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紹東(1984-),男,安徽樅陽人,經濟學博士,副教授,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系主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員。錢書法(1956-),男,江蘇金壇人,經濟學博士,教授,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員。王昌盛(1982-),男,江蘇淮安人,管理學博士,高級經濟師,現就職于南京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緒論基本原理篇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視野的發展經濟學:源起、繼承與創新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思想第二節 計劃經濟的非均衡經濟發展思想第三節 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經濟社會發展思想第四節 中國現當代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理論本章小結第二章 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對發展經濟學進行馬克思主義解讀的分析范式第一節 作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中介環節的生產方式第二節 發展經濟學的馬克思主義復興需要接受“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這一科學范式的指導第三節 分工與生產方式本章小結第二章 勞動—分工—所有制——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學的分析框架第一節 “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范式:嵌入理論硬核第二節 基于分工程度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第三節 以分工指標測度的中國經濟發展本章小結第三章 分工與創新: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學的理論硬核第一節 分工與創新的理論互通之處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創新的探討第三節 將分工與創新同時納入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學分析框架的重要意義本章小結實踐應用篇第四章 “二戰”后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實踐第一節 “二戰”后發展中國家的總體發展實踐第二節 拉美國家的發展困局:中等收入陷阱第三節 東亞復興: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持續發展本章小結第五章 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專業化分工決策第一節 城市化: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結構轉變第二節 三代進城務工人員的分工與專業化決策本章小結第六章 基于分工與專業化的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第一節 既有研究和本章觀點第二節 主導產業選擇方法第三節 實證研究:以江蘇三大經濟區域為例本章小結第八章 新興產業的政產學研分工第一節 新興產業的技術路線選擇:合作博弈方法第二節 新興產業的政產學研合作模式本章小結第九章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分工視角的分析第一節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分工是由生產力發展推動的第三節 實體—虛擬經濟的分工對生產關系的影響第三節 互聯網金融:“分工退化”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本章小結第十章 發展中國家中的政府與市場的分工界限第一節 文獻述評和研究構想第二節 研究設計第三節 案例分析第四節 由案例構建理論:超額公共產品供給第五節 超額公共產品的甄別、清理與轉化第六節 政策建議本章小結第十一章 分工、技術與市場內生互動的本土企業升級路徑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和本章思路第二節 分工深化與廣化、技術創新和市場擴張的內生互動機制第三節 研究設計第四節 中國電力行業的產業升級路徑本章小結愿景展望篇第十二章 勞動異化與分工發展第一節 非公有制經濟與異化勞動現象第二節 公有制對異化勞動的糾正本章小結第十三章 以分工特征作為劃分標準的社會經濟形態演變第一節 社會經濟形態的劃分:一個辨析第二節 自然分工的原始社會經濟形態第三節 強制性分工的私有制社會經濟形態第四節 自覺分工的共產主義社會經濟形態本章小結結論附錄參考文獻后記
作為經濟學的一門分支學科,發展經濟學具有較為特定的研究對象。二十世紀上半葉,大量原本隸屬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取得了民族獨立和經濟自主,擺在它們最為迫切的任務便是實現民族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正是出于這種具體實踐的需要,西方經濟學者們(當然其中也包括張培剛先生等中國學者)逐步構建起一個不同于新古典范式的理論框架,并試圖運用這一范式來解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因此,從較為寬泛的角度來看,發展經濟學是二十世紀中期以來,專門針對發展中國家而衍發的一系列經濟理論的總稱。
然而,進入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相對于西方老牌經濟強國的快速發展,發展中國家并沒有縮小與這些列強之間的差距,類似蘇聯這樣實施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國家甚至陷入了經濟停滯的泥潭。于是,新古典經濟學舉世宣告:發展中國家并不需要一個獨立的經濟發展理論框架,新古典框架同樣能夠解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但是,新古典范式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嚴重失敗,不僅宣告了以一般均衡和投資驅動為特點的經濟增長模式具有嚴重缺陷,同時也要求傳統的發展經濟學重新思考其分析范式。作為這一理論努力的集中表現,以羅默、貝克爾、盧卡斯、克魯格曼等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者,擎起了以分工、創新和人力資本等概念為理論硬核的旗幟,為我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發展”、如何實現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西方發展經濟學演變發展的歷史經驗,值得馬克思主義學者加以借鑒。二十世紀中葉,在劉易斯模型、托達羅模型等成為西方發展經濟學的主流分析工具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產生了大量經濟發展理論流派,這其中又以“依附論”、“中心—外圍論”、“脫鉤理論”等為代表,遺憾的是,這些理論要么沒有形成鮮明的理論硬核,要么只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域環境而缺乏普遍意義,都不能真正稱其為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學。
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發展理論受到了多重傳統觀念的禁錮。第一,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發展理論往往被分割為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兩個方面,就經濟增長談經濟增長,就人類發展談人類發展,經濟意義上的“發展”和哲學層面上的“發展”沒有得到統一處理,經濟學者和哲學家兩者之間缺乏對話與溝通。第二,即使是在經濟增長領域,傳統理論囿于固定不變的兩部類模型,忽視了產品創新和分工的內生擴張,從而喪失了對大量經濟增長實踐的有益洞察。第三,對于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既有文獻考察了“勞動異化”、“分工陷阱”等概念,但是,分析框架中卻沒有將生產關系這一重要的發展要素容納進來,脫離了所有制和產權關系來探究人的全面發展,必然不能得出有說服力的結論。
為此,筆者提出,應以“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作為基本框架,在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基礎上,拓展研究視野、更新理論硬核、接納現代方法,以此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學的結構性復興。所謂結構性復興,意指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學,不僅要研究落后國家的經濟追趕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關系演進,還要研究類似中國這樣的經濟體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僅要研究生產力層面的經濟增長,還要研究生產方式層面的經濟增長,還要探討生產關系層面的制度變遷,更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經濟學需要分析發展中經濟體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特有的結合方式。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學只有在研究對象上實現結構性拓展,在分析方法上實現結構性轉變,在理論硬核和實踐對策上實現結構性改造,才能夠真正實現復興。這種理論上的復興,同時也就意味著社會主義中國在實踐中應走一條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創新為推動力、以內需為拉動力、推動社會分工深化與廣化,協調、平衡、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學的三大邏輯
1、價值邏輯
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學對發展目標的價值判斷有獨特認識,尤其是對社會主義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進行了價值上的規定,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來代替物質財富的單純增長這一傳統發展價值觀。這個價值邏輯要求發展追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矛盾的解決,以此實現社會主義的終極價值——“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價值邏輯關系到對經濟發展的評價問題,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學擯棄傳統的GDP依賴癥,特別注重經濟發展中人本身活動空間的拓展和技能水平的提升。
2、內容邏輯
“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界定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學的歸宿,但這種發展價值觀本身并不會自我實現,這有賴于發展內容。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學認為一起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生產方式和現實方式的轉變,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以及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學的內容是圍繞生產力發展這一核心展開的,但生產方式的變化和生產關系的調整、上層建筑的變更也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這包括:(1)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更加合理地利用人類體力和智力以提高生產效率;(2)采取更為科學的生產組織方式,在提高專業化水平的同時確定合理的分工程度;(3)優化和完善生產資料所有制和收入分配關系;(4)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發展的上層建筑,并建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指向的法律、文化以及政治制度。
3、實踐邏輯
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學的實踐邏輯表現為兩個層面,一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觀,二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從本質上來說,兩者都歸宿于實踐。從第一個層面來說,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必須由對客觀規律所形成的正確的“意識”——也即真理的指導。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觀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里的實踐既擯棄了教條主義,又與只適用于某一特定領域、時段的實用主義的實踐意識相區別。發展中國家的新發展實踐需要有新的發展經濟學進行指導,而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理論體系,又不可能完全適用于發展中國家,因此,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出發,構建出解釋發展差距、解決發展問題的發展經濟學理論,就顯得尤為必要。
第二個層面是正確處理總體實踐與個別實踐之間的關系,由于二戰以來,發展中國家陣營本身也發生了分化,逐步形成了新興工業化國家、中等收入國家、工業化中期國家以及較為落后國家等不同群體,這些國家群體的發展要求和路徑選擇是具有差異性的。因此,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學實踐邏輯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如何處理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總體實踐和個別實踐問題,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將解決以上這個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學復興稱之為“結構性復興”。對于中國而言,我國已經基本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正處在由工業化中期向中等收入國家演進,并將在未來一段時間面臨著如何進一步提高國民收入以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任務。因此,在分析發展中國家的共性發展要求和發展路徑的同時,本書所提出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學,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古老中國的新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