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經濟分析與政策倫理學;命令與控制;為了克己而進行的親密之戰;道德規范、法律以及自我控制的運用;拯救你自己;死亡之際的策略關系等15章。
有一次我曾獲得政治經濟學方面的獎項,本以為在頒獎儀式的提問環節中會被問及我致力于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原因,結果主持人卻問我:“什么是政治經濟學?”
對于這個問題,我能想到的是兩個各有側重的答案。其一,政治經濟學是與政策緊密相關的經濟學,其中政策比經濟學更受關注,但絕不能與經濟學截然分開,核能源、國際援助和軍事行動都是典型的例子。其二,政治經濟學所致力的是經濟學家僅能夠提供一些洞見卻無法提供解決方案的問題域,即使人們通常認為這些問題本身不屬于經濟學,經濟學家的洞見仍有助于人們直面問題或找尋化解之道。近來,跨學科委員會很少會遇到不需要經濟學家介入的問題,當然也離不開律師、人類學家和生物學家。之所以邀請經濟學家,是因為人們直覺認為,不管某個問題會涉及其他什么因素,總能與經濟學扯上點關系。雖然大多數時候,經濟學家會發現“其他因素”要比經濟學更貼近主題,但從經濟學角度的切入使其能更好地觀察全局。
我曾做過吸煙與健康的研究,其中吸引人的不是關于煙草種植業和煙草稅的經濟學問題。我也參加過關于醫療倫理的研討會,在關于“死亡的權利”的討論中,引起我注意的不是持續上漲的醫療費。我還曾幫助進行諸如選擇后代性別的生物醫學技術研究,其中的魅力也不在畜牧業。
人員聘用是通過難以時時看透的各種關系網完成的。一般來說,我能想清楚為什么會有人請我參加關于核恐怖主義研究,雖然歷史發展的順序往往都是布朗運動式的,但仍然有跡可循。我也能猜到生命科學和社會政策委員會為何邀請我參與體外受精研究,但是,我一直也想不清楚。為什么會有人選我以經濟學家的身份參與藥物濫用與習慣性行為研究?為什么選我參與碳排放與氣候變化研究?在希臘語中,“行星”這個詞是“漫游者”的意思,與之類似,可能有的經濟學家因涉獵廣泛而聞名,而且十分精于此道。我倒不是抱怨,但是當哈佛大學出版社的亞瑟J. 羅森納爾社長要我選出15篇左右的論文結集出版的時候,我就知道,要給這本書加個標題絕非易事。
事實上,與其說行星是四處漫游,還不如說行星處處閃現。與此類似,我的研究領域并沒有看起來那么廣泛。1960年,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沖突策略》一書,那是一本由十幾篇關于討價還價、沖突和策略的論文組成的論文集。雖然該書的理論主要應用在外交、威懾、武力控制和國際援助等國際領域,但是,我的理論靈感卻來自交通阻塞、跟孩子溝通、面對處罰、提起訴訟和設計會議日程等人們的日常行為。盡管我多年來主要致力于研究國家安全,可當我發現類似的規則在其他領域中起作用時,我仍然難以抵制其吸引力。
本書是由15篇論文組成。1966年,我應邀幫助總統犯罪委員會設計防止所得稅逃稅行為的規則,其間我在有組織犯罪工作組工作,成果形成的兩篇論文已收錄本書。
在撰寫《沖突策略》的時候,我認為以脅迫、哄騙、強制等手段控制他人行為與限制或控制自身行為有相似之處(武器上防止他人驚慌走火的裝置和防止自己驚慌走火的裝置完全沒有差別)。在研究藥物濫用與習慣性行為期間,我與同事進行了幾年的爭論,終于頂住質疑把自己的想法寫成論文,最終形成的兩篇論文在本書中也有所展現。
醫生與病人之間涉及溝通、隱瞞信息、權威診斷需求和小群體內利益沖突等問題,尤其當涉及晚期患者或感到無望的病人時更為突出。我對直面死亡情況下的利益問題的思考都在本書收錄的兩篇論文中反映出來了。
在試圖就懲罰、安樂死、救助或治療癮君子等問題作理性分析的時候,我們會面對突然出現的倫理性問題,不論是真實的問題還是所謂的問題,都要選取適當的策略。第一種策略是置之不理,承認其存在,但將其擱置起來不做考慮。第二種策略是承擔起解決這些問題的責任,并尋求能夠同時令研究者和受眾滿意的解決方案。第三種策略是嘗試去識別、厘清并在可能的情況下處理這些倫理問題,同時相信有時自己確實能提供幫助,應該做好確實能做之事,有時會嘗試剝離經濟學因素并說明倫理問題被錯置或者誤識了,尤其是當這些倫理因素被包裹在經濟學外衣之下的時候。這種策略也是我喜歡的策略。嘗試往往不會讓我走得很遠。本書的前兩篇論文是應黑斯廷中心社會倫理與生命科學研究所以及布魯金斯學會之邀所做,是對政策策略中倫理觀問題的證明回應。
多數經濟學家在解釋我們試圖理解的現象時會遵循以下原則:人們的行為是有目的性的,他們了解自己的價值并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擁有的機會、所置身的環境和有限的選擇,并能及時根據目標調整行為。這就是有時經濟學中人的行為是“理性的”假設。這種假設需要把諸如孩子、老人、有幻覺或者處于恐慌狀態下的人、醉酒和腦部受損的人都排除在外,仍有相當多的人能夠適用。雖然這一假設不能普遍適用,甚至有時得出的結論很不靠譜,但它仍是一種強大而有力的分析工具,使我在本書中所稱作的“換位解決問題法”模型得以存在。我們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分析人們可能的行為,設身處地了解局中人的環境和偏好,并推測他們“應該做出的決策”,即根據局中人自己的目標、價值以及可替換方案所應該做出的決策。和多數經濟學家一樣,我對這一模型(起碼是一種基準)很感興趣,因為當它起作用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它以最小的投入取得大量的產出。
對于那些不能很好地適用這一模型的例證,我也很感興趣。在關于自我控制的論文和另一篇關于垂死情況下選擇與后果的論文分析中,“換位解決問題法”這一模型沒能發揮好解釋力。關注這些有趣的特殊案例并不意味著我不像同齡經濟學家們那樣忠于經濟學,而是說不尋常的例證更能吸引我。在最后一篇論文中,我做了一個好玩的嘗試,試圖說明大腦不僅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設備,而且是我們多數消費行為的發生地。
本書中論文的寫作時間跨度超過15年,在選取論文時,我聽從哈佛大學出版社總編邁克爾·艾倫森的意見,還有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西德尼G. 溫特也提供了一些起決定性作用的意見。溫特教授指出兩篇論文互為表里的形式更為精彩,但我在寫作大多數論文的時候并沒有這樣的考慮。寫作時間最近的第15章是個例外,而且我總覺得這個論題的討論還沒有徹底完結。
有時候,我很討厭制作注釋和文獻匯編,重讀看過的論文也令我厭煩。有的文章經過刪減、更新或再版,其中的觀點已經和我所了解的大相徑庭。我總是很固執地認為刪除自己文中失敗的預言和現在看起來不那么聰明的判斷有作弊的嫌疑。所以,本書中的論文基本保留了初次發表時的原貌。全部手稿由哈佛大學出版社高級編輯安·路易斯·麥克勞倫做了極有品位的修改,刪除了一些過時的參考文獻和提法,比如把硬性毒品稱為“麻醉藥品”。我拒絕了給車廂乘務員小費漲價的誘惑,那就讓它保持在50美分的水平好了。年輕的讀者可能會對一條關于禁止出售黃油立法的神秘參考文獻感到困惑。
在一些地方我通過改變動詞的時態或者加入評論,向讀者說明歷史背景。第2章中涉及劫持飛機的問題,在我寫作的時候機場的安檢比現在寬松得多,現在司空見慣的手提行李檢查當時還沒有實施。寫于很久以前的第7章是關于流產立法的歷史。我仍然很喜歡這篇文章,即便現在看來內容還是有些奇怪,動亂發生得如此激烈、迅速和始料未及。關于淫穢圖片市場的第9章有種純粹的吸引力,現存為數不多的一些圖片稱得上是時代性的作品了。如果觀察的時間跨度足夠長,我們會發現一些曾經正確的論斷過時了,但現在看起來又變得很有說服力。這有點像月圓月缺的輪回。不是說這論斷“一直是對的”,而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又對了”。10年前我在談反彈道導彈時說過:“過去幾年,僅僅因為白宮行政部門認為反彈道導彈在國內能夠作為談判籌碼,就將ABM作為討價還價工具的現象是非常不正常的。”現在我敢說,不同的武器,不同的總統,同樣的策略。
在我長期寫作論文的時候,有許多人曾給予我幫助、鼓勵、機會和影響,我對他們的感激之情無以言表。就在我寫這篇前言的時候我收到威利·費爾納過世的消息,他對我關懷備至,影響至深。所有認識他的人都明白我為什么要把本書獻給他。
托馬斯C. 謝林
1983年10月
托馬斯 C. 謝林(Thomas C. Schelling,1921-)
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因其在博弈論領域做出的貢獻而獲獎。
1921年4月14日出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洲,于1948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謝林重要的理論著作包括《沖突的戰略》《武器與影響》等,與傳統上大量運用數學的博弈論不一樣,其主要研究領域被稱為“非數理博弈”。他的理論和思想不僅運用在經濟學分析中,在外交、軍事領域也深有影響。他的很多觀點后來隨著博弈論的新發展,成為博弈理論中最基本的概念。
他的理論被大量應用在外交、威懾、武力控制和國際援助等國際領域,但是,他的研究靈感卻來自交通阻塞、跟孩子溝通、面對處罰、提起訴訟和設計會議日程等人們的日常行為。
叢書序一(厲以寧)
叢書序二(何帆)
前言
1//第1章
經濟分析與政策倫理學
2//政策倫理學
3//定價中的倫理學問題
6//平等與激勵的沖突
8//給“無價”定價
13//“更優”的方式
14//逃離平等和效率的困境
20//市場倫理學
23//第2章
命令與控制
24//揭開黑箱的蓋子
26//身份認同的問題
27//普遍性困境:內部化和分散化
28//紀律和政府的支持性角色
30//道德選擇和政策選擇
32//不負責任還是沒有反應
34//內在性與分配
35//作為政府部門的企業
38//規范的兩張面孔
40//唯意志論和強制的虛假兩面性
42//市場不是借口
44//第3章
為了克己而進行的親密之戰
46//不具備自我管理能力的消費者
49//自我管理的藝術
53//鮮明的案例
55//管理技能與道德品行
56//一些顯著的特點
59//問題的大小
62//一些控制的策略
67//第4章
道德規范、法律以及自我控制的運用
92//第5章
拯救你自己
92//生與死之中的社會利益
97//生計損失的經濟利益
103//風險降低后的消費者利益
117//結論
121//第6章
死亡之際的策略關系
122//一種社會契約
124//促使我……
126//放任我……
127//幫助我……
129//誰
130//第7章
經濟學與犯罪集團
131//黑市
132//敲詐勒索
133//黑市壟斷
133//卡特爾
134//有組織犯罪服務
134//對犯罪組織的激勵
135//市場結構
138//制度操作
139//評估成本和損失
142//犯罪應當是有組織的還是無組織的
143//與有組織犯罪妥協
143//有組織犯罪與實施之間的關系
145//黑市與競爭
148//第8章
有組織犯罪集團是做什么的
152//敲詐作為工具的有組織犯罪
156//合法世界中的敲詐行為
158//幾個組織理論
162//第9章
策略分析與社會問題
177//第10章
什么是博弈論
178//獨立決定
179//解決問題
182//替代性解決方案
183//分析的框架
184//一些可分析的“動作”
187//投票策略為例
190//策略矩陣
194//完整的矩陣
195//共同決策
196//或然的不確定性和數字偏好
197//對“理性”的神話
199//博弈、理論和社會科學
201//第11章
軍備提案的評估框架
202//選擇偏好配置
203//分析矩陣
......
◆ 叢書序 ◆
叢書序一
厲以寧北京大學教授
機械工業出版社經過長期的策劃和細致的組織工作,推出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該叢書預計出版經濟學獲獎者的專著數十種,精選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代表性成果和最新成果,計劃在三四年內面世。我以為這是國內經濟學界和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賀。
要知道,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學領域內名家輩出,學術方面的爭論一直不斷,許多觀點令經濟學研究者感到耳目一新。這既是一個懷疑和思想混亂的時期,也是一個不同的經濟學說激烈交鋒的時期,還是一個經濟學家不斷探索和在理論上尋找新的答案的時期。人們習慣了的經濟生活和政府用慣了的經濟政策及其效果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學家普遍感到有必要探尋新路,提出新的解釋,指明新的出路。經濟學成為各種人文學科中最富有挑戰性的領域。難怪不少剛剛步入這個領域的經濟學界新人,或者感到困惑,或者感到迷茫,感到不知所措。怎樣才能在經濟學這樣莫測高深的海洋中擺對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應當從何處入門,以便跟上時代的步伐。機械工業出版社推出的這套“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等于提供了一個臺階,也就是說,這等于告訴初學者,20世紀70年代以來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各位經濟學家是怎樣針對經濟學中的難題提出自己的學說和政策建議的,他們是如何思考、如何立論、如何探尋新路的。這就能夠給后來學習經濟學的年輕人以啟發。路總是有人探尋的,同一時期探尋新路的人很多,為什么他們有機會進入經濟學研究的前沿呢?經濟學重在思考、重在探索,這就是給后學者最大的鼓勵、最重要的啟示。
正如其他人文科學一樣,經濟學研究也必須深入實際,立足于實際。每一個新的經濟觀點的提出,每一門新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的形成,以及每一種新的研究和分析方法的倡導,都與實際有關。一個經濟學家不可能脫離實際而在經濟學方面有重大進展,因為經濟學從來都是致用之學。這可能是經濟學最大的特點。就以“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所選擇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著作為例,有哪一本不是來自經濟的實踐,不是為了對經濟現象、經濟演變和經濟走向有進一步的說明而進行的分析、論證、推理?道理是很清楚的,脫離了經濟的實際,這些分析、論證、推理全都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懂得這樣一個道理,即經濟學的驗證經驗是滯后的,甚至可以說,古往今來凡是經濟學中一些有創見的論述,既在驗證方向是滯后的,而在同時代涌現的眾多看法中又是超前的。驗證的滯后性,表明一種創新的經濟學研究思路也許要經過一段或短或長的時間間隔才能被變化后的形勢和經濟的走向所證實。觀點或者論述的超前性,同樣會被經濟的實踐所認可。有些論斷雖然至今還沒有被完全證實,但只要耐心等待,經濟演變的趨勢必然遲早會證明這些經濟學中的假設一一都會被人們接受和承認。回顧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經歷和學術界對他們著作評價的變化,難道不正如此嗎?
經濟學同其他學科(不僅是人文學科,而且也包括自然學科)一樣,實際上都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接力賽跑。后人是有幸的,為什么?因為有一代又一代前人已經在學科探索的道路上作了不少努力。后人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即使前任在前進過程中有過疏漏,有過判斷的失誤,那也不等于后人不能由此學習到有用的知識或得出有益的啟示。
我相信,機械工業出版社隆重推出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會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關注經濟學的進展,促進中國經濟學界的研究的深化,并為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2014年9月21日
叢書序二
何帆中國社會科學院
20世紀,尤其是20世紀后半葉,是經濟學家人才輩出的時代。諾貝爾經濟學獎(全稱是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中央銀行于其成立300周年的時候設立,并于1969年首次頒獎。這一獎項被視為經濟學的最高獎。截至2014年,共有75名經濟學家獲獎。
我們當然不能僅僅以諾貝爾獎論英雄。有些經濟學家英年早逝,未能等到獲獎的機會。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要是授予一個領域的代表人物的,但有些領域熱門,有些領域冷門,博弈論是發展最為迅猛的一個領域,研究博弈論的經濟學家有很多高手,可惜不能都登上領獎臺。有時候,諾貝爾獎的授獎決定會引起爭議,比如1974年同時授給左派的繆爾達爾和右派的哈耶克,比如2013年同時授予觀點相左的法瑪和席勒。盡管同是得獎,得獎者的水平以及學術重要性仍存在較大的方差。但是,總體來看,可以說,這75位經濟學家代表了20世紀經濟學取得的重大進展。
經濟學取得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經濟學發展出了一套系統的分析框架,從基本的假設出發,采用嚴密的邏輯,推導出清晰的結論。受過嚴格訓練的經濟學家會發現和同行的學術交流變得非常方便、高效,大家很快就能夠知道觀點的分歧在哪里,存在的問題是什么;經濟學形成了一個分工細密、門類齊全的體系。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經濟計量學是經濟學的旗艦,后面跟著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等主力,以及法律經濟學、實驗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等新興或交叉學科;經濟學提供了一套規范而標準化的訓練,不管是在波士頓還是上海,是在巴黎還是莫斯科,甚至是在伊朗,學習經濟學的學生使用的大體上是同樣的教材,做的是同樣的習題。從初級、中級到高級,經濟學訓練拾級而上,由易入難,由博轉精;經濟學還值得驕傲的是,它吸收了最優秀的人才,一流大學的經濟系往往國際化程度最高,學生的素質也最高;在大半個世紀的時間里,經濟學成為一門顯學,經濟學家對經濟政策有重大的影響,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里有經濟學家,大眾媒體上經常見到活躍的經濟學家,其他社會科學的學科經常會到經濟學的殿堂里接受培訓,然后回到自己的陣地傳播經濟學的火種。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指出,經濟學發展到今天,遇到了很多“瓶頸”,創新的動力明顯不足。經濟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整齊劃一的研究變得越來越單調乏味。有很多人指責經濟學濫用數學,這種批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沒有擊中要害。經濟學使用的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數學,即極值方法。消費者如何選擇自己的行為?他們在預算的約束下尋找效用的最大化。企業如何選擇自己的行為?它們在資源的約束下尋找利潤的最大化。政府如何選擇自己的行為?它們在預算的約束下尋找社會福利函數的最大化。經濟學的進步,無非是將極值方法從靜態發展到動態,從單個個體的最大化發展到同時考慮多個個體的最大化(博弈論),從確定條件下的極值發展到不確定下的極值,等等。其他學科,比如物理學、生物學也大量地使用數學工具,但它們所用的數學工具多種多樣,變化極快,唯獨經濟學使用的數學方法仍然停留在原地。
經濟學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較為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經濟學家原本也是各執一詞,爭吵激烈,大家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后還是要“和平共處”。20世紀70年代之后,經濟學不僅在研究方法上“統一”了,思想上也要“統一”,經濟學界對異端思想表現得格外敏感,如果你跟主流的思想不一致,很可能會被邊緣化,被發配到海角天涯,根本無法在經濟學的“部落”里生存。這種力求“統一思想”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經濟學的自我批判、自我更新。
經濟學常常被批評為社會科學中的“帝國主義者”,這不僅僅是因為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經常會滲透到其他學科,更主要的是因為經濟學和其他社會學科的交流并非雙向而平等的,別的學科向經濟學學習的多,而經濟學向其他學科學習的少。經濟學變得日益封閉和自滿,討論的問題“玄學”色彩越來越濃厚,往往是其他學科,甚至經濟學的其他領域的學者都不知道討論的問題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經濟學和其他學科的交流就更加少,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科學的發展離不開現實的挑戰。20世紀中葉經濟學的大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對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以及戰后重建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的回應。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引起了經濟學的又一次革命。如今,我們正處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的新階段,經濟增長前景不明,金融風險四處蟄伏,收入分配日益惡化,這些復雜的問題給經濟學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經濟學或將進入一個反思、變革的新階段,有可能迎來一次新的“范式革命”,年輕一代學者將在銳意創新的過程中脫穎而出。
創新來自繼承,也來自批判。機械工業出版社擬推出“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出版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的各類著作,其中既有精妙深奧的基礎理論,又有對重大現實問題的分析,還有一些是經濟學家們對自己成長道路的回憶。有一些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也有一些是過去大家了解不多,甚至已經淡忘的。這將是國內最為齊全的一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系列叢書,有助于我們對20世紀的經濟學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我們站在巨人的肩頭,眺望21世紀經濟學的雄偉殿堂。
2014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