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古典創辦新精英生涯,希望幫助30%的青年人:成長,長成為自己的樣子。這本《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是他繼《拆掉思維里的墻》后,傾三年心力,推出的第二本書。
本書探討了以下問題:高競爭的工作、高不可攀的房價和房租、擁擠的交通、糟糕的空氣、不安全的食品……在竭盡全力才能生存的時代,年輕人如何追求自己的夢想?在這樣的時代,我們的生命又有什么可能?如何才能越過現實和理想的鴻溝,找到和進入自己希望的人生?如何修煉自己在現實中活得更好的能力?如何在現實之中發展自己的興趣?如何連接現實和理想?如何面對生命里的苦難、貧窮、不完美或者不公正?如何獲得心靈的自由?
在書中,古典談到了人生四個永恒的主題:
影響力、愛、自由、智慧。
即使在這個不那么公平的現實世界里,每個平凡人也都能活出各自的生命可能。
本書寫給成長中的每一個人,以生涯之學和古典的獨特人生體驗,帶領所有好奇、冒失又熱愛生命的讀者一起成長。
生命是一個打開又收攏的過程,這本書將讓我們打破自己心智的障礙,開始自由地思考和行走,然后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
送給在不夠好的世界里,依然努力奔跑的你! 讓你活得更好、有更多可能的人生開竅手冊! 《拆掉思維里的墻》作者 古典 三年傾心之作 俞敏洪 馮侖 張德芬 畢淑敏 感動推薦 拆掉思維里的墻后,希望你能看到世上的可能 一本告訴你如何在當前社會生存、生活與成長的人生啟示錄! 本書未出版,試讀本已在各大論壇瘋傳,在“新精英做自己”微信公眾號、微博、人人網、豆瓣等平臺獲得學生和上班族熱議,文章轉發量驚人!書中有數十個案例和步驟,滿足個人激勵和企業培訓所有需求!
古典
生涯規劃師,新精英生涯創始人。曾出版《拆掉思維里的墻》,暢銷70多萬冊。少年文青,玩樂隊,練散打,寫小說,騎單車從長沙流浪到北京。想出國卻誤打誤撞進入新東方,成為GRE詞匯首席講師。因目睹無數中國教育下的一流人才的迷茫和糾結,意識到“找到自己”比“去好大學”更重要,四年后開始轉向生涯規劃。系統學習職業規劃、心理、教練、國學等,真實咨詢近千例,探索中國青年人的生涯出路。
2007年創辦新精英生涯,現已成為中國最專業、培養認證生涯規劃師最多的生涯教育機構。他業余在清華等各大學講職業規劃課、寫書、做節目、搞公益、四處晃蕩。努力搭建一個更大的生涯行業生態平臺,讓更多人和組織在玩中成長。
因為他相信,更多人將:成長,長成為自己的樣子!
你有沒有發現世界上有兩種不同的人?有人總是去新館子,點新菜,嘗試更多口味。而有些人喜歡去老飯店,點上家常菜,吃得安安穩穩。再比如旅游,有人喜歡探險,去窮山惡水異國他鄉;有人喜歡休閑,向往水清沙幼舒適恬靜。前者有趣,后者愉悅,好的生活則應該是愉悅又有趣。
我們完成一項有價值的工作后滿心疲憊地關上電腦,我們在街上遇到熟悉的老同學,我們待在老家的老房子里曬太陽,我們與家人擠在沙發上看最老版的《西游記》,我們接近大自然,我們在春節擠上擁擠的火車回家——這些或許談不上有趣,但會讓我們心跳放慢,血壓降低,內心寧靜。它們溫暖、簡單、安全,帶給我們幸福與愉悅的感覺。
我們接到一項全新的挑戰性任務,我們遇到一個跳舞的街頭藝人,我們站在一個新鮮的繁華都市的入口,我們和旅途中遇到的一見如故的陌生人徹夜長談,我們決定要探險穿過一片森林……這些都讓我們心跳加速、手心發汗,同時讓我們覺得新奇、復雜且有趣。
好的生活應該是愉悅又有趣的。
動畫片的設計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為了讓注意力時間很短的孩子坐在銀幕前一個多小時,即使可能沒有心理學知識,動畫片大師也都直覺般使用了這個愉悅+有趣的模式——在大部分動畫中,總有一個復雜、新奇、或神秘或搞怪的二號人物,又有一個直接、溫暖、簡單的主角,如驢子和史萊克、流川楓和櫻木花道、佐助和鳴人、豪豬和小獅子王,所以這些動畫片既愉悅又有趣。
好奇心害死貓,安安穩穩多好,人類為什么還要有“感興趣”這種奇怪的設定?進化心理學發現,興趣是一種應對成長中的“不確定”的情緒——當我們遇到了“不確定”,我們會下意識地躲回自己的舒適區尋求“愉悅”。所有的成長都來自舒適區之外,這樣一來,我們永遠也無法成長。這時候“有趣”的情緒會出現,幫我們渡過難關——此時大腦跑出來個小人挑逗:“多好玩啊,要不試試看?”于是我們繼續前進,越過那些不確定。興趣鼓勵我們走出安全區,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強,而世界變得越來越大。興趣是成長的催化劑。
大人把孩子拋起來玩耍,孩子會先有些恐懼,但是一旦被接住,他就會咯咯大笑,笑聲像廣場上飛起來的鴿子。幾次之后,孩子只要一被拋起來,就呵呵地樂,他開始穿越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覺得有趣,他的勇氣變得更大,他的信任感變得更強。
有趣和愉悅的界線,在于“不確定性”的程度。過于不確定的生活毫無愉悅可言,充滿焦慮;而一旦不確定太少,日子又無趣得很,日復一日能淡出個鳥來。有智慧的人懂得調配出適合自己的“不確定”。有趣如菜里的鹽,而愉悅如菜本身,如調配得當,管自己、做項目、辦公司、治大國如烹小鮮。
好的生活應該是愉悅加有趣,適當的不確定。但是很多人對“感興趣”的事情保有幻想,他們認為感興趣的事情應該是特別快樂、舒適、天生就會的。有這種信念的人把自己玩得很慘——他們終生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一旦遇到困難與不確定,就聲稱自己“不感興趣”,然后閃人,尋找下一個“感興趣”的事情。其實他要的不是興趣,而是愉悅。
愉悅/興趣對于職業發展相當重要。很多人來找職業規劃師,說:“我不喜歡我的工作。”卻不知道自己活得到底是不愉悅還是無趣。如果是不愉悅,則需要做減法,找到核心價值,降低其他目標,進入一個相對更簡單、清晰的職業環境中去;而如果是無趣,則需要做加法——提高一些難度,或讓自己進入更復雜、更不確定的職業環境。很多人只想活得愉悅舒服些,卻給自己挖了個更大的坑跳進去,結果更痛苦了。
我遇到過一位外企銷售經理,收入高且穩定,但覺得工作無趣。在價值觀的排列中,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利他助人”和“社會和家人認同”。他覺規劃師的工作很有趣,執意希望成為其中一員。不過職業規劃師不是個簡單的職業,需要至少200小時的系統學習和操練,才能讓一個有職場經驗的人成為合格的咨詢師。在此投資期間經濟回報甚少,他看重的“經濟報酬”會大打折扣,這很不讓人愉悅。聽到這里,他的臉抽動了一下。
我進一步告訴他,這200小時也充滿了不確定性——讀書拿證還好辦,第一次咨詢的灰頭土臉,第一次講課的一片死寂,訓練營里高強度的極限挑戰,寫案例被督導說得一無是處,最后還需要通過PK才能開始授課。即使這樣,也遠非結束,開始講課后看到打分的惶惶不安、咨詢后的反復揣摩,依然會伴隨你好幾年——這條道路充滿這么多不確定的時候——你還覺得有趣嗎?
聽完我的講述,這位兄弟頓時覺得規劃師不那么有趣了,心算完收益產出比以后,他還是覺得他的一個創業項目相對更有趣——因為項目的不確定性沒有那么大,他可以同時保持愉悅與興趣。
像這位仁兄一樣,我們常常因為白飯吃多了,就以為自己想以腐乳為生。我把這種現象稱為“火鍋效應”——如果你問一個天天吃家常菜的人想吃點什么,他會說:“火鍋!我最愛吃火鍋!”但是如果你抓他吃一個月的火鍋——哪怕變著花樣,他估計就會哭著喊著要回家了。最好的生活,是經常吃米飯,偶爾點火鍋。
如果你真的希望生活過得特有趣,就讓我告訴你興趣的真相吧:興趣不是那件讓你舒舒服服就成功拿到結果的事,興趣是那件讓你白天痛苦地想、晚上睡不好、早上五點爬起來一邊苦笑著罵娘一邊咧著嘴干完的事情。這才是興趣本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