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等花開》講述的是一個經歷逆境,而又身心發展健康良好的女孩的成長故事。她成長于70年代,也許書中的很多情境是今天的孩子們難以想象的。
寫作的時候作者只是出于自我療愈的想法。源起于許多年前作者在華東師大攻讀博士學位時,一門心理學課程的作業,講述個人成長經歷。希望讀者在閱讀《靜等花開》的過程中,能感受到與故事中主人公情感的共鳴,也希望讀者能喜歡這些文字與散落其中的心理學知識,并對生活有所幫助。
寫書不是為了教導別人,它只是為了將自己克服的苦難作為例子告訴周圍的人,在鼓勵其他人的同時,也衷心地希望自己的經歷對于讀者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
徐林芬 筆名一凡,1994年畢業于浙江水產大學機械設計專業,2005年獲得浙江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2009年入學華東師范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專業,2010-2011年期間為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前言
深林青草自芬芳/夢雨江南
內在之旅/涂華國
最初的時光
怎么這么笨
苦澀的甜蜜
迷茫的青春
蹉跎的時光
迷失的感情
就這樣落幕
意外的結局
未成熟的愛
又一個轉折
疾病是禮物
異國的生活
不吵不相安
經歷才重要
與母親重遇
心靈的成長
安然的故事
超越了時光
內在的旅程
不同的人生
觸碰你的心
不學不知道
后記
《靜等花開》:
深林青草自芬芳 時至青杏小小的今日,我和林芬只有一面之緣。
之后,網上往來也是我們唯一的交往方式。林芬是心理學工作者,是一個稱職并不斷努力尋求心靈成長的心理學工作者,我確信以她篤實好學的治學風格,平易近人的工作方式,定能在很快的時間成為心理咨詢界,及心靈成長領域的翹楚。何況她現在已有非常豐富的個案、講學及專欄寫作的資歷。
我也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但心理學是我的業余愛好,是我窺視神秘人生的一扇小窗。隨著年齡與心理歷程之日長,我越來越能感悟“性格決定命運”的深意,因而總想探討到底是什么決定著一個人的性格,或者說,一個人的性格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心理學似乎給我指明了一個路口。我和林芬就因心理學結緣。
四年前的初夏,受華夏心理學校的老師之邀,在北京圖書館參加“心靈成長”工作坊,林芬和我都坐在第一排座位,中間只隔一位雍容華麗的貴婦。我感恩天意的安排,在我剛坐好在椅子上時,林芬一襲長裙半袖短衫翩然而過,拖著一個較大的與她身材不太相稱的行李箱,看得出,她是一個經常外出的人。課間休息,左右前后的同學彼此簡單了解,互留聯系方式,我和林芬也彼此交換筆記本,寫下自己的手機號和QQ號。林芬不是現在時尚所標榜的美女,但言談舉止間能感染我的是她的自信大方,還有她江南女子特有的,慢聲細語里略帶的輕羞。像清風舞動中,一闋易安居士浸滿酒香的《點絳唇》。感染之后還有吃驚。她是從事心理咨詢職業多年的咨詢師,并且特意從杭州坐飛機來北京聽課。那次參加工作坊,我帶了幾個經我介紹入門心理咨詢的同事,我們與北京近在咫尺,開車一個多小時就到了北圖。我當時指著林芬對我帶去的幾個同事說:“看看人家,自己打飛機票過來聽課,多好學!”,說實話,我真的被林芬的好學之舉深深打動了。其中還有一個舉動讓我至今不忘,工作坊大概是兩三天的時間,中途林芬拉起行李箱就要走,走過我面前的時候,我好奇地問她怎么不聽完再走,她輕輕地說,再聽下去感覺沒意思了。當時我就很快反應到,這是一個不迷信權威的人。在學術上,不迷信權威來自于有自己的主見,敢于堅持自己的主見來自于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工作中豐富的實踐經驗。我下意識里驚嘆了一聲,這個女人真的不簡單。
在學術思想交流上我是十足的大男子主義,欣賞的女人很少,林芬讓我感到意外。工作坊后我整理筆記,看到了林芬給我留下的聯系方式,我帶著欣賞與好奇之心加了她的QQ,開始了時至今日的網上交流,幾乎從未間斷,只是她去印度學習時,因她無法上網才斷了幾天聯系。我是個充滿好奇心的人,從開始向她學習心理學方面的內容,到后期交流心靈成長的看法,我越來越被她淵博的知識,清晰的思路,治學嚴謹的風格所折服。這些年來,我們由QQ到微信,由文字到語音,由私聊到加入林芬組建的朋友群,我介紹了包括我妻子在內的很多心理學愛好者,都成了林芬的鐵桿粉絲。
真誠感恩上蒼的厚愛,感恩那次與林芬的一遇。
如果說人生中有很多驛站,那一站,不只是改變了我一個人的命運軌跡,包括我把林芬在微信上介紹后保持聯系的人,都在人生路途上找到了一個新的方向,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那個方向是登陸幸福之岸的方向,那片天地是充滿至誠至愛的天地。按林芬的話,學會愛是我們今生必修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