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由《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傳記里的三人,一是音樂家,一是雕塑家兼畫家,一是小說家,各有自己的園地,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名人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曼·羅蘭創作的傳記作品,它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作者在《名人傳》中著力刻畫了三位藝術巨匠在憂患困頓的人生征途上歷盡苦難與顛躓而不改初哀的心路歷程,凸顯了他們崇高的人格、博愛的情懷和廣闊的胸襟,為人們譜寫了一闋氣勢恢宏、震撼人心的“英雄交響曲”。
譯者序
羅曼·羅蘭(1866—1944)是法國20世紀一位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在中國讀者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原因是他的那部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1902—1991)早就在中國翻譯出版,且頗受讀者青睞。羅蘭的現實主義才華通過該小說的篇章強有力地顯示出來。無論是半封建的德國及其小市民的因循守舊習氣,還是當時的法國,都成了羅蘭激烈抨擊的對象。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者,羅蘭的功績在于他不僅以來自人民和接近人民的知識分子的可愛形象與這一切相抗衡,而且還表現了正是在這些普通人的身上所體現的真正的民族精神。這些普通人包括克里斯朵夫的朋友、詩人奧利維,他的姐姐、女家庭教師安多娜特,工人埃瑪努爾,女仆茜多妮,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人。后來,他把不同時期寫的三個傳記——《貝多芬傳》(1902年)、《米開朗琪羅傳》(1905年)和《托爾斯泰傳》(1911年)匯集成一冊,題為《英雄傳記》,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名人傳》。
羅蘭打算通過這些傳記來恢復20世紀文學崇高的人道主義傳統,恢復其豐富多彩的人物的性格。該書描寫了處于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羅蘭認為他們不單單是天資聰穎的個人,也是一些和自己的時代緊密相連并且用自己的藝術作品體現世人所關心的問題的人。這一點特別清楚地表現在《貝多芬傳》中。羅蘭筆下的貝多芬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具有廣泛的興趣,他為法國革命的英雄壯舉而歡欣鼓舞。羅蘭寫道:“革命吸引著全世界和貝多芬。”所以,盡管貝多芬經受了許多的痛苦:愛情希望的破滅,貧困,以及對于一位音樂家來說最致命的打擊——耳聾,但是,在精神上,貝多芬仍然堅強不屈,最后在歡樂的凱歌聲中完成了第九交響曲的樂章。
陳筱卿
陳筱卿,1939年出生,196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專業。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考試中心專家組成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翻譯法國名家名著約一千萬字,主要譯作有拉伯雷的《巨人傳》,盧梭的《懺悔錄》、《新愛洛伊絲》,繆塞的《一個世紀兒的懺悔》,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紀德的《梵蒂岡的地窖》,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法布爾的《昆蟲記》,尤瑟納爾的《哈德良回憶錄》,雅克·洛朗的《蠢事》,科萊特的《謝里寶貝》等。
主要人物
貝多芬傳
序言
貝多芬傳
貝多芬的遺囑
書信集
思想集
米開朗琪羅傳
序言
米開朗琪羅傳
這便是他那神圣痛苦的一生
托爾斯泰傳
序言
托爾斯泰傳
托爾斯泰的遺作簡析
亞洲對托爾斯泰的反響
托爾斯泰逝世前兩個月寫給甘地的信
《名人傳》:
他額頭突起,寬大。頭發烏黑,厚實濃密,好像梳子都從未能梳通過,毛戧立著,似“墨杜薩頭上的蛇”。雙眼閃爍著一種神奇的力,使所有看到它的人都為之震懾,但大多數人會弄錯其細微差異。由于兩只眼睛在一張褐色悲壯的臉上放射出一道粗野的光芒,人們一般都以為眼睛是黑色的,其實不是黑色的,而是藍灰色。這兩只很小而又深陷的眼珠興奮或激憤時會突然變大,在眼眶里轉動,映出它們夾帶著的一種奇妙真理的全部思想。它們常常朝天投去一抹憂愁的目光。鼻頭寬大短方,一張獅面臉。一張細膩的嘴,但下唇向前超出上唇。牙床十分可怕,仿佛連核桃都能咬碎。右下頦有一個深深的酒窩兒,使臉看上去很不對稱。莫舍勒斯說:“他笑起來很甜,交談時,常帶著一種可愛而鼓舞人的神情。與之相反,他的笑卻是不對勁兒的、粗野的、難看的,但笑聲并不長。”——那是一個不習慣歡樂的人的笑。他平時的表情很陰郁,似“一種無法醫治的憂傷”。1825年,雷斯塔伯說看見“他溫柔的眼睛及其揪心的痛苦”時,需要竭盡全力來忍住流淚。一年后,布勞恩·馮·布勞恩塔爾在一家小酒店里碰到他,他正坐在一個角落里,抽著一支長煙斗,雙目緊閉,仿佛隨著死神的臨近,他越來越這樣了。有個朋友跟他說話,他凄然地微微一笑,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小小的談話本,并用其聾子常有的尖聲讓對方把想要他做的寫下來。——他的臉色經常變化,或是突然有靈感出現,甚至是在街上,會使行人嚇一大跳,或是他正彈琴時被人撞見的時候。
“面部肌肉常常隆起,青筋暴跳;野性的眼睛變得分外嚇人;嘴唇發抖;一副被自己招來的魔鬼制伏的巫師的神態。”如同莎士比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利烏斯·貝內迪克特說:“像李爾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鄰近科隆的波恩的一所破屋的可憐的閣樓上。他祖籍弗朗德勒。父親是個既無才華又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個女傭,是廚師的女兒,第一次嫁給一個男仆,丈夫死后,改嫁貝多芬的父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