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無前例的激戰,空前絕后的慘烈,刻骨銘心的悲壯。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戰斗最為激烈、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戰役。 湘江之戰,中央紅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從8萬多人銳減到3萬多人,成為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戰斗最為激烈、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戰役,也是人民軍隊自創建以來受創最重、犧牲最大的一次戰役。 《湘江血淚:中央紅軍長征突破四道封鎖線紀實》通過運用權威的文獻資料、珍貴的歷史照片和當事人的親身經歷,以記實的手法和生動的語言,嶄新的視野和獨到的見解,記述了中央紅軍長征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的全過程,重點描寫了慘烈絕倫的湘江之戰,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揭開了我黨、我軍歷史上的諸多謎團。
拒絕歌功頌德,回歸真實歷史:國內首套完全揭密共產黨歷史上幾次重大慘仗敗仗的重磅系列圖書品牌。
權威專家作者團隊,暢銷書風格紀實手法:軍事科學院權威專家審讀,保證史料真實,紀實故事手法保證好讀好看。
100多幅珍貴圖片,圖文并茂還原歷史現場。
全套大16開,黨政機關團購推薦讀物:符合歷史發展觀,全國各級政府黨政干部、部隊等最佳學習參考讀物。
李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隊建設研究部助理研究員,上校軍銜。1970年生于山東濟南,1993年畢業于空軍政治學院,現為西安政治學院軍隊政治工作學博士研究生。三次榮立三等功。從事軍事科研工作近二十年來,先后參加了《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一版、《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增補》《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第二版、《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二版和簡明版的編纂工作,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圖書榮譽獎1項,全軍軍事科研優秀成果特等獎1項,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優秀成果特別獎2項、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多年來筆耕不輟,出版了20余部共計360余萬字的軍事著作,其中獨立完成8部。主要有:
《世紀的步伐——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錄》
《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鑒》
《未來軍事家——國際軍事組織》
《中國近代軍系叢書——奉軍》
《軍事辭海》
《部隊基層官兵素質叢書——軍人心理素質百題》
《軍事百科全書編纂概論》
《臺灣軍事要典》
《國民黨將領看長征》
《肝膽相照——毛澤東與國民黨愛國將領》
《崢嶸歲月——毛澤東與巾幗英豪》
《猛虎泰山英雄氣——軍人心理基本問題探析》
《大圍追——國民黨軍圍堵紅軍長征揭秘》
《八路軍新四軍征戰傳奇》
《赤都風云——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紀實》
《湘江血淚——中央紅軍長征突破四道封鎖線紀實》等。
前言
引子
第一章 惜別赤都
朱毛紅軍中沒有了毛澤東
連政治局委員都無法得知的“機密”
走,還是留?
紅軍依依惜別雩都河
第二章 漫漫征程
驍勇善戰的“南天王”
問計“小諸葛”
有道是: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陳濟棠沉思良久,下令:“敵不向我射擊,不許開槍;敵不向我襲來,不準出擊”
第三章 曙光初現
開路先鋒是紅軍中最年輕的軍團長
蔣介石從牙縫里擠出一句話:“娘希匹!陳濟棠,你壞了我的大事!”
九峰山,林彪與聶榮臻發生了激烈爭執
李漢魂一手拿著蔣介石的嘉獎令,一手拿著陳濟棠的急電訓斥:“我軍以‘保境安民’為主”
紅三軍團輕取宜章城,中革軍委通令表揚
第四章 一箭三雕
蔣委員長喜出望外,“消滅共匪的時機已到”
大敵當前,人人都有自己的如意小算盤
曾向共產黨建議把蔣介石抓起來的“剿共悍將”
蔣介石在給薛岳的信中露出馬腳
第五章 各懷鬼胎
重賞才能出勇夫
“小諸葛”擺開架式,要與紅軍“決一死戰”
劉斐一語“牛雖瘠而臥于豚上”,說到了白崇禧的心坎上
兩害相較取其輕!胺拦哺朗Y”的白崇禧向紅軍敞開了湘江大門
“工事星夜挖去,讓紅軍通過”
第六章 湘軍善戰
打游擊出身的“剿共先鋒”
衡陽城,兩名剿共悍將部署湘江會戰
何鍵把決戰地點選在了黃沙河,看似無心實則有意
自古“無湘不成軍”,湘軍從來不缺悍將
第七章 急轉直下
紅軍占領道縣,毛澤東再獻破敵良計
洋顧問制訂四路入桂計劃,硬要往蔣介石的口袋陣里鉆
全州,紅軍失去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紅軍再錯渡江良機,一場空前殘酷的血戰不可避免
第八章 新圩血戰
“不攔頭,不斬腰,只擊尾”,白崇禧殺了紅軍一個回馬槍
彭德懷電令要“不惜一切代價,全力堅持三天到四天”
從百色起義中誕生的紅五師與桂軍血戰新圩,三天兩夜竟折損了三分之二
七十多年過去了,新圩當地的村民仍記著那場血戰……
第九章 界首阻擊
“紅軍中第一號善戰的湖南人”曾是小叫花
血戰光華鋪,紅十團一日之內竟犧牲了兩位團長
“一日戰斗,關系我野戰軍全部……望高舉著勝利的旗幟,向著火線上去”
界首渡口,善打惡戰的紅三軍團將士們殺紅了眼,揮舞著大刀,撲向敵人……
第十章 腳山之役
腳山鋪,面對猛撲過來的湘軍四個師,林彪手里只有三個團
紅一軍團的對手是不怕死的湘軍
身負重傷的易蕩平舉槍飲彈,殺紅了眼的耿飚大吼:拿馬刀來!
何鍵的乘龍快婿險些抄了林彪的軍團部
第十一章 壯士扼腕
悲壯的后衛軍團
陳伯鈞回憶道:“那時渡過多少就是多少,過不去就丟掉了”
紅三十四師全軍覆沒,成為湘江之戰中紅軍最為慘烈的記憶
紅八軍團折損五分之四,政治部主任羅榮桓渡過湘江,身后只剩了一個小紅軍
第十二章 轉兵貴州
面對血染的湘江,博古痛苦地拿起手槍,對準自己……
長征路上的悠悠擔架情
通道會議上,毛澤東又有了發言權
紅軍轉兵入黔,“雙槍將”進退維谷
黎平,一向溫文爾雅的周恩來發火了
第十三章 三士爭功
“湘、桂軍不是我們中央軍監視壓迫他們,一仗也不會打呀”
清水關,廣西兵繳了中央軍的槍
“小諸葛”導演了一出“七千俘虜”的大鬧劇
蔣介石仰天長嘆:“這真是外國的軍隊了”
尾聲雄關漫道
紅軍強渡烏江天險,“猴子蛋”嚇破了膽
扭轉中國革命命運的遵義會議在柏公館里召開
參考書目
發源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海洋山西麓的湘江,自西向東蜿蜒而下,流經廣西興安、全州兩縣,在汊江入湘,經永州、祁陽、祁東、常寧、衡南、衡陽、衡東、衡山、株洲、湘潭、長沙、望城,由湘陰縣蘆林潭匯入洞庭湖。
湘江貫通湖南全境,又稱湘水,正如它的名字一樣,是一條名符其實的湖南“母親河”。它滔滔南來,汩汩北去,不僅給予三湘兒女寧靜、富饒和殷足的生活,更以其博大精髓哺育了湘人,賦予湘人無以匹敵的靈秀之氣。千百年來,數不勝數的風流名士誕生在這片熱土,書寫了一個個傳奇故事,如湘江之水般奔流不息……
正所謂:一湘定天下,湘水孕偉人。
1925年深秋,長沙城西湘江中的一個狹長的小島——橘子洲上。
一位身著長衫、體形修長的年輕人,久久佇立在岸邊。深秋的寒風從耳邊吹過,滔滔的江水在腳下激蕩、咆哮,不可阻擋地向北方奔流。
只見年輕人遠望群山,近觀水流,不禁雄心勃發,一股壯志豪情油然而生,長歌高吟……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他便是一代偉人毛澤東。
當時,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正在神州大地掀起一個又一個的高潮,共產黨人領導的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如火如荼。
這年6月中旬,毛澤東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在農村最早也是最堅強的支部之一——中共韶山支部。從此,韶山沖一片沸騰。平抑谷價、增加雇農工錢、減租、抵制日貨,終日勞作的農民紫紅的臉膛把韶山沖映得火亮火亮。
韶山的農民運動搞得紅紅火火,地主豪紳卻如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湖南省長趙恒惕電令湘潭縣團防局火速緝拿毛澤東。幸虧得到開明紳士郭麓賓的通報,毛澤東才得以脫險,秘密回到長沙,就在趙恒惕的眼皮底下,向中共湘區委報告韶山農民運動的情況。
這一天,毛澤東來到了橘子洲頭。
湘江,對毛澤東來說,具有一種無法言表的情愫,寄予了他多少夢想與希冀。他出生在湘江流經的湘潭縣,青年時期又在湘江岸邊的長沙城求學,可謂是生于斯長于斯。
1913年春,20歲的毛澤東給父親留下了一首《出鄉關》后,懷著尋求強國富民的夢想,走出韶山沖,考入了湖南第四師范學校。在這里,毛澤東如饑似渴地汲取新思想,探索救國真理;在這里,毛澤東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激揚文字、指點江山,創辦了《湘江評論》,開始了偉大的革命生涯;在這里,毛澤東遇到了秀外慧中的楊開慧,演繹了一曲超凡脫俗的愛情之歌……
望著秋水澄澈、秋波碧透的湘江,毛澤東回想起當年風華正茂的師范生生活,回想起恩師楊昌濟的諄諄教導,回想起與愛妻楊開慧一起評論時事的情景,由感而發,寫下了這首氣勢磅礴的《泌園春?長沙》。
古語道:器大者聲必宏,志高者意必遠。那時的毛澤東意氣風發,心比天高,視帝王將相如糞土,立志要主宰大地之沉浮。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這是何等的氣魄!
這就是發生在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的湘江戰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