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智慧和謀略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幾乎任何一個朝代,都離不開智士謀臣的運籌帷幄。歷代先哲在經濟上,崇尚以智慧謀略濟世安民;在政治上,崇尚以智慧謀略治國安邦;在軍事上,崇尚以智慧謀略出奇制勝;在外交上,崇尚以智慧謀略縱橫捭闔。《謀略鏡鑒》從中選擇精華,為讀者展示中國古代智者智慧圓滿的經濟、政治、軍事和外交方略,為黨員干部國學應用提供智慧參考。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治國理政理念的重要來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為幫助廣大黨員干部系統深入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國學文化專業委員會組織有關專家編撰了這套《全國干部傳統文化與執政智慧培訓教材》(全十卷)。每卷大致分為七至十篇,每個篇章包括四個部分,即原典、國學常識、國學故事、現實啟悟。原典部分從浩瀚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精選貼近現實、具有很強啟發意義的有關經典,內容范圍包含經史子集,從中華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尚書》直至晚清名家著述,視原文難易程度加以注釋和譯文,輔之以相應的國學常識和國學故事,在此基礎上,根據原義對其如何在現實工作中活學活用進行了闡述。《韜略治要》融權威性、可讀性、實用性于一體,內容通俗易懂,編排圖文并茂,有助于廣大黨員干部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養分,提高人文素養和執政智慧。“全國干部傳統文化與執政智慧培訓教材”系列:《天人治要》《養心治要》《修身治要》《齊家治要》《處世治要》《韜略治要》《清廉治要》《用人治要》《為政治要》《執法治要》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社會和文化部副主任,文學博士、文化產業博士后,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文化、文化產業與文化政策研究,尤關注中國古代文化的應用。著有《政府文化管理前沿》《傳統文化與現代領導藝術》等書。
第一篇 治國安邦 一、順道而守常 【國學常識】“道”與“道家”“道教” 【國學故事】逆道亡國,守常復國 【現實啟悟】治大國若烹小鮮 二、得民為治國之本 【國學常識】賈誼與民本思想 【國學故事】以德兼人,治國之本 【現實啟悟】以百姓之心為心 三、無為而無不為 【國學常識】孔子與“無為而治”思想 【國學故事】父子相繼,無為而治 【現實啟悟】領導干部要學會“為無為” 四、德法治國,寬猛相濟 【國學常識】董仲舒與“陽德陰刑” 【國學故事】治之經,禮與刑 【現實啟悟】寬猛相濟,德法兼治 五、明主治吏不治民 【國學常識】韓非子與“法不阿貴”思想 【國學故事】從嚴治吏,教化安民 【現實啟悟】治國先治吏 第二篇 富民興邦 一、正本而強末 【國學常識】“禮義廉恥”——古代治國的四大綱紀 【國學故事】舉大事,必從其本 【現實啟悟】國富才能民安 二、財之所生必因人力 【國學常識】《鹽鐵論》 【國學故事】財之所生,必因人力 【現實啟悟】尊重勞動,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力 三、制其有余而調其不足 【國學常識】司馬遷的崇富論 【國學故事】“入粟拜爵”,調劑余缺 【現實啟悟】理財之道在于善積與節費 四、量入而為出 【國學常識】節用論如何提倡節制消費 【國學故事】皇帝登基,力倡節儉 【現實啟悟】合理把握收支平衡 五、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國學常識】孟子的經濟觀點——恒產論 【國學故事】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現實啟悟】懂得取舍 第三篇 縱橫捭闔 一、近者悅而遠者來 【國學常識】“仁”,儒家學說的核心 【國學故事】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現實啟悟】“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與“新型大國關系” 二、結之以仁信,示之以武威 【國學常識】儒家思想中“禮”的觀念 【國學故事】文治武備,以圖萬全 【現實啟悟】硬實力基礎上的軟實力外交 三、不為天下先 【國學常識】老子的“自然無為”思想 【國學故事】柔術治國,無為無不為 【現實啟悟】量力而行,穩步推進 四、合縱連橫,遠交近攻 【國學常識】“合縱之父”蘇秦及《蘇子》三十一篇 【國學故事】縱橫相較,進退自如 【現實啟悟】伙伴關系遍天下 五、兼相愛,交相利 【國學常識】《墨子》——墨家思想的總匯 【國學故事】慈愛百姓,厚施德惠 【現實啟悟】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四篇 運籌帷幄 一、不戰而屈人之兵 【國學常識】中國兵書知多少 【國學故事】引而不發,威懾取利 【現實啟悟】不戰而勝,合作共贏 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國學常識】孫子的“上兵伐謀”思想 【國學故事】知己知彼,李光弼輕取敵方大將 【現實啟悟】知己知彼,助力“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三、無所不用間 【國學常識】姜太公與《六韜》 【國學故事】巧施反間計,智殺敵方大將 【現實啟悟】“無所不用間”的雙重啟悟 四、兵無常勢,奇正相生 【國學常識】“五花八門”與“十八般兵器” 【國學故事】韓信背水一戰,出奇制勝 【現實啟悟】為官要把握時勢,勇于創新 五、避實而擊虛 【國學常識】神秘的河圖和洛書 【國學故事】用兵智慧盡在虛實之間 【現實啟悟】發揮優勢,攻心為上 第五篇 管治之道 一、治道貴得其中 【國學常識】中國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國學故事】寬猛相濟,貴在得中 【現實啟悟】致中和,萬物育焉 二、權之所在,利之所在 【國學常識】中國文化傳統中的“義利”觀念 【國學故事】因地制宜,利國利民 【現實啟悟】為官旨在利民 三、有治人即有治法 【國學常識】法家的“法、術、勢” 【國學故事】有治人即有治法 【現實啟悟】為政在人與依法治國 四、上下不和,雖安必危 【國學常識】中國文化中的“和” 【國學故事】內部瓦解,不攻自破 【現實啟悟】團結一致,共襄盛舉 五、賞罰二柄,治之大綱 【國學常識】量才授官 【國學故事】國家綱紀,唯賞與罰 【現實啟悟】賞善罰惡,理之所然 第六篇 應急權變 一、因時度勢,各得所安 【國學常識】《挺經》 【國學故事】伍子胥待時而動為父報仇 【現實啟悟】“以時為正”的重要啟示 二、因勢以利導 【國學常識】“連橫之父”——張儀 【國學故事】因勢利導,順勢勸諫 【現實啟悟】為官宜掌控時勢,開創局面 三、觀其變而待其勢 【國學常識】《周易》的奧秘 【國學故事】變換策略,管仲以計降楚國 【現實啟悟】唯變所適,萬變不離其宗 四、避其銳而解其紛 【國學常識】鄒衍的陰陽學說與五行相生相克 【國學故事】避其鋒芒,忍辱躲禍 【現實啟悟】為官應誠心待民 五、謀宜深而膽宜壯 【國學常識】《孟子》的浩然之氣 【國學故事】一身虎膽的英雄統帥——霍去病 【現實啟悟】為官當一身正氣 第七篇 用人識鑒 一、聽其言而察其行 【國學常識】御史臺——中國古代最高的監察機關 【國學故事】管仲的建議和對君主的監督 【現實啟悟】察言觀行,識鑒人才 二、施之以德,示之以恩 【國學常識】“內圣外王”是一種什么思想 【國學故事】興舉德政,外寬內明 【現實啟悟】習近平的“人才經” 三、取大節而宥小過 【國學常識】“氣節”是怎樣的一種道德操守 【國學故事】君取大節,將士用命 【現實啟悟】不可宥的小過 四、賞以興德,罰以禁奸 【國學常識】古代王朝如何為功臣皇族封爵 【國學故事】劉秀賞罰分明待功臣 【現實啟悟】無功不賞,無罪不罰 五、用其所欲,行其所能 【國學常識】《莊子》中“行其所能”的思想 【國學故事】用其所長,行其所能 【現實啟悟】用其所長,避其所短 第八篇 為人處世 一、謹其言而慎其行 【國學常識】“慎獨”是怎樣的一種修身方法 【國學故事】訥于言而敏于行 【現實啟悟】為人處世要謹言慎行 二、韜其光而養其晦 【國學常識】“韜光養晦”及其誤解 【國學故事】韜光養晦,帝業終有 【現實啟悟】韜光養晦,厚積薄發 三、賢者知行知止 【國學常識】魏徵是如何諫諍的 【國學故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現實啟悟】知行知止惟賢者 四、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 【國學常識】恢復漢室政權的光武帝 【國學故事】深入虎穴,可為可成 【現實啟悟】熊掌和魚不可兼得 五、夫惟不爭故無尤 【國學常識】陶淵明與“武陵夢” 【國學故事】不爭無尤,靖節余生 【現實啟悟】領導干部要學習水的智慧 第九篇 智察籌謀 一、唯善察者能見微知著 【國學常識】“春秋筆法”與《春秋》大義 【國學故事】一雙筷子透露玄機 【現實啟悟】為官要善于體察民情 二、所圖者遠,所謀者深 【國學常識】鬼谷子的身世之謎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國學故事】兵行詭道,謀略制勝 【現實啟悟】為官當高瞻遠矚 三、察人性而順人情 【國學常識】廣大精深的《禮記》與“禮尚往來” 【國學故事】身先士卒方能鼓舞士氣 【現實啟悟】為官當事理通達 四、察其由,辨其偽,去其隙 【國學常識】《吳子》體現了吳起的哪些主張 【國學故事】衛青明辨真偽,寬恕部將聚軍心 【現實啟悟】內部團結重如山 五、以其昏昏,獨我昭昭 【國學常識】兵法雙璧之《三十六計》 【國學故事】畢再遇“懸羊擊鼓”,蒙蔽金軍 【現實啟悟】為官要時刻保持清醒 |
第一篇 治國安邦治國有術,治國有道,形而下者為術,形而上者為道。老子主張“以道治國”,這個“道”指的是“天道”,也就是嚴格遵照客觀規律治理國家。老子認為“以道治國”是治國方略的基礎,“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天道”的原則是均衡、協同、和諧發展。古代儒家認為,治國安邦的根本在于綱常倫理。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治國,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治理好國家,君主必須像個君主,臣子必須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后世儒家將人倫秩序稱為天理在人間的反映。孔子認為,重視倫理綱常不能脫離禮讓。用禮讓的精神治理國家,國家就不會有什么問題。儒家主張以德治國,認為講究信用、關愛人民,是治國的基本原則。古代的法家則主張以法治國,一切都遵從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家還認為,管理好國家,首先要管理好官吏。韓非子說:“明主治吏不治民。”英明的君主只管治理官吏,而不去直接治理百姓,把官員管好了,百姓自然就好了。官吏掌握著權力,而權力具有天然的腐蝕性,絕對的權力導致腐敗。權力只有受到監督、制約和正當運用時,才能造福人民,否則權力就會被濫用,腐敗就會產生。這些治國的謀略,對今天的治國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治理國家必須遵從一定的規律和原則,治國安邦必須有總章程。在首個國家憲法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要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
一、順道而守常(一)【原典】人法①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春秋)老子《道德經》【注釋】①法:取法,效法。【譯文】人生活的規律取法于地,地上萬物生存的規律取法于天,天體運行的規律卻取法于道,大道的法則最終取法于自然。(二)【原典】執大象①,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②。——(春秋)老子《道德經》
【注釋】①大象:大道。②太:同“泰”。【譯文】只要執守大道的規律,天下人都會來歸順于你。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這樣大家才會和平安泰。(三)【原典】天不變其常,地不易①其則,春秋冬夏不更②其節,古今一也。——(春秋)管仲《管子•形勢》【注釋】①易:變易,改變。②更:變更,改變。【譯文】天是不會改變它的運行規律的,地也是不會改變它的運行法則的,春夏秋冬更不會改變它的時節,從古到今都是這樣。(四)【原典】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①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②,故君子之道鮮矣。——戰國《周易•系辭上》【注釋】①知:通“智”。②知:知道。【譯文】陰陽的更迭變化是有規律的,這就是道。能夠相繼不斷就是善,成就萬物就是性。仁者從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作仁;智者從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作智。老百姓每天都在遵循著這種規律生活,卻又對此一無所知,因而君子宣揚的“道”,知曉的人就很少了。(五)【原典】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①之以治②則吉,應之以亂則兇。——(戰國)荀況《荀子•天論》【注釋】①應:適應,對待。②治:有條理、合正道的措施。【譯文】天的運行變化是有固定規律的,不因為堯好而存在,也不因為桀壞而消失。按照規律遵循它就會吉利,違反規律地對待它就會遇到兇險。(六)【原典】君臣守職,百官有常①,因能②而使之,是謂習③常。——(戰國)韓非《韓非子•主道》【注釋】①常:常法。②因能:根據才能。③習:反復地做,遵循。【譯文】如果群臣都恪守自己的職責,那么百官就有了常法,君主依據才能使用他們,這就叫遵循常規。(七)【原典】順天①者昌,逆天者亡。毋②逆天道,則不失所守。——(秦漢)佚名《黃帝四經•姓爭》【注釋】①天:天道。②毋:無,不。【譯文】順應天道就會昌盛,違逆天道就會滅亡。如果我們不違背天道,那就不會失去早已擁有的東西。
【國學常識】“道”與“道家”“道教”“道”字,按照《說文解字》的解說:“道,所行道也。”是指道路、坦途的意思。《易經》中有“履道坦坦”“復自道,何其咎”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等,在這里,“道”都是道路的意思。在隨后的發展演變中,“道”又被引申為道理。這主要體現在《尚書•洪范》中:“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在這里,“道”開始具有正確的政令、規范和法度的意思,表明“道”的概念已向抽象化發展。到了春秋后期,老子在《道德經》中開始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他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萬事萬物都是由道而生成的。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因此成為道家的創始人。以后,“道”又指道家和道教,但這二者是不同的,道家是一個哲學派別,而道教是一種宗教,它淵源于先秦道家。
【國學故事】逆道亡國,守常復國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繼承王位的第三年就想攻打吳國。范蠡說:“要保持國家強盛就應順從天道,要使國家轉危為安就應順從人道,要妥善地處理國家政事就應順從地道。現在君王沒有等到國家富裕,就想攻伐吳國;沒有等到國勢強盛,就驕傲自滿;對方沒有人為禍患,就想挑起事端。這樣會失掉人心,因而危害國家,損害自身。”然而勾踐主意已定,聽不進范蠡的忠言勸誡,出兵攻打吳國。但正如范蠡所言,進攻失敗,退守到會稽山上。勾踐召見范蠡請教辦法,范蠡說:“現在應該以謙卑的辭令,恭敬的禮節,帶上珍寶和女樂,向吳王求和。如果這樣還不行,您就親自去做吳王的奴仆。”越王沒有其他選擇,于是派文種去求和,但吳國不答應。最終,勾踐答應去當吳王的奴仆,聽從吳王夫差的差使,吳國才答應求和。三年后,吳王釋放勾踐回國。勾踐又向范蠡請教對策,范蠡趁機向勾踐講解“順道而守常”的道理,建議越王勾踐力行仁政,發展生產,獎勵耕戰,努力發展壯大自己,以等待時機成熟。勾踐聽從了范蠡的建議,并謹守實踐,最終通過臥薪嘗膽完成了復仇,打敗了吳國。
【現實啟悟】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國家要遵從客觀規律,治理國家要有總章程總綱領,這個規律、章程、綱領就是道和常。道家的老子將治國大事比作小菜一碟,“治大國若烹小鮮”,他認為,“以道治國”就可以化難為易,舉重若輕。他所說的“道”指天道,也就是自然,也就是“一”: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他所說的天道也就是客觀規律。老子說:“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他認為“道”是治國方略的基礎,而“道”以均衡、協同、和諧為原則,大道無為而無不為,大道儉約,如此等等,應用于治國之道中,就是和諧發展,就是勤儉治國,就是無為而治,就是遵從社會發展規律,政策法令要有連續性,不能朝令夕改。儒家主張仁政,強調取信于民,強調以人為本,以民為本,孔子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難莫過于知民心,大莫過于聚民力”,得民心者得天下。道家和儒家的治國之道,對今天的治國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治理國家必須遵從一定的規律和原則,治國安邦必須有總章程。在首個國家憲法日,習近平強調,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在當今時代,發展經濟,治理國家,要遵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道。在堅持依法治國的同時,大力倡導社會主義道德,是以德輔法,將古代儒家的德治進行現代轉化,將德治與法治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