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記錄了原豐臺區區委書記李英威46年的工作歷程,他的一生,幾乎全部是在豐臺這片沃土上和豐臺區的廣大干部群眾朝夕相處、共同奮斗一起走過來的。本書真實生動的勾畫了李英威46年職業生涯的三條線——教育人生、任人唯賢、當官走群眾路線,通過李英威豐富的人生可以閱讀出改革開放30多年的豐臺,而通過豐臺這個“點”,也可以進一步讀懂改革開放30多年的北京和中國。這本書為的是揭開塵封的記憶,銘記過去艱苦奮斗的歷程,激勵后人堅持走改革開放道路不懈追求的奮斗精神。
我為什么要寫這本書
2013年5月18日這天,我整整80歲了。
回想過去的工作歷程,自1952年從北京八中高中畢業留校做教師,一直到1998年退休,我一共工作了46年。這其中,4年是在西城區的北京八中工作,其余42年是在豐臺區工作。可以說,我這一生,幾乎全部是在豐臺這片沃土上和豐臺區的廣大干部群眾朝夕相處、共同奮斗一起走過來的。寫這本書,既是為了揭開塵封的記憶,銘記過去艱苦奮斗的歷程,也是為了感恩。
我是1952年8月19日入黨的,2012年8月19日是我入黨60周年的紀念日。作為一名有60多年黨齡的老共產黨人,我退休已經15年了。這么多年來,無論是豐臺區委還是北京市委,都沒有忘記我這個老黨員。豐臺區領導除了過年過節慰問我,還會邀請我參加區委和區人大的一些重要會議并把我安排在主席臺上。特別讓我難忘的一件事,就是60周年國慶大典的時候,北京市委給我發了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慶典觀禮活動”的邀請函,把一次寶貴的在天安門西側金水橋觀禮臺上出席國慶60周年活動的機會給了我,還給我們贈送了一個帶有國徽的珍貴禮品。
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邀請函及國徽禮品 我為什么要寫這本書
2013年5月18日這天,我整整80歲了。
回想過去的工作歷程,自1952年從北京八中高中畢業留校做教師,一直到1998年退休,我一共工作了46年。這其中,4年是在西城區的北京八中工作,其余42年是在豐臺區工作。可以說,我這一生,幾乎全部是在豐臺這片沃土上和豐臺區的廣大干部群眾朝夕相處、共同奮斗一起走過來的。寫這本書,既是為了揭開塵封的記憶,銘記過去艱苦奮斗的歷程,也是為了感恩。
我是1952年8月19日入黨的,2012年8月19日是我入黨60周年的紀念日。作為一名有60多年黨齡的老共產黨人,我退休已經15年了。這么多年來,無論是豐臺區委還是北京市委,都沒有忘記我這個老黨員。豐臺區領導除了過年過節慰問我,還會邀請我參加區委和區人大的一些重要會議并把我安排在主席臺上。特別讓我難忘的一件事,就是60周年國慶大典的時候,北京市委給我發了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慶典觀禮活動”的邀請函,把一次寶貴的在天安門西側金水橋觀禮臺上出席國慶60周年活動的機會給了我,還給我們贈送了一個帶有國徽的珍貴禮品。
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邀請函及國徽禮品
坐在觀禮臺上,我的心情非常激動。我的旁邊,坐著不少老干部。能坐在天安門觀禮臺上觀禮,對我們這些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起成長起來的干部來說,確實讓人心潮澎湃。
回想當年,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始,每年的國慶節,我不是帶著學生、帶著干部和群眾在天安門參加活動,就是在游行隊伍中從天安門前走過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在那一刻我突然成為觀禮臺上的一員,是黨和政府對我一輩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黨的事業努力工作的最高獎賞。
在參加60年大慶國慶觀禮活動之后,北京市委又邀請我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慶祝大會。報告活動結束后,大家在天安門廣場拍照留念時,我專門拍了一張我個人在天安門廣場的照片。
201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慶祝大會后,在天安門廣場留影紀念
除此以外,我退休之后到了豐臺區的一些鄉鎮和街道,廣大干部群眾對我也非常熱情。大家不僅老李長老李短地問候我,如果趕上農村的飯點,就一定要留我在他們那里吃頓飯。
過去人們常說“人走茶涼”,雖說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個客觀事實,但是從我自身來看,我覺得“我走了茶沒涼”。一方面,無論是區委和區政府還是普通群眾都沒有把我晾在一邊;另一方面,我對豐臺感情很深,我的心是熱的,我把這杯“茶”用心捧在手里頭,它也就涼不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想趁自己身體好、腦子還行,創造一些條件,下決心把這本回憶錄寫出來——通過這本書,把自己親歷的豐臺區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是怎么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的、把我幾十年來為豐臺人民做的一些小事和實事老老實實地向豐臺人民做個匯報。這是我寫這本書的第一個想法。
人們常說,“做官難,做一個清官更難”。我從政多年的體會是,做官是難,但是我被安排做官是黨的事業的需要,再難也得去做。我從一名教師,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從當校長到當教育局局長,再到1989年離開教育系統被調到豐臺區委當了區委副書記,后來又當了區長和區委書記,這一路走來,我心里很清楚自己是個沒有背景、沒有靠山、沒有學歷的“三無干部”。這學歷呢,我本來是有的,在“文化大革命”中挨批斗的時候被撕了,我也沒有去補,所以我在填寫各種表格的時候,一直寫著高中畢業。當年,我高中一畢業就留校當老師了,大學學歷是后來才有的。(從一九五四年起參加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夜大學,堅持學習四年于五八年畢業。)
說起我的學歷,還有一個小故事。1994年,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組織哲學界的學者討論怎么進一步學好鄧小平理論的問題,相關會議是在豐臺區召開的。作為東道主,我應北京市委研究室鄭懷義同志的要求在會上講話。因為事先沒有安排,我沒有任何準備,也沒有講稿,就結合豐臺區改革開放的實際,特別是豐臺區正在建設的幾個大項目的情況來講了講我對小平同志“發展就是硬道理”的理解和抓住機遇發展自己的情況。我侃侃而談了半個小時之后,贏得了老教授們的一陣陣掌聲。在我走下講臺之后,一名老教授沖我喊“李英威”,我一看叫我名字的人是中國人民大學的許征帆教授。“許老師,我要是知道您在這里坐著,絕不敢班門弄斧。”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說。誰知,許教授鼓勵我說:“講得不錯。我們搞研究的人,沒這么多實際東西。”許教授是當年我在中國人民大學上學時的哲學老師,他問我為什么不回人民大學去走走看看,我告訴他我的畢業證書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整沒了,就不好意思回去了。“你怎么不去補辦一個呢?”許教授吃驚地問,我老老實實地對他說:“算了吧,已經這么多年過去了。”過了差不多一個月,許教授打電話對我說,他和李文海校長說好了,大家一起坐一坐。我按約定的時間到了人民大學后,在大家一起吃飯時,李文海校長當著眾人的面給我補發了一本中國人民大學的畢業證書。從人民大學回到豐臺之后,我就讓豐臺區委組織部的同志把我的大學畢業證書送到了北京市委組織部。看到證書之后,北京市委組織部一位副部長打電話對我說:“老李,你開什么玩笑呀?你還有幾年就退休了,你送個畢業證來干什么?”我對他說:“我是組織部管的干部,我得對黨忠誠老實。手里沒有證書,我絕對不說我是大學學歷;我有了證書,就得告訴你,我是大學學歷。”
實際上,我當時在想,自己是個沒有靠山的“三無干部”,真得好好地干。實話實說,我自己真沒有想過當官的事。當年當教師的時候,我看過前蘇聯一部名叫《鄉村女教師》的電影,就立志像電影中的主人公一樣當個好老師。當了校長并學習了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的教育理論以后,就想好好地把學校的教育搞好。哪想到,一步一步走過來,走到了領導崗位,當上了一個地區的主官。人生路走到這一步,不是說我自己有多大的能力,而是黨和人民給了我一次又一次機會。我一直覺得,自己手中的權力,是黨和人民給的——給我權力,是讓我執政為民,是讓我運用手中的權力為豐臺人民服務,是讓我帶領我的團隊推進豐臺區的改革開放。
為此,我給自己的警示是:“絕對不能以權謀私。要秉公辦事,辦好每一件事;要任人唯賢,不任人唯親;要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和黨的利益的關系,永遠要服從黨的需要。”
我是這么想的,從政14年中也是這么做的。中國有句老話,叫作無欲則剛。由于沒有什么金錢和物質的欲望,我不被物質利誘,工作起來就沒有什么負擔。14年來,我一直兢兢業業地工作著。盡管我的工作做得還不是那么理想,或者說沒有完全達到黨對我的要求,但是我終于在1998年7月正式地退休了。說句實話,我是老老實實,埋頭苦干,一步一個腳印地當了14年官,你說難,確實也很難,但是也走過來了,按老百姓的話說:“安全著陸了。”
其實,在那些年里,我的親朋好友常常為我捏著一把汗。“老李,你可小心點呀。”是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記得我剛當上豐臺區區長不久,有一天到永定河管理處去察看防汛工作時,見到了盧溝橋文物研究所一位姓郭的研究人員。他對我說:“宛平縣的縣太爺,自古以來只有兩條出路,一條是皇上賜死,另一條是自己跳永定河。”我問原因時,他回答說:“古時候的永定河河床和天安門一樣高,一旦永定河漫水就會把紫禁城給淹沒。”我聽了這番解釋之后對他說:“現在不會了。因為北京修了東堤,而且修得很高,能防百年一遇的洪水,能保護天安門。我當這個官,也就不會有宛平縣太爺那個下場了。”雖然大家一直替我擔心,但是我還是平平安安地著陸了——從老百姓當上官,又從官位上退下來成為老百姓,就像一條拋物線一樣,我的人生路又回到了原點。出于這一原因,我想把我14年的為官經歷實實在在地寫一寫,告訴大家京官不難當。這是我寫這本書的第二個原因。
我寫這本書,還有第三個想法。這個想法很簡單,就是我干了一輩子革命,沒有給我們家、沒有給孩子們留下什么物質財富,我想寫一本書,作為今生的精神財富留給他們。讓兒子和孫子、女兒和外孫女都知道,他們的爸爸和爺爺這一輩子是怎么走過來的。我的兒女出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我的孫輩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青年,他們不僅對我這一輩子所經歷的一些事情并不熟悉,而且對我們這代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幸福觀也不了解。出于讓后代從我經歷和觀念中有所感悟這個原因,我下決心要寫好這本書。
李英威2013年5月18日
李英威簡介:
生于1933年,山西省太谷縣人,1946年3月到北京求學;1947年8月考入北平八中;1952年8月北京八中高中畢業后留校當教師;1956年8月創建北京七十六中;1959年8月調任豐臺一中校長;1969年2月下放豐臺南苑鄉插隊;1971年返城任北京十二中校長;1982年任豐臺教育局長,在教育戰線工作32年。
1948年年底參加北平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民聯”,1949年5月15日全市民聯轉團成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共青團前身)的第一批團員。
1952年8月19日在北京八中入黨,成為學生中第一個黨員。
1953年年底,在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夜大學學習4年后畢業。1984年9月調任豐臺區委副書記,1986年3月正式選為豐臺區區長,連任8年區長,1987年選為中共北京市第六次黨代會代表,期間于1987年和1992年選為北京市第九屆和第十屆人大代表。1993年任區委書記,當年選為北京市政協第八屆委員。1998年7月正式退休。
序我為什么要寫這本書
一、求學之路,星夜離開故鄉到了京城
少小被迫離家
13歲起,求學北京
一言難盡的1949年
“服從組織”留校任教
二、教書育人,精彩曲折的32個年華
19歲時,留在北京八中任教
23歲那年,創建一所新中學
在豐臺一中遭遇“文革”
北京十二中,大展宏圖的歲月
30年教育生涯中的三點感悟
附:陶西平同志回憶片段
三、方莊,豐臺城市化的第一個腳印
與方莊的緣分 序我為什么要寫這本書
一、求學之路,星夜離開故鄉到了京城
少小被迫離家
13歲起,求學北京
一言難盡的1949年
“服從組織”留校任教
二、教書育人,精彩曲折的32個年華
19歲時,留在北京八中任教
23歲那年,創建一所新中學
在豐臺一中遭遇“文革”
北京十二中,大展宏圖的歲月
30年教育生涯中的三點感悟
附:陶西平同志回憶片段
三、方莊,豐臺城市化的第一個腳印
與方莊的緣分
和張百發副市長一起工作
方莊,明星一樣的方莊
經營“食街”,差點告了國家體委
回望方莊,收藏一份永恒記憶
四、豐臺大橋的前世今生
亞運會前,再見老橋
“橋南”是個“舊社會”
修橋還差500萬
大橋修好之后
“橋南”代表的選票
附:李英威1991年度述職報告
五、“蹦一蹦”得來的豐臺體育中心
亞運會要開了
推翻棒球場項目
為了錢,“三追”張百發
為了政策,“四等”張百發
建了一個“小亞運村”
附:“李改革”眼中的“李開放”
六、從無到有,西客站南廣場的誕生
西客站,“八五”項目
為開辟南廣場獻出110畝土地
蓮花池公園“擠進”西客站項目
南廣場帶來的發展機遇
20年后撫今追昔透露“秘密”
七、世界公園,圓了國人的出國夢
豐臺要建“小人國”
從50畝到780畝
大師的舞臺
項目差點擱淺
一處“干凈”的工程
開“銀企合作”先河
與“世界之窗”比拼速度
開園盛況
八、科技園區,讓豐臺進入知識經濟時代
1988年,豐臺的科技春天
7萬多名工程師的“人才家底”
一次震撼人心的“串門”
繼續發揚“孫子”精神
建設中的一場“拆遷風暴”
為豐臺經濟騰飛插上翅膀
附:李毓福和今日“榆構”
九、怡海花園,樓盤和名校的成功姻緣
香港招商,結識王小姐
三年漫長的“準備期”
三個垃圾坑的巧妙利用
開創樓盤和名校聯姻模式
突破體制的怡海教育集團
十、大紅門,服裝王國的締造史
果園村里的“浙江村”
47個大院的倒掉
共建京溫大廈,從驅逐到共處
北京人的大紅門時代
CBC,今日大紅門
附:“陳重才這個人,我們當年用對了”
十一、王佐,豐臺的歐洲小鎮
為王佐找水
為王佐找帶頭人
三請吳恒出山
為王佐修路
王佐發生巨變
一個歐洲小鎮的誕生
附:為大自然療傷的吳恒
十二、新發地,菜籃子工程變遷記
老辦法不行了
花鄉放棄了當家菜
海淀的大鐘寺和豐臺的岳各莊
新發地的發展路徑
新發地的新圖景
附:張玉璽在2013年博鰲論壇的發言
十三、草橋,一花一世界
美麗事業的近千年傳承
草橋村的新起點
王茂春時代
草橋的美麗圖景
從奧運頒獎鮮花到園博園……
十四、涵養稅源,從三資企業到納稅大戶
23杯白酒與第一家三資企業
一家大型國企落戶豐臺始末
十五、綠色經濟之路,從豐臺花園到北京園博園
改革開放,從栽樹做起
豐臺花園風波
從荒山到4A景區的北宮森林公園
從鷹山公園到北京園博園
十六、依法治區,從崔大慶烈士犧牲后說起
崔大慶烈士犧牲之后
“一五普法”,將全國先進單位收歸豐臺
身為區長,對公檢法不干預、不護犢、多支持
十七、人才工程,所提拔官員無一“倒下”
任人唯賢,陶西平等人的成長路
一張培養年輕干部的藍圖
楊宗奎,一個愛“放炮”的搭檔
與用人有關的230多條意見
一份干干凈凈的干部名單
十八、由官轉民,離開領導崗位之后
轉彎子,退休后的第一個春節
“保八爭九、上不封頂”的目標
發揮余熱,為豐臺區建設添磚加瓦
附:和老書記在一起的日子
找事兒干,和豐臺區的一世情緣
后記一 京官難當嗎?
后記二 回憶錄誕生記
后記三 一次不同尋常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