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顏色》是一部有關(guān)文化和文明的思想作品。
作者將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建立在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歷史審視與時代考察之上,置敘說、論述與史實于一爐,寓人物解讀于歷史事件之中,從文化與文明到文化與科技,從異域文化反思到中國文化解讀,從孔子、屈原、秦始皇、劉邦、項羽、鄭和到汶川觀察、南海體驗、祝福祖國,不一而足。自鋪張有度的排比中,自澄凈飽滿的文字中,你會讀見:一位沉浸于中國新聞實踐和管理工作的知識分子,用足了對歷史長河的關(guān)照,孜孜以求于從民族背景與細微感受中,去思索個體的存在與民族的未來。
作者的書寫并非單純的歷史抒懷,其基于史實之上的文明掌故、文化故事,擁有一種引導的力量,引導讀者通過一條奇妙的道路,走入作者或粗獷磅礴或纖細縝密的文明思緒中。細心的讀者還能從這些思辨深刻的文章中,體悟一種感染力,從其旁征博引、亦莊亦諧、嬉笑怒罵之間,發(fā)現(xiàn)作者匿藏于樸素文本之內(nèi)的赤誠與坦蕩。
珍視坍塌,才知崛起。這是作者在或平靜舒緩或激情澎湃的表達中,希望傳達給我們的主題。
《文化的顏色》視野開放深刻,文筆睿智深沉,并飽含真情實感,是作者多年文化思考的結(jié)集。其最終關(guān)注的,是在以世界眼光綜合把握當代發(fā)展、歷史脈絡(luò)的基礎(chǔ)上,對文化之于民族、國家內(nèi)在意義的闡揚。只言片語中,隱含著作者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強烈的民族情懷與危機意識。對于讀者來說,作者的終極關(guān)懷,仍緊密關(guān)照國民的幸福與文化的理想。這種取向,置現(xiàn)實與歷史的角度中看,影響連綿不絕,價值斷不可缺。
在這里,你不僅可以找到青年人普遍困惑的問題答案,還可以學習兩位資深“發(fā)言人”的交流之道和溝通藝術(shù)。
旁聽或親歷,只要你打開本書,就會感到一種真實的擁有。
劉漢俊,中宣部《黨建》雜志總編輯,湖北赤壁人,中共黨員,博士,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先后攻讀于武漢理工大學船舶無線電通訊專業(yè),武漢大學新聞學專業(yè)、經(jīng)濟學專業(yè)。
曾在中國長江航運集團、光明日報社、人民日報社、中宣部新聞局工作,多次參加和負責重要會議、重大活動、重大事件、重大先進典型的新聞報道工作。有若干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出版新聞理論專著《締造精神》《塑造形象》,在《新聞戰(zhàn)線》《中國記者》等專業(yè)期刊發(fā)表過多篇專業(yè)理論文章。
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中國報告文學》《北京文學》《青年文學》《雨花》《讀者》《青年文摘》《中國散文選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湖北日報》等報刊發(fā)表文學作品上百篇。《朋友》《永遠的豐碑》《請尊重我們的母語》《經(jīng)典中國》《你是一粒種子》等作品入選中學教材、高考和中考試卷。
出版文學作品有:
《一個人的河流》(2001年)
《午夜的陽光》(2006年)
《千年的槳聲》(2008年)
劉漢俊,中宣部《黨建》雜志總編輯,湖北赤壁人,中共黨員,博士,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先后攻讀于武漢理工大學船舶無線電通訊專業(yè),武漢大學新聞學專業(yè)、經(jīng)濟學專業(yè)。
曾在中國長江航運集團、光明日報社、人民日報社、中宣部新聞局工作,多次參加和負責重要會議、重大活動、重大事件、重大先進典型的新聞報道工作。有若干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出版新聞理論專著《締造精神》《塑造形象》,在《新聞戰(zhàn)線》《中國記者》等專業(yè)期刊發(fā)表過多篇專業(yè)理論文章。
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中國報告文學》《北京文學》《青年文學》《雨花》《讀者》《青年文摘》《中國散文選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湖北日報》等報刊發(fā)表文學作品上百篇。《朋友》《永遠的豐碑》《請尊重我們的母語》《經(jīng)典中國》《你是一粒種子》等作品入選中學教材、高考和中考試卷。
出版文學作品有:
《一個人的河流》(2001年)
《午夜的陽光》(2006年)
《千年的槳聲》(2008年)
《文化的顏色》(2013年)
序 珍視坍塌 才知崛起 出版人 呼延華
序 當代徐霞客的文化苦旅 張彥武
Ⅰ 空谷足音
文化的本色與力量
輝煌與落寞
[關(guān)于文化與科技的話題]
文化的顏色
中國文化與文化中國
文化的力量
面對瑪雅象形文字的斷想
映秀石前的沉思
[關(guān)于精神與精神危機的散論]
讀懂中國
Ⅱ 時空對語
2560年的月光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一個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
一個人的帝國
兩個人的戰(zhàn)爭
假如沒有1433年
Ⅲ 天下情懷
五月的哽咽
[為5·12而作]
生死之間
[寫在5·19全國哀悼日北川現(xiàn)場]
野菊花開
[為5·12一周年而作]
南海九章
新年的祝福
[獻給所有喜愛我的讀者]
序
珍視坍塌,才知崛起
出版人 呼延華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缺失了什么?
勇氣?擔當?責任?抑或直面現(xiàn)實、反思歷史的能力?
文明、文化、道德、價值觀……面對這類命題,20多年前,尚思想奔涌、激情澎湃的中國學人,今天卻大多選擇了噤聲、討巧或逃避。
物質(zhì)大廈的崛起,沒有惠遍這片土地的蕓蕓眾生;精神建筑的崩塌,慘烈地讓我們所有人匍匐在權(quán)錢物欲的腳下,難以直立行走。一個思想缺席、情懷缺失、道德匱乏的時代,殘酷地埋葬了我們20年。
當劉漢俊用堅實的踏訪和冷峻的筆墨,鋪陳出一地文明和文化的碎片,散發(fā)出一組斑斕的文化色彩,從而凝成一塊歷史和現(xiàn)實的鏡面時,我們終于照見了自己的貧窮和困頓。
劉漢俊對中國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建立在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歷史審視與時代考察之上。他視野開闊,深具憂患意識。殊為難得的是,他能從毀滅中看到希望,從侮辱中看到尊嚴,從死中看到生,他能從戰(zhàn)火紛飛硝煙彌漫中看到文化飄揚的旗幟,這是其信念的來源。他深入到每一個生命的脆弱與尊嚴的瞬間,從每一粒微塵中發(fā)現(xiàn)文化的質(zhì)地。字字有力,絕不虛妄。平靜中蘊含著熱烈,舒緩中潛藏著激越。
劉漢俊思慮所及,從文化與文明到文化與科技,從異域文化反思到中國文化解讀,從孔子、屈原、秦始皇、劉邦、項羽、鄭和到汶川觀察、南海體驗、祝福祖國,不一而足。自鋪張有度的排比中,自澄凈飽滿的文字中,你會讀見:一位沉浸于中國新聞實踐和管理工作的知識分子,用足了對歷史長河的關(guān)照,孜孜以求于從民族背景與細微感受中,去思索個體的存在與民族的未來。
劉漢俊足夠真誠和坦率。也許他敏銳地意識到,失卻自我反思的能力,早已令我們陷入了日漸不堪的精神沼澤,并給我們裹上了厚重的冷漠外衣。作者以文明和文化的解讀為載體,用冷靜觀察流淌出氣勢磅礴的情感的河流,擁有滌刷污垢破解冷漠的力量。這部作品向我們呈現(xiàn)了一顆情懷彌漫、悲憫天人的赤子之心。
當知識界許多人都已不再為文化和文明寫點什么的時候,當當代學人業(yè)已視文明與文化為宏大命題,而不敢踏足,甚至不愿思索時,劉漢俊所做工作,顯然成了另類的實踐個案。勇氣與擔當,信念與反思,是我所能想到的對他的簡單評價。舍此,任何一種海闊天空般的想象力,也許都無法給出切中肯綮的答案。
珍視坍塌,才知崛起。這是劉漢俊攜其《文化的顏色》唯一傳達給我的主題。我珍視這種寫作和思索。
是為序。
二○一三年八月五日
寫于朗朗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