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是全球化時代的倫理通用語,是唯一獲得普遍接受的政治語言。全球人權實踐的深化引起了對人權本身的反思,推動了人權理論的發展。本書在對二十一世紀以來西方各種具有代表性的人權理論進行系統分析及評估的基礎上,以拉茲為視角,首先探討了以利益為基礎的權利一般理論,其次分析了從一般權利到人權的基本論證路徑及其面臨的質疑與批判,最后結合當代人權觀的流變,提出了以人的尊嚴為基礎的功能性人權理論,指明了當代中國從“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規定出發,對如何進一步完善人權實踐的基本理論需要。
嚴海良,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哲學博士后,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著有:《人權論證范式的變革——從主體性到關系性》(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
導論
一、當代人權理論的基本譜系
二、人權理論的實踐性評估
三、本書的基本思路與內容安排
上篇權利的一般理論
——拉茲的權利的利益觀分析
第一章拉茲對權利的利益觀的基本分析
一、闡明權利的概念
二、辨析權利與公共善之間的關系
第二章辨明拉茲的權利利益觀引起的爭議
一、對權利的利益觀基礎的爭議
二、對利益、權利和義務之間關系及權利強制力的質疑
三、對個人權利與公共善之間關系的詰問
第三章進一步厘清拉茲的權利的利益觀
一、澄清權利和義務之間的關系
二、利益對權利正當性證明的疑慮
三、對權利概念的關系性理解
中篇作為特殊權利的人權
——拉茲的政治性人權觀分析
第四章拉茲對人權概念的闡明
一、從權利到人權的基本論證
二、人權的基本含義
第五章對拉茲人權概念的質疑
一、反駁人權的共時普遍性
二、質問人權是限制國家主權的權利
三、批駁人權是應由正當權威的國際機構強制實施的法律權利
第六章厘清拉茲人權概念的爭議
一、辨明人權的普遍性
二、辨清人權是限制國家權力的權利
三、澄清人權是具有普遍道德性質的法律權利
下篇邁向以人的尊嚴為基礎的功能性人權理論
——當代人權觀流變及其評析
第七章政治性人權觀提出的基本語境
一、政治性人權觀對國際人權發展的回應
二、政治性人權觀對自然權利理論的不滿
第八章政治性人權觀的論證模式與基本含義
一、政治性人權觀的論證模式
二、政治性人權觀的基本含義
第九章自然權利論者對政治性人權觀的回應
一、針對政治性人權觀的實踐性展開的論辯
二、質疑政治性人權觀以功能為視角的政治性概念
三、反對政治性人權觀以國家為中心的權利概念
第十章走向一種更完善的政治性人權理論
一、人權論證的基本路徑
二、人的尊嚴與作為普遍道德權利的人權
三、人權作為限制國家權力的法律權利
結語
附錄
一、全球化視域中的人權普遍性與特殊性之爭:批判性檢視
二、全球結社革命的主權理論反思
余論
參考文獻
后記
21世紀的鐘聲即將敲響。
伴隨著向新世紀邁進的時代腳步,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革正在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波瀾壯闊地展開。這場偉大變革的進程已經并且將繼續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社會的基本面貌,導引著中國社會的未來發展走向。
縱觀20世紀的全球歷史進程,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區域或國度,盡管法律變革的過程、特點和目標有所差異,但是作為一種模式或勢態,法制現代化卻幾乎成為這一歷史過程的基本法律表現。誠然,這個進程在不同的文明國家中的具體實現程度是不同的;不過,它所昭示的法律文明成長的時代走向卻是激動人心的。
法制現代化屬于法律發展的范疇。法律發展論所要探究的乃是社會發展與法律進步之間的互動關聯結構,它所要建構的正是法律成長的一般模型。在法律發展論領域中,法制現代化理論關注的重點,是從前現代社會法律系統向現代社會法律系統的轉變這一特定過程,尋找這一轉變的內在機制。從廣泛的意義上講,法制現代化是一個變革的概念,是傳統法制向現代法制的歷史性躍進。這個進程是因內部諸條件的成熟而從傳統走向現代,亦稱“內發型”法制現代化,或是因一個較先進的法律系統對較落后的法律系統的沖擊而導致的進步轉型,亦稱“外發型”法制現代化。但不管是哪一種變革型態,法制現代化無疑是一個創新的進程,其實質乃是從人治型的價值—規范體系向法治型的價值—規范體系的轉變。
從世界范圍來看,關于法律變遷與發展的理論研究,早在17、18世紀就已經開始了。到了19世紀后半葉,對于法律發展的研究由歷史哲學分析模式轉向類型學的分析范式。在這方面,以馬克斯·韋伯為典型代表。韋伯把法律的現代化視為理性化的過程,是形式合理化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只發生于西歐社會,在其他地區,法律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而未能走上現代化的道路。到了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主要是在美國興起了關于法律與現代化、法律與發展的研究思潮。這一思潮從一開始就具有兩個鮮明的特色:一是重點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非經濟環境,也就是法律制度和政治結構的轉型問題;二是關注法律發展的普適性問題,也就是研究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法律向現代法律轉變的共同特征,把法律發展或法制現代化看作是第三世界國家法律體系移植西方法制進而逐步“西化”的過程。這一思潮有其特有的政治功利性,這集中地表現為西方國家力圖把廣大非西方的第三世界國家法律發展納入西方化的軌道之中。隨著西方式法律改革試驗在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相繼受挫或破產,人們對60年代法律現代化理論模式開始懷疑、質難和批判性反思。許多學者日益認識到,西方法制只不過是人類法律文明體系中的一個系統,是西方社會生活條件的法律表現。誠然,它體現了人類法律文明的某些共通性因素,但它并不是世界法制現代化進程中的唯一的標準模式。非西方社會的法律應當反映各民族各國家各地區的社會條件、經濟因素、民族精神及其現實需要,因而必然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制現代化模式和法律發展道路。在這一反思過程中,出現了法律發展多樣性的理論學說。時至今日,以世界范圍內的法律發展為對象的理論研究依然興盛不衰。
時下正在歷史性地展開的中國社會變革,實際上是要完成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歷史轉型。正是在這一轉型過程中,當代中國法制呈現出創新乃至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其目標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本質意義上講,這一法律發展趨勢,意味著法律文明價值體系的巨大創新。它所體現的,乃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社會結構、意識形態、文化傳統等等的大變革潮流;它所反映的,是從前現代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這一特定過程中法律文明及其價值基礎變遷的激動人心的畫面;它所要展示的,是從我們這個民族的法律思想到法律行為的各個領域變化的多方面進程;它所要確立的,是同世界法制現代化進程相協調的但又充滿濃郁的民族意味的制度安排、價值觀念及其生活準則系統。中國法制現代化是中國人在本國的歷史條件下所進行的一場法律變革運動,有其特殊的歷史運動軌跡,具有獨特的發展道路。即使在進入所謂的“地球村”時代以后,世界變得更加相互依賴,法律發展中的共同性日益增多;但是,世界法制現代化進程并不是由此而變得呆板劃一,而是更加多樣化。中國法律發展的特殊性,恰恰顯示了中國法制現代化的世界性意義。
以理性的目光,與現實世界相撞擊,自覺地審視我們時代的法律變革進程所提出的重大問題,這是當代中國法學的歷史使命。在當代中國,從80年代后半期開始,法學界日益注意到研究法制現代化問題的重要意義,一些著述和文章愈益頻繁地使用“法制現代化”這一術語來界定相關的研究范圍。進入90年代以來,對于法制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的學術探討,引起了更多學者的關注和興趣。這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法學工作者對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的理論使命感。在時代精神的激蕩下,《法制現代化研究叢書》應運而生了。
《法制現代化研究叢書》是一套由南京師范大學法制現代化研究中心主持編撰的以法制現代化理論、中國法制現代化、比較法制現代化和部門法制現代化研究為主要內容的法學研究叢書。其學術宗旨和研究范圍是:總結世界法律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和現實態勢,深入研究法制現代化的基本理論,建構法制現代化的理論邏輯和研究范式系統;比較不同國家法律文明成長和發展的獨特走勢及特質,架構比較法制現代化研究的多樣化模式;深刻把握法律發展全球化與民族化彼此互動的時代脈搏,探討法律發展與社會現代化及人類進步的互動關系及運行機理;深入探討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內在特征及現代價值,探討法律傳統與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內在關聯及其機制,揭示中國法制現代化進程的基本規律和目標模式;考察當代中國走向法治進程中部門法制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條件、價值目標、發展趨勢及實現途徑。
《法制現代化研究叢書》的編輯出版,得到了海內外法學界專家學者的指導和幫助,得到了法律出版社領導和同志們的全力支持,也得到了江蘇省人民政府法學理論重點學科和南京師范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的資助。在此,謹向他們致以誠摯的敬意和謝忱。伴隨著當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時代進程,我們將會與法學界同人一道奮發進取,深入拓展法制現代化研究的學術視野和領域,以嚴謹踏實的學術研究和富有價值的理論成果,推動中國法制現代化向新的法律世界邁進,以不辜負新世紀的挑戰和變革時代的法學期待。
南京師范大學法制現代化研究中心
199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