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詳細介紹了立體裁剪的基本技術和方法。對原型、裙裝、襯衣、外套、大衣等基本服裝品類的不同款式,從坯布準備、裁剪方法、完成成品到樣片描圖,都以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了詳細、直觀的講解。全書配有一千多張圖片,全面展示立體裁剪的操作步驟。本書不僅可以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教材,而且可為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參考所用。
國際上關于服裝結構的構成方法有兩種: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在企業的實際操作中常是兩種方法的綜合使用。目前常規的認識認為:平面構成方法(俗稱平面裁剪)適用于通過操作者的邏輯推斷或經驗的借鑒、運用一定的制圖公式或尺寸,能將服裝造型(3D)轉變為平面的服裝結構圖形(ZD)的服裝類型,一般來說這種服裝類型應是有規則的,能用數學語言加以概括描述的;立體構成方法(俗稱立體裁剪)適用于服裝造型變化復雜(常為皺褶、垂蕩、波浪、折疊等變化造型),或是材料懸垂性、飄逸性良好而導致平面操作難度高的服裝類型。由于這種認識的存在,加上兩種構成方式的教學成本的差異,所以目前我國的服裝構成教育模式基本上以平面構成為主,立體構成為輔,即在立體構成基礎課中講述服裝原型及基本衣身平衡的構成原理,在立體構成應用課中講述復雜造型的女裝構成方法,這無疑是目前最可行也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提高立體構成課程的比重無疑是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樣的觀點基于兩個方面的思考:一是目前發達國家如英、法、日、美等國的服裝名校的教學都是以立體構成為主,平面構成為輔,這種共性自有其深層的理性的考量;二是從實踐來看,立體構成不光是一種構成服裝布樣的技術方法,而且是一種在人體模型上直接設計服裝造型的藝術構思手法,這種直觀的、能將人體、素材、造型三者密切結合成一體的藝術構思手法是其他任何設計手法所不能比擬的。這種構成方法對設計者在靈感萌生,想象能力方面的啟迪,對藝術類的學生來說尤其重要。因此,我國的服裝結構構成教育的模式應該逐步與國際接軌,至少應該盡快將藝術類院、系的課程教學過渡到以立體構成為主,平面構成為輔的模式,逐步地提高工科類院、系課程的教學中立體構成的比例。這對于實現我國高校服裝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服裝立體裁剪》是國家教育部“十一五”本科重點規劃精品教材,亦是《東華服裝精品系列教材》的組成部分,分《基礎篇》和《提高篇》兩個部分。《基礎篇》分析了服裝立體構成的歷史,所需的用具及前期準備工作,示范了各類基本造型的操作方法,重點解析了操作要領;《提高篇》分析了服裝立體構成的技術原理、藝術方法,示范了各類變化造型的操作方法,重點解析了操作要領。《基礎篇》由東華大學服裝學院劉詠梅副教授撰寫(其中第一章 由王云儀、子小利協助編寫),《提高篇》由東華大學服裝學院張文斌教授撰寫。本書匯集了作者二十多年的教學心得、研究成果,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艱辛的勞動成果。
《服裝立體裁剪》具有知識系統化、原理突出化的特點。既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亦有很高的理論性;既填補丁國家級教材中此類教材的空白,較之國外同類教材又顯示出更強更系統的理論性。希望此書能在百花齊放的高校服裝專業教材的苑園中綻放,同時得到廣大服裝設計,技術人員的喜愛。
在此謹向所有為此書的撰寫、出版付出關愛和勞動的前輩、同輩及后輩們表示誠摯的謝意!
東華大學服裝學院
張文斌
2009年4月
張文斌,1946年6月25曰生于上海:1964年就讀于南京大學數學系;1967年至1984年工作于上海市服裝鞋帽公司,擔任服裝技術工作;1984年調入華東紡織工學院(東華大學前身)擔任剛籌辦的服裝專業講師:1992年至1994年赴日本女子大學研究服裝人體工效學;現為東華大學服裝學院教授、博導,從事服裝結構設計、服裝人體工效學的教學與研究,并為中國服裝協會科技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服裝技術標準委員會委員。
劉詠梅,東華大學服裝學院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服裝設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服裝設計與技術主要任教課程:服裝造型設計、立體裁剪、服裝CAD技術、創作設計主要出版著作:《服裝裁剪基本技術》,金盾出版社,1999《服裝立體裁剪技術》,金盾出版社,2001《立體裁剪基礎篇》,東華大學出版社,2009計劃出版著作:《服裝結構平面解析1》:《立體裁剪基礎篇》的配套平面紙樣設計教材,東華大學出版社《服裝結構平面解析2》:國內第一本服裝紙樣史的書籍,東華大學出版社。
第1章 緒論
1.1 立體裁剪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2 立體裁剪的基本操作流程
第2章 工具及準備
2.1 常用工具
2.2 針插的制作
2.3 布手臂的制作
2.4 人臺的貼線
2.5 大頭針基礎針法
第3章 原型
3.1 東華原型
3.2 原型變化1——胸腰省道構成
3.3 原型變化2——肩胸省與胸腰省的合并
3.4 原型變化3——胸腰省與肩胸省的合并
3.5 原型變化4——H型衣身基礎
3.6 原型變化5——X型衣身基礎
第4章 裙裝
4.1 裙1——原型直裙
4.2 裙2——低腰直裙
4.3 裙3——腰省小A裙
4.4 裙4——波浪大A裙
4.5 裙5——縱向分割衣褶裙
4.6 裙6——縱向分割六片裙
4.7 裙7——螺旋分割裙
第5章 連衣裙
5.1 連衣裙1——常規斷腰連衣裙
5.2 連衣裙2——高腰斷腰連衣裙
5.3 連衣裙3——低腰斷腰連衣裙
第6章 襯衣
6.1 襯衣1——單腰省襯衣
6.2 襯衣2——雙腰省襯衣
6.3 襯衣3——A型襯衣
6.4 襯衣4——連身立領襯衣
第7章 外套
7.1 外套1——兩面構成外套
7.2 外套2——四面構成外套
7.3 外套3——四面構成外套
7.4 外套4——三面構成外套
第8章 大衣
8.1 大衣1——無省道大衣
8.2 大衣2——連身袖大衣
8.3 大衣3——插肩袖大衣
一般來說,服裝造型設計由款式設計、結構設計、工藝設計三大部分組成,其中作為中間環節的服裝結構設計,承擔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結構設計是款式設計實現的必經之路,通過對服裝的外輪廓、內造型進行解析,將其從三維造型轉換為二維樣片,實現服裝造型的塑造;另一方面,結構設計又與工藝設計相接,為服裝的裁剪、縫制提供樣板,確保成衣的準確加工。
服裝結構設計的技術手法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立體裁剪技術;另一類為平面裁剪技術,這兩類技術手法在實際操作中可以交替或組合使用,共同實現款式設計的造型塑造。
立體裁剪是選用與面科特性相接近的試樣布枓,直接覆蓋于人體模型或人體,進行服裝樣片解析,塑造服裝造型,獲取服裝樣片以及拓印獲得紙樣的服裝結構設計方法。立體裁剪技術隨著服裝造型的發展而發展,在現代服裝的造型設計中得到越來越廣泛而且深入的運用。
東方服飾文化受到人與空間協調統一哲學思想的影響,傳統服裝基本上是以平面結構的衣片形狀為主,在平面結構中設置足夠的松量適合人體的立體形態及其運動的需要。因而,傳統東方服裝雖然在局部造型也有使用立體造型的技術,但在整體服裝造型方法上更多側重于平面的構成技巧和裁剪方法。如:中國的漢服、日本的和服以及印度的沙麗等。
而在西方服裝的發展中,服裝被看作是人對空間的占據,強調人體曲面形態的塑造和審美追求,強調服裝的三維立體造型。立體裁剪技法在服裝的造型構思設計和造型塑造實現中得到產生、應用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