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文字和真情為讀者描摹出不同時代、不同年齡、不同作戰領域的軍人風貌。實地的采訪,采訪對象的口述實錄,紀實的寫作手法是這部報告文學的獨到之處。作者引領讀者化身一粒硝煙,用犀利的目光洞穿軍人的內心。
客觀真實的描摹中融入作者自身的思考,且最大程度地保持了作品的文學性,使得該作品文學性與紀實性兼得。女性細膩的文字與粗獷的陣地在對比與碰撞中完美升華。
王甜,四川渠縣人,1998年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同年入伍。現為成都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創作員兼《西南軍事文學》編輯部編輯。已在《人民文學》《當代》《十月》等刊物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多篇,出版小說集《火車開過冬季》《畢業式》和長篇小說《同袍》。曾獲全軍文藝新作品獎、全軍軍事題材中短篇小說獎、四川省文學獎。作品多次被轉載并入選各類文集與年選。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十五屆高研班學員。
一生綻放
戰爭年代的童年常常是鉛灰色的。小小的身體,小小的心靈,面對一個廣大卻紛亂的世界,身邊擠來擠去都是恐慌的神情、凄苦的面容和各種茍且偷生的念頭,再是少不更事,也會對來自生命本質的威脅抱有畏懼的心態。
這是我們一貫的想象,帶著和平時期的優越感。
史蘭英就是在戰亂中一路走過來的。她卻說,她的童年是玫瑰紅的。紅,還不是鮮紅、血紅、鏗鏘奪目的紅,而是帶著些溫情與浪漫的——玫瑰紅。她說這句話的時候,滿是皺紋的臉上泛起微微的笑意,她心里一定在想,你們啊,生在安寧環境中,享了不少福,但也錯過了很多。
錯過的,是獨屬于她那一輩人的——溫情與浪漫。
玫瑰紅點染出的時間是1939年。那一年,八路軍總部由沁縣轉移到山西省武鄉縣,司令部駐扎在王家裕村,時任總司令的朱德和副總司令彭德懷都住在這個村。距此五里路是東堡村,政治部駐扎的地方。
這些響當當的大事件似乎和平凡的史蘭英沒有什么聯系,但是,這個剛滿十歲的小姑娘,卻是土生土長的東堡村人。這個先天條件能讓人明白她有多么幸運。
在她的記憶里,八路軍駐扎下來的那段時間快樂而明朗,空氣中充滿了戰斗的激情。楊尚昆當時負責組織婦女參政工作,史蘭英的媽媽很積極地參與其中。蘭英常常跟著媽媽去開會,親眼看到媽媽開會時把一個銅板掏出來,交到一個干部手中。媽媽說,這叫黨費,每個月繳一個銅板。
雖然認識銅板,但是不知道什么叫黨費,不懂得開會有什么用處;這不要緊,還有其他事情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村里有兒童團了。
負責組建兒童團的是政治部教育干事,卓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