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人物演義書系:鐘馗全傳》清朝神魔小說,分為《鐘馗降妖傳》、《鐘馗斬鬼傳》、《唐鐘馗平鬼傳》三部分,作者分別為不題撰人、煙霞散人和云中道人。小說的內容為:鐘馗因相貌丑陋,應試不中,碰死金殿,冤魂蒙玉帝之命委查冥司,遍歷九大地獄,會見十殿閻王,誅戮山魁,收捉騙幅等。后又被閻君封為“平鬼大元帥”,赴萬人縣平除陰間眾鬼,大獲全勝后班師歸地府,被玉帝冊封為神。小說繼承發展了傳統的諷刺藝術,對眾鬼形象的塑造更獨具匠心。
鐘馗,中國民間傳說中能打鬼驅除邪祟的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唐·賜福鎮宅圣君”。古書記載他生鐵面虬鬢,相貌奇異;然而卻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人物,平素正氣浩然,剛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膽相照。《中國歷代人物演義書系:鐘馗全傳》分為《鐘馗降妖傳》、《鐘馗斬鬼傳》、《唐鐘馗平鬼傳》三部分,作者分別為不題撰人、煙霞散人和云中道人,敘述了他降妖除魔的事跡。
不題撰人,生平等皆不詳。所著《降妖傳》,又名《鼎鍥全像按鑒唐鐘馗全傳》、《鐘馗傳》、《鐘馗降妖傳》等。全書按內容可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介紹鐘馗的出身,后半部分敘述鐘馗降妖、斬妖的事跡。煙霞散人,本名劉璋,字于堂,號介符,別號樵山云人,山西太原人。所著《斬鬼傳》、《鴛鴦影》、《鳳凰池》、《巧婦聯》。云中道人,生平等皆不詳,為清朝時期人,著有《鐘馗平鬼傳》。
上篇 降妖傳(明不題撰人著)
第一回 鐘惠夫婦花園游玩
第二回 鄰族慶賀白鼠入房
第三回 鐘惠夫婦與兒取名
第四回 鐘惠夫婦議兒就學
第五回 鐘惠人館從師
第六回 游玩龍舟
第七回 習學舉業
第八回 帝試鐘馗
第九回 求醫療病
第十回 再試鐘馗
第十一回 帝賜筆劍
第十二回 送禮求婚
第十三回 雷擊雉精
第十四回 立斬石馬
第十五回 收除鱉精
第十六回 赴試不捷
第十七回 超度秀英
第十八回 刀山地獄
第十九回 寒冰地獄
第二十回 鋸解地獄
第二十一回 磨磨地獄
第二十二回 沸油地獄
第二十三回 碹搗地獄
第二十四回 割舌地獄
第二十五回 稱秤地獄
第二十六回 木驢地獄
第二十七回 轉輪十殿
第二十八回 回轉天宮
第二十九回 誅戮山魈
第三十回 捉獲小鬼一
第三十一回 收捉蝙蝠
第三十二回 證除元弼
第三十三回 對證盆冤
第三十四回 簡擊五通
中篇 斬鬼傳(清煙霞散入著)
回 金鑾殿求榮得禍 鄷都府舍鬼談人
第二回 訴根由兩神共憤 逞豪強三鬼齊謅
第三回 咸司馬計救賽西施 富先鋒箭射涎臉鬼
第四回 因齷齪同心訪奇士 為仔細彼此結冤家
第五回 忘父仇偏成莫逆 求官位反失家私
第七回 對芳樽兩人賞明月 獻美酒五鬼鬧鐘馗
第八回 悟空庵懶誅黑眼鬼 煙花寨智請白眉神
第九回 喜好色潛移三地 愛貪杯謬引神仙
第十回 妖氣凈楞睜歸地獄 功行滿鐘馗上天堂
下篇 平鬼傳(清云中道人著)
回 萬人縣群鬼賞月
第二回 煙花巷色鬼請醫
第三回 賈在行誤下絕命丹
第四回 下作鬼巧設連環計
第五回 唐鐘馗火燒不修觀
第六回 短命鬼被擒子母山
第七回 五里村酒店收窮鬼
第八回 溜子陣戰敗遇窮神
第九回 桃花山收服兩兄弟
第十回 五里村斬燒一全家
第十一回 奈河關下作鬼署印
第十二回 吊角莊風流鬼攀親
第十三回 冒失鬼酒里逃生
第十四回 粗魯鬼夢中喪命
第十五回 耍乖山勾兵取救
第十六回 森羅殿繳冊復命
《中國歷代人物演義書系:鐘馗全傳》:
自是鐘馗潛心于學,無時少倦焉。忽一日,先生不在館中,諸生博弈,競相戲謔。馗佯為不知。其中有一友,姓陳名標者,遂謂馗日:“兄何勤苦之若是耶?”馗日:“圣賢學問,無不自勤苦中來,未有惰而能成其事者也。試與兄論之:農不動,則家無余粟;商不勤,則囊無余資。況吾人之學乎!”標曰:“兄之學而不倦,毋乃為顯親揚名計耶?”馗日:“豈但顯親揚名而已乎!吾人生于天地之間,當使精衷貫日,氣節凌霜,可以對諸天地,可以質諸鬼神,行與日月而爭光,名與天壤而俱敝,乃可無愧于人矣。”標日:“兄之志量大矣哉,予誠不及萬一也。”言訖,先生詣館。陳標遂以馗之言一一告于前焉。先生示之日:“鐘子志量過人,言論出于尋常之外;舉止端莊,體態超于流俗之表,非爾所能及也。”頃之,馗亦至先生之側。先生遂命一對:“三尺黃童,須把詩書飽記。”馗不假思索,出口一對:“一點赤心,惟愿家國安寧。”先生極口稱羨,諸友無不敬服。
越數日,乃端陽佳節也。河中競鬬龍舟。士女紛紛觀玩,諸友背師邀馗同游。及至其所,但見鼓樂喧天,人聲震地,諸友無不賞心娛志,以適一時之樂。
惟馗怫然不悅,略無喜色。諸友詢之日:“此一游也,亦瀟灑胸中之一助,不可謂不樂也。兄獨悵然,曷以故?”馗日:“龍舟之設,為吊屈原,睹之不覺淚下,何樂之有?”至暮,馗與諸生人館,先生責之日:“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汝等背師閑游,甚非體也。各書一對,以贖其罪,不然,則罪不輕恕矣。”先生遂出一聯:“河中競龍舟,以爭勝負。
”諸生懵然無知。馗挺身進而言日:“殿前登虎榜,以辨高低。”先生駭之日:“開口驚人,真天下之神童,誠千古一遘者也,世豈多得哉!”諸生各治以法,惟置馗于度外焉。
自是,馗從游于鄒先生之門,年已四周矣。適值歲暮,鐘惠著令家僮,赍捧禮儀,酬謝先生,及召馗回。馗遂拜辭先生,相別諸友。一旦詣家,叩于父母之前日:“不肖久離膝下,庭闈有缺衾影,慚媿載罪良多。然思慕之念,無時而少致也,恕男不孝之罪焉!”惠日:“吾聞孝者,耀宗祖,光門庭,上則竭忠于王室,下則施澤于黎元。茍不其然,雖孝猶弗孝也。又聞丈夫之志在四方,豈可株守故園而漫無所作為乎?昔者,禹治洪水,猶然三過其門而弗人,汝何區區系念于家庭,而不以丈夫之志自期也?汝今年已長成,茍不從高明之師,日加講論,雖皓首窮經,不究一理,何益之有?今郡中余南華先生,與吾心相契,道相成,非一日矣。然彼曾擢科甲,素性恬淡,棄職樂隱,精通經史,學問淵源,誠天下之奇才,人間之師表也。待來正送汝求誨,倘得寸進,庶可慰吾之望,而汝亦不致廢書之嘆耳。”未知何如,且聽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