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作者為高級教師、優秀班主任,任教22年來,結合自己養育孩子的心得和教育學生的經驗,從孩子的心理、學習、潛能、習慣、品德等方面入手,深入剖析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針對具體問題做出了指導性的解決方案。
二 :方法是如何不吼不叫/不嬌不慣地有效管教孩子
三 :行動上是不嬌慣/不懲罰,改變千萬孩子命運的家庭教育指導手冊
鄒玲霞,高級教師,1995年-1998年,從教于威海市第六中學。自1998年調入威海市長征小學至今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任教22年來,一個“愛”字,始終是自己工作的主旋律。
取得的德育工作榮譽:2007年9月榮獲“區優秀教師”榮譽稱號;2013年9月獲“區師德標兵”稱號;2014年9月榮獲“區優秀班主任”榮譽稱號;2015年考取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證;2016年9月榮獲“德育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協助孩子找到他自己想要走的路
自己的天賦在哪里孩子自己是知道的,但是,他們需要時間去自我發掘。父母只要扮演好協助與指導并從旁鼓勵的角色,對孩子而言,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當我們決定尊重孩子的夢想,拋開想將自己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自私心態之后,我們不禁要問,哪一個是孩子的夢想?
每個人都有過對未來的憧憬,而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的夢想千奇百怪,什么都有。作為家長,要如何幫孩子歸納出可以努力的夢想呢?
有的夢想是可以達成的,有的夢想不能達成。明明五音不全樂感極差,卻一意孤行想當歌唱家,那么,這個夢想顯然是不能達成的。當然,偶爾會有些例外。
所以,要找出孩子的夢想,就要先觀察孩子的天賦在哪里,喜好在哪里,然后從多個夢想中找出適合孩子的一個,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孩子。
鄰居家3歲的男孩鵬鵬上幼兒園,從入園第一天開始就不安靜,他只要一見到教室里發亮的鋼琴就想爬上去。過了一個星期,鵬鵬便開口向媽媽要鋼琴。
一個月后,鵬鵬媽熬不住,便給他買了2000塊錢的雅馬哈電子琴,它可以發出和鋼琴一樣的音色。密密麻麻的彩色按鈕著實讓鵬鵬新奇了一陣,但沒過多久,他就把電子琴扔在一邊,繼續鬧著要鋼琴。
“他這么小就知道要鋼琴,還這么堅持,會不會有這個天賦呢?也許將來能成為一個出色的音樂家呢!”鵬鵬媽很猶豫,“孩子還太小,況且學琴也很苦,但如果孩子真有音樂這方面的天賦,埋沒了一個人才怎么辦?”
鵬鵬媽又思想斗爭了好幾個月,最后以家庭會議方式決定:出資20000元買一架鋼琴。而鵬鵬爸覺得孩子還小,哪里看得出什么天賦,一味地要鋼琴可能是小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罷了,并以此作為不買的理由。
沒辦法,鵬鵬媽只好動員外婆一起買了鋼琴。
既然投“巨資”買了鋼琴,就不能只拿來按著玩。鵬鵬媽請了當地口碑很好的幼兒鋼琴教師,開始對鵬鵬進行系統的培訓。
最初幾個月,鵬鵬的表現也確實很好,他很快就能彈簡單的曲子,玩的時候也常常會哼著小調,為此鵬鵬媽很為自己當時的決定感到欣慰。
但好景不長,一年之后鋼琴上已經落滿了灰塵,在家里也只能充當個擺設。“他現在更喜歡變形金剛和光頭強,《熊出沒》系列看電視不說,還要買全套的圖書,反反復復看了好幾遍也不厭。”鵬鵬媽無奈地說。
對于一個幼兒來說,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本性,鵬鵬只有3歲多,作為媽媽就已經開始確定孩子的天賦和興趣,未免有點過早和盲目。
作為孩子,對自己未知的事物感興趣是一件正常的事情。當然,當孩子成長到能夠去辨別虛實的時候,他們也許會從某些方面或舉動流露出自己身上的特質。
比如喜歡車子的小孩,他也許從小就很注意各類車子,玩具數量最多的也是車子。也許他的夢想是當個賽車手、修車技師、汽車設計開發人員、汽車銷售人員,甚至是個汽車收集者。
光是喜歡車子,就可以有這么多條路可以走,而每一條路適用的個人特質都不同。父母要做的,不是代替孩子做決定,而是協助孩子找出各種可能性,并且盡量鼓勵孩子去勇敢嘗試、體驗,然后,當可以做決定的那一天到了,讓孩子自己去做選擇。
不要在孩子不懂事的時候,他想要什么就買什么,這樣只能導致孩子的興趣疲勞,或許會因為這樣,他們到最后對什么都不感興趣了。正因為孩子不懂事,才需要父母去給予指導和協助,萬萬不可盲目地服從。
有一句老話叫作:“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同樣可以說,孩子不是缺少天賦,缺少的只是父母發現孩子天賦的眼睛。
所以,父母們要擦亮眼睛,善于做孩子的“伯樂”。通過觀察和了解來分析孩子的喜好,能明確地找出符合自己孩子性格及特點的專長并幫助孩子加以學習。這樣的引導才是正確的。
當孩子確認自己要走的路時,不需要父母去督促,再怎么辛苦,他自己都會咬緊牙關撐過去的。
孩子在目標的選擇和確認中,其過程必然要經歷挫折或放棄。以后,如果孩子又喜歡了,他們會再度走回來,之前的所有挫折都是值得的,因為這會讓孩子未來的路走得更堅定。
有一位朋友談到她女兒學鋼琴的經歷,讓人聽了頗有感觸。
她為女兒構設了三個階段與三次機會。
第一個階段,為期一個月,必須學滿一個月才可以考慮是否要放棄。未滿一個月要放棄的話,必須說出讓人可以接受的原因,也就是個性或興趣哪一方面不適合之類的。
第二個階段,為期三個月,這個階段要看看興趣是否足以撐過辛苦的練琴生活。滿三個月后,可以決定是否要放棄。這一段興趣或個性原因都無效,因為第一個月的興趣嘗試期已經過了。
第三個階段,也是三個月。滿三個月后,可以決定是否要放棄,但是,如果決定不放棄,就必須繼續學至六年后才可以再做決定。
在學琴的過程中,有三次可以回頭的機會,用完機會,就不再給機會了。
乍一看,覺得這個朋友似乎在培養孩子興趣的問題上太過苛刻,但仔細想想,這是一個很好的過程。學琴本身是一件辛苦的事,甚至應該說學任何樂器到一個程度,都要經歷一段痛苦期。
人生原本就會出現許多機會,重要的是,她讓女兒了解到:人生有很多條路可以走,不一定非學鋼琴不可;但是,一旦決定要學鋼琴,就要有恒心,好好地學。
當然,也可能一開始就做錯決定了,但人生并不是一個錯誤決定就萬劫不復的,可能還會有機會重來。只是她也讓女兒了解到,機會是有限的,要學會把握。
現在,她的女兒還在學琴之中,三次放棄的機會都還沒使用。而且,因為學琴是她女兒自己決定的,所以,在練琴練得很辛苦的時候,她女兒還是咬緊牙關堅持著。
其實,自己的天賦在哪里孩子自己是知道的,但是,他們需要時間去自我發掘。父母只要扮演好協助與指導并從旁鼓勵的角色,對孩子而言,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 家長要懂“挫折效應”
要讓孩子有堅毅的生命力,就要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要怎么學會呢?首先,要讓孩子學會負責任,不要把過錯推給別人,當孩子做法不對的時候,也要給予適當的責罰。
每次聽到媒體報道有關自殺的消息時,總會感到異常的心痛——有人因為失戀;有人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甚至只是因為一次小考不及格;有人因為跟父母吵架……但凡能算得上原因的都有可能成為他們自殺的理由。
仔細想想這些原因,真的到了讓人必須放棄生命的地步嗎?
勇于接受失敗,并用正面思考讓失敗成為下次成功的關鍵,那么失敗不見得是悲慘的,反而會成為成功過程中最光榮的傷痕。
但是,現在的孩子似乎失去了正面思考的能力,也失去了面對挫折的勇氣,問題出在哪里呢?
先來看看下面的孩子處理事情的方式。
三年級的亮亮在自己家門口遇到騎著自行車經過的賀賀。
賀賀:亮亮,我要去公園騎自行車,你去嗎?
亮亮:想去,可是我不會騎。
賀賀:沒關系,我教你啊!
亮亮:不行,我媽媽說騎車很危險,會受傷的。
賀賀:不會,在公園的空地上學,不會受傷的。
亮亮:可是,像你在路上騎,萬一被車子撞到……
賀賀:我們可以推車到公園去啊!
亮亮:……
賀賀:走吧,沒事的。
亮亮禁不住邀約,與賀賀一起前往公園。
在公園里,賀賀示范了騎車的姿勢,然后扶著自行車讓亮亮上。
第一次踩車,不到5秒鐘,亮亮就跌倒了,摔得滿身塵土,褲子磨破了一點。
亮亮立刻說:“你看,我媽媽說過好危險的,我不要學了!”
在賀賀的鼓勵下,繼續第二次。
還是撐不到5秒鐘,亮亮又摔倒了,這次摔到水泥地上,膝蓋也磨傷了,出現了一點點血絲。“啊,我受傷流血了,都怪你,我媽媽一定會訓我的。”
回到家,當然被媽媽訓了一頓,亮亮更是覺得騎自行車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他覺得自己這輩子也學不會騎自行車了。
一些家長愛子心切,生怕孩子受一丁點苦,有意無意地替孩子去承擔某些本應由孩子自己面對的困難和挫折。他們這樣做,不僅使孩子失去了在挫折中成長的機會,更失去了早期人生中一種珍貴的體驗,并且對孩子的個性和心理也起到了不利的影響。
孩子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下,無法接受挫折,所以很快就選擇放棄。他們不像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孩子,除了玩一些簡單的游戲,剩下的時間就是幫家里做家務。
現在的父母不再要求孩子做家務,甚至有的孩子都已經快小學畢業了,還不曾自己剝過雞蛋,這種替代勞動甚至讓很多孩子以為西瓜都是沒有籽的。因此,孩子無法在挫折中享受完成工作的成就感。
甚至很多孩子,上學忘了帶東西,還理直氣壯地責怪父母:
“都怪你忘了幫我帶水彩筆,害我早上被老師批評。”
“唉呀!你怎么沒有幫我帶那件紅色外套來?我還想讓同學看看漂不漂亮呢!”
“我最愛喝果粒橙了,你沒帶,叫我怎么吃飯,天還這么熱!”
……
現在的孩子,所有的事情父母都幫他們做好了,他們只要依照父母鋪好的軌道前進就好。但一遇到超出軌道的狀況,便立刻不知所措,然后怨天怨地,最后覺得自己沒有希望了,就開始學壞,開始墮落,總覺得一切都無所謂了。
如果孩子從小就備受寵愛,自視頗高,沒有想到在團體中“一山還比一山高”,因此有了“輸不起”的感受;或者從來沒有遭遇挫折、解決困難的經歷,當真的面對挫折時,就有了“不知所措”的感受。
無論是“輸不起”還是“不知所措”,都不是家長樂于看到的情況。要讓孩子有堅毅的生命力,就要學會運用“挫折效應”,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挫折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孩子要健康成長,就必須經歷和接受挫折。
要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呢?
首先,要讓孩子學會負責任,不再把過錯推給別人,當孩子做錯的時候,也要給予適當的責罰。
有一段時間,家長流行把“愛的教育”掛在嘴上,讓人誤以為所謂“愛的教育”就是不打不罵。其實,錯了就該接受指正,而指正中也可能包含適度的責罰。
其實,讓孩子學會接受挫折,就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在現實生活中,當問及孩子遭遇困難怎么辦時,孩子的答案驚人的相似——找爸爸媽媽,找老師。究其原因,一是孩子體驗挫折的機會過少,二是家長在孩子遭遇挫折時不注意積極引導,孩子自然就沒有獨立面對挫折的勇氣,也沒有自己獨立戰勝挫折的意識。
其次,讓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事情,家里的家務也應該讓孩子去適度地擔當一些,讓孩子在每日的生活中,去品嘗成功與失敗的感覺。
洗碗沒洗干凈,當然要重洗;掃地沒掃干凈,當然要重掃。人的一生中,不就有很多類似的事情嗎?總會有做不好的時候,做不好,重來一次,直到做好為止,沒什么大不了的。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于對待挫折的態度。”如果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只因第一次沒有成功就放棄,這不代表孩子沒有能力,只能說明他沒有認識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從小就要讓孩子養成認真對待小事的良好態度,等到將來遇見大事的時候才能處變不驚。
當然了,當孩子遭遇挫折時,就會產生不愉快的情感體驗,父母應用“你能行”“試一試”“相信自己”等話語鼓勵他去戰勝挫折,并幫助他分析受挫的原因,使之在一次次的較量中形成“我能行”的思維定式,充滿信心地迎接挫折,戰勝挫折,慢慢養成自信的個性特點。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正視挫折的重要性,讓孩子自己去堆一個不會倒的積木,而不是在孩子連試都沒試以前,就先幫他把積木堆好。
◎ 感恩是一種品質
感恩,從感謝孩子開始。感謝我們的孩子,是培養孩子感恩心的起點。
讓我們這一生感到最富足的是什么?是擁有一個健康活潑、聰明可愛的孩子!是呀,養育過孩子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才會更加關心父母、體貼父母、孝順父母,才會更加有責任心、有愛心。
和孩子一起感謝生活,是培養孩子感恩心的基點。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處處受到社會生活的恩賜,所以,我們人人都要感謝生活。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坎坷或者不順心的事,要積極調整心態,不要在孩子面前怨天尤人。
為孩子創造感恩的機會,是培養孩子感恩心的重點。
父母要學會做“弱者”,創造機會讓孩子表達他們對父母的愛。不妨告訴孩子,父母把你照顧得無微不至,是因為愛你,父母也希望得到你的安慰、照顧等。一旦孩子學會了父母教授的愛,他的價值得到了體現,他就會懂得孝敬父母,對父母感恩。
父母還可以有意識地和孩子一起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如捐獻活動、扶貧活動等,讓孩子體會他人的辛酸與苦難,讓他愿意盡自己所能幫助別人。
如今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里的地位可謂小皇帝一樣。全家一切以孩子為中心,而孩子從小到大都是扮演被愛的角色,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認為從家長那里得到東西是理所當然的,生活中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自然不會想著去關心別人和感激他人。
所以,教育孩子“學會感恩”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一天,李強的媽媽收到了一封信,她看到信的時候還在納悶誰會給自己寫信呢,仔細一看,眼睛不禁有些濕潤。這是一種感動,因為寫信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上二年級的兒子——李強。
信封里是一張蠟筆畫:畫上有一張床和一個卡通人物(代表爸爸),旁邊還寫了一句話:“爸爸上班很辛苦,我讓爸爸在床上睡一會兒。”
原來,李強班上的老師要讓孩子們學會感恩,并讓孩子們說說父母和長輩對自己的關心和照顧以及父母的辛苦,隨后老師讓孩子們用油彩筆在紙上畫畫,內容不限。
孩子的畫雖然粗糙,但是卻透出濃濃的感恩之情,隨后,這些“畫”好的信在老師的指導下被裝入信封,貼上郵票,投入郵箱,然后送到了每一位同學家長的手里。
李強的爸爸在看到了這幅畫之后,很有感觸地說:“我感覺孩子長大了,懂事了。”
孩子的表現,說明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使他們學會了感恩,學會了為父母分憂解愁。看到父母們每天很忙,孩子也會感到心疼,因為父母也是同樣地關愛著他們啊!用自己的一幅畫能夠換來父母的快樂,這也是孩子的快樂。
孩子快樂的原因就是他感覺到自己在家庭中、在周圍的大環境中是一個有價值的成員,自己的行為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影響到其他人的生活。他會不斷地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并且會時刻抱著感恩的心態去做事。
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時時接受著各種“恩賜”: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愛人的關愛、朋友的友善、大自然的慷慨賜予……
然而,對于這些“恩賜”,有很多人似乎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沒有絲毫的感恩意識,這種現象在孩子身上尤為突出。但這往往是受到父母的影響,所以,如果孩子把你為他所做的一切看成是理所應當,并且驕縱跋扈,那就肯定是父母自己身上的原因。
我們做父母的總會說:“我們為孩子付出了這么多,為什么孩子一點都不在意,更沒有感激之情呢?”其實,孩子不懂得感恩,問題肯定就出在我們父母身上,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父母在物質、精神等各方面給予孩子太多,導致孩子對父母的善意付出由習慣變成了麻木,他們認為這是做父母應該做的,甚至滋生出了任性、無理和貪得無厭。
第二,父母自己是否常懷感恩之心。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感恩,首先自己要做出榜樣。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
第三,要重視培養孩子的同情能力。
同情能力是指孩子有沒有覺察他人有需要幫助的能力和意識。父母可以和孩子互換角色,讓孩子當一天家長,理解其中的酸甜苦辣,這樣可以得到行勝于言的教育效果。
總的來說,感恩是不需要多言的,任何刻意的意圖都會讓孩子反感。我們自己做得好,孩子自然能看到;我們創造條件讓孩子感受到別人的心情和付出,孩子就會有所體會。假如,一個孩子既能看到身邊無聲的范例,又能切身感受別人的愛意和辛勞,還怕這個孩子不會感恩?
◎ 協助孩子找到他自己想要走的路
自己的天賦在哪里孩子自己是知道的,但是,他們需要時間去自我發掘。父母只要扮演好協助與指導并從旁鼓勵的角色,對孩子而言,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當我們決定尊重孩子的夢想,拋開想將自己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自私心態之后,我們不禁要問,哪一個是孩子的夢想?
每個人都有過對未來的憧憬,而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的夢想千奇百怪,什么都有。作為家長,要如何幫孩子歸納出可以努力的夢想呢?
有的夢想是可以達成的,有的夢想不能達成。明明五音不全樂感極差,卻一意孤行想當歌唱家,那么,這個夢想顯然是不能達成的。當然,偶爾會有些例外。
所以,要找出孩子的夢想,就要先觀察孩子的天賦在哪里,喜好在哪里,然后從多個夢想中找出適合孩子的一個,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孩子。
鄰居家3歲的男孩鵬鵬上幼兒園,從入園第一天開始就不安靜,他只要一見到教室里發亮的鋼琴就想爬上去。過了一個星期,鵬鵬便開口向媽媽要鋼琴。
一個月后,鵬鵬媽熬不住,便給他買了2000塊錢的雅馬哈電子琴,它可以發出和鋼琴一樣的音色。密密麻麻的彩色按鈕著實讓鵬鵬新奇了一陣,但沒過多久,他就把電子琴扔在一邊,繼續鬧著要鋼琴。
“他這么小就知道要鋼琴,還這么堅持,會不會有這個天賦呢?也許將來能成為一個出色的音樂家呢!”鵬鵬媽很猶豫,“孩子還太小,況且學琴也很苦,但如果孩子真有音樂這方面的天賦,埋沒了一個人才怎么辦?”
鵬鵬媽又思想斗爭了好幾個月,最后以家庭會議方式決定:出資20000元買一架鋼琴。而鵬鵬爸覺得孩子還小,哪里看得出什么天賦,一味地要鋼琴可能是小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罷了,并以此作為不買的理由。
沒辦法,鵬鵬媽只好動員外婆一起買了鋼琴。
既然投“巨資”買了鋼琴,就不能只拿來按著玩。鵬鵬媽請了當地口碑很好的幼兒鋼琴教師,開始對鵬鵬進行系統的培訓。
最初幾個月,鵬鵬的表現也確實很好,他很快就能彈簡單的曲子,玩的時候也常常會哼著小調,為此鵬鵬媽很為自己當時的決定感到欣慰。
但好景不長,一年之后鋼琴上已經落滿了灰塵,在家里也只能充當個擺設。“他現在更喜歡變形金剛和光頭強,《熊出沒》系列看電視不說,還要買全套的圖書,反反復復看了好幾遍也不厭。”鵬鵬媽無奈地說。
對于一個幼兒來說,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本性,鵬鵬只有3歲多,作為媽媽就已經開始確定孩子的天賦和興趣,未免有點過早和盲目。
作為孩子,對自己未知的事物感興趣是一件正常的事情。當然,當孩子成長到能夠去辨別虛實的時候,他們也許會從某些方面或舉動流露出自己身上的特質。
比如喜歡車子的小孩,他也許從小就很注意各類車子,玩具數量最多的也是車子。也許他的夢想是當個賽車手、修車技師、汽車設計開發人員、汽車銷售人員,甚至是個汽車收集者。
光是喜歡車子,就可以有這么多條路可以走,而每一條路適用的個人特質都不同。父母要做的,不是代替孩子做決定,而是協助孩子找出各種可能性,并且盡量鼓勵孩子去勇敢嘗試、體驗,然后,當可以做決定的那一天到了,讓孩子自己去做選擇。
不要在孩子不懂事的時候,他想要什么就買什么,這樣只能導致孩子的興趣疲勞,或許會因為這樣,他們到最后對什么都不感興趣了。正因為孩子不懂事,才需要父母去給予指導和協助,萬萬不可盲目地服從。
有一句老話叫作:“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同樣可以說,孩子不是缺少天賦,缺少的只是父母發現孩子天賦的眼睛。
所以,父母們要擦亮眼睛,善于做孩子的“伯樂”。通過觀察和了解來分析孩子的喜好,能明確地找出符合自己孩子性格及特點的專長并幫助孩子加以學習。這樣的引導才是正確的。
當孩子確認自己要走的路時,不需要父母去督促,再怎么辛苦,他自己都會咬緊牙關撐過去的。
孩子在目標的選擇和確認中,其過程必然要經歷挫折或放棄。以后,如果孩子又喜歡了,他們會再度走回來,之前的所有挫折都是值得的,因為這會讓孩子未來的路走得更堅定。
有一位朋友談到她女兒學鋼琴的經歷,讓人聽了頗有感觸。
她為女兒構設了三個階段與三次機會。
第一個階段,為期一個月,必須學滿一個月才可以考慮是否要放棄。未滿一個月要放棄的話,必須說出讓人可以接受的原因,也就是個性或興趣哪一方面不適合之類的。
第二個階段,為期三個月,這個階段要看看興趣是否足以撐過辛苦的練琴生活。滿三個月后,可以決定是否要放棄。這一段興趣或個性原因都無效,因為第一個月的興趣嘗試期已經過了。
第三個階段,也是三個月。滿三個月后,可以決定是否要放棄,但是,如果決定不放棄,就必須繼續學至六年后才可以再做決定。
在學琴的過程中,有三次可以回頭的機會,用完機會,就不再給機會了。
乍一看,覺得這個朋友似乎在培養孩子興趣的問題上太過苛刻,但仔細想想,這是一個很好的過程。學琴本身是一件辛苦的事,甚至應該說學任何樂器到一個程度,都要經歷一段痛苦期。
人生原本就會出現許多機會,重要的是,她讓女兒了解到:人生有很多條路可以走,不一定非學鋼琴不可;但是,一旦決定要學鋼琴,就要有恒心,好好地學。
當然,也可能一開始就做錯決定了,但人生并不是一個錯誤決定就萬劫不復的,可能還會有機會重來。只是她也讓女兒了解到,機會是有限的,要學會把握。
現在,她的女兒還在學琴之中,三次放棄的機會都還沒使用。而且,因為學琴是她女兒自己決定的,所以,在練琴練得很辛苦的時候,她女兒還是咬緊牙關堅持著。
其實,自己的天賦在哪里孩子自己是知道的,但是,他們需要時間去自我發掘。父母只要扮演好協助與指導并從旁鼓勵的角色,對孩子而言,就是最大的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