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篇均采用以小見大,逐層深入的手法,以中日兩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傳說、軼事為切入點,談到《封神演義》,講到兩國人民對狐貍精的迥然態度,聊到日本裸體祭祀活動的緣來……夾敘夾議,娓娓道來,全無枯燥說教和乏味空談。生花妙筆之下,艱深晦澀的理論有了鮮活生動的形象。讀之,如觀庖丁解牛,令人拍案叫絕。
此書以比較文化的視角寫成,既有可讀的趣味性,又有殷實的學術性;一本比較文化之書可以在中日兩國出版,可見作者自信沒有文化歧視為特征的民族主義偏見。
2006年,本書在日本甫一面世,便引起日本社會的熱烈反響,一時間洛陽紙貴,迅速成為日本各大圖書排行榜上的暢銷圖書。2007年春,王敏教授應邀赴皇宮為日本明仁天皇夫婦作了題為《亞洲文化的相互理解》的專題演講,從而成為自近代以來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人。
王敏教授素懷赤子之心,數十年間始終致力于促進中日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在她看來,中日友好只能建立在彼此真正的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互理解的基石之上。為此,她在繁忙的教學研究工作之余,筆耕不輟,迄今已在日本出版各類著作、譯作五十余冊,多層次、全方位地向日本民眾展現了真實的中國和多彩的中國文化,在日本學界和普通民眾中贏得了的高度認可和廣泛贊譽。
目前,中日兩國對于了解本國傳統文化是認知異文化的基礎這一點都認識不足。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在實現經濟強盛的同時,以強大的傳統文化實力恢復民族自信,同時不憚以矯枉過正的姿態學習西方、學習日本、學習別國的文化長項,以史為鑒,以鄰為鑒,發展自己的新文化,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重振“大漢魂”。
而戰后的日本,由于一直以西方思想為基準,就連日本研究領域也都熱衷于以西方標準來進行分析考察。今天的日本應該重新認識到,惟有將“西學”與“漢學”作為并駕齊驅的兩駕馬車,才能使其共同承載著“大和魂”不斷前行。同時,也惟有樹立起對待亞洲的和諧、平等的文化觀,才能助推日本文化跨越西方與亞洲的藩籬,被異文化圈的人們所理解和接受。為了進一步深化日本文化的國際性,日本需要時刻保持這種基本的問題意識。
除了中國之外,在這個地球上現在依然使用漢字的國家只剩下日本一個了。盡管古時的日本沒有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計劃,僅僅是為了自身的發展而向中國學習,卻無心插柳柳成行,無意中積蓄了中國文化的財富,至今仍享用不盡。但日本又不是中國的“克隆”版,它不斷地運用中國文化的原材料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加工和再生產。日本像一面鏡子,映出了鄰國中國的身影。所以,中國人研究日本,既能“知彼”又可“知己”。
日本華人筆會會長、國立新美術館評委、法政大學華人教授 王敏
1954年出生于河北省承徳市。1977年大連外國語學院日語系畢業,1981 年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結業并任該校講師。82年1月公費留學日本宮城教育大學、2000年獲取御茶水女子大學人文科學博士(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現為日本法政大學教授兼任日本未來亞洲委員會委員、國立新美術館評議委員、韓國韓中日比較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同時兼任日本東亞文化交涉學會與日中關系史學會的評議委員、日本華人筆會會長。從事比較文化研究、日本研究、東亞文化關系研究、宮澤賢治研究。
歷任兼職/日本:
首相懇談會(推進國際文化外交)委員、內閣推進國際文化交流懇談會委員、國土交通省國際文化旅游委員會委員、日本國際筆會中心國際委員、亜州映視奨審査委員、中國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奨評選委員(日本選區)、朝日新聞亜州網絡召集人、亀則財団理事、早稲田大學和關西大學、青山學院大學的客座教授、日本論壇副主編、上海國際博覽會日本館審查委員會委員、等等。
中國兼職:
河南省對外友協顧問、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和同済大學、南開大學、海南財經學院、大連民族學院等機構的客座教授、四川外院日本研究所名譽所長、河南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名譽副所長、『盛典』雜誌顧問等。學會兼職有:中日關系史研究學會理事、日本文學研究會理事、東亞政治歷史研究協會與中華日本學研究協會副會長。
主要獲獎:
1990年獲取中國文化部、新聞辦公室、廣播電視部、教育部部等聯合頒發的中國圖書翻譯獎。
1992年獲日本學術研究“山崎獎”、1997年獲“巖手日報文學獎賢治獎” 、 1998年獲第7屆亜州映視節獎、2009年獲日本文化部長表彰。在以上日本獎項中為首次獲獎的中國人。
王敏中外著書140余冊.
日本出版的主要作品:
《吉祥12屬圖典》(實業之日本社)、《宮澤賢治的中國心》(巖波書店)、《謝謝!宮澤賢治》(朝日新書)、《宮澤賢治和中國》(國際語言文化振興財團)、《花語中國心》(中公新書)、《中國吉祥図典》(東京堂出版)、《中國人的跨歷史性思維》(東洋經濟新報社)、《互為參照的中日關系》(勉誠出版)、《中國人對日雙重性情感之分析》(PHP新書)、《中日比較?生活文化考》(原人舎) 、《中國人的愛國心》(PHP新書)、『君子之交』(中央公論社)、『中日文化差異的深層分析』(朝日新書) 、《中日相互認識的誤區》(中公新書)。主編互為借鑒的日本研究叢書『東亞中的日本文化』等七冊。
中國古典改寫本有 :《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等。
中國出版的主要作品:
[宮沢賢治傑作集].[異文化理解].[多文化社會].[生活中的日本].[黃瀛].[宮澤賢治與中國].[日本文化論的變遷][銀河鐵道之夜]等。
參與日本影視的主要演出節目:
NHK?視點?論點?、[當代聚焦]。
朝日電視熱點特集「徹子屋」。
NHK廣播電臺節目「心靈的時代」。
NHK廣播放送大學「文學講座」。
NHK國際廣播電臺的[專題廣播]。
日本経済放送的[熱點專輯]。
等等.
第一部
中日文化 同根異株
代 序...... 3
前 言...... 7
第一章 關愛動物的日本文化...... 9
1. 傳說中亡命日本的狐貍精...... 9
2. 日本文獻中的九尾狐貍精...... 12
3. 安魂之功效...... 14
4. 日本人與狐貍...... 16
5. 中國人如何看待狐貍...... 18
第二章 動物觀的差異...... 21
1. 為什么動物的照片要比人的還大...... 21
2. 關愛動物的方式...... 23
3. 文學?動物?日本人...... 25
4. 中國式動物觀的原點...... 27
5. 動物墳...... 29
6. 中國的寵物熱...... 32
7. 日本人對動物的關愛源于何處...... 34
第三章 裸體文化...... 39
1. 中日相互認識上的事例分析...... 39
2.“猥褻小品事件”和裸體祭祀活動...... 40
3. 驚詫于男女混浴的外國人...... 42
4. 日本最初的裸體舞蹈...... 43
5. 東西方的裸體觀念...... 45
6. 對裸體的排斥思維...... 47
第四章 “隨流而去”的文化...... 52
1. 每天洗澡的習慣...... 52
2. 潔癖...... 53
3. 追求美與追求信仰...... 55
4. 青蛙入水的聲與寂...... 57
5. 洗禮后的重生...... 59
第五章 儒家思想維系的文化...... 61
1.“儒教楷模之國”的電視劇《大長今》...... 61
2. 儒教發源國對歷史人物的態度...... 62
3. 儒家學說和認同感...... 65
4. 儒教的特質...... 66
第六章 追求“正義”的文化和追求“自然”的文化...... 68
1. 實踐儒學理論的困難...... 68
2. 遺言里所含的倫理基準...... 70
3. 志在自然的日本式臨終詩句...... 72
4. 志在理性的模式...... 74
5. 融合于自然的感性文化...... 75
6. 文化層進論中的“基層”...... 77
7. 感性的解讀視角...... 78
第七章 日本人的身份認同感...... 80
1. 遺骨信仰...... 80
2.“恩怨平等”的真實內涵...... 82
3.“除穢”的意義...... 84
4. 審美的價值...... 86
第八章 “愛故鄉”與“愛國家”...... 88
1. 阿倍仲麻呂和鑒真...... 88
2.“思景”與“思人”...... 93
3. 歌聲中的“故鄉”...... 95
4. 流亡與愛國的關系...... 97
5.“戀鄉土”與“愛列島”...... 101
6.“愛國”的自動詞和他動詞...... 103
7. 亞洲各國的愛國歌曲...... 106
第九章 對中日相互誤解原因的思考...... 113
1.“沼澤地”式的日本文化...... 113
2.“放棄信仰”與“無思想的思想”...... 114
3. 選擇性地吸收...... 117
4. 何謂理念型. ..... 118
5. 日本文化的國際性...... 119
6. 對日本文化論和日本人論的期待......121
第二部
借鑒日本 參照中國
引 言...... 127
第一章 日本的混成文化:大禹文化圈...... 129
1. 對日本祭祀大禹文化景觀的調查...... 129
2. 日本大禹文化圈——遺跡與祭祀...... 135
3. 日本大禹歷史傳承脈絡...... 141
4. 大禹是原始東亞知識共同體的認知象征...... 142
5. 以大禹為模式的主要日籍文獻...... 144
6. 日本帝王教育與《大禹戒酒防微圖》...... 147
7. 日本天皇何以尊奉大禹...... 151
8. 當今日本年號“平成”的由來...... 154
9. 大禹與當今日本的中國觀...... 156
第二章 日本的雙重語言符號:漢字...... 160
1. 漢字——連接東亞與世界的通道...... 160
2. 觀察東亞各國關系的“漢字”視角...... 161
3. 漢字的不衰魅力與社會的持續發展...... 162
4. 中國古典中孕育的答案...... 165
5. 自發性生活共同體...... 167
6. 中日生活共同體的淵源...... 175
7. 生活文化“共同體”之共性...... 176
8. 生活文化共同體與安全保障...... 180
9. 開發漢字文化圈的新文明...... 182
第三章 日本的生活環境:中日比較文化的資料室...... 187
1. 麻婆系列在日本...... 187
2. 同樣的儒家思想,不同的價值取向...... 191
3. 宮澤賢治的環境意識...... 196
4. 北京奧運會讓中日重新互相認識...... 212
第四章 日本主流社會對中國的認識:凝聚人文元素的基點...... 214
1. 中日交流的先驅——黃遵憲...... 214
2. 跨國近代教育中的實踐者黃瀛母子...... 216
3. 留日學生群像...... 227
4. 向往盛唐文化的青木保先生...... 233
5. 與日本天皇夫婦交流紀實...... 237
6. 日本漢學學者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長大木康...... 242
7. 田中角榮秘書的“角先生”論...... 250
8. 四代中國緣——西園寺一晃先生的中國觀...... 256
9. 東京申奧委員會秘書長小倉和夫的中國情結...... 263
10. 始創當代日本漢學研究中心的佐藤保教授...... 267
11. 當代日本知識分子的教養結構與內涵...... 273
第五章 日本的外交:接近中國、走向亞洲的摸索...... 281
1. 日本推動國際文化外交紀實...... 281
2. 推進文化外交的綱領性文件...... 285
3. 公共教養與公共外交...... 304
第六章 日本研究的核心地域:中國與東亞...... 316
1. 開創國際日本學研究學科的背景...... 316
2. 對海外日本研究的認識與定位...... 317
3. 國際日本學研究的方法論...... 318
4. 比較文化中的日本研究...... 320
5. 日本研究的比較性視角...... 321
6. 國際日本學研究的課題...... 327
7. 法政大學的國際日本學研究...... 330
8. 立足東亞的“國際日本學”...... 332
9. 結束語...... 339
第七章 日本研究的新課題:成果互惠的實踐案例...... 344
1. 法政大學與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 344
2. 周恩來與法政大學...... 345
3. 范源濂與法政大學...... 360
4. 周恩來留日...... 365
5. 百年后的驗證...... 367
6. 未完成的課題...... 372
第八章 中日韓的鏈接點——對當代東亞文化關系的現狀之考察...... 386
1. 禹王信仰...... 387
2. 神農信仰...... 390
3. 蠶信仰...... 392
4. 三足烏/八咫鳥信仰...... 395
5. 中國古典...... 397
6. 中日比較文化研究的小嘗試:《遠野物語》與《唐詩選》、
宮澤賢治作品的連接點——馬...... 401
7. 日本與中國的“蠶神”...... 404
8. 以“蠶神”和“馬”為切入點透視近代日本文化人的教養結構...... 410
9. 宮澤賢治與遠野...... 416
10. 小結...... 420
結 語 且聽下回分解 一個漢字符號的旅行...... 424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