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少年》,一本堪稱完美的成長小說,豆瓣8。9分很好口碑推薦,楊瀾、陳坤、李亞鵬、鄭鈞、劉同、許晴、吳建豪、李靜、戴軍、丁丁張、趙子琪、譚維維、李響、陳默、中孝介等幾十位知名人士盛贊:一群熱血天真的同學和少年,一場念念不忘的相遇和別離,重遇你我純粹美好的少年時代。
《再見,少年》講述了一群同學少年的成長故事,故事里有熱血和天真,有相遇和別離,有兄弟和閨蜜,有戀愛和傷害,有理想和現(xiàn)實……更有著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歷的青春和成長,也有著我們的未來和明天。
少年是什么?是故事里的“賤人”米微微、插班生武錦程、無辜少年陳默、聰明孩子張勁松……是閨蜜也是情敵,是知己也是對手,是一個個或孤傲、或自卑、或叛逆、或逞強,本來幼稚卻極力彰顯成熟的敏感存在,是你我心底那段永遠的綿柔時光。在這樣一群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的人物,和這樣一場漫長念舊的故事里,我們在心底重遇一些人,重逢年少的自己,或是問問自己:
如果沒有遇見某一個人,現(xiàn)在你的生活不會這樣?
如果可以數(shù)度從頭再來,你還會義無反顧像當初一樣成為現(xiàn)在的“自己”?
◎《再見,少年》——一本堪稱完美的成長小說,豆瓣8.9分口碑推薦。
《再見、少年》上市后,憑借夯實精彩的文本很快獲得讀者的口碑相傳。在讀書平臺“豆瓣讀書”上擁有8。9分的超高分,媲美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
從桐華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到九夜茴的《匆匆那年》,成長小說一直給予了我們美好的閱讀體驗。《再見,少年》在文本內容上更是堪稱完美的成長懷舊小說。
本書講述了一群同學少年的成長故事,故事里有熱血和天真,有相遇和別離,有兄弟和閨蜜,有戀愛和傷害,有理想和現(xiàn)實……更有著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歷的青春和成長,也有著我們的未來和明天。在這樣一群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的人物,和這樣一場漫長念舊的故事里,我們在心底重遇一些人,重逢年少的自己,或是問問自己:如果沒有遇見某一個人,現(xiàn)在你的生活不會這樣?如果可以數(shù)度從頭再來,你還會義無反顧像當初一樣成為現(xiàn)在的“自己”?
◎《再見,少年》——楊瀾、陳坤、李亞鵬、鄭鈞、劉同、許晴、吳建豪、李靜、戴軍、丁丁張、趙子琪、譚維維、李響、陳默、中孝介等數(shù)十位知名人士盛贊,掀起全民“再見、少年”熱。
擁有讀者好口碑的《再見,少年》更是得到了楊瀾、劉同、李亞鵬、李靜、許晴、吳建豪、譚維維、李響、丁丁張等在內的數(shù)十位明星和名人也紛紛盛贊推薦。網(wǎng)絡話題關注度超億次,掀起全民“再見,少年”熱。
◎《再見,少年》——作家秋微創(chuàng)作久、用情深,對文字充滿敬畏,迄今成熟的文學作品。
《再見,少年》是知名作家、編劇、主持人秋微新長篇小說。本書秋微整整創(chuàng)作了六年,且三易其稿,用心極真,用情極深。而后的故事和文字也堪稱完美。
如此用情用心,秋微自述:“《再見,少年》是迄今為止,我自覺寫得辛苦的一部作品。?我想“辛苦”的主要原因是這個小說里的主角“楊震宇”有其真實人物原型。他是我初中時期的班主任。從很多時候的幾十萬字成稿,到不斷刪減修改后剩下一半字數(shù),盡管斷續(xù)寫了又改將近六年,然而始終有一個問題沒有清楚的答案。這個問題在討論出版的過程中,也常常被問及:“你想要表達什么?”我在未假思索之后通常會反問:“你的人生中,有沒有遇見過一個人,他就是篤定地認為你特別與眾不同。繼而不斷鼓勵你,肯定你。因為這樣一個人的出現(xiàn)和他的鼓勵與肯定,你的某個潛能被激發(fā),然后你有一種改變或獲得,人生從此不同。”這即是起初我想要寫這個小說的原因。我在少年時代遇見了這樣的一個人,我的班主任,他把我從每天混沌的中等生生涯中叫醒,拍拍我的頭,跟我說:“其實你也可以。”?
從《女少年》到《莫失莫忘》,到現(xiàn)在的《再見,少年》,秋微的文字愈發(fā)精致,情節(jié)愈發(fā)精彩,情感愈發(fā)精煉。正如讀者評論所言:人到了一定年齡,很難再去喜歡或者崇拜一個人,秋微卻是我理智后喜歡的作家。這本《再見,少年》字里行間都能看到她對文字的敬畏,好像每個字都經過了她的精心雕琢,每每精句蹦出,都給人一種恍然大悟。至此,喜歡上了秋微,也喜歡上了她的文字。
附錄:《再見,少年》精彩語錄
1、時光輪轉,此生有幸,心里放著如此回憶如此人,看遍紅樹青山后,原來在的還在,原來愛的,從未離開。
2、有時候,我真的很想念那時候的我們。想念我們少年時代那些藏在慌張里的勇敢,想念我們彼此顫顫巍巍的支持。
3、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那么一些人,總是被想起,總是被念及。
4、人一輩子珍貴的品質就兩樣:一個是熱血,一個是天真。
5、我終于可以不再皺眉不再有批評,隔著山高水低的記憶,去擁抱少年時代的,心事重重的寂寞著的我自己。
6、后來,我們不算失散。只是,我們再也沒有在心底真正的重逢。
7、總有一些少年,活得不甘于常規(guī),女孩子“出走”成了小狐貍精,男孩“出走”當了小混蛋。后來,人生的定義不在于出走多少而在于有沒有及時“回來”—回來及時的是精彩,回來不及時的叫做墮落。
8、在那份不安世界的情義中,我們都經歷了一個疾速的成長,大概長得太快,不得不用后來的很多年不斷反芻,以確定那個成長,“安撫”那個成長。
9、這個世界上大多數(shù)的一見鐘情都是因為對方好看,大多數(shù)憂傷的一見鐘情都是因為對方好看而自己一般。
10、學校不是能實現(xiàn)理想的地方,但,你是那個決定自己是否過得快樂的人。人一輩子珍貴的品質其實就兩樣,一個是熱血,一個是天真。
11、等時光抽打掉所有妄想,起初的夢,不管有多瑰麗或多虛幻,就都已無所謂了,更重要的是,要適時發(fā)現(xiàn)“我”的存在。讓這個“我”,于茫茫人世中,清明、獨立、勇敢地走出來,走下去,直至走到天盡頭。
少年氣度
文/秋微
《再見,少年》是迄今為止,我自覺寫得最辛苦的一部作品。?我想“辛苦”的主要原因是這個小說里的主角“楊震宇”有其真實人物原型。?他是我初中時期的班主任。??這位我人生中重要的老師在我們初中尚未畢業(yè)就選擇離開學校下海經商,一度是成功的商人。之后又經歷生意失敗,起起落落。期間,開過廣告公司,投資過房地產,拍過電影。后來據(jù)說在福建落腳,禮茶,過生活。?再后來,聽說他罹患癌癥,離世的時候年僅43歲。??我對他全部的了解、認識和記憶僅限于他當我們班主任的那兩年。“后來”和“再后來”的發(fā)生都是聽不同的同學從不同渠道斷續(xù)轉述的。?然而初中的兩年,之于我的人生,意義重大。?因為這位班主任的幾次“點撥”,我從一個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都一片昏暗的少年漸漸變得開朗明亮,到后來,矯枉過正得甚至一度洋洋得意到有點討人厭,還不自知。?所有那些好的和不夠那么好的發(fā)生,源頭都在我的那位班主任。?他對我有多重要,可想而知。?然而正因為重要才難寫。??從最多時候的幾十萬字成稿,到不斷刪減修改最后剩下一半字數(shù),盡管斷續(xù)寫了又改將近六年,然而始終有一個問題沒有清楚的答案。?這個問題在討論出版的過程中,也常常被問及:“你想要表達什么?”?我在未假思索之后通常會反問:“你的人生中,有沒有遇見過一個人,他就是篤定地認為你特別與眾不同。繼而不斷鼓勵你,肯定你。因為這樣一個人的出現(xiàn)和他的鼓勵與肯定,你的某個潛能被激發(fā),然后你有一種改變或獲得,人生從此不同。”?這即是起初我想要寫這個小說的原因。我在少年時代遇見了這樣的一個人,我的班主任,他把我從每天混沌的中等生生涯中叫醒,拍拍我的頭,跟我說:“其實你也可以。”?我的頭頂好像亮起了一盞燈,因為這位班主任那兩年的不懈努力,我漸漸覺得自己似乎真的還可以。那以前,我一年說的話加起來還沒有他任教時一天說得多。自他成為班主任起,我漸漸成了一個快樂的少年,敢愛敢恨敢仰著頭。繼而又用了之后二三十年,努力地想要證明他說的這個可以,繼續(xù)敢愛敢恨敢仰著頭。為了不辜負他當年于茫茫人海中把我搖醒的知己之感,這一路跋涉顛沛,辛苦,不安穩(wěn)。可是,真的值得。?或許這是我這部小說里想要表達的,所謂“我”。??重要的是,我的老師,不是單就看重我。?我那一群保持了二十多年往來的初中同學,他們“幸福”的能力和“自在”的程度一定超過其他同齡人。或是,準確地說,到今天,我在他們的性格和行蹤里仍舊能感受到一種“少年”的氣度。?天知道,我是多么的愛著這種被叫作“少年”的氣度。在那里,有天真,有熱血,有勇敢,有相信善惡因果的堅定,有不止愛自己的決心。?是的,“少年”是一種氣度,它就是可以跟年紀無關。一個人可以一輩子在內心都是十足的少年,“少年”的反義詞不是衰老,是混沌,是沒有信念沒有希望不再勇敢的混沌。?因此上,我想要寫這樣的一些少年,我想要寫一個這樣的作品贊美“少年”。?少年一定不是生來就乖巧完美,他們一定莽撞冒失,勢必屢屢失敗,嘗盡挫折,到處碰壁,多次頭破血流。重要的是,再怎么挫敗,都不會動搖信念,有這樣的勇敢,才是少年。??幾年前,我的這位班主任在四十幾歲正當年時忽然辭世。?我內心受到刺激,醞釀想寫這本書,一直因記憶糾纏,不知如何下筆。直到有一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在夢里,我和幾個同學,再次去找我們的老師,最后重聚在他位于南方的辦公室。?自與他一別,至他離世,我從來也沒有夢到過他,那是唯一的一次,夢境格外清晰:我看著老師在我們面前忙碌,他的樣子依舊是我們告別時的樣子,不帥,但有他自己的氣宇軒昂。他忙碌著,偶爾轉頭看我們,眼神是我熟悉的關切,好像一切能看透,一如我們少年時候,他看我們的樣子。?我看到那個眼神,悲傷起來。回看真實生活里,有多久,沒有人那么關切地看我,看我的生活,看我的內心。?等醒來,悲傷還在。??翌日早晨,我開始動筆。?寫得很慢。似乎怕寫太快,對不起這一場沸騰的回憶。??我想只有勘破失去的人,才能用“時間不多”這樣看似蕭瑟的話去表達一種真正的勇敢和積極。?這正是我想要放在這部作品里的重要表達,在“我”之上,在“愛”兩旁,生命的實相是不斷失去的“孤獨”,是不論遇見誰到最后都要自己走下去的扎實的“孤獨”。?然而你應對這個孤獨的唯一有限辦法只有承認、面對、接受,最終讓自己在不論誰去誰留都保持最大程度的安然。?接受生命的實相,才可能是盡興活下去的開始。?接受生命孤獨的實相,才可能真的做到珍惜。?是的,鼓吹“自我”,欽佩“忘我”,相信“愛”,向往“知己”,感謝“陪伴”,練習“孤獨”,熱愛“勇敢”,追求熱血與天真并重的少年氣度。?
精彩語錄
1、時光輪轉,此生有幸,心里放著如此回憶如此人,看遍紅樹青山后,原來在的還在,原來愛的,從未離開。
2、有時候,我真的很想念那時候的我們。想念我們少年時代那些藏在慌張里的勇敢,想念我們彼此顫顫巍巍的支持。
3、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那么一些人,總是被想起,總是被念及。
4、人一輩子最珍貴的品質就兩樣:一個是熱血,一個是天真。
5、我終于可以不再皺眉不再有批評,隔著山高水低的記憶,去擁抱少年時代的,心事重重的寂寞著的我自己。
6、后來,我們不算失散。只是,我們再也沒有在心底真正的重逢。
7、總有一些少年,活得不甘于常規(guī),女孩子“出走”成了小狐貍精,男孩“出走”當了小混蛋。后來,人生的定義不在于出走多少而在于有沒有及時“回來”—回來及時的是精彩,回來不及時的叫做墮落。
8、在那份不安世界的情義中,我們都經歷了一個疾速的成長,大概長得太快,不得不用后來的很多年不斷反芻,以確定那個成長,“安撫”那個成長。
9、這個世界上大多數(shù)的一見鐘情都是因為對方好看,大多數(shù)憂傷的一見鐘情都是因為對方好看而自己一般。
10、學校不是唯一能實現(xiàn)理想的地方,但,你是那個決定自己是否過得快樂的人。人一輩子最珍貴的品質其實就兩樣,一個是熱血,一個是天真。
11、等時光抽打掉所有妄想,起初的夢,不管有多瑰麗或多虛幻,就都已無所謂了,更重要的是,要適時發(fā)現(xiàn)“我”的存在。讓這個“我”,于茫茫人世中,清明、獨立、勇敢地走出來,走下去,直至走到天盡頭。
秋微,知名作家,編劇。
第一章 漫長的念舊
第二章 詭異的重逢
第三章 楊震宇來了
第四章 “賤人”米微微
第五章 插班生武錦程
第六章 初戀
第七章 潑婦當?shù)?br />
第八章 家庭冷暴力
第九章 學生手冊
第十章 班長高冠
第十一章 “中華田園青年”小五
第十二章 自以為“是”
第十三章 雀斑少女馮小若
第十四章 山上失蹤記
第十五章 無辜少年陳默
第十六章 家長串聯(lián)
第十七章 聰明孩子張勁松
第十八章 死亡
第十九章 最好的時光
賤人米微微
有多少中學女學生,從來沒有跟一個自己眼中的“賤人”或“病人”做過朋友?
反正我有。
長久以來,米微微就是我心里標準的“賤人”兼“病人”。
自打璐璐離開學校之后,從表面上看起來,米微微是我初中時代過從最密切的女同學。
盡管如此,在我內心深處,從來沒有停止過討厭米微微。
也是,女人之間任何表面上的過從密切都可能蘊含著悠長的彼此討厭。
令到女人對友誼的記憶無限綿長的,往往不是記憶著對方的好,而是記憶著對方有多討厭。
在離開中學,不見米微微的好多年里,每隔一陣子,我都會想到她。
在那些回憶里,一邊是我和她情同手足的畫面,一邊是心底里一些按捺不住的“不懷好意”的念頭,且那念頭仿佛野火燒不盡的離離原上草,不論我如何努力,它總能因各種原由被刺激出新一輪的滋生。
我試圖分析過自己內心反感的根源,得出以下結論。
米微微是那樣的一個人:她長得沒有很美,功課也沒有很好,家里也沒什么背景,穿戴也不過爾爾。除了會彈一點點鋼琴,似乎也不沒掌握其他什么能算得上是“一技之長”的事兒。
總之就是一切都中等。
在我們受到的教育中,中等的人就有義務死氣沉沉。
如果和我一樣中等的米微微也和我一樣甘于中等,以懦弱的姿態(tài)保持沉默,大概我就不會那么討厭她了。
然而,她不。
她偏要置中等于不顧,任著性子活得一驚一乍,想方設法地就是要表現(xiàn)得“我跟你們不一樣”。
從我認識米微微那一刻起,她就事事處處都拿捏著一種通常只屬于美女的招搖的做派,時刻渴望被關注的熱忱毫不遜色于任何一個好看的女孩。
如果我們那個時代就流行朋友圈自拍神器這些東西,米微微一定是那種一天到晚嘟嘴比剪刀手玩兒命自拍并炫耀名牌和名人關系以各種方式堅持不懈求關注刷存在感的自戀狂。
一個長相平平的人太執(zhí)迷于被關注簡直如同A貨,應當被列入被打假的行列。
可不是嘛,A貨的存在,不一定讓“正牌奢侈品”反感,但一定會讓“正牌平價品”反感,因為它危及到了“正牌”的自我認知。女人之間的較量往往是這樣,一旦實力失衡,就會自動搬出“道德感”給自己加碼。
米微微完全無視代表正牌們的道德感,她除了玩兒命自戀,還長期堅持使用兩個強調存在感的法寶:一笑;二沒完沒了的演熱心腸。
米微微特別愛笑。
在對整個中學的“有聲記憶”里,有兩個人的笑聲最頻繁,一個是楊震宇,一個就是米微微。
不同在于,楊震宇的笑,出于純粹止于純粹,從不故意,可是因恰到好處才特別有力量感。而米微微的笑,就好像隨時隨地都基于某個蓄謀。她總是笑得夸張,突發(fā),持續(xù)且凌亂,總覺得她是用笑在隱藏什么別的企圖。
然而,這個世界的荒謬即是在于,一切既有的秩序都無法對抗一個死乞白賴的“持之以恒”。
米微微就是那么奮力地笑著,笑到后來,真的笑出一條血路,獲得了她在乎的、被關注的結果。
或許,每一個容不下別人的心房里,總是默默對應著一個對自己的不滿,有時,討厭是因為嫉妒;有時,反感是因為類同。雖然少年時候的我不愿意承認,然而,當她每每成為受關注的焦點時,我多么暗自希望那個位置偶爾也能屬于我。
除了笑,米微微還持續(xù)奮力地演出各種熱心橋段,那些橋段又總是跟我們身邊的男同學男老師有關。
米微微從小就毫不掩飾對異性的熱愛,這和我們大部分女生受到的“人前演驕矜”的教育再次背道而馳。
初中時期,米微微熱愛男同學的方式是隨時零障礙地拜托他們登高爬低地幫她干這干那:她抱不動她的書了,她的沙包被踢到實驗室屋頂了,她的絲巾被一陣風刮樹上了,她的自行車把歪了,她的作業(yè)兩小時以前落在了階梯教室需要翻墻進去拿……
對于自己的言行攪動起了多少其他女同學的白眼和流言,米微微毫不在意,她的興致從來不會因為任何的反感而收斂,她只會在逆境中越挫越勇。
問題是,她那一套在我們認識有限的男性世界里似乎很受歡迎。
我們剛上初一的時候,一回,女音樂老師請假,臨時換了個年輕的男音樂老師。男老師很靦腆,不知如何應酬我們,只好用手風琴自拉自唱一首歌作為開場,剛唱完,老師都還沒張嘴說話,只聽角落傳來一陣抽泣。不用回頭我就知道是米微微,在那個頗有幾分姿色的男音樂老師踏進教室的瞬間我就預感到米微微可能會有所作為。
果不其然,米微微哭了,且哭的動靜越來越大。男音樂老師很訝異,紅著臉問這是為何啊?米微微一邊抹眼淚一邊一字一哽咽地說:“我被老師您的音樂感動了。”
在接下來信口胡謅被感動的原因時,米微微又裝作不經意地把她會彈鋼琴這事兒告訴了音樂老師。果不其然,我們再次被迫聽了米微微彈鋼琴,她以浮夸的姿態(tài)和拙劣的技術彈了讓人糟心的理查德·克萊德曼。男老師在旁邊嘴巴時張時閉地演陶醉,還兩只胳膊一上一下笨拙地打著拍子,一幅琴瑟和鳴的德行,身心早熟的女同學米微微,瞬間讓我們這群知行合一的傻孩子淪為可有可無的背景。
那個男老師只帶了我們一節(jié)課,但在十幾年之后的一次同學聚會上,米微微還拿出那個老師寄給她的圣誕卡給大家看,裝作有一搭沒一搭地問我們還記不記得有這么個老師。
我心里說,我倒是想不記得呢,架不住您每年顯擺一回啊。
另一次,上體育課,最后20分鐘老師讓自由活動,男同學們去踢球,女同學們分成幾組有的跳皮筋兒,有的玩兒沙包。米微微沒參加任何女同學們的游戲,蹦跳著到操場邊上去看男同學踢球。
班上有一個叫張繼業(yè)的男同學,踢到興頭上,沒看清眼前就一腳長傳,不僅踢到了足球也踢到了足球后面的石頭,球沒飛出太遠,張繼業(yè)的球鞋應聲而裂,同時裂開的還有他右腳的大腳趾。
圍觀的米微微立即沖到受傷的張繼業(yè)面前,毫不介意地把張繼業(yè)的腳捧到眼前,親自給張繼業(yè)脫了鞋,并且當著其他看傻眼的男同學們的面把綁馬尾辮的一條絲質的小方巾解開,用那條方巾包扎了張繼業(yè)的大腳趾。
等大家剛要為米微微的壯舉贊嘆,她又把事件推向另一高潮:她放下張繼業(yè)的腳之后就暈倒了,且體育老師沖過來拍了她臉好多下她都沒醒。
她倒下去的時候頭發(fā)散落在臉側,不知為什么,我總覺得那是她故意為之——一個正常的中學女生不可能暈倒的時候還成功把頭發(fā)散出電視劇里的病態(tài)造型。
就這樣,大家的焦點立刻從張繼業(yè)變成了米微微,體育老師甚至沒管張繼業(yè)繼續(xù)流血的腳趾頭,抱起米微微就沖向醫(yī)務室。
據(jù)說等到了醫(yī)務室米微微就醒了,羞澀地撩了撩額前的頭發(fā),對剛剛一路抱著她狂奔的體育老師說了句:“對不起啊老師,聽我爸爸說,我暈血。哦對了,我爸爸是市醫(yī)院的主治大夫。”
我心想,得什么樣的妖孽,才能在這種情形下,還保持斗志不忘給自己加碼。
時年26歲的體育老師,果然中計,不僅沒有惱怒,還臉一紅。其后,他在課上把米微微那天的行為定義為“勇敢,善良,細心”。那年期末考試,米微微跑800米明明沒達標,體育老師也讓她過了,還慈眉善目地走到正在夸張的氣喘吁吁的米微微面前拍了拍她的頭發(fā)說:“我知道你努力了,就這樣吧,再跑你該暈倒了。”
此后大家再提起張繼業(yè)受傷一事的時候,很少人關心張繼業(yè)的大腳趾,倒是米微微“暈倒”成了主要記憶點。
我本來很為張繼業(yè)不值,白受了傷,還受到不公正冷落,傷口還可能被米微微的絲巾給耽擱了。
誰知道當事人張繼業(yè)也是糊涂,不僅到處說米微微仗義,還給米微微買了一條新絲巾,從此成為米微微的死黨,對米微微的要求隨時有求必應。
有著這樣一些男同學男老師的世界,真是令人氣餒。
是啊,很多時候,最令女人氣餒的,不是男人粗心,而是他們認不清個別女人的別有用心。
米微微長此以往,對她看不慣的也不止我一個人,就在各種事端之后,終于有人忍不了了。
話說有那么一陣子,米微微忽然愛上了京腔,只要有機會她就搶著說話,滿教室四散著米微微面無愧色濫用兒化音的大嗓門兒。
“口音”是一個特別的東西,有時候從一個人的口音可以聽出他或她對這個世界的認同方式。
在我后來對米微微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認識中,見識過她各個階段的不同的口音。不論那是京腔、臺灣腔、紐約英語倫敦英語,還是華僑般的故意口齒不清,都是米微微當時的生活縮影。
誰的成長過程都有幾種諂媚世界的私房秘籍,要說這也沒什么,但得確保自己諂媚的時候別招惹了別人。
“你給我把舌頭捋直了好好說話!”終于爆發(fā)的是范芳老師,她嚷出這句的時候一臉都是“我忍你很久了”的憤怒表情。
范芳喝止米微微的同時把她隨身帶的一本教案舉起一尺多高,然后狠狠地摔向講臺。
那是范芳的招牌動作,她每次表達憤慨都把教案舉起來再使勁摔下去,好像猛然就得跟講臺不共戴天,必須使勁兒摔教案才足以表達她的態(tài)度。
坐第一排的劉青同學初中沒畢業(yè)就得了呼吸道疾病,我一度深深懷疑她是常年吸范芳老師從講臺上拍起來的粉塵給鬧的。
米微微正在興頭上,臉上的表情一個急剎車沒剎住,借慣性不知好歹地問了句:“嘿嘿,我怎么了?”
“你怎么了?你還問?!你還笑!嘖嘖!你給我站起來!你一個學生我一個老師,你跟我說話你坐著我站著,你這是哪門子規(guī)矩?啊?嘖嘖,你個沒規(guī)矩的!你一個女同學怎么臉皮這么厚!”
米微微一時面子上過不去,緩慢地站起來,半垂著頭低聲又問了句:“我,我怎么就臉皮厚了?”
“你就是臉皮厚!你這不是臉皮厚是什么?你臉皮不厚你會好意思問?!”
范老師用一個肯定句一個設問句和一個反問句徹底消滅了米微微最后一絲氣焰。
“老師說你,你不好好聽著好好反省,你還問我!我讓你問!”
范芳說“你”的時候掃視著全班,強調著她殺一儆百的決心:“都給我聽好了!一個女同學,就!得!要!臉!!”
范芳的蓋棺定論,像一個定海神針,被定義“臉皮厚”的米微微終于暫不爭辯。
那之后,米微微不僅放慢了追隨京腔的步伐,也暫且放慢了“我跟你們不一樣”的步伐。
對于這個局面,我心情很矛盾,我不喜歡米微微的招搖,但我也不喜歡范芳老師的霸權。在兩種不喜歡的搖擺和夾縫中,我還每天跟米微微手牽手肩并肩,面無愧色地繼續(xù)跟她當好朋友。
不過,話說回來,也不是我主動要跟米微微當朋友的,我跟米微微形影不離的起因基本上跟友誼無關。
有那么一陣子,學校高班有一個女孩兒,也不知怎么了,忽然放話要打米微微。
中學校園里常常會有這種事兒發(fā)生,總有些個人,像長青春痘一樣心底時常生出一些不明來路的疙瘩,必須得打幾個人方能止癢。
米微微一度成了誘因,放話說要打她的那個人,是高班的一個女同學。
那個名叫楊晶的女同學是高班一霸,她并不認識米微微。據(jù)說就是因為米微微有一天穿了一件形態(tài)夸張顏色奪目的棒針衫,穿了就穿了,她還在校園里到處瞎逛,逛就逛了吧,她還大聲用京腔說話摻雜著大聲的笑,以上多重因素,勾搭出了楊晶的打意。
楊晶具備在學校里橫行稱霸的先決條件:身形高,嗓門大,有胸,沒家教。且成績不好,性情豪邁,蔑視校規(guī)校紀同時又恪守一些自定規(guī)則,總是在欺負一些人的同時又幫助另一些人。
“拉一個打一個”是經過幾百年驗證好用的古老江湖土方,我們的民族特別擅長在拉幫結派上蹉跎歲月。沿襲了古老文明的楊晶,四處生事,然而人緣兒不錯。
就在楊晶想打米微微想得最難忍的那幾天,我跟米微微因這個緣由成了朋友。
那天,輪到我所在的那個組打掃教室。
打掃進入尾聲,我端著一簸箕垃圾準備做最后的收尾,走出教室的時候,看到了我哥梁小飛。
和往常一樣,他孤傲地斜站在我們班門口幾米開外的噴水池旁邊不時左右換著邊兒地抖腿,以頻次越來越快作為等我等得不耐煩的內心寫照。
我跟梁小飛在一個中學,我初一,他高三。他被我媽要求每天放學必須等我一起,對此他頗有怨氣。
那天也一樣,他看見我去倒垃圾,立刻順嘴責備。我一邊慣性地跟他斗嘴,一邊端著一簸箕垃圾快步奔向學校的垃圾站。
等奔到垃圾站,看到有一個人正站在垃圾站邊緣扒住學校圍墻企圖翻越。我的腳步聲引起翻墻人的注意,她一回頭,我一看,那人竟然是米微微。
學校垃圾站在學校公共廁所男廁的一邊,緊挨著學校西側的圍墻。圍墻后邊是男同學偷偷聚集抽煙的地方。女同學如果不是倒垃圾,一般不會去那兒待著。
米微微一看是我,兩只手沒處擱似的胡亂伸了伸。
“你怎么還沒走?”她站在垃圾站邊上,神色慌張地問了句本該我問她的話。
我把手里的簸箕往垃圾站里一掀,隔著剛被我揚起來的半米多高的塵埃回答說:“今天我們組值日。”
“哦,真的呀。”米微微沒在意塵埃,就地蹲下,心不在焉地又接了一句。
我跟米微微在班里原本不屬于同一個“階級”,所以盡管同學了近一年,對話沒超過三次。
我不習慣讓比我階級高的人冷場,答非所問地又硬說了句:“我倒完垃圾就走了,我哥都來接我了已經。”
“你哥?”米微微似乎被“哥”這個詞勾起了興致,從垃圾站邊兒上跳下來飛快走到我旁邊。
“嗯。是啊,我哥在高三二班。”米微微對我哥表現(xiàn)出的興致讓我感到有些自豪。
“真的呀。”米微微說這句的時候,已經走到我身邊相當自然地挽住了我一條胳膊,要知道這是只有特別要好的女同學之間才有的親昵舉動。她突如其來的親昵讓我既局促又自豪,我趕緊把簸箕換另一個手拿,特別希望有熟悉的同學路過能看見米微微挽著我的畫面。
就這樣,拜我媽我爸先生出了梁小飛所賜,“哥”成了我和米微微友誼的契機。
那天的后續(xù)是米微微挽著我回到教室,又用另一只胳膊挽著梁小飛三個人一起出了校門。米微微一路都蹦蹦跳跳地顯得那么開心,故作輕快“哥”長“哥”短地問了梁小飛很多問題,她表現(xiàn)出的熱情令我陷入一種介于“肉麻”和“受用”之間的奇怪感受中。
在之后一次我跟我哥在我們倆“例行兄妹交心會”上,關于米微微對我突發(fā)的友誼,梁小飛是這么分析的:米微微聽說楊晶放話要打她之后,一直在尋求各種躲避方式,那天是企圖爬墻,爬半天沒成功,碰上了我,聽我說起梁小飛,她順勢把他當成了臨時的救星。
“你別傻了,她不是想跟你當朋友,她是想跟我當朋友!有我這種朋友,在學校誰還敢呲呲?”梁小飛對自己的分析很滿意,但他并沒有當著米微微的面揭穿過。事實是,他對米微微比對我有耐性多了,基本只要米微微在,他就鞍前馬后,寵辱不驚地殷勤著,和我的其他那些憨蠢的男同學也沒太大差別。
我和米微微也是從那時候變成了密友,有將近半學期,她每天早上熱情地去我家跟我們兄妹匯合一起上學,晚上再跟我們兄妹結伴一起放學。期間我奶奶突然中風,米微微還讓她爸爸幫我奶奶安排了我們那個城市最好的醫(yī)院里最難約的大夫。
“您是悠悠的奶奶,您就是我的奶奶。”米微微在醫(yī)院的病床前握著我奶奶的手說出這么一句。我奶奶抽搐著半張臉竟硬是擠出了明顯的笑容。
與此同時,我則站在我父母身后遠遠地旁觀,若以常人說的“人之常情”衡量,我跟米微微完全不在同一境界。說不清為什么,我就是無法像米微微一樣沒有障礙地隨時表達感情,或是,把表達弄得聽起來像是感情。
我的家長們都是“常人”,他們念米微微的好念了長達十幾年。
“那姑娘,從小就懂事,特別會做人!不像你!”我媽每次表揚米微微的時候都不忘最后落在對我的否定上。
而大家各奔東西多年之后,米微微仍舊保持著她對一切旺盛的關注力,每隔幾年都會忽然出現(xiàn)一次,用一些舉動更新她的“會做人”:我爸媽結婚30周年紀念她在電臺點了歌,我奶奶過世她送了花圈,我哥的小孩滿月她送了一個金手鐲。
我試過幾次想跟我的家人們敞開心扉:“她那就是場面,就是讓你覺得跟你近,其實她對誰都一樣好,沒什么真心。”
“我們這種八竿子打不著的,有人愿意對你使場面就夠了,你這個人最有意思了,你聽聽你自己說的話,‘她對誰都一樣好’,這有什么問題嗎?你在意的是‘一樣’,我在意的是‘好’!再說了,人這輩子有場面就不錯了,哪里需要那么多真心!”我媽的話,把我問進了墻角。
是啊,我在鄙視米微微的“場面”時,我自己對她又何曾有過什么“真心”。
那半年,米微微和我形影不離,或是說,米微微上學放學跟我哥形影不離。我在上學放學之間,作為我哥的吉祥物,存在于米微微左右。
半年后,范芳走了,楊震宇來了。差不多同一時間,我哥高中畢了業(yè),楊晶因威脅要打另一個班的另一個女同學被學校勸退。那個受到威脅的女同學的爸爸,在我們那個城市很有些威望,是比米微微的爸爸更厲害的人物。
導致米微微跟我形影不離的原因陸續(xù)終結,我們形影不離的即成慣性,尷尬地又持續(xù)了一陣。
少年時期總是糊里糊涂傷害和被傷害。少年時期也總是糊里糊涂交友和被交友。
我們表面上依舊形影不離,我們內心都默許著一個規(guī)則:什么樣的形影不離也阻擋不了女人內心風起云涌的互相討厭,反過來也一樣,什么樣風起云涌的互相討厭也阻止不了女人表面上的形影不離。
楊震宇接任班主任之后,范芳對米微微的制約消失了。我一直在揣測楊震宇對米微微的態(tài)度。我能確定的是,米微微這么不安分,一定能激起楊震宇的表態(tài),但像楊震宇這么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會怎么處置米微微,我不知道。
揣測令我些許不安,不過也沒不安太久。一天,米微微上語文課吃爆米花被楊震宇發(fā)現(xiàn)了。
那個時代,在有限的幾樣零食中,爆米花尤其受歡迎。
每隔幾天,就會有人背著一個帶風箱的鑄鐵滾筒走街串巷到處吆喝,所到之處就有人應聲端出各種糧食排隊爆米花。小孩子們喜歡一驚一乍地等著聽米花出爐那一刻的爆破聲,那個動靜好像干杯,讓米花香噴噴的出爐帶著種儀式感。
喜歡吃爆米花是常情,然而喜歡到非要上課吃就是矯情。況且,喜歡吃和喜歡“偷吃”不可同日而語。當多數(shù)人都為了服從紀律而克制需要時,破壞紀律的人就特別面目可憎。
綜合上述,米微微是個矯情的面目可憎的紀律破壞者。
我的座位位于米微微斜后方不到5米,經常能清楚地看見她從座位中的塑料袋里抓出一把爆米花,攥著,等老師板書的時候迅速放嘴里。如果老師回頭快,她就用一只手捂著半張臉假裝思考,等老師再板書或低頭,她就開始咀嚼,咀嚼的動靜剛好能干擾到方圓5米之內的其他同學。
我總覺得米微微滿嘴爆米花腮幫子一股一股地偷吃中摻雜著有種近乎挑逗的表演。她像強迫癥一樣上課偷吃爆米花,我像強迫癥一樣觀察她偷吃爆米花。有時候我希望米微微的偷吃被發(fā)現(xiàn)。有時候,我又覺得米微微自己好像也希望被發(fā)現(xiàn),這么一想,我又希望她不要得逞。這些矛盾的心情,此消彼長,郁郁蔥蔥地在我心頭形成了一股沒什么重點的憤憤不平。
據(jù)說人只要認真動了什么念頭,就會產生氣場。
在我憤憤不平地想象米微微“被抓現(xiàn)行”過百次之后,這一幕終于實現(xiàn)。
“拿上來吃。”
楊震宇說這句話的時候正背對著我們寫一句古文。
大部分同學不解其意。
楊震宇從容地繼續(xù)板書,書完,轉過身,跟平常一樣,臉上沒什么表情。
看沒人主動承認,楊震宇沖著米微微的方向示意了一下:“說你呢,米微微,拿上來吧。”
我心跳加速,全身攢動著好戲即將上場的刺激感。
米微微沒有像我期待的那樣亂了陣腳,她在大家的注視下保持勻速地把她盛爆米花的塑料袋兒從抽屜里拿出來,放在了課桌上,然后抬頭看楊震宇,還略仰了仰臉,好像在找四目相對的最佳角度。
她那副處亂不驚的樣子讓她看起來簡直像為偷吃而生的。
“嗯,吃吧。”楊震宇看著米微微,沖她點了點頭,然后繼續(xù)轉身板書。
我從他的語氣里聽不出那到底是個表達允許的陳述句,還是一個表達諷刺的反義句。
就在我陷入揣測時,米微微竟然真從塑料袋里抓出一把爆米花,放進嘴里,開始咀嚼。
“你真吃啊你!”坐在米微微后面的曹映輝壓低嗓門兒喝止她,同時踢了她凳子一下。
“你干嗎呀你,楊老師不是讓我吃了嗎?!”米微微當場高聲回應,皺著眉撇著嘴,嘴里還含著半嘴沒吞咽的爆米花,語氣里充滿受到迫害的委屈。
事態(tài)到了這個地步,很難不了了之了,我低頭假裝看書,全身的力氣都放在耳朵上等著聽楊老師訓斥米微微。
訓斥是我唯一期待的“公平”。
如果可以,誰不愿意上課吃爆米花,可是我們不敢啊。人性不就是這樣嘛,多數(shù)時候我們認為的所謂“公平”,不過是期待外力打擊那些比我們更強的人,好讓我們借此忽略自己的軟弱。
然而楊震宇連頭都沒回。
等那天快下課,他才再次轉過身,把課本放下,正色道:“把這段筆記抄完。留幾分鐘,我們來說說剛才的事兒。”
等大家都抬頭,坐好,楊震宇說:“剛才,我允許米微微在課上吃爆米花。她這也不是第一次,她也不是唯一一個,我同意了,因為我不想讓她因為惦記著吃而耽誤了筆記。現(xiàn)在我想了解一下,你們對吃東西有多迫切?要不這么說吧,你們誰特想上課吃東西,請舉手。”
看大家神色窘迫,楊震宇又補充道:“不用擔心,我從來不責罰誠實的人。”
楊震宇說完,米微微率先舉了手。
“嗯,你說說你為什么非得上課吃東西?”楊震宇問。
“我爸爸說,人應該早上7點到9點之間吃早飯。可是我們早上7點到學校,跑步,上早自習,根本沒時機吃早飯。如果第一節(jié)課不吃,就錯過了吃早飯的最佳時間。”
米微微說的洋洋得意,好像她上課偷吃東西完全是為了尊重科學。
米微微的爸爸是醫(yī)生,在我們整個的初中時代,米微微一半以上的開場白都是以“我爸爸說”起頭,差不多等同于“如是我聞”,帶著不容爭辯的神圣權威。
楊震宇笑了笑說:“這個說法也有一定道理,那你回去問問你爸爸,有什么辦法能讓當老師的少吸點兒粉塵。”
有幾個同學笑了。
“笑什么?”楊震宇正色問,“我確實想知道有什么有效方法能防止老師吸粉塵,我總不能戴口罩給你們上課吧。一樣的,我讓米微微拿出來吃,是陳述句,意思就是讓她拿出來吃。除了米微微,還有誰上課特別想吃東西忍都忍不住。”
這一次,陸續(xù)有十幾個同學舉手。
楊震宇數(shù)完人數(shù)又說:“好,那反對上課吃東西的也請舉一下手。”
楊震宇問這句的時候,我很想舉手,可剛好米微微回頭,我跟她對視了一下,放棄了舉手。米微微或許只是出于習慣,平時她也會不停地左顧右盼。然而我在她看到我的一瞬間失去了表達自己的勇氣。
楊震宇又數(shù)了這一輪舉手的人數(shù),然后把贊成的“26人”和反對的“12人”分別寫在黑板上。寫完,轉身道:“這兩次都沒舉手的同學請注意,不管你們是‘無所謂’,還是‘棄權’,反正就是沒表達,根據(jù)剛才兩次舉手的人數(shù)得出的結論是,同意的比不同意的人多,且已經超過班里同學的半數(shù),所以,以后在我的課上,如果實在想吃東西,可以吃。不過有兩個規(guī)矩:一不許吧唧嘴,二不許耽誤聽課記筆記。如果惦記著吃會讓一個人‘分心’,那還不如干脆就吃,我要的是‘專心’,不是口是心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