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雅語、俗語的法文化分層為基礎,結合每類詞匯、語匯的語法語義特點,提取典型法律詞匯,分門別類、展開統計。運用縱向、橫向比較的方法,對照本土概念和西方概念的不同文化意義,尤其關注傳統法律文化元素的遺留、存在及其作用的發揮。以文化學理論為指引,從漢語言的使用現象、規律切入,突出文化結構的研究,以此透視傳統法律文化問題。
霍存福,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法律史、法律文化。著有《權力場》《復仇報復刑報應說:中國人法律觀念的文化解說》《唐式輯佚》,譯著《唐令拾遺》(合譯),另發表有關中國法制史及法律文化研究論文90余篇。研究成果在國內法學界、史學界有一定影響力,也波及至韓國、日本及中國臺灣;著作、論文多次再版及專題文集被收錄,獲獎亦頗多。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法言法語與法律、法學
一、法律、法學造就了法言法語
二、法律的變化造成了某些法律語言的消失
第二節 法言法語與法律文化
第三節 研究史與研究思路
一、語言學者的文化研究
(一)文化語言學研究
(二)比較語言學研究
二、文化學者的語言研究
三、法學研究者的語言研究
四、歷史學者的法制文書語言研究
五、本書的研究方法與結構
第二章 雅語的法文化探究
第一節 法律術語:公文、吏語所構成的法律、法學骨架
一、以吏學為代表的官府公文、吏語
二、以律學為代表的法律、法學術語
(一)實詞術語
(二)虛詞術語
1“八例”“八字之義”
2“字類”與“刑名十六字”
三、法律術語的變遷
第二節 漢語成語:文人語、書面語所反映的法文化傾向
一、動機論:“誅故貰誤”所體現的中國人對待故意和過失的態度
二、過惡論:“罪大惡極”所體現的中國人對罪與惡、罪與過的并提
三、報應論:“報仇雪恨(冤、恥)”所體現的中國人的報復心理
四、自新論:“悔(改)過自新”所體現的中國人對于過錯糾正的
自力主義
五、報應論:“父債子還”所體現的責任連帶與承繼觀念
六、信用論:“債多不愁”所體現的中國人對待債的根本態度
七、資源論:“求親告友”所體現的中國人解決困難時的心理指向
第三節 法律格言:名句所蘊含的法律哲理與勸誡意義
一、先秦諸子的法律格言
(一)法家格言
(二)儒家格言
二、漢以后的法律格言
(一)概覽
(二)“用法恒得法外意”的思想淵源與法哲學內涵
1陶侃“用法恒得法外意”本事
2“用法恒得法外意”在后世之傳流播布
3“用法恒得法外意”被普遍借用的情形
4謝安“用法恒得法外意”之法哲學意味
第三章 俗語的法文化考察
第一節 法律諺語:法律生活道理與經驗的民間形態
一、法諺所反映的法律生活現象概覽
二、法諺與法律的關系
三、法諺與其他諺語的關系
第二節 慣用語:簡潔而灰暗的法律感受
一、一片殺氣的刑事法類慣用語
(一)犯罪方面
(二)刑罰方面
二、聚焦于債務的民事法類慣用語
(一)物權關系
(二)債權關系
(三)婚姻家庭關系
三、集中于司法黑暗的訴訟法類慣用語
四、揭示官場風氣的行政法類慣用語
五、圍繞情面的外圍慣用語
第三節 歇后語:以詼諧道出的法律體認
一、《雜纂七種》與歇后語的特征
二、歇后語中的犯罪與刑罰問題
(一)犯罪方面
(二)刑罰及其與犯罪的對應方面
三、歇后語中的民事法問題
(一)物權方面
(二)債權方面
1對待債的總體態度
2各種契約之債
3婚姻家庭方面
四、歇后語中的訴訟法問題
五、歇后語中的行政法問題
(一)官吏民分野
(二)對官員的勉勵
(三)官場病態
(四)科舉
(五)選官
六、歇后語的變遷及其與法律內容的關系
(一)在突出詼諧與強調勸諭之間的選擇
(二)“注釋”語與“引子”的增多趨勢
(三)歇后語反映法律現象的滯后性與法律內容反映的不精確問題
第四章 法言法語的跨文化比較
第一節 中西法諺的數量分布比較
一、刑事法諺
(一)法諺中的犯罪(wrongdoing)
1罪與非罪的區分
2犯罪種類及其熱點
3犯罪原因及情境
4罪犯秉性
5犯罪心理及犯罪規律
6犯罪對策
(二)法諺中的刑罰(punishment)
二、民事法諺
(一)講述民事法律規則
(二)描述民事活動
(三)比喻
第二節 中西法諺的特征比較
一、差異性
(一)不同文化傳統的影響
1法諺的法律源頭
2法諺的宗教源頭
3法諺的名著源頭
(二)體現人性論與文化面貌的差異
(三)不同喻體反映對差異法律生活的投影和描摹
二、共同點
(一)皆關乎悔過、寬恕、憐憫
(二)反映各民族法律生活智慧
(三)皆本著天理人情根基,有相似的追求
第五章 法言法語的傳統與轉型
第一節 法言法語的傳統積淀
一、“除本分利”中的合伙制度
(一)成語背后的問題
(二)明清小說中的“除本分利”
(三)“除本分利”制度的現今活力
二、“人情與本分”中國式權利概念及語境
第二節 法言法語的更新與轉型
一、法律現象消失與語言因素的消失
二、新法律現象的出現與新語素的產生
三、新舊交替的轉型
參考文獻
后 記
沈陽師范大學法律文化協同創新中心,以法律文化傳承為主旨,聯合西北政法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國內、省內著名大學,遼寧省社會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及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遼寧省人民檢察院、遼寧省人民政府法制辦、遼寧省法學會、遼寧省律師協會等法務部門與行業協會,旨在通過協同攻關、合作創新,推出高質量的法律文化創新研究成果與實踐創新成果。在法律文化原理、部門法文化、中國傳統法文化、中外(中西)法文化比較等領域,開展全方位的法文化元素(基因)、結構、特征、意義等靜態的以及法文化生成、變遷、轉型、傳播等動態的理論研究;通過調查、走訪、駐站等方式,對傳統法文化因素的遺存、消失,外來法文化因素的傳入、吸收,國人法文化的融匯、創造,當下法文化的現狀、建設等,進行實踐層面的關注、跟進,以闡揚時代、提煉精神,構建涵攝傳統、切合時代、推陳出新、創造更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文化。這樣的新型的法文化,是具有民族根、時代魂的法文化。
協同創新中心研究成果將作為共同成果,以“沈陽師范大學法律文化協同創新中心叢書”形式陸續出版;調研成果也將適時發布,符合發表、出版條件的,也將陸續予以發表,或納入叢書出版。首批首部著作,是大連大學法學院教師王愛群博士翻譯的《日本民法典》。期待這一好的開始,也期待中心叢書越來越好。
法律文化協同創新中心聯席主任:霍存福
汪世榮
二○一四年七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