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針對我國農地制度權屬不清、權責不明、權能殘缺問題,運用社會學理論,從四種動機和價值取向來把握國家行為,解釋農地制度變遷,研究國家確立農地制度的意圖,解釋產生問題的原因以及改革的目標與內容。
1949年建國以來,國家的動機和價值取向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20世紀80年代初、21世紀初的三次轉變,呈現出多元價值取向互構特征,農地制度逐步完善。當前存在的問題,與國家缺少權利平等的價值取向有關。面向2020年,國家農地制度改革應凸顯“權利平等”價值取向,依法治地,用“法律平等”來建構農村土地利用中的權力運用、文化正義和現代農業發展。
適讀人群 :農村問題研究人員、農業領域工作人員
在我國,國家是決定在農村土地實行集體所有制度的主體。但該制度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所有權的主體歸屬不清、權責不明、權能殘缺問題。這表明國家在確立我國農村土地所有權制度問題上存在值得研究的問題。作者運用社會學理論,從四種動機和價值取向來把握國家行為,解釋農地制度變遷,研究國家確立農地制度的意圖,解釋產生問題的原因以及改革的目標與內容。
國家農地制度改革應凸顯“權利平等”價值取向,依法治地,用“法律平等”來建構農村土地利用中的權力運用、文化正義和現代農業發展。
作者的研究成果,對于我國確定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內容,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
譚明方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社會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學會第六、七、八、九屆理事會理事,湖北省社會學會副會長。
長期從事社會學理論與應用、農村土地所有權制度變遷、社會發展與社會建設等領域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的學術著作有《社會學范疇論》、《社會學理論研究》。
20世紀90年代提出關于社會學“基本問題”的探討,受到國內社會學界關注并引發對該話題的學術爭鳴;近年來,提出社會學“四要素分析框架”的觀點,對社會學理論應用于經驗研究的范式問題,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創新性。
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國家行為’與我國農村土地所有權關系研究”。本書是該項目的結項成果。書中將我國國家行為的變動作為自變量,將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遷作為因變量,研究了我國建國以來農村土地所有權以及農地制度、農村社會變遷的內容、問題,解釋了我國農村土地制度長期存在問題的原因,展望了未來幾年中我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方向、內容及需認真關注的問題。這樣的研究,拓展了解釋我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問題的視角。前言PERFACE
目錄CONTENTS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目的、意義2
一、研究背景2
二、研究目的4
三、研究意義4
第二節文獻回顧、啟示與問題5
一、文獻回顧5
二、文獻回顧得到的啟示30
三、需要研究的問題32
第三節研究思路、內容、方法37
一、基本思路37
二、研究內容38
三、研究方法48
第二章理論分析與研究設計50
第一節從韋伯社會行為范疇看國家行為51
一、社會行為及其四種類型51
二、國家行為的含義55
第二節國家行為的類型56
一、對國家行為的理性誤讀56
二、國家行為本質是情緒或感情的行為60
三、國家行為的四種類型69
第三節統治類型與制度類型73
一、四種統治類型73
二、四種制度類型77
三、四種原則的整合性87
第四節制度類型與農村土地所有權90
一、政治的制度與農村土地所有權90
二、經濟的制度與農村土地所有權91
三、法律的制度與農村土地所有權91
四、文化的制度與農村土地所有權92
第五節研究設計93
一、研究假設與概念界定93
二、概念操作化95
三、資料收集與分析101
目錄1949—2020:國家行為與農村土地所有權第三章鞏固政權:人民公社所有權102
第一節以鞏固政權為取向的國家行為102
一、對新中國農村土地問題的集體共識102
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個人情感106
第二節人民公社所有權112
一、人民公社是政治的制度112
二、農村土地擔負政治功能117
三、人民公社制度下的農村土地所有權119
第三節人民公社制度下農民的反建構123
一、人民公社成立前后農民的反建構行為124
二、60年代初農民的反建構行為126
三、1978年前后農民的反建構行為127
第四章發展經濟:農戶承包經營權129
第一節以發展農村經濟為取向的國家行為130
一、對人民公社土地制度的非理性認識130
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目的理性135
第二節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148
一、承包經營制是經濟的制度148
二、農村土地擔負經濟功能151
三、農地承包經營制條件下的農村土地所有權153
第三節國家目的理性取向下農民的反建構168
一、農民的社會、文化需要的滿足受擠壓168
二、農民滿足社會、文化需要的自發行動171
三、農民自發行動對國家行為的反建構174
第五章支持農村:農民集體所有權178
第一節以多予、少取為取向的國家行為179
一、關于農村經濟發展套路的認知179
二、國家領導集體的價值理性187
第二節集體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195
一、農地制度成為承載文化的制度195
二、農村土地擔負文化功能203
三、“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下的農地產權204
第三節國家道德正義取向下農民的反建構217
一、農民平等需要的滿足受到擠壓217
二、農民為滿足平等的需要而自發行動228
三、農民自發行動對國家行為的反建構231
第六章城鄉一體:創新集體所有權233
第一節以公正平等為取向的國家行為234
一、“多予、少取”平凡化與不平等壓力234
二、國家新領導集體規則合乎理性的行為239
第二節面向2020:創新農民集體所有權244
一、農地制度成為社會的制度245
二、農村土地擔負社會功能254
三、公正平等取向下集體所有權實現形式創新258
第三節國家公正平等取向下的農民反建構問題265
一、國家公正平等取向下農民發生反建構行為的可能性265
二、國家行為四種價值取向的整合性271
三、頂層設計:國家四種價值取向整合與深化農地所有權
制度改革276
第七章結論與創新,總結與討論286
第一節結論286
一、國家行為的類型決定我國農地所有權權屬和權利完整性286
二、國家行為偏重土地某一種功能會引發農民的反建構
行為,促使國家行為發生類型轉變288
三、國家行為長期缺乏四種動機和價值取向的整合性,導致
農地制度長期存在權屬不清、權責不明、權能殘缺問題289
四、國家行為的四種動機與價值取向保持整合性,農村土地
所有權制度才可能得到真正完善291
第二節創新點292
一、理論研究的創新292
二、學術觀點的創新292
三、研究結論的創新293
第三節總結與討論294
一、關于本研究適用理論的總結與討論294
二、關于本研究適用的研究方法的總結與討論296
三、關于本研究形成的成果的總結與討論297
四、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298
參考文獻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