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審視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出現的教育理念與課程觀念,探究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教師專業準備、課改方案準備、社會輿論準備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檢視了入學選拔機制、教師教育(培訓)、經費投入、硬件設施、師資配置和社會各部門的整體聯動等配套措施,剖析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城市化、形式化和功利化等傾向,分析了學生負擔的實質加重,教師的不適應與迷茫,綜合實踐活動與研究性學習成為了點綴等現實問題。簡言之,本書實際上是在充分肯定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取得成績的基礎上,著重探討了妨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諸多問題,為今后在新的起點上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思路與建議。本研究既是對以前相關研究的反思的結果,也是近年來關于課程改革的學術研究和基礎教育領域的變革,特別是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成為學校與廣大教師普遍的實踐的結果,當然也是書作者在基礎教育領域內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的“協同問題”研究不斷深入的結果。正是基于以上基礎使本研究獲得了更為宏觀的理論背景與寬闊的研究視野。
本書認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仍然面臨嚴峻挑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雖然取得了成績,譬如,它促進了教育理念的傳播,帶動了基礎教育的整體變革,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成效。譬如,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極推進,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受到高度重視等。但是,從總體上看,受相關制度、政策的制約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課程改革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各地課程改革工作的推進不平衡,一些地方和學校對于課程改革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創新人才等方面的戰略地位認識不到位;學校辦學條件不足,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課程資源、專業支持力量等服務保障體系較為薄弱;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考試評價、管理制度不配套;課程教材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堅定不移地推動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
曹俊軍,1973年生,湖南湘鄉人,教育學博士。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現為湖南科技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教育方向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主持或參與“復雜科學視域下的新課程改革”、“教師幸福的失落與追尋”、“我國基礎教育課程質量監控機制研究”等近10項,在《教師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參編教材2部,出版《農村中小學素質教育》專著1部。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 選題的緣由和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 研究現狀及相關文獻綜述
第三節 研究的性質、思路與方法
第二章 教育理念和課程觀念之審視
第一節 教育理念的全球化與本土化
第二節 教育理念的人本主義與社本主義
第三節 教育理念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
第四節 “接受”與“探究”兩種學習方式
第三章 課程實施準備狀況之考察
第一節 教師的專業準備
第二節 課程改革方案準備
第三節 社會輿論準備
第四章 課程改革配套措施之檢視
第一節 招生考試改革的改革
第二節 教師培訓機制的完善
第三節 經費、設施及師資配置
第五章 正視課程改革存在的若干傾向
第一節 課程改革理念和舉措的城市化傾向
第二節 課程改革實施的形式化傾向
第三節 課程改革推進中的功利化傾向
第六章 消解課程改革引發的困惑與迷茫
第一節 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第二節 化解教師面臨的困惑與不適
第三節 強化綜合實踐活動與研究性學習
第七章 余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問題總結、原因分析及改進建議
第一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問題總結
第二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問題歸因
第三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改進建議
附錄一 初中教師新課程實施之準備狀況的調查問卷
附錄二 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現狀調查問卷(示例)
附錄三 城市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狀況調查問卷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