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邊希望幸福,一邊卻深陷煩惱而無法自拔。停不下煩惱,停不下抱怨,總是自怨自艾”裝可憐”……作者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揭示人們煩惱和不幸的根源:煩惱和不幸是被壓抑的情感的呈現,其背后是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引導“煩惱糾纏者”“深陷不幸者”“不停抱怨者”“悲慘依賴者”“自我憐憫者”覺知自我,擺脫對煩惱的依賴,走出心靈困境,活得更加坦然、從容。
1. 來自哈佛心理導師的研究,揭秘人們煩惱的根源,帶你看到煩惱背后被壓抑的情感,幫你跳出煩惱和不幸的心理怪圈。 2. 揭示煩惱本質的心理學。多數人患有“煩惱依賴癥”,他們煩惱的其實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通過對煩惱的依賴,表達自己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 3. 為什么人明明知道煩惱沒有任何意義,卻還止不住地去煩惱呢?人為什么會掉進不幸的深淵?本書將探討用道理說不清的人類的心理。
消極的生活態度 人都希望變得幸福,為了得到幸福而不懈努力。 人一邊希望獲得幸福,一邊卻讓自己不幸。這一矛盾就是本書的主題。 為了獲得幸福,你必須要理解一件事,那就是——明明每個人都想獲得幸福,可人為什么總做出一些使自己不幸的行為呢? 如果你真的想要幸福,那就必須理解這一點。 有些人雖然嘴上說“我想要幸!,但實際上他們正在努力使自己不幸,甚至更不幸。 有些問題不是努力和拼命就能解決的。美國心理學家羅洛?梅曾說過:意志有著自我破壞的力量。確實如此。大學期間努力學習,畢業之后拼命工作,為了成為社會精英而不斷奮斗。但結果呢?有的人得了抑郁癥,有的人自殺了。 最好的情況是用意志幫助自己成長。 有的人得了個小感冒就唉聲嘆氣大吵大鬧,而有的人得了癌癥也不慌不忙從容自若。對于感到煩惱的人來說,真正的問題不是客觀存在的困難。人并不一定會對眼前發生的事做出適當的反應。 總是感到煩惱的人,他們所處的客觀環境其實并沒有很糟糕。從客觀上來說,人嘆息的并不是困難本身。但對于煩惱的人來說,這就是一種折磨。對于用顯微鏡看困難的人來說,困難就是他們看見的那么大。 有的人喝白開水都能笑出來。相反,對于一些錦衣玉食仍然憂郁的人來說,活著就是一種折磨。 有的人,即使社會環境險惡,身體狀況不如意也仍在堅強地活著;而有的人,生活優越卻一直嘆息自己的不幸。有的人經濟富足卻一直對他人懷恨在心,滿身煩惱;而有的人經濟并不寬裕卻泰然自若、悠然自得。 正如在精神分析學方面有許多著作的精神科醫生卡倫?霍妮所說:“每個人對待現實的痛苦(suffering)與實際上遭遇的不幸(realistic unhappiness)和限制(limitation)的態度大不相同。”也就是說,有的人對一件小事就唉聲嘆氣,而有的人在非常困難的環境下仍能保持一顆平靜的心。 比起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情感上的困難更讓人頭痛。情感上的困難(Emotional difficulties)是美國精神科醫生弗羅姆?瑞茨曼所提出的概念。情感上的困難即人際交往中的困難。能否意識到這一點,以及能否處理好人際關系,是衡量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標準;家钟舭Y的人也許就是陷入了情感困難之中。 現實痛苦與心靈痛苦是兩種不同的痛苦。本書將著重對心靈痛苦進行考察和思考。擁有一顆怎樣的內心會決定你能否獲得幸福。本書將告訴你怎樣才能獲得幸福,以及探索明明能獲得幸福卻故意不要幸福的人的內心。 每個人都想獲得幸福;每個人都不想煩惱,不想要一個充滿煩惱的人生。心里明明想著“我要積極生活”,可為什么就是做不到呢? 人即使下定決心積極生活,可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人的行動往往無法與意志同步。即使心里想著“我要改變思考方式”,可實際上卻很難做到!拔乙淖儽^的想法”,可就是改不了。為什么改變不了呢?事情為什么就不能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發展呢?這是因為你一直從意識這個角度來觀察你自己。若你能夠從無意識的角度來觀察一下自己的話,你會發現你所希望的、想要的可能是別的東西。 為什么人明明知道煩惱沒有任何意義,卻還止不住地去煩惱呢?嘆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但仍然有人一直在嘆息。人為什么會掉進不幸的深淵?本書將探討用道理說不清的人類的心理。
加藤諦三(KATO?TAIZO), 日本知名心理學專家。1938年出生于東京,畢業于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現任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肖爾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日本精神衛生學會顧問以及電臺”人生問題咨詢”欄目的常規主持人。 著有《道德虐待的心理構造——用偽裝的愛來折磨他人》(大和書房)、《自立與依賴心理》(PHP文庫)、《自戀者與依賴心理》(PHP新書)等作品。多部作品入選日本”生活的智慧”叢書。
引 言 為何你總是停不下煩惱
消極的生活態度
總是為某些事煩惱的人
第一章 煩惱傷身——不知為何不滿接踵而至
生氣是損害身心健康的源頭
小時候父母忽視了自己的情緒
恐懼感激發退化欲求,讓人拒絕做出改變
煩惱即救贖,被退化欲求主導的人的真正愿望
深信自己是“特別”的人
沒有注意到父母給自己戴上了手銬
父母面部表情與說話內容不一致
通過扮演“乖孩子”來逃避責任
深信自己應該很幸運的人其實壓力很大
理想高得不切實際
第二章 無意識地期待不幸
無意識地享受忍耐
沒意識到的內心深處的憤怒與憎恨
抑郁癥者的“行為退化”
嘆息可以實現心理上的放松
“不需要解決”的煩惱
愛的欲求背后是心里的恨
同一句話的不同理解
現實原因不明的煩惱
煩惱依賴癥
隱藏的敵意
無意識中的憤怒表達
不幸的人不愿意承認自己不幸
第三章 為什么停不下抱怨
嘆息是為了展現自己的優越感
只要有怨恨,煩惱就不會消失
堅信自己對別人有幫助才會被別人認可
讓周圍人有負罪感
觀察對方的態度
煩惱和攻擊性互相矛盾卻又關系密切
以精神死亡的方式開始新生的人們
否認現實會消耗大量能量
把責任都歸因于欠缺的東西上
總是說壞話和嘆息的人內心的憤怒
第四章 悲慘依賴癥——經常說”沒有人愛我”
什么是悲慘依賴癥
明明可以脫身卻不付出努力
自我擴張型與自我毀滅型
直言辛苦卻不放手
沒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地方,所以選擇為他人奉獻一生
不想被人討厭,所以不敢說出真正的不滿
希望別人也同樣不幸
不會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問題
沉溺于過去無法自拔
寧可現在生活不幸也不愿和父母一起生活
第五章 自我憐憫之人——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
龜縮于“安全的不幸”之中
內心的扭曲
容易招致困難的特質
非常羨慕他人
沒有人理解我
你必須十分認真地同情我
自我憐憫之人特征之一——容易被騙
“我任性也是沒辦法的呀”
過于在意別人的評價反而會受傷
“生病”的人互相吸引并非偶然
通過恐嚇孩子來緩解自己痛苦的父母
沒意識到自己被灌輸了恐懼感
患不眠癥的原因
對周圍的人充滿敵意
你絕對不是為事實所苦惱
第六章 了解自己的內心——可以獲得幸福的小提示
比起幸福,人們更容易選擇“安心”
了解隱藏憤怒的恐怖之處
你很努力地活到了現在
為了戰勝困難你需要明確自己的位置
用行動積累積極的情緒
表露真實的自己
了解自己的心靈,才能掌握命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