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里的中國》,是袁岳協同他零點的同事,以及眾多社會學專家、資深媒體人、企業家和普通民眾,從零點公司積累20年的調查中精選出了最具代表性的數據,結合我們這20年社會發展與個人生活變遷的種種趣事、熱點、辛酸,梳理清楚了這段人們無暇思想的時光。圍繞著“上緊發條的中國人”“向上奮斗的中國人”“等不及的中國人”“拆除藩籬的中國人”,還有 “不離方圓的中國人”“‘花’兒怒放的中國人”“被網住的中國人”等話題,用翔實的數據、精辟的分析、生動的文字,勾勒了一串今日中國背后的足跡,這是一份既閃現著理性的光輝,又有著真實生動的觸感的珍貴記錄。這里的中國人,不是純粹的符號,而是真正的行走著的、具體的中國人,是你,是我,是我們的兄弟姐妹、父親母親。《日子里的中國》用真實的數據和生動的例證,重新表達了民意,破除了那些關于中國的偽造、編造、扭曲的信息,讓民眾沉默的意見得到了真實的表達。“用20年時間讓民眾表達自己看到的社會與進步,也用20年時間展現這個社會還要改進與努力的空間,在這樣的數算之中,每一個平凡的日子就有了意義,日子里的中國就變得生動而有根底。”
歷史,都是從你,從我,從每個人過的日子里走過的?但這些日子,除了湮沒,通常被認為是缺乏記錄價值的。所以,歷史永遠都是冷冰的、符號化的、宏大的,卻缺少生動的個人具體可感的溫度。中國,只是純粹的符號;中國人,也只是純粹的符號。在符號里,你找不到柴米油鹽,找不到喜怒哀樂,甚至找不到春夏秋冬,更不必說性感與異類。 這樣的中國,是否是真實的中國?這樣的中國人,是否是真實的中國人? 袁岳協同零點公司的同事,為我們這20年的日子,提供了一份別樣的記錄。《日子里的中國》,日子里的中國人,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有哭有笑、有悲有喜……他們從符號化的群像中活生生地走出來,一邊盤算自己的“小九九”,一邊走向自己的小家,走進自己的小日子。真正的有我,有你,真正的是我們都走過的日子,沒有被扭曲、編造和沉默。
自序 數算我們的日子
按照最新統計,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是74.8歲,相當于在人間度過2萬7000多天。20年,就是7000多個日子。那么,這剛剛逝去的20年的日子,都留給了你什么樣的記憶?
中國人喜歡把生活說成是過日子,透露著一種把生命掰開了、揉碎了的精細和算計。然而,這7000多個日子,日新月異,社會的進程幾乎沒有給人們留下思考、篩選、記憶的空隙,許多東西還來不及數,來不及算,已然湮沒在了歷史的塵埃里。中國人的似水流年,從前是偶有漣漪,現在則是波瀾四起,兩岸風光來不及欣賞,人已被暈天黑地地裹挾到了新的未知的境地。于是,我們偶爾會獨自或與集體回憶起以前的某個日子,回味起某些往事,不勝感慨但卻又不了了之。亂花漸欲迷人眼,誰去在意落葉下塵封了什么。
當我檢閱零點調查的同人們在過去20年里所做的民意調查與社會調查結果,驚異地發現,零點無意中充當了一個記錄者的角色,客觀的數據,就是對我們的日子最真實的刻錄。當我們把這些影像連貫起來,清楚地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的一段人生軌跡,以及無數個體推動的壯觀的社會變遷。
這20年,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與消費方式的重大改變,人們從一種普遍貧窮的狀態轉變為生活多樣化的狀態;這20年,人們的視野大大開闊,活動半徑大大擴大,評價事物的目光與水準也有了很大的差異;這20年,很多新行業與新職業應運而生,人們對于職業的要求與職業期待也變得更高,但是職場要求與教育供應能力之間的差距也更大;這20年,人們的話語方式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以至于今天的人能習以為常地說出在從前被認為屬于“禍害級”的語言;這20年,獨生子女從父母眼中的小寶貝成長為具有新氣象的新社會群體,他們帶來了對社會文化幾乎全面的挑戰與重新塑造;這20年,社會道德與文化的很多方面經受了新考驗,開放性加強了中國社會民眾的跨文化視野,但是道德僵化與道德淪落也常常成為人們詬病現代社會文明的重要口實。
20年前我開始創立零點調查,那個時候關于中國人生活的社會調查幾乎是禁區,但是20年后,零點調查幾乎在所有的社會領域都在做著積極而多面的社會調查與市場調查,這些調查幫助了商業決策者、公共決策者、媒體與公眾對于很多事物進行超越個體經驗的判斷。我想,20歲的零點調查的存在與發展本身,就是中國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也正因為社會變得更加多元化,因此強調不正不負的零點立場才讓客觀中立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因為我們不懷著先入為主與既定的立場去數算百姓的日子與觀點。
我們用具體可見的數據與例證重新表達了民意,它能破除偽造、編造、扭曲的信息,讓民眾沉默的意見得以真實地表達。用20年時間讓民眾表達自己看到的社會與進步,也用20年時間展現這個社會還要改進與努力的空間,在這樣的數算之中,每一個平凡的日子就有了意義,日子里的中國就變得生動而有根底。
袁岳博士,微博大號。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創業管理服務機構飛馬旅發起人,知名獨立媒體人,央視策略顧問。中國市場研究協會副會長,北京科技咨詢業協會理事長,世界專業研究人士協會(ESOMAR)原中國區代表,國際管理咨詢機構協會(AMCF)前副主席兼原中國區代表,北京留學生商會副會長,哈佛校友會理事,世界園藝博覽會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家標準委員會社調市調標委會委員,公益基金會中心與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顧問。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西南交大、中國傳媒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的兼職教授、EMBA/MBA/MPA兼職導師。在組織管理、高級談判、市場營銷、品牌管理、政策分析方法、社會群體研究方面有相當研究,擔任多家重要媒體和企業的長期管理顧問。發表有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方面論述二十余冊。
張軍,零點研究咨詢集團業務總裁(COO),零點遠景網絡實驗室董事長,資深合伙人,零點前進咨詢公司資深咨詢顧問。北京注冊咨詢師,世界專業研究人士協會(ESOMAR)中華區代表,美國市場營銷協會(AMA)會員,中國市場營銷協會(CMA)會員。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市場營銷專業)、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碩士。15年市場調查與咨詢工作經驗,資深座談會主持人,多次參加ESOMAR、ARF、AMA會議與培訓。在汽車、房地產、耐用消費品、快速消費品等行業,進行過大量品牌、新產品開發,市場進入以及營銷與傳播策略的調查與咨詢服務。
第一篇:上緊發條的中國人
大行其道的快餐
忙死了的快遞
撲面而來的快時尚
永不打烊的工作
不敢做母親的女人們
退而不休的老人們
健康:一邊揮霍,一邊購買
第二篇:向上奮斗的中國人
奮斗,安放在了他鄉
都市里的“漂一族”
職場資本的變遷
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我想融入城市
因為流動,所以留守
遷徙老人:不能歸根的落葉
汽車:奮斗中的一抹暖色
奮斗之后的歸途:請給我一點安寧!
第三篇:等不及的中國人
教育要趁早,童年漸已老
購房:從畢業開始
退休:從入職就開始的暢想
投資:加速的樂與愁
第三篇:拆除藩籬的中國人
兩性素描:從涇渭分明到相得益彰
婚戀變成一種游戲
家庭分工:從各司其職到并肩作戰
家庭權威:沒大沒小的時代
從“老由子贍”到“成年不斷奶”
從“養兒防老”到“社會養老”
職場權威:歲月只是殺豬刀
“變異”的文學
第四篇:不離方圓的中國人
找對象,始終找的都是“人”
舊瓶新酒,征婚依舊
婚姻財產進入“契約時代”
小兩口過日子:有事好商量
從“計劃生育”到“有計劃的生育”
從“世代同堂”到“一碗湯的距離”
工作,尋找合適的“戰場”
第五篇:當網購慢慢變成一種習慣
信用消費:“穿越”的享受
山寨:給你一條跨越階層的捷徑
碎片消費:“無聊”帶來的商機
旅游消費:腳載著心在風景中行走
消費新勢力:COM天團
第六篇:被網住的中國人
網絡之中,你我都是蜘蛛俠
虛擬與現實:難分彼此
網游世界:亦真亦幻
信息“天塹”變通途
有病的不是網絡,而是我們自己
后記
購房:做房奴也要趁早
1992年以前,房子在中國屬于扎扎實實的“不動產”,不因市場需求而變化,不以個人需要而增減。甚至在1984年之前,中國的365行中還沒有“房地產”。而近年來,房地產行業成了產生中國頂級富豪最多的行業,2003年的“福布斯百富榜”中,有35位來自房地產行業,甚至在前十名中占據了6席。
在目下的中國,沒有哪個詞語像“房價”這么能觸動民眾敏感的神經,而對房價最敏感的莫過于年輕人了。中國的青年一代心不甘情不愿地當起了“房奴”:2010年鏈家地產市場研究中心與光大銀行合作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北京,首次購房平均年齡是27歲,明顯低于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
其實在很多有思想的大學生腦海里,并不準備畢業之后就打算買房,更沒有打算工作一兩年就買房,他們希望把錢留在自己手里,趁年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往往計劃真趕不上變化,等到工作一兩年之后,各種各樣的原因還是讓他們走上了房奴的道路。
租不如買
與很多國家不同,中國年輕人寧愿做“房奴”,也不情愿只當個“租客”。這不僅僅是因為歸屬感的問題,更因為買房更經濟實惠。近年來,中國的房租日漸看漲,甚至在某些時段漲幅超過房價。如此跳躍的房租市場,讓中國的年輕人忐忑不安。對于漂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年輕人來說,換房搬家的頻率甚至超過換工作。于是,他們開始衡量買房與租房,怎么更劃算。
以北京為例,雖然買一套兩居室的價格不低于200萬,但以房產權70年計算,每個月花費在3000元左右,而3000元在如今的北京要租個兩居室的可能非常小。兩相比較,年輕人買房的需求更迫切了,錢夠,當然要買,錢不夠,父母親戚幫著買,再不夠,銀行貸款來買。2000年5月底,在經過8年發展后,建設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總額終于超過了100億元,但僅過了5個月就一躍變成了200億元。盡管沒有相關證據表明目前中國個人房貸的總額是多少,但10年過后,相信200億元僅僅是冰山一角!
? 晚買不如早買
有國際調查機構的數據顯示,2001~2011年中國內地房價上漲了47%。針對這條新聞,很多中國媒體都打出了“中國內地房價十年間僅僅上漲47% 你信嗎?”的標題,公開表達了人們的質疑。
2001年10月,上海申江名園小區一期開盤時,房價是6000元/平方米;而 2005年,價格上漲到了2.4萬元,漲幅超過300%。
房價不斷上漲的態勢對中國民眾對房價的心理預期可謂是烈火烹油。2010年及2011年零點連續兩年的調查都顯示:不管國家管控力度如何,看漲未來一年房價都是主流預期(2010年:62.3%;2011年:44.4%)。
如此情境下,年輕人坐不住了。在房地產這個瞬息萬變的場域,機遇、形勢成了最為關鍵的成功要素。晚出手意味著同樣的房子需要付出三倍甚至更多倍的代價。僧多粥少,一個機會的背后站著龐大的需求者,先來后到成為重要的準則。
繞不開的丈母娘
丈母娘推動房價論近年來甚囂塵上。我們沒有確切的數據證明丈母娘對于購房的決定性影響有多少,但或多或少,年輕人購房時也許都有此壓力。
其實,細細推敲之下,丈母娘也沒有錯。在這個未知數太多的時代,她需要一套房子來給自己一顆定心丸。畢竟,誰也不想自己的女兒婚后連個自己的房子都沒有。
其實女婿又何嘗不想。為了多年的女友,為了年邁的父母,如果通過買房可以給他們多一點安全感,何樂而不為。這也是他們家庭責任感增加的表現,只不過苦于資金,無法成行。
每天你都能在新聞中聽到、看到各行業專家學者預測未來房價走勢的新聞評論,政府也在不斷說他們一直在打壓房價,試圖將房價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但事實上,很多年輕人卻因為每月的房貸節衣縮食。
現在的年輕人,一方面擔心未來房價會更高,一方面需要承擔家庭責任感,雖然有人說“中國房地產泡沫”遲早破裂,但他們仍然抱著“管不了那么多”的心態,“視死如歸”,從畢業開始就邁上了房奴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