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創業是一場心理革命》有很強的現實操作性,作者如剝洋蔥般找到當事人的內心凝滯和痛苦點,輔助他們嘗試改變固有模式,創造新的人生可能。
2. 《創業是一場心理革命》作者是職業心理咨詢師,也是某私董會的創始人,專注于生涯咨詢、心理咨詢和創業指導,為300多所高校提供與創業相關的輔導與培訓。
在這樣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一位心理工作者能做什么?
時間回溯到2010 年的某一天,我正在閱讀一本與創業有關的書籍,當翻看到當年創業學家對于創業的定義的那一段摘述時,不禁眼前一亮:
“創業是一個個體尋求機會進行價值創造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并不考慮當前所控制的資源。”
這和我以前看到的對于創業的定義不同。以前,我看到的定義大多是說“創業是個體創辦企業的過程”等。我由此發現,國外的創業學家們已經慢慢意識到,創業不是一門技術,而是一門改變人們思維過程的學問。
就算你當下沒有資源,你也可以把握你的機會,過上更好的生活。這哪里是創業學,這明明是心理學!
對此,我曾與韓國教育部的創業教育專家交流過,但他們卻說:“我們都是學管理學出身的,對于人的研究,真的不如你們從事心理學的。”
帶著一種“搞創業的、教管理學的人不懂心理學”的自豪心理,我陸續查找了國內外相關學者的研究資料,發現大家都好像說到了“創業者的心智模式和普通人有所差別”。但是,也許因為學科背景不同產生的隔閡,學者們并沒有明確地表述。一種“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感受頓時在我的心中激蕩。
縱觀今天的社會現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和實踐可以說是一場及時雨。然而,我關注的不是如何創辦企業并取得成功,而是人們的內心已經產生一種“創造自己人生事業”的創業精神,進而改變了原有的那種“無力、依靠外界環境”的固有模式。
“心為形役”,我們的文化和教育方式讓我們學會聽話,思想行為要符合社會化標準。這雖無可厚非,但是人類社會真正前進的驅動力,是那些愿意改變現狀中的不足,通過縝密思考和積極行動來創造新生活的人們。這些人就是那些“不考慮自己擁有什么樣的資源,而是更關注于我想要什么”的人。
于是,在這種思維方式的引導下, 我盡可能地通過咨詢(這里包括了心理咨詢和生涯發展咨詢),幫助人們改變令他們感到痛苦的現狀,以便創造出新的生活。這些人既有那些準備創業或正在創業的創業者、企業家,也有很多和我一樣的普通人。他們想要改變,但是很難改變,內心由此變得迷茫、糾結,甚至焦灼。他們需要用創業精神去改變自己的生活。
重新整理這些案例的過程,也讓我一次次地回想起那一個個片段,片段中的那些咨詢者從內心凝滯和痛苦,到嘗試改變,到最后“創業”成功。這也越來越讓我相信改變的可能性。
見證每一個來訪者的成長,也幫助我成長。如今,隔三岔五,我會接到朋友們給我發來的信息他們告訴我,他們選擇了更符合自己內心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去創辦公司(沒有任何準備而輕易嘗試創辦企業,反而是一種不計代價的瘋狂行為。如果是我的朋友,我都會讓他再想一想)。
在我剛剛開始寫這本書之時,本書的策劃編輯閆勤老師告訴我:“薛老師,我從原來的公司離開了, 現在過上了自己想要的自由出版人的生活。”我對她的改變很好奇,并問她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她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她說:“之前和您聊這本書的選題,促使我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樣的生活。我想,策劃自己喜歡的書,愛自己該愛的人,這才是我最看重的生活。”
當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閆勤老師帶著孩子游歷大江南北,拍下各種幸福的照片的時候,我知道,她已經在創造自己美好的人生了。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