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大系: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集中體現了作者的“精神生活哲學”,魯道夫?奧伊肯認為哲學不應以抽象概念為中心,應該以活生生的生命或生活為中心。人生的意義就是不斷克服自然與精神、個體與總體的矛盾,使之不斷走向二者的統一,成就崇高的人格。這一切創造和進化的過程,從根本上來說,都是由來自宇宙的生命推動力決定的。奧伊肯想以“精神生活哲學”來統一、整合哲學史上自然主義與理智主義、唯物與唯心的對立,但它在本質上仍然是從主觀出發的唯心論。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哲學家
德國哲學界的涅斯托爾,精神生活哲學的構建者
頒獎辭 瑞典學院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哈拉德·雅恩
伴隨著多國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國際貿易,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雖然從中取得了事業上的輝煌,但還是感覺到了與近代科學文明的進步同步產生的內在矛盾和危機。他明白,人類離不開幫助,所以他認為,投資的**佳選擇就是善于利用利息來鼓勵將來或許“會給人類帶來莫大利益”的人。
他清楚,人的工作成果存在表與里兩個層面,也清楚這一成果既可以成為幫助人的工具,也可以成為毀滅人的武器。可是,懷著推動人類發展的偉大信念,他毅然決然地走自己的路。同時,他也明白,自己的發明會被某些人別有用心地運用到戰爭中去,所以,無論怎樣的努力,只要對世界和平有益,他都全力支持。然而,我們的文明到處都是矛盾和爭端,即使能夠加以恰當地的運用,或許也會被用錯方向。文明具有善與惡的兩個維度,那些汲汲于名利的人又怎能看得清楚?
雖然這樣的矛盾不可避免,但知識范疇才是諾貝爾的主要關心點。他精通英法語言和文明,堪稱一位世界主義者。他關注的是如何貫通藝術和科學,也就是貫通嚴密的自然科學和博愛、唯美的文學。并且,他意欲從物質上支持一切有利于人類的發明或發現,讓科學之樹常青;當然,對于文學他也表示關切。所以才會給“有理想主義傾向的作家中特別杰出”者設立一個特殊的獎項。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受維克脫利·李德保的詩與哲學的世界觀影響很深,并懂得理想對心靈的重大意義。他明白,對于創造、維護文明的意志、辛勤耕耘的意志、在黑暗生命之中尋找通往黎明的意志,理想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這一理想的形態是無限變化的,是憑借著強化人類互助的意志而產生的。無論是詩人的靈感、哲學家想破解性愛密碼的意圖,還是歷史家所寫的傳記,學者或作家將理想作為自由和獨立的楷模的著作,都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心中的文學。這一文學能采用藝術與科學提供的大量素材,表現出理想的真理,而其本身卻是非實用的。從這類文學之中,人類能夠得到“莫大利益”。其創造和形式與理想一樣,豐富多彩,且新穎自由。
在這一見解的基礎之上,奧伊肯教授獲得了瑞典學院頒發的諾貝爾文學獎,我認為十分符合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志。因為魯道夫·奧伊肯教授,這位現代**杰出的思想家,他“熱切追求真理,融通各流派紛呈的思想,視野開闊、觀察精微,在辯解并闡釋理想主義人生哲學的無數作品中彰顯了飽滿的熱情與崇高的力量”。
在以往的三十多年中,奧伊肯教授在哲學的諸多領域內發表了意義深遠、貢獻重大的理念。隨著自己哲學研究的深入與完善,教授給我們帶來了更加豐富的著作。近來,還發表了讓我們能夠更加全面地理解教授思想的著作。因為教授想要對現代文明**迫切的問題提出治療方案,所以大多數人能夠從中得到通俗而有力的解釋。目前,教授也想用一種確定的形式來表現成熟的思維。并且,在這些著作之中,隨處都可以見到新的理想,預期在不久的將來會用一種完全的形式向人們展現。
因為時間的關系,這里我無法進一步說明奧伊肯教授作為一個哲學家多方面的漫長經歷。同時,對于教授的專攻,我也所知甚少,對我來說,這問題無疑是沉重的負擔。我只能概括地介紹一下教授對自己的“世界觀”的歷史基礎和歷史過程意義的看法。奧伊肯教授認為,在其哲學體系中歷史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正是文獻學及歷史學的研究指引教授走上了哲學之路。從年輕時候起,教授就一直認為,人的實際生活和環境比抽象思維所得的概念更具有價值。遺憾的是,為了清楚地介紹教授在思想上的主要成果,我們不得不拋棄許多有趣的內容。
魯道夫·奧伊肯
Rudolf Eucken(1846—1926)
在漢諾威奧里希出生,曾在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就讀。擔任學校教師5年后,他在1871年獲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哲學系教授,1874年轉往德國耶拿大學任教,直至1920年退休。1913年至1914年間他亦曾在紐約大學任客座講師。1926年,魯道夫?奧伊肯在耶拿逝世,終年80歲。
魯道夫?奧伊肯的哲學思想強調精神價值,認為人憑借精神獲得升華,精神的本質在于從生命環境和沖動中獲得解放和自由。主要著作有《近代思想的主潮》(1878)、《精神生活在人類意識和行為中的統一》(1887)、《偉大思想家的人生觀》(1890)、《為精神生活的內容而戰》(1896)、《一個新人生觀的基本路線》(1906)、《人生的意義與價值》(1908)、《認識與生命》(1912)、《人與世界──生命的哲學》(1918)、《人生回顧》(1920)等。1908年,魯道夫·奧伊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頒獎辭
致答辭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1
緒論.3
第一章.時代所給予的各種解答 7
一、就古老的生活范式而言 8
二、新的生活范式 18
三、轉向人類自己 28
第二章.建設的嘗試 49
一、精神生活的基本性質 50
二、對抗與戰勝 59
第三章.回顧與總結 67
新人生的哲學要義 77
緒.論.79
第一章.主要論點的發端.89
一、人作為自然的存在.90
二、人的成長**了自然.94
三、新人生的內在對立.115
第二章.主要論點的展開.125
一、主要論點和建立新人生哲學體系的可行性.126
二、人生的變化與升華.148
三、人類精神的具體形式.191
四、人類精神生活的沖突與勝利.231
魯道夫·奧伊肯及其作品 255
魯道夫·奧伊肯獲獎經過 265
魯道夫·奧伊肯作品年表 269
二、對抗與戰勝
對于宗教,我們的思考和觀察已從不同的地方觸及了,但對其本質和價值并沒有給予充分的評價。假如我們要解決此問題,就算精神生活的進行多數藏在人的意識里,也必須認定含有宗教的因素。如同生活轉向獨立自主,并不是從個別點開始而是從整體出發,所有真正的精神活動都要得到整體生活的支持。這不僅僅暗示著心力的上升,也暗示著生活過程中的內在變化。前面說過,真正的精神生活需要戰勝主觀能力和對象活動的對立才能夠成立。同時,如不提高到充足的行為性,就不會產生出獨立自主和生活內容。人的勞苦來自于自我,但這僅從主觀層面而言,并沒有深入到創造,所以并沒有成為充實的實有。只有涵蓋人性,并將其導入自己潮流的整體生活中,才能戰勝巨大的差距,把普遍的愿望轉化為行為和創造。如此一來,從形成**內在而獨特的事物而言,人隨時都和整體產生關聯,并從整體獲得奮斗的源泉,而且在一切生活的絕處,此種現象都可以十分明顯地意識到。因此之故,藝術創作并非個人能力造出來的,而是來自更高層次的力的靈感。像歌德這樣的創造性天才都稱之為恩寵的賜予,懷著感恩之心接受。偉大的思想家也因為自我本質受到了強勁的內在力量支配,才能任自我本質的要求驅使,勇敢地抗拒所有自古以來被大多數人所認定的真理。再者,就算行為的英雄對他們周圍的宗教采取一種批判的態度,也常常將自己看作是統治世界之力的力量。如果誠實正直的人缺乏這種信念,或許無法忍受行動帶來的重大責任。但是,那些**崇高的案例只不過顯示貫穿一切精神生活的事物罷了,這就是一種附屬又依賴于無限的生活。對他們的認同和感悟會萌生一種宗教。
但是,內在精神創造的宗教,與其本身相比,更像是通往宗教的一個前提。雖然它用高尚的氛圍粉飾整體生活,但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國度,也不可能闡釋歷史上宗教成立之后而變成一股極強勢力的原因。我們說過,精神生活在人間曾經遇到巨大的對抗。這一對抗會超乎這種氛圍,于是要求一種較為獨立、明確的宗教。如果此對抗來自外部世界,好像還可以忍受。但是當阻礙侵入生活的**深處,并在存有中造成可怕的分裂,那么這一對抗就難以忍受。如果這種分裂一直存在,就會拘束整個生活,使其原地踏步。這時,累積的發展或者平穩的進步根本就無法獲得。所以,如一定要追求戰勝之道,那其方向就存在于超乎矛盾的力量在人類之中產生出新的生活,把深邃性的實有給予人,憑此使人類超乎自我本身存在的不足和空虛。
實際上,這一新型關系會出現在人類生活之中,這也是歷史上各種宗教一致主張的。它們的具體發展路徑十分不同,在此處卻是相同的。對于精神生活的看法,我們仍然有足夠的空間應對此類發展,所以很高興認同其可能性。換句話說,我們的看法是將一切精神活動融入一個整體生活中,依靠其力量而得到支持。過去,整體只有依靠建設世界的作為,才能把個別的位置當作中介,并在此范疇之內間接存在。進一步,生活的整體也直接出現在個別的位置中,其保存有分享創造性關系的可能性。這對世界而言,產生出一個新的生活,并在它的優越性中,**先到達**實在的獨立自主。如此一來,精神生活的理念或許會變成神的理念,精神的國度或許會上升至神的國度。
但是,如果使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那是不可能用普通的概念來證明的。必須使一個新的生活類型外化為事實,進而才能夠得到證明,而此一新生活類型非人類思索所能產生。關于此類型,我們與其說是一個創造物存在于個人心中或人類生活中,毋寧說是沖動存在于個人心中或人類生活中。這從生活的角度來說,也是一個事實。特別是在個別傾向相互結合,指示同一方向、表明同一源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