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解碼》用現代人的思維、語言,還原真實的項羽與劉邦,揭秘楚漢之爭中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打破原有對劉邦和項羽的評價,從各個方面對兩者進行比較,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飽滿。
作為一名歷史癡迷者,我讀中學時歷史考試常得滿分,讀大學時選擇了歷史專業深造,畢業后一邊工作,一邊從事文學創作。幸運的是,我的作品很快變成了鉛字。2008年年底,我的處女作《漢朝那些事兒》第一卷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之后,一發不可收拾,我陸續寫了八卷。這部作品的成功給了我很大的精神鼓勵,于是,我又開始了漢朝帝王傳記的創作,歷時兩年多,終于又一套《大漢王朝的三張臉譜》面世了。
很多讀者問我:為什么對漢朝情有獨鐘?其實,這里面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因素。我從小喜歡聽評書,至今仍記得當時家里那臺老式收音機里播放高祖斬蛇起義時的場景,我坐在旁邊聽得津津有味,劉邦獨特的人格魅力讓我很好奇,項羽的勇猛剛強讓我很崇拜…… 于是,我迷上了聽評書,每天都堅持聽,而那段古老神秘的歷史也停留在了我的腦海深處。因此,寫書以來,我自然而然地把漢朝作為自己的首選。
關于漢朝的歷史,我寫了這么多部,這次又創作出了《楚漢解碼》,并不是我覺得寫漢朝還寫得不過癮,而是我心之所想、情之所歸的結果。其實,創作這部作品,我醞釀和構思了很久。眾所周知,劉邦和項羽是一對老冤家、死對頭,兩人主演的楚漢爭霸故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一幅凄美的水墨丹青畫卷,是一個古老經典的不朽傳奇,千百年來成為世人議論的焦點。但是,因為受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的影響,在大家的心目中,普遍認為劉邦是一介流氓,而項羽則是一個大英雄,劉邦在楚漢爭霸中的勝出,是以弱勝強的典范,但也被慣以小人戰勝君子的詬病。
事實上,從客觀上來分析,劉邦的出身的確是很卑微的。因為家里窮,他剛步入社會時,也的確當過地痞流氓,但那是形勢所逼,為了生存不得已而為之。從主觀上來看,他能以一個小小的亭長為跳板,以故鄉所在地豐沛的名流為班底,毅然加入到了革命的洪流之中,一步一個腳印,在困苦中不屈,在逆境中揚帆,最終在長達四年的楚漢爭霸中,戰勝了強大的項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王朝——漢朝,這就不是一個流氓所能做得到的事了,不是一個地痞所能達到的高度了。因此,我們可以堅定地推斷出,劉邦一定有自己的獨特才能,一定有自己的特有的閃光點。
而項羽呢?他擁有高貴的出身,有較高的起點,他的叔父項梁幫他開好了局、起好了步,可以說,具備了成功的先天條件。與此同時,他自己也很爭氣,能文能武,出類拔萃。因此,當他在巨鹿一戰成名后,天下諸侯和英雄都對他唯命是從。特別是在入關中后,他加封了十八路諸侯王,并自封為“西楚霸王”,他的這種霸氣在無形中展露無疑。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不可一世的絕世霸王,為什么沒能將霸氣轉換成王氣,最終在和劉邦的楚漢爭霸中落得個烏江自刎的悲慘下場呢?這里面肯定有偶然和必然的雙重原因。
為此,我想到了創作這部作品。我的動機很簡單,一來是想填補目前國內市場上沒有這種立體式全方位點評和解讀楚漢爭霸史書籍的空白;二來是想還原一個最接近真實的項羽和劉邦的形象;三來是想通過挖掘和破解楚漢爭霸的千古勝負之謎,拋磚引玉,給廣大讀者帶來一點點啟發和感悟。
治天下者以史為鏡,治郡國者以志為鑒。這本書我努力地作出創新和突破,整部作品不拘泥于通俗套路,不拘泥于已有的評論,不拘泥于世俗的觀念,另辟蹊徑,新穎獨到。在寫作過程中,我搜集了大量有關史料,甚至有一些傳說和花邊新聞。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已有的史料打碎,把已有的評論凈化,通過縱橫式的深挖剖析,通過全方位的比較分析,通過多渠道的反復論證,著力還原真實的項羽和劉邦,著力還原真實的楚漢歷史。
為了讓這本書增添知識性和趣味性,消除歷史的沉重感和壓抑感,我在每一節的開頭幾乎都引用了一些現代案例,以期通過這種以點代面的方式,引出正文,讓行文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同時,我把“對比”貫穿全文,多層次全方位地比較分析,并試著把項羽和劉邦以“平常人”“普通人”的身份放入家庭、社會、學校、職場以及日常生活中去,以史為鑒,借史喻今,期望讀者能在輕松的閱讀中領悟做人、做事的真諦……
希望這些創新能給您帶來閱讀的快樂以及理性的思索。
成王敗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以上姑且算是序言吧。
三、楚漢“后花園”花魁之爭
男人愛用眼睛看女人,最易受美麗的誘惑;女人愛用心去想男人,最易受心的折磨。所以,男人選擇女人憑感覺,女人選擇男人靠知覺。
——題記
縱觀項羽和劉邦的情感史,劉邦一生中女人無數,史上留名的女人也有曹氏、呂雉、戚姬、薄姬四人。而項羽拿得出手的只有虞姬一個女人,初看項羽在情商方面顯然不止低一個檔次。然而,透過表面看本質,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項羽的情商并不比劉邦低,甚至可以說還略高一等,原因是項羽唯一的最愛虞姬以一敵百,與她這朵野玫瑰相比,劉邦后花園的眾花皆黯然失色。下面就拿劉邦最愛的戚姬和虞姬進行一番全方位的比較,用事實和數據說話。
一是論相貌。
正史中雖然都沒有虞姬和戚姬相貌的詳細記載,但毋庸置疑的是虞姬和戚姬兩人都長得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世絕倫的美,可以說是貌若天仙,這一點從項羽和劉邦對她們寵愛的程度就可以體現出來。因為美貌就是敲門磚,沒有這塊敲門磚,兩位弱女子又怎么會從千萬女人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他們的最愛呢?總之,論相貌,兩人可謂平分秋色,難分伯仲。
二是論才氣。
史書對虞姬和戚姬的才藝都有零星記載。兩人的才藝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舞藝。
據史料記載,虞姬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不僅長得美麗,舞姿也是楚楚動人。關于這一點,從項羽兵敗垓下時,善解人意的虞姬對他又是酌酒,又是跳舞助樂可見一斑。還有她的雙劍,揮舞得輕盈如水、快速如風。而戚姬呢?她是秦楚之際的歌舞名家,會彈奏各種樂器,舞技高超,更善跳“翹袖折腰”之舞。從出土的漢畫石像看來,其舞姿優美,甩袖和折腰都有相當的技巧,且花樣繁復。劉歆《西京雜記》中有較為詳盡的描述:“高帝戚夫人,善鼓瑟擊筑。帝常擁夫人倚瑟而弦歌。畢每泣下流漣。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歸》之曲。侍婦數百皆習之。后宮齊首高唱。聲徹云霄!逼莘蛉擞惺虄好麨橘Z佩蘭,據賈佩蘭說:“見戚夫人侍高帝,常以趙王如意為言,而高祖思之,幾半日不言,嘆息凄愴而未知其術,輒使夫人擊筑,高祖歌《大風詩》以和之。”總之,論舞藝,嚴格來說,戚姬比虞姬可能略勝一籌。
二是詩賦。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是虞姬在自刎殉情前吟誦的一首五言詩,既是歷史上少見的絕命悲歌,也是愛情的悲歌,感人至深,流傳千古?梢哉f,漢朝美女中,能吟出這樣凄美詩歌的并不多。當然,這是虞姬在絕境之下,心有所感而發的絕望之聲,是成為天籟之聲的緣由。無獨有偶,劉邦最寵愛的戚姬也不甘落后,也有詩賦為證。話說劉邦死后,呂后就讓人將戚夫人抓起來,囚禁在宮中的長巷——永巷內,讓人剃光戚夫人的頭發,用鐵鏈鎖住她的雙腳,又給她穿了一身破爛的衣服,讓她一天到晚舂米,舂不到一定數量的米,就不給飯吃。這時候,戚夫人和劉邦的兒子如意在趙國做諸侯王,戚夫人想到與劉邦的過往,又想起兒子,非常傷心,就一邊舂米,一邊唱著哀歌:“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使誰告汝!”然而,也正是因為這段歌,葬送了她兒子劉如意的性命,誠為悲也。
從客觀上來說,虞姬和戚姬的詩都做得好,可以說,以筆者的眼光是看不出高低、分不出好劣的,但是有一點還是分出了高低,分出了好劣,那就是虞姬的詩是為了情郎項羽而作,作完這首詩之后,她選擇了自刎。生是項家人,死是項家鬼,這是虞姬的氣場,也是這樣一位弱女子的氣節所在,更是她對項羽忠貞不渝的體現。寧可死,也不落入劉邦漢軍之手;寧可死,也不能拖累項羽。虞姬對項羽鐘情之深、愛意之切可見一斑。也正是因為這樣,虞姬的詩體現了三種美:悲壯美、委婉美、心靈美,仿佛有一種穿透人心的力量讓人為之一嘆。而戚姬的《舂歌》形式靈活、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將一個被侮辱與被傷害的弱女子形象生動描繪出來,千百年來,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傊,論詩賦,從客觀上分析,虞姬和戚姬各有特色,難分伯仲;但從主觀上來分析,還是虞姬比戚姬略勝一籌。
總而言之,虞姬和戚姬兩人在才藝大比拼的兩回合較量中打成了平手。
三是論情感。
這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愛與不愛,都只有當事人知道。這里我們只能透過現象來分析一下。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虞姬是愛項羽的。
歸納起來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從項羽未起兵時,虞姬就跟隨他可以看出些許端倪來,愛就一個字,不需要太多的附加條件,譬如說金錢和財富,權力和地位。二是從虞姬在跟隨項羽身邊時,對項羽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可以看出些許端倪來,因為愛所愛,呵護好所愛的人,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三是從虞姬見項羽兵敗如山倒而陷于絕境,不惜揮劍自刎便可以看出些端倪來,愛之切、痛之深,犧牲自己,為愛留一條生路,忍痛割愛又如何?欣慰的是,虞姬的死是悲壯的,也是豪邁的,更是千古稱贊的。
其次,戚姬是否愛劉邦值得商榷。
為什么這么說?一是戚姬結識劉邦時,劉邦已是漢王了,盡管是被項羽打得落荒而逃的漢王,但也是曾經擁有六十萬聯軍的漢王,也是曾經攻破項羽老窩的漢王,是唯一可以和項羽爭奪天下的漢王,因此,戚姬和劉邦的一夜情,動機值得懷疑。劉邦自然是看上了戚姬的年輕美貌,而戚姬是否是看上了劉邦的權勢和財富呢?二是劉邦在楚漢爭霸中笑到最后,建立漢朝,在把戚姬接回宮時,肚子爭氣的戚姬早已為劉邦生下了一個兒子。盡管在宮中戚姬沒少為劉邦跳舞,解悶消愁,但戚姬還是將更多的心思放在為兒子謀前程及與呂后爭寵上來,最后使自己成了這場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如果真的要說愛,她愛兒子劉如意顯然要比愛劉邦多許多?杀氖,戚姬的死是凄慘無比的。
總而言之,論情感,顯然是視死如歸的虞姬比死不瞑目的戚姬高出一等。
四是論情操。
除了漂亮、才情之外,虞姬還有兩種情操不得不讓人佩服。第一是勇氣。試問,瀟灑赴死的事情有幾個人能做到?前面也說了,《霸王別姬》那是經典曲目,能夠陪著天下第一猛將西楚霸王死的,能是尋常老百姓嗎?第二是專一。其實,歷史上能和虞姬比美貌的女人不少,比名氣的女人更多,但她們都沒有虞姬的一個優點——專一。
在單純而癡情的虞姬眼里,從來就只有一個霸王,他生我生,他興我興,他亡我亡,在茫茫歷史長河里,女人的生命隨波逐流,有多少能像虞姬這樣從一而終,像天上仙女一樣不帶一絲凡俗之事?第三是智慧。虞姬選擇自刎,方式雖然極端而且殘酷,但這體現了虞姬視死如歸的勇氣的同時,也體現了她的堅貞不屈,更體現了她的智慧。在當時那種四面楚歌的嚴峻情況下,虞姬只希望項羽能順順利利、平平安安地突圍出去,只希望他能卷土重來、再奪江山。而有她存在,勢必會讓項羽分心,勢必會拖累項羽的突圍。為了大局,為了心愛的人,她毅然選擇了自刎,可謂明智之極。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現白頭,虞姬,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仙女氣質的女人了,應該是真正的女神了。也許正是因為虞姬的不食人間煙火,讓楚漢之爭變得更加有神韻。
戚姬在情操方面,則有兩個方面不得不讓人驚嘆。第一是情商低。她除了會巴結劉邦,在朝中沒有結交任何重臣,沒有人脈關系的她顯然是很難在后宮立足的,這也是她為什么在太子爭奪戰中失敗的原因之一。第二是智商低。她除了能歌善舞、能詩會畫外,對政治可謂是一竅不通。即便是這樣,不識趣的她還不知道主動避讓,韜光養晦,和呂后化干戈為玉帛,而是繼續以寵妃的姿態和呂后進行正面較量,最終落得個慘烈身亡的結果。
總而言之,論情操,顯然是有智慧的虞姬比“愣頭青”戚姬高出一等。
綜合以上四輪PK,虞姬4∶2遠勝于戚姬。
連劉邦最寵愛的戚姬都和虞姬相差幾個檔次,更別說劉邦的其他女人了,曹氏和劉邦是“婚外情”“地下戀”,她一直被劉邦雪藏著,根本拿不上臺面,沒有條件和虞姬比。劉邦的正室呂后雖然懂政治、知權術,但因為對愛情不專一,還給劉邦戴了綠帽子,所以她沒有底氣和虞姬比。劉邦的邊緣情人薄姬雖然豁達大度,具有母儀天下的底蘊,但因為得不到劉邦的寵愛,沒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自然也沒有資格和虞姬比。
點評:虞姬的才貌雙全似乎只有劉邦的最愛戚姬可以相提并論,但仔細分析,還是虞姬更勝一籌。虞姬是弱女子,也是女漢子,更是女神,她的淡泊名利、甘于奉獻,似乎只有劉邦的第一個女人曹氏可比;她的清心寡欲、心如止水,似乎只有劉邦的另一女人薄姬可比,而她的為愛殉情卻是劉邦所有女人都無法相提并論的。因此,單從這一點來看,盡管項羽一生情人不多,但他卻是幸福的,情人以生命為代價只是為了他能走出困境,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來。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最后項羽因為不肯過江東,選擇了同樣的方式自刎,這其中固然包含著許多其他的因素,比如說政治、情感、個性,但不管怎樣,項羽以與虞姬同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卻是不爭的事實。人生如夢,歲月如歌,英雄、美人以這種方式謝幕,是凄美的,也是唯美的。
魯迅先生曾這樣說:“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吳、楊貴妃亂唐的那些古老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里,女人絕不會有這樣大的力量,興亡的責任,應該男人負。但向來的男性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項羽的失敗和紅顏禍水沒有一點兒關聯,但他的一生能得虞姬這樣一位集才貌于一身的絕代佳人,足矣,亦勝劉邦多矣。
六、被夭折的楚漢版“三國演義”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舟夜雪瓜舟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游《書憤》其一
中國古代歷史上,在爭奪天下的大的戰爭中,雙方往往要打幾十年。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沒能滅掉魏國,而楚漢相爭的歷史,僅僅用了四年時間,漢軍就全面勝利,統一了全國,建立了漢朝,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因為劉邦有韓信這樣的軍事家。蕭何當初月下追韓信,一而再、再而三地把韓信推薦給劉邦。他說:“如果大王要在漢中一輩子做王,那就用不著韓信;如果大王要打天下,那就非用韓信不可!
韓信所打的第一仗就是最著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戰,這一仗漢軍從四面環山、出入極其困難的漢中盆地出發,一下就占領了陜西省的關中平原。關中平原是當時中國的中心,也是生產力最發達的地區,這里的糧食產量比其他靠天吃飯的地區高得多,這就使得劉邦的漢軍擁有了與西楚霸王項羽的楚軍爭奪天下的根據地。第二仗,是伐魏之戰。韓信率軍滅掉了魏國,活捉了魏王。第三仗,是滅掉趙國。這一仗,就是韓信應用他的“背水之戰”的策略,結果燕國也投降了,歸順了漢王劉邦。第四仗,是滅掉齊國。韓信帶兵先是在齊國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攻下了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然后采取“半渡而擊”的戰術消滅了楚將龍且帶領的二十萬援軍,最終活捉了齊王,消滅了齊國。第五仗,就是垓下之戰。這一仗,消滅了西楚霸王及其楚軍的主力部隊,楚漢相爭徹底結束,劉邦建立了漢王朝。
孫武被后人稱作“兵圣”,而韓信被稱作“兵仙”。韓信的確是一位值得后人好好研究的天才軍事家,他一生只打了五次重要的戰役,這五次戰役都取得了徹底的勝利;韓信的確是一位常勝將軍,他與其他軍事家的不同之處就在于:他只打一次戰役,就可以致敵方于死地,徹底打敗敵人!
對于韓信來說,他的人生轉折點在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那一年,他平定了齊國后,求封代齊王。此刻的韓信不經意之間已經來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峰,短短兩年的時間,他橫掃了黃河以北的所有諸侯,戰無不勝,攻無不取,威震天下。
出發時才兩萬新兵,此刻已發展成接近三十萬大軍,當時中華大地上最富庶和重要的黃河以北廣大土地都已是漢的勢力范圍,天下之地,漢已十據其七。
韓信剪除項羽各個羽翼諸侯,擴大實力,最后戰略包圍項羽的戰略已經實現,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來。此刻不管是劉邦、項羽,還是天下的明眼人都看清楚了韓信對局勢發展所起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誠如武涉所言:“今楚漢二王之爭,權在足下,投楚則楚勝,投漢則漢勝。項王如滅亡,漢王接著就要對付您。您和項王有舊交,何不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武涉勸韓信聯楚抗漢固然是不當言論,但是對形勢的分析確實是非常精準,而且提出三分天下的建議。
事后來看,這恐怕也是韓信最好的選擇,就如同之后名辯蒯通對韓信做了同樣的建議一樣?上ыn信和項羽一樣,縱然有橫行天下的才華和氣魄,卻沒有統領天下的意圖和膽識。
韓信說:“臣得事項王數年,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策不用,故背楚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數萬之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吾得至于此。夫人深親信我,背之不祥。幸為信謝項王!
這段話很充分地表現出了韓信的道德觀和價值取向。他就是這樣一個才華橫溢卻又很單純的人,在政治斗爭中,他只信奉基本的理和義,雖深諳兵家之戰略,但是卻不懂得權謀。這也許就是韓信最可愛的地方,他是一個有情有義、才華橫溢、不懂權術的人。
歷史雖然沒有如果,但如果韓信選擇了“三分天下”,他的勝算又有多大呢?
筆者認為百分之九十以上,也就是說基本上是可以成功的。
為何?理由非常簡單,看一看韓信手中的兵你就知道了,劉邦慘敗于項羽后,闖韓信軍營奪韓信帥印,留下多少漢兵給韓信?兩千人,僅僅只有兩千人,而之后韓信手中有多少人,三十多萬人,也就是說除兩千人是原來的漢軍,其余的人都是新募來的新兵或者其他六國的降兵,這些新人對劉邦不可能有感情,也不可能聽劉邦的,韓信要培植自己的勢力易如反掌。其實就是那原來兩千人,由于長期戰爭也留下不多了,可能實際數也就幾百人了。
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韓信若反,是件多么容易的事。韓信拿下韓國之后,韓信向劉邦要代齊王,劉邦知道后非常生氣,不想給,但把旁邊的陳平與張良給急壞了,張良當時就說:“韓信如反,無人能制!边@是說著玩的嗎?筆者看這是一句大實話,韓信如果反了,劉邦絕對是沒有任何辦法制服的,這也是后來韓信必死的一個重要原因。張良為何會說這樣的話,這是因為,韓信軍中除了幾個漢軍故將,已經沒有什么漢軍的勢力了。韓信軍中以灌嬰、曹參的軍職最高,騎兵軍團總司令是灌嬰,步兵軍團總司令是曹參,韓信若反,灌嬰、曹參只有跟著反,為何?因為不跟著反只有被殺一途,不可能有其他的選擇,因為他們的手下已經不是舊漢軍,而都是新人,只可能聽韓信的,不可能聽灌嬰、曹參的。
曹參、灌嬰對劉邦一定會很忠心嗎?未必。事實是,曹參、灌嬰對韓信佩服得不得了。當年,劉邦與項羽在鴻溝對峙時,劉邦不知發出多少要韓信發兵夾攻項羽的命令,但韓信就是不動,這兩人還不是老老實實地觀望,并沒有聽劉邦的命令。項羽當時還派武涉來當說客,希望韓信反,韓信如果沒有反的力量,項羽怎么可能這么做?劉邦本意并不想分封異姓王,為何還要封韓信為齊王,那是怕韓信反而不得已為之,是無奈之舉。如果韓信無反的能力,劉邦絕對不會這樣委曲求全的。
韓信做了齊王,蒯通勸韓信反,如果韓信聽了此人之言,真反了,成功率在99%以上。這是因為,劉邦這時候并不是皇帝,也不過只是一個王——漢王而已,反劉邦,大家不可能有心理負擔。韓信當了齊王后也是王,劉、韓兩人的地位從法理上來看是平等的,你說曹參、灌嬰會聽誰的?如果你不聽韓信的,后果又會如何?不聽劉邦的,后果又會如何?大家心中都是有數的,這些人必會聽韓信的。如果不聽,他們勢必會被手下所殺,然后地位會被手下取而代之。
眾人要跟從的人,必定認為是最終能得天下的人,因為這樣就可得分封而享富貴。當時,劉邦有二十萬軍隊,項羽有十萬人,而韓信一人就有三十多萬人,你說以韓信的軍事能力,誰能笑到最后?如果讓你選擇,你會選擇誰?
你必定會選擇那個最終能當皇帝的人,你必定會選擇最后的勝利者,而韓信有如此大的軍事優勢,韓信又有如此了得的軍事才能,得到天下的可能性比劉、項二人大多了。因此,韓信如果反了,不但不只是天下三分有其一了,而且是注定要做皇帝的。為何?理由也很簡單,項羽派武涉來游說韓信反,項羽必定會與韓信聯手的。二人一聯手,天下形勢就完全變了,劉邦基本很快就會完蛋了。韓信必須先滅劉邦再來對付項羽,為何?主要原因是,項羽沒有稱帝之野心,項羽只想當個王,而劉邦有當皇帝的野心,所以必須先滅劉邦。劉邦即使一時滅不了,也不可怕,因為劉邦已經非常老了,拖上十來年,劉邦死了,劉肥為帝,滅起來就容易了,而此時韓信還很年輕。韓信臨死前最后說的那句話是什么,是“悔不聽蒯通之言”,為何會這么說?那就是后來他想明白了,蒯通說的是對的。如果蒯通說得不對,反起來困難,成功率低,風險大,他臨死之前絕不會說這句話,因為如果根本上就沒有謀反的機會,那還后悔什么?
點評:就軍事才能而言,韓信一生從未打過敗仗,連“戰神”項羽也難望其項背,不愧為中國幾千年封建史冊上最輝煌的一代名將。但就政治手腕而言,他表現得不成熟、不老練,被劉邦玩弄于股掌之間,根本不是劉邦的對手。誠然,一條高明的謀略,能力挽狂瀾于既倒;一個出奇的點子,能救三軍于危途。在歷史的長河中,軍事才能和處世智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在風云變幻中,良臣名將如同一朵朵浪花,點綴著歷史,讓歷史不蒼白,讓歷史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