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后》是東野圭吾的成名作,以絕對優勢摘得日本推理小說界重要的新人獎——江戶川亂步獎,并獲周刊文春推理小說榜年度首位。正是《放學后》的成功,使東野圭吾決心走上專職寫作的道路,才使得后來寫出《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成為可能。
◆在《放學后》中,東野圭吾關注人性、擅長轉折的特征已展露無遺。結構精巧細密,謎題設計出色,既有青春的歡笑與憂愁,也有人性的幽微與黑暗,從多角度直擊日本社會問題,更給人以警示:當美麗、純粹、真實的事物被破壞,重視的回憶和夢想被摧毀時,恨意便開始萌發,恣意蔓延開來。
◆《放學后》也是東野圭吾早期本格推理的代表作品。當時的東野圭吾曾說:“我喜歡的設定就是密室和密碼,這些所謂古典式的小道具讓人深深沉醉,縱使會被讀者認作落伍,我仍將繼續沉湎其中。”
“不可能!”站在我身旁的堀老師大聲說,“我明明鎖上了。上鎖是我的習慣,不可能忘記。”
“老師認為是鎖了,但事實上并沒鎖。”
堀老師想出語訓斥,我制止了她,問:“怎么回事?難道鎖有什么機關?”
雅美搖搖頭回答:“如果有機關,警察早就查出來了。不用機關也有辦法。”
她從手里拿著的紙袋中取出一把鎖,是她剛才去傳達室借來的。
“這把鎖和當時用的那把一樣,現在,和當時一樣,假設在堀老師來到之前,這把鎖掛在門上。”說著,她把鎖扣在門上的扣環,咔嗒一下鎖上,“這時,男更衣室當然能進出。現在堀老師帶著鑰匙來了。”
雅美把鑰匙遞給堀老師:“假設我是兇手,為了不被您發現,躲在更衣室角落里。”她說著躲在更衣室拐角,只露出頭來:“老師,對不起,請您像那天一樣把鎖打開,走進更衣室。”
堀老師有點猶豫地看著我。
“就照她的話做吧。”我說。
堀老師勉強往前走去。在我們的注視下,她用鑰匙將鎖打開,取下鎖打開門,又把鎖掛在門扣環上,進了更衣室。這時雅美走出來,從紙袋里拿出另一把鎖,和掛在門上那把一模一樣。我不禁“啊”地叫了一聲,因為已經明白陰謀是如何完成的。
雅美取下掛在門扣環上的鎖,換上自己手里的鎖,然后沖著屋里說:“可以了,請出來把門鎖上。”
堀老師一臉詫異地走出來,在眾目睽睽下關上門,鎖上掛在扣環上的鎖。看到這兒,雅美面對大家說:“各位都明白了吧?堀老師鎖上的并不是原來的鎖,而是兇手換掉的鎖,真正的鎖在兇手手中。”
堀老師一臉莫名其妙,問雅美:“這是怎么回事?”雅美又仔細解釋了一遍。
堀老師聽完佩服地說:“原來是這樣。我開鎖后有個壞習慣,喜歡把鎖掛在扣環上,恰好被兇手利用了。”她的表情有點沮喪,大概是認為自己也有一部分責任。
“沒錯。所以,兇手一定是知道堀老師有這種習慣的人。”雅美的語氣透著自信。
“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大谷問。雖被業余偵探搶了先,他的聲音仍出奇地平靜。
雅美認真地看著警察,嘴角浮出微笑,慢慢地說:“我原來不知道,剛才才明白。但我確信堀老師有這樣的習慣,否則,密室之謎絕對無法解開。”
“哦,你可真是料事如神呀。”大谷的話聽起來有點諷刺的意思。他接著問:“兇手后來的行動是怎么回事呢?”
“接下來就簡單了。”雅美說著,拿出另一把鑰匙打開門上的鎖,“打開鎖后,兇手在男更衣室里和村橋老師見面,設法騙他服毒后,用木棍頂住門,再翻墻從女更衣室逃走。當然,這時……”她拿出另一把鎖,“門上掛的是原來的鎖。這樣,更衣室就成了天衣無縫的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