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樣子:學校為教師做的100件事》是清華附小“基礎教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成果的立體呈現。
清華附小的辦學使命是: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其中有一個維度就是指向教師——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提高師德修養,提升專業水平,能夠高尚為師、聰慧育人,使自己因教育成效而獲得有品質的生活,因受人尊敬而更具職業認同。
《學校的樣子:學校為教師做的100件事》選取了附小為教師做的100件事,涵蓋以先進的理念引領教學方向、搭建平臺助力教師成長、關愛教師及其子女的生活、打造人文校園滋養教師心靈等方面。透過這100件事,我們可以窺見一所百年老校的樣子:有角落、有故事、有意思,生態人文、充滿書香,多方贊譽、受人尊敬。值得學校管理者細細研讀。
挖掘教育細節,探索名校經驗。清華附小歷經百年積淀,擁有一群敬業、博愛、儒雅的教師,是他們,成就了附小今天的樣子——有角落、有故事、有意思,生態人文、充滿書香,多方贊譽、受人尊敬。 通過“學校為教師做的100件事”,可以感受到清華附小一直致力于“讓教師過有品質的教書生活”;書中雖記錄了100件事,但附小為老師做的遠不止這些。 閱讀本書,你可以看到這所百年名校是怎樣一種發展樣貌,是怎樣從細節入手成為了一所人文家園。 編輯推薦篇章: P 44 我成了碩士研究生導師 P 66 教育家研究院成立了 P115 我當執行校長的歲月
竇桂梅,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育學博士。東北師范大學、北京教育學院兼職教授;東北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先后獲得“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作為教育部更新觀念報告團成員之一,曾在人民大會堂作《為生命奠基——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專題報告、在聯合國總部作《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教與學》專題報告。被評為“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從課堂里走出來的教育專家”之一。
她研究實踐的主題教學獲得了建國六十五周年國家首屆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并撬動了學校“1+X課程”育人體系的建構與實施,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版《小學語文主題教學研究》《我的教育視界》《超越·主題·整合》《聽竇桂梅老師評課》《聽竇桂梅老師講課》《玫瑰與教育》《竇桂梅與主題教學》《回到教育的原點》等多部個人專著。
1 整合與我(王玲湘)
2 我上輪滑課(何宇暢)
3 師生同臺后(王杰紅)
4 讀書是最好的保養(張 強)
5 管理與整合(胡 蘭)
6 講臺去了,兒童來了(張文謙)
7 課間“加加油”(張 暉)
8 意大利的“中國文化年”(王玉梅)
9 我的教室誰做主(王 艷)
10 新年里的“拜年話”(李麗娜)
11 一個好教師就是一種好教育(賈偲偲)
12 我學足球文化(黃 靜)
13 我把書法帶進教室(應 云)
14 吟誦,我專業的慧根(張文強)
15 關鍵細節好于他人1%(劉 鴻)
16 西南聯大的尋根之旅(王 祎)
17 我成了碩士研究生導師(張華毓)
18 一份國際簡報(焦 石)
19 清華工業工程系畢業的我來到清華附小后(戚凌霄)
20 餐桌上的“話鋒”(聶 焱)
21 關于晨練微課堂(任海江)
22 武術隊,中華文化的傳承(齊章飛)
23 到“親近母語”學習的那些故事(焦 玫)
24 搭建信息化平臺(呂 悅)
25 會計出身的我成了“名師”(王建剛)
26 教育家研究院成立了(湯衛紅)
27 去CBD分校工作的那段時光(昝玉靜)
28 終于圓了出國夢(郝曉紅)
29 副班主任工作是個什么活兒(范 敏)
30 一間舞蹈教室(文炎釗)
31 戲劇課程實施啦(趙若冰)
32 我為沈石溪先生著作寫伴讀本(王娜娜)
33 家校合作中的家長(宋怡冰)
34 唱出最美聲音(張 葉)
35 才藝展示(李 秀)
36 管樂團,讓我從演奏者變為管理者(鄧 瑋)
37 作為博士生的小學老師(張玉國)
38 藝術不在藝術本身(張婷婷)
39 在新加坡學校看到的(苗育春)
40 體育,學校的核心課程(車立強)
41 書法,另一種人生的書寫(賀軍峰)
42 傾聽老教師講過去的故事(許淑一)
43 足球是教材,也是教育(白 杰)
44 一名會武術的語文老師(李 寧)
45 我們班的家委會故事(盛 婕)
46 幸福于在舞臺上指揮(李寶倉)
47 我當執行校長的歲月(傅雪松)
48 再續書法緣(何 燁)
49 挑戰高空斷橋拓展項目(文 敏)
50 “全科包班”初長成(沈 美)
51 我在日本的發現(朱麗娜)
52 苦練口語(王 潔)
53 青年共同體為我開“藥方”(王秀平)
54 我當上了“最具影響力教師”(王麗星)
55 別擔心,我們和你在一起(韓 冬)
56 雙師綻放中的成長(陳惠娟)
57 中層管理者進班聽課(王 露)
58 竇老師對我的激勵(俞 璐)
59 我的副班(連 潔)
60 回爐讀書再教書(易 博)
61 將前沿教學資源引到教師身邊(王 峰)
62 微格教室的風采(蘇 琦)
63 相信的作用力(李春虹)
64 《小狐貍買手套》及其他(朱麗玲)
65 進了附小,你就不是一個人(熊忠雄)
66 以iPad實現教學課堂翻轉(陳 軍)
67 自從班主任的辦公桌搬進教室(張雪峰)
68 “溫暖”食堂(王奇志)
69 生日祝福“三個一”(郭鳴劍)
70 當我得到“猜猜我有多愛你”的祝福(王小茜)
71 最好的熱水器換來最好的飲水(焦玉萍)
72 解決教師后顧之憂(尹紅丹)
73 一年一度的健康體檢(羅 俠)
74 空調搬進了清華宿舍(薛 晨)
75 老師傅閆國華來了(申旭兵)
76 暖暖水壺,甜甜笑容(李秀玲)
77 舌尖上的清華附小(王 焱)
78 晚餐背后的人文關懷(楊 鈞)
79 全體教師為教師子女過六一(盧 榮)
80 教師子女任選“X課程”的機會(安 華)
81 一筆特殊的“基金”(俞 琨)
82 我的家庭,我的學校(姜國明)
83 一根跳繩的故事(郭洪娟)
84 不僅僅是體檢(張 靜)
85 車燈、路燈(孟 嬌)
86 炎夏,當習習涼風吹來(代養兵)
87 一束康乃馨的寄托(許長亮)
88 用腳步丈量圓明園(陸雨青)
89 我們的官網個人照(凌勇濤)
90 圖書館里的角落(楊雪原)
91 洗手間里的溫情(唐小莉)
92 插線板是小,安全是大(李 樺)
93 探秘校園里的綠色(賀 潔)
94 附小,家的味道(陳新蕾)
95 OA·二校門·iPad(崔 占)
96 這所生態田園(于 晗)
97 閱讀是教師最好的保養(韓沐霏)
98 現代化的教室教學環境(玄海圣)
99 我們的專業教室(王柏勻)
100 那一抹清華紫(隋敏方)
教育家研究院成立了
湯衛紅
從來沒有想過作為一個普通教師的我能與“教育家”“教育家研究院”產生關聯。當竇校長宣布學校成立教育家研究院并任命我為院長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想:我自己與教育家根本都不沾邊,又初來乍到,任“院長”,這能行嗎?竇校長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語重心長地說:“我們都不是教育家,但我們都要研究教育,研究教育家。清華附小的老師要有教育家的夢想。既要有腳踏實地的奮斗,又要有抬頭看天的情懷。教育家研究院要挖掘老師們的潛力,激勵老師們成長,為老師們搭建平臺。”抱著向老師們學習的心態,我硬著頭皮“入主”教育家研究院。
教育家研究院能為老師的成長做些什么?正當我苦苦思索,進行所謂的宏觀架構的時候,竇校長送給我一本李希貴校長的《學校轉型》,并特別提到書中的“先打槍,再瞄準”的理論。我若有所悟:得先干起來!我先從研究竇校長的著作,研究學校的“1+X課程”,研究學校的自主排課入手,大量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向王玲湘老師、胡蘭老師、安華老師等了解學校的辦學思想、管理理念、課程改革。漸漸地,我對學校有所了解,也認識了越來越多的老師。“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兒童站在學校正中央”“立人為本,成志于學”“健康、陽光、樂學”“敬業、博愛、儒雅”“課程是學校最重要的產品”等思想、理念、目標很快成為我由衷認同且內在于心的追求。在讀完《學校轉型》后,我深深敬佩李希貴這位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的實踐家。受書中觀點和做法的啟發,我也對學校的管理、教育、課程等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我忽然明白了校長送我這本書的另一番心意:研究教育家,特別是教育改革實踐家,思考如何實現我們學校的轉型,為學校改革提供決策參考,這可是教育家研究院的重要職責。參加學校的校務會時,我大膽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改革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而竇校長更不吝表揚:“書沒白給你,有思考!教育家研究院院長開始有角色感了!”
學校的辦學行動綱領是引領學校發展方向的重要文件。學校每年都會修訂和完善綱領,以使學校的發展目標更明確,行動步驟更清晰。雖然我不熟悉學校,但竇校長仍然交給我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修改辦學行動綱領。正當我滿臉驚訝的時候,竇校長說:“別擔心,我們和你在一起。不是你一人修改,各部門的負責人都在修改。你作為一個新來的老師或許能看出我們看不到的問題,或許能提出更有建設性的意見。”當我一口氣讀完綱領的時候,我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先進的理念、崇高的目標、卓越的追求、改革的力度、實干的勇氣、智慧的金句令人欽佩。閱讀的過程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不知不覺中“選擇了清華,就選擇了一生的責任”已在我心中留下烙印。夜以繼日,我反復研讀,讀過三遍之后,我著手修改主持交流活動.tif。我修改了一些表述不夠科學、嚴謹的地方,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廢寢忘食的修改過程,讓我領會了責任的力量。我分明感覺到學校命運與自己是那樣的息息相關。我誠惶誠恐地將我的修改稿送交學校。又是一個沒想到!竇校長逐字逐句地閱讀了我所有修改的地方,還專程聽取了一些建議背后的詳細思考。讓我感到特別有成就感的是,2014年最新修訂版的綱領采納了很多我的修改意見和建議。當綱領中融入自己的心血的時候,對學校發展的使命感又增添了幾分。用竇校長的話說,我“更像一個清華人了!”
院長也不是“光桿司令”,雖處暑假,還未開學,但校長的微信管理給了我啟發。我迅速建立了“教育家研究院”微信群,擬將學校要推出的影響力教師“收編入伍”。清華附小的老師充滿了正能量,受邀者積極響應。我在微信群里發表的思考、感悟、心得等都得到了大家的回復,有贊同的,有探討的,有建議的,有質疑的,大家都有一種教育家的追求,真思考、真討論、真研究。微信平臺儼然成為一個教師們的思想交流吧。研究院在沒有張燈結彩、剪彩掛牌、鞭炮齊鳴中以一種“學術”的方式悄然“開張”了。在微信交流中,我又認識了清華附小更多會思考、真研究、勤實踐的卓越教師。我只是起到了一個組織者的作用,不只是我展示思想,更多的是我從這些具有教育家潛質的老師身上汲取到更多的思想營養。毋庸置疑,在教育家研究院中受益最大的是“院長”本人。
敬業、博愛、儒雅是清華附小教師的生命樣態。在這個卓越團隊中,有一批名師引領著團隊的成長。他們牢記“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辦學使命,豐富和完善主題教學思想,傾心構建“1+X課程”體系,生成了鮮明的教育思想,形成了獨特的教育風格,是聰慧育人、高尚為師的典范,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為了研究這批最有影響力教師的教育思想,感悟他們的教育情結,挖掘他們的教育智慧,分享他們的教育幸福,探秘百年附小的教育傳奇,學校推出“清華附小影響力教師叢書”并召開報告會。而這恰恰也是教育家研究院的分內之事。與王玲湘、王麗星、許劍、聶焱等具有影響力的教師在一起研討,怎能不激勵人的成長呢!王玲湘老師基于主題教學思想,探索語文教育對于兒童發展的意義,提出了生長語文的教學主張和實踐范式;王麗星老師基于兒童的核心素養,超越數學學科本身,探索學科內整合、學科間整合、課內外整合,創造了孩子們喜歡的“整合數學”;許劍老師的班級教育史就是一部班本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多彩畫卷,其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使命與責任、智慧與激情、情趣與藝術令人贊嘆;聶焱老師作為清華大學的高材生扎根小學、葆有童心,創造了孩子們喜歡的藝術的童年,他認為:童畫即童話,是師生間最直接的溝通,也是成人世界與孩童世界最直接的溝通。作為項目負責人,我有了對他們的著作先睹為快的機會,更有機會與他們面對面地交流。汲取這些著作的營養,也讓我對兒童、對自己的“兒童數學”教學主張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有了更明晰的發展方向。“數由童生,童由數長,童數相生”的教育理念也因此而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我仿佛聽到了自己幸福成長的拔節聲。美哉,教育家研究院!
影響力教師叢書只是學校百年校慶出版計劃的一部分。站在2015年的門檻上,學校將百年校慶出版叢書定名為“百年附小的中國意義”,內容涉及學校、學生、教師、校友等各個方面,力圖全面反映百年清華附小的教育畫卷。而我則成為整個項目的負責人。我將有更多的機會和學校各個方面的人打交道,而在這交往、交流中我又將獲得一次又一次成長的契機。我也清醒地意識到:教育是立體的,只有認識和研究影響教育整體中的各個因素,才可能整體推進教育改革。教育家研究院任重而道遠。
教育家研究院看似在“度人”“達人”,但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一定也會成長起來。我終于漸漸領悟:竇校長原來是如此用心良苦、不著痕跡、智慧地創造機會、搭建平臺促進一個進入專業成長高原期、邁入新的起點的教師從高原起飛!教育家,“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我默默警醒自己:心懷感恩,常知愧疚,卓越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