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角樓》是美國十九世紀作家納撒尼爾·霍桑緊接《紅字》后發表的又一部重要作品。
作者本人對《七角樓》的評價是非常高的,認為是自己的得意之作,甚至超過了《紅字》。
《七角樓》無疑是一部小說,書中的故事也并不像作者所說的那樣,純粹是虛構出來的,而是與霍桑家族的歷史有密切聯系。
《七角樓》是美國十九世紀作家納撒尼爾·霍桑(1804-1864)緊接《紅字》后發表的又一部重要作品。與《紅字》一樣,這部作品中的故事也發生在北美殖民地開發時期的新英格蘭。當地要人平瓊上校依仗權勢,霸占了地位卑微的莫爾家的一塊土地,建造了一座豪華的七角樓。為了這個目的,上校竟濫用手中的權力,捏造罪名,把莫爾當做巫師處死。莫爾臨死前向平瓊發出了一個永久的詛咒:“上帝會叫他流血!”……
《七角樓》是美國十九世紀作家納撒尼爾·霍桑(1804—1864)緊接《紅字》后發表的又一部重要作品。1851年春作品出版后,霍桑在一封信中這樣寫道:“我認為《七角樓》比《紅字》寫得好,雖然我把主要人物寫得也許有點兒超出了大眾欣賞口味,背景也不見得和我所說的那個簡陋而熟悉的地方一模一樣。但我感到,其中有些部分是我能寫出的最好的文字,出版商對這本書的成功也蠻有把握。”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作者本人對《七角樓》的評價是非常高的,認為是自己的得意之作,甚至超過了《紅字》。
與《紅字》一樣,這部作品中的故事也發生在北美殖民地開發時期的新英格蘭。當地要人平瓊上校依仗權勢,霸占了地位卑微的莫爾家的一塊土地,建造了一座豪華的七角樓。為了這個目的,上校竟濫用手中的權力,捏造罪名,把莫爾當做巫師處死。莫爾臨死前向平瓊發出了一個永久的詛咒:“上帝會叫他流血!”
莫爾的詛咒果然應驗了,就在平瓊慶祝七角樓落成、大宴賓客的時候,這位上校忽然莫名其妙地死在自己房內。此后,平瓊家族遭逢了一系列的不幸,七角樓成了一座兇宅。人們都說這是報應,是莫爾的冤魂在報復。一百五十年后,七角樓內僅住著一位平瓊家族的成員,這就是老小姐赫普茲芭,另外還住著一名年輕房客,藝術家霍爾格雷渥先生。赫普茲芭因衣食無著,顧不得家族的體面,在臨街的一間屋子開了一爿小賣店慘淡經營。
赫普茲芭有位年輕的侄女從鄉下來看她,給死氣沉沉的七角樓內帶來了朝氣。赫普茲芭年邁的哥哥克利福德從監獄出來,也住進七角樓,這位老人的智力似與兒童無異,赫普茲芭和菲比承擔起照料他的責任。
平瓊家族一名富有的成員賈弗里-平瓊法官得知克利福德住在七角樓,便來逼他講出家族大片土地的地契藏在何處,不料卻像老平瓊上校一樣,暴死在七角樓的客廳里。
結果平瓊法官全部財產由菲比、克利福德、赫普茲芭繼承。原來,克利福德的三十年冤獄是偽善險惡、貪得無厭的平瓊法官一手造成的。是他氣死了叔父,偽造遺囑,繼承了叔父的財產,又把叔父的死嫁禍于克利福德。這時霍爾格雷渥說出了自己的身世,令所有的人都驚訝不已,原來他竟是莫爾家族的后代。他與菲比真誠相愛,終成眷屬。末了,四人決定離開這座充滿痛苦記憶的七角樓,搬到平瓊法官的鄉間別墅去住,開始新的生活。
故事說明前代人的罪孽必然會延續到后代,世仇的死結唯有“愛”才解得開。
作者在序言中聲明這部作品是傳奇而不是小說,并分別給“傳奇”和“小說”下了定義,即前者涉及“真實”,后者涉及“事實”。但今天看來,本書無疑是一部小說,書中的故事也并不像作者所說的那樣,純粹是虛構出來的,而是與霍桑家族的歷史有密切聯系。霍桑出生于新英格蘭一個清教望族,家族中有人積極參與了發生于十七世紀末的大規模“驅巫”活動。霍桑的曾祖任地方法官時曾以“女巫”罪迫害過一位婦女,受到其夫詛咒。這段家族史在作品中表現為莫爾預言上帝定會懲罰平瓊。就連故事中菲比和霍爾格雷渥這對仇敵的后代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動人情節,在霍桑家族史上也確有其事。可以說這部小說的主題和主要情節得自于作者自己的家族史以及早年受到的家庭影響。
作者不愧是講故事的能手,講述得生動曲折,引人入勝,富有戲劇性和浪漫色彩。本書在寫作風格上有幾個特別醒目的特點:首先,描述十分細膩,尤其是人物心理描述,比如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赫普茲芭出現時,作者首先對她進行了一番淋漓盡致的全方位描述,描寫之細致,甚至讓人覺得有點噦唆,但看過之后,落魄老淑女赫普茲芭的立體形象便活靈活現地出現在讀者眼前;其次,菩用象征手法,七角樓、客廳里的鏡子、莫爾泉、地契等等,無不具有象征意義。樓房上的七個尖角閣象征七宗罪,莫爾泉象征莫爾家土地的靈魂,地契象征前輩的惡行禍及子孫;最后,充滿強烈的對照,如貧窮與富有、現在與從前、年輕與衰老、貪婪與無私、陰險與淳樸、傲慢與謙卑等等,這種對照手法貫穿于整個故事之中,成為作品的一大特色。作者的文字風格也極具特色,遣詞造句嚴謹整飭,工細縝密,深沉飽滿,極具典雅崇高之美,處處體現出鮮明的藝術個性。
然而,讀者看到的畢竟不是作者的原作,而是譯者的翻譯,因此譯文的質量對于讀者理解與欣賞這部作品無疑是很重要的。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以再現原作風格為己任,在符合原意及漢語審美標準的前提下,盡最大可能保持原作風格上的一切特征,特別是風格賴以存在的語言形式上的特征,如語氣、意象、修辭手法、用詞習慣、巧妙用語、句子結構等等。即便是作者喜歡使用的長旬,盡管在漢語文學語篇中較少見到,不到萬不得已,譯者也決不將其切斷,因為這正是霍桑的一種風格特征。至于是否真正再現了原作的風格,唯望讀者明鑒。
譯者
于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00年2月24日
序言
第一章 古老的平瓊家族
第二章 小店櫥窗
第三章 第一位顧客
第四章 柜臺后的一天
第五章 鮮花與落葉
第六章 莫爾泉
第七章 客人
第八章 今日平瓊族長
第九章 克利福德與菲比
第十章 平瓊家的花園
第十一章 拱頂窗
第十二章 攝影師
第十三章 艾麗斯·平瓊
第十四章 菲比的離別
第十五章 怒容與微笑
第十六章 克利福德的房間
第十七章 雙梟夜遁
第十八章 平瓊州長
第十九章 艾麗斯花
第二十章 花開伊甸園
第二十一章 離別
《七角樓》:
在新英格蘭的一個鎮子上,有條小街中段矗立著一座褪了色的木樓房,樓頂有七個尖角閣,面朝七個不同的方向高高聳立,中間立著一組巨大的煙囪。這條街叫平瓊街;這座樓房是平瓊家的舊宅子;門前那棵粗大的榆樹凡鎮子上出生的孩子沒有不熟悉的,都管它叫平瓊家的榆樹。這個鎮我并不常去,不過只要去一次就不能不去平瓊街走走,為的是看看那巨大的榆樹和飽經風雨的樓房,體會一下從這兩樣舊時遺跡的陰影下走過的感受。
這座古老樓房的外觀總像人的容貌一樣對我產生影響,那上面的斑斑剝蝕不僅是外部風吹日曬的痕跡,也仿佛體現了一個漫長生命的一世滄桑,同時這副外觀還顯示著樓房內部經歷過的一系列盛衰榮辱。這些往事若經妙手敘述,準會成為饒有趣味的喻世之作,其中還自有一種顯著的一致性貫穿始終,仿佛出自藝術家的匠心。但是這個故事將包括延續了近二百年之久的種種事件,加上合理的充實豐富,勢巋寫成一部巨書或數卷文字,甚至超過同時期整個新英格蘭的編年史,因而只能是把以平瓊家的樓房或日七角樓為主題的老故事中大部分內容做一個快刀斬亂麻式的處理。于是,在對這座樓房奠基時的情況做幾筆簡要的交代,同時朝它那古怪的外形迅速瞥上幾眼,看著它在持續不斷的東風中漸入黑暗,一邊隨意指點一下生長在磚墻瓦頂上的片片苔蘚之后,我們就將在一個距今并不十分遙遠的時代展開我們故事的主要情節。但故事仍需與往昔稍稍聯系起來,也就是說要提及那些忘卻了的事件和人物,提及那些幾乎完全過時的禮數、情感和觀念。若對這些陳年舊事加以適當的闡釋,讀者將會看到陳舊的材料會在多大程度上轉變為人生中最新鮮的內容,或許還能總結出一個無人理會的道理并從中汲取深刻的教訓,即是此輩人的行為必定在遙遠的未來產生出善良抑或罪惡的果實;他們如世人所言為貪一時之利任意播種,即時收獲,殊不知同時卻播下了生長更久的種子,給他們的后代子孫置上陰森暗影。
七角樓如今看起來雖已十分古老,但它并不是文明人在這個位置上建起來的第一座住宅。從前平瓊街的名稱遠不如現在氣派,那時叫作莫爾巷,是以這塊土地原先主人的名字命名的。在他的農舍門前曾是一條牛走的小徑。最初是一股清純的天然泉水——在這個清教徒辟為居住地的環海半島上這是一份難得的財富——吸引了馬修·莫爾在此地建造房舍,那是一座簡陋的茅草屋,距離當時的村子中心還有很遠的一段路。然而三四十年以后,村子由小而大,變成了一座城鎮,這所茅屋的地基遂使一個頗有權勢的人物十分眼紅,于是他設法取得了當地立法機構的認可,以貌似充足的理由宣稱這塊地基和周圍一大塊土地的所有權都屬于他。根據我們所能搜集到的有關此人性格的材料來看,這位提出上述要求的平瓊上校是個不達目的決不善罷甘休的人。馬修·莫爾盡管地位卑微,但只要認定是自己的權利,就能挺身捍衛,不屈不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