作,對人文地理及地名來源與考證有濃厚興趣,編著有《中國縣級以上政區地名史考》等著作,發表文論、游記等作品百余萬字。
序 Ⅰ
綜述篇
一 地名留下的時代腳印
二 把珍視自然資源的理念深深嵌入地名
三 地名中抹不掉的政治烙印
四 以交通要道為地名
五 王莽瘋狂改地名
六 難以避免的重名現象
七 因避諱而改變的地名
八 地名中體現治國謀略和政策
九 彰顯道德魅力的地名
十 地名銘記植物的恩惠
十一 帝王稱號與地名
十二 古時僑設州郡縣名稱之變
歷史篇 序 Ⅰ
綜述篇
一 地名留下的時代腳印
二 把珍視自然資源的理念深深嵌入地名
三 地名中抹不掉的政治烙印
四 以交通要道為地名
五 王莽瘋狂改地名
六 難以避免的重名現象
七 因避諱而改變的地名
八 地名中體現治國謀略和政策
九 彰顯道德魅力的地名
十 地名銘記植物的恩惠
十一 帝王稱號與地名
十二 古時僑設州郡縣名稱之變
歷史篇
一 地名記錄歷史事件
二 銘刻著歷史記憶的地名
三 秦漢地名今猶在
四 來自古國之名的地名
五 皇帝親賜地名
六 歷史名人與地名
七 地名為歷史會盟樹碑
八 “秦”被嵌進地名
九 吳國?吳姓?吳地
十 地名為“武功”立碑
十一 “名固宜,約之以命”
十二 漢武帝與“河西四郡”
十三 名興于“漢”
十四 名隨“晉”來
人文篇
一 “京”之趣
二 姓氏與地名
三 地名靠攏人文景觀
四 以富饒為名的地方
五 “龍”的傳奇
六 人樂?天樂?地樂
七 “馬”到成功
八 以動物為地名
九 成雙成對又成名
十 以“文”化名
十一 “豐”多人不嫌
十二 以古部落為名
十三 萬國咸“寧”
十四 大“定”大興
十五 “宣”冠地名趣談
十六 民為貴,名亦貴
十七 食鹽與地名
十八 “隆”興地名
十九 “”得佳名
山水篇
一 山岳江河走進地名
二 曲折婉轉亦成名
三 五岳與地名
四 丹山?丹水?丹地
五 以“合”為上
六 近天者以天名
七 “青”美地名
方位篇
一 以地理方位確定的地名
二 古代星象與地名
三 古代邊疆地名之特點
四 “大”與異化的“大”
五 太極皆佳名
六 新疆地名之特色
七 魅力四射的西藏地名
地理篇
一 地名來自對地形地貌的描述
二 地名中的“臺”
三 “高”居之地
四 “長”入地名 亮點紛呈
五 鳳鳴地亦名
數字篇
一 地名中的數字
二 “九州”之名趣談
三 “九”為地名添彩
四 “五”行地名
五 “三”走進地名
六 萬地“萬”名,一個不能少
佳字篇
一 地名中的“慶”字與皇帝的潛邸
二 靈動的地名
三 “平”之多義地名
四 “鎮”坐地名
五 “永”駐地名
六 地名“新”解
七 “安”穩地名
八 地名中“寧”字的由來
九 “崇”尚地名
十 “廣”擴地名
十一 越“興”越好
十二 “玉”潔地靈
十三 “開”疆輿名
十四 名“泰”者為泰
十五 “昌”言地名
十六 “貴”地有傳奇
十七 “建”給地名添正能量
十八 嘉地?嘉物?嘉名
十九 名“惠”者得惠
色彩篇
一 色彩斑斕的地名
二 “云”繞地名
三 “陽”光照山河
南海篇
記錄中國腳印的南海諸島地名
后 記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每個時期都有各自要著力解決的核心事務,每個階段都有各自需要完成的歷史使命,統治者必然也要有各自不同的政治方略和執政理念。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政治觀念慢慢融入地名之中,留下深刻的時代印記。在當前我國縣級以上地區中,300 多個地名記錄并反映了這種政治印記。
遠古時期,雖然黃帝“方制九州”,但全國境內大大小小“列為萬國”,你殺我奪,征戰不斷,民眾遭殃。面對這種局面,堯、舜、禹焦慮不已,為結盟息戰,“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經禹與萬名諸侯協商,有相當一部分諸侯國實現結盟聯合,諸侯國由10 000 個減到3 000 個,如史書記載:“其能存者三千余國”,到周武王時期還“有千八百國”。當今之浙江的諸暨、上虞之稱,正是因禹在此分別會盟諸侯而得名。史曰:諸暨“禹會計而諸侯畢及也”,上虞者“禹與諸侯會,事訖,因相虞樂,故曰上虞”。這些地名充分反映了堯舜禹時期期望結盟的政治理念和治亂方略。這種理念和方略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因而得以延續,到西周,周武王會諸侯于孟津(今河南孟州市),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思想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