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理文學的敘事模式研究》克服了當前底層文學和趙樹理研究時遭遇的瓶頸,把趙樹理敘事與中國文學傳統、民間文學元素、中國鄉村倫理、五四啟蒙、西歐現代文學及社會主義革命結合,完成了趙樹理敘事的性分析,既分析出了趙樹理的思想性,又避免了流于社會學分析,以完成了真正的文學批評,對于趙樹理研究是一個開拓性的進展。
序言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成功范例趙魁元
序章 復雜的趙樹理文學
第一部分 整體研究
第一章 趙樹理文學的敘事模式分析總論
第一節 被壓縮的外來者
第二節 東方鄉村倫理下的“說講”文學
第三節 底層解放觀:“進化”時間退隱與鄉村空間顯現
第二章 文學史中的趙樹理
第一節 認知和接受:趙樹理作品評價的變遷
第二節 表層之下:趙樹理的鄉村立場
第三章 趙樹理的鄉村觀:“現代”的限度
第一節 “反改造”:從精神改造到“物質改造”
第二節 放緩“進化”:生存倫理與現代的限度
第二部分 敘事模式的文本分析
第四章 敘述行為與文學性:形式分析與文學性的發現
第一節 形式分析與發現文學性的可能
第二節 敘述行為的重要性:形式與內容的結合點分析
第三節 無法言說的關鍵:隱含作者的文學才能
第五章 重返古典:趙樹理文學的東方敘事特色分析078
第一節 散點透視:農民視點的“領路人”
第二節 可說性文學:語言的民間化與現代整體意識
第三節 敘事時間的線性化:古典故事語法的現代剪裁
第四節 超越古典:行動主體的“進化”與融入集體
第六章 隱含作者、預期受眾與深層結構
第一節 隱含作者和預期受眾:農民定位的情節建構和故事語法
第二節 主題與虛構:革命敘事的修辭效果
第三部分 敘事動因分析:革新、超越與傳承
第七章 無產階級革命文學中的趙樹理與現代“元話語”
第一節 “元話語”與“主體性”
第二節 不斷革命“元話語”
第三節 趙樹理敘事與國家意識形態
第四節 “污染”與反對“元話語”
第八章 魯迅與趙樹理的“國民性”對比——由幾個“娜拉走后怎樣”的故事人手
第一節 魯迅影響下的百年母題:“國民性”問題
第二節 趙樹理文學中“國民性”問題的新思考
第九章 世紀母題與諾貝爾文學獎的敘事契約:被扭曲的東方敘事
第一節 隱性敘述人:客觀與真實
第二節 貧窮和愚昧:世紀母題的產生
第三節 敘事契約:西方與東方的共同他者
第十章 趙樹理之后的宏大莫言:苦難與生機并舉的鄉村
第一節 解讀莫言《透明的紅蘿卜》之謎
第二節 莫言:超越人類中心之后的東方化文學
尾聲 鄉村關懷和鄉土文學的出路
后記
《趙樹理文學的敘事模式研究》:
趙樹理進入長治山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之后,兩年后即1927年入黨,時年21歲。在師范學校里趙樹理接受了大量的“五四”啟蒙思想,他的鄉村思維與眾多新文學作品和外國文學作品相遇,引發了趙樹理對多數農民乃至整個社會出路的思考:父親同意他接受現代教育,本意是希望他能有“出路”和能“上去”,此時的他有了新的解釋。“等到我上了師范學校,接受了一點革命道理,才理解到他們要我‘出’,是要我從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中走出來;要我‘上’,是要我向造苦造難的壓迫者那方面去入伙。既然理解了這個,就不想繼續完成他們所賦予我的任務”。
此時的趙樹理進行了一系列的現代文學創作實踐,作為一個有作家潛質的文學青年,趙樹理那時構思了一篇非常“現代”的小說《雙生子》,兩個孿生兄弟在啟蒙的影響下有了不同的追求理想的方式,一個尋求個體出路,一個尋找社會出路,這正是典型的“五四”式現代啟蒙思路,代表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現代道路。真正寫作并發表出來的趙樹理早期小說,如《悔》(1929)、《白馬的故事》(1929)、《到任第一天》(1934)等,都是較典型的“五四”歐化文體,敘事上基本都采取來自西方文學的第一人稱限制敘事,通篇皆是心理描寫,具有較鮮明的“五四”文學個人抒情化特征。1929年的《悔》投射了當時趙樹理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被迫從師范學校退學的遭遇,體現了強烈的現代個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