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經濟發展的區域效應研究》的核心是在一個區域經濟的空間結構里研究中心城市的動態發展機制及其區域效應。在《上海經濟發展的區域效應研究》的理論框架中,城市自身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結構的形成與演化機制是緊密結合的,并在一個統一的空間結構里得到討論。而正是在這樣一個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作用機制中,中心城市的區域經濟效應才得以體現。
任何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上海經濟發展的區域效應研究》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來源于區域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與協調問題的專門學科,區域經濟學是相當年輕的。但經濟學歷史表明,人們為搞清空間問題,早就做過種種嘗試,如比較成本理論、國際貿易理論,等等。而且,杜能、韋伯、帕蘭德、霍特林、普雷德爾、克里斯泰勒、勒施和其他學者為空間經濟分析作出了各種開創性的工作。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區域經濟學還沒有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區域經濟學才作為地理區位一配置問題研究的分析框架被人們所接受,從而成為了一門獨立的研究領域。目前,區域經濟學已成了與城市經濟問題、交通運輸問題和自然資源問題等有著很多聯系、具有眾多研究領域的學科。它為解決隨著經濟學與地理學相交叉而出現的一些問題提供了統一的方法。
最初,區域經濟學的許多領域都以一般經濟學的理論為其理論基礎,而其與經濟學理論的主要區別在于正確地論述作為各種區位一配置現象之源地的地理空問。在后期階段,區域經濟學把重點放在地理空間的內在本質以及復雜空間經濟系統的時空演化方面。顯然,《上海經濟發展的區域效應研究》的選題和研究方法是遵循區域經濟學的這一前沿發展方向的。
雖然對于中心城市經濟發展的區域效應問題,區域經濟學并沒有一個系統的研究框架,但對于城市、區域空間及其相互作用機制的研究卻自區域經濟學誕生開始就一直是其研究的重點。這些不同學派和不同角度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成果為《上海經濟發展的區域效應研究》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上海經濟發展的區域效應研究》按照發展的、層層推進的和宏微觀相結合的思路展開,除了導言以外共分為7章,主要介紹了上海的經濟發展與區域空間結構的歷史演化,海的經濟發展與區域空間的經濟結構特征,上海的產業結構演變與區域內產業分布動態,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上海區域服務功能等內容。
何奕,女,重慶人,2005年畢業于復旦大學區域經濟學專業,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教于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區域經濟、產業經濟。先后在《改革》、《宏觀經濟研究》、《財經科學》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作為主研人員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社科基金多項。
0 導言
0.1 研究對象的界定
0.2 選題的意義與背景
0.3 相關理論研究與文獻綜述
0.4 研究框架與章節安排
0.5 研究方法
0.6 創新之處
1 中心城市經濟發展的區域效應:理論框架
1.1 基本概念辨析
1.2 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區域空間結構演化
1.3 區域空間結構中的經濟結構特征
1.4 產業結構與區域空間結構的動態作用機制
1.5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區域內的聚集與擴散——企業的區位選擇
1.6 本章小結
2 上海的經濟發展與區域空間結構的歷史演化
2.1 古代上海:區域經濟的邊緣區
2.2 近代上海(1842-1949):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崛起
2.3 改革開放前的上海經濟發展(1949-1978):工業化與區域服務功能的喪失
2.4 改革開放后的上海經濟發展(1978年以來至今):區域服務功能的重新塑造
2.5 本章小結
3 上海的經濟發展與區域空問的經濟結構特征
3.1 長江三角洲的經濟增長與內部結構
3.2 上海及區域經濟增長的不同動因:轉移份額分析
3.3 上海及區域經濟增長的不同方式:要素貢獻分析
3.4 本章小結
4 上海的產業結構演變與區域內產業分布動態
4.1 長江三角洲三項產業的結構演變及其效應
4.2 長江三角洲制造業的空間結構分布
4.3 上海制造業的產業升級及其區域經濟效應
4.4 上海服務業的發展狀況
4.5 上海現代服務業的區域服務功能分析
4.6 本章小結
5 上海在區域產業鏈中的地位與作用:基于外資企業區位選擇的微觀分析
6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上海區域服務功能
7 全書主要結論概括
參考文獻
后記
1 中心城市經濟發展的區域效應:理論框架
本書對中心城市經濟發展的區域效應的研究,是在區域空問的架構下,以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產業結構演進為線索展開的,而區域空間結構的演化和產業結構的變遷又都是與微觀經濟活動的聚集與擴散機制相呼應的。作為全書研究的理論基礎,本章試圖建立一個內在邏輯一致的研究框架,以便為后面的實證分析提供支撐。
1.1基本概念辨析
本書的目的是在區域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下,研究一個經濟區域內中心城市的區域經濟效應問題,因而對基本概念的準確界定對于本書后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1.1 區域
從理論體系上看,區域經濟學最重要的貢獻在于將空間概念納入了標準的經濟學分析。同樣,本書的研究也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即一定的區域內展開的。所謂區域,本書所指的是經濟區域,而不是純粹的地理區域或行政區域,雖然三者之間事實上存存著密切的聯系。盡管區域經濟學的發展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但對于“區域”這一概念卻歷來缺乏一個準確的和被普遍接受的定義。在這個問題上,大多數區域經濟學家選擇了回避的態度。區域這一概念之所以模糊不清,主要在于區域的規模可大可小,而這又具體取決于所研究問題的范圍與類型。Siebert(1969)認為,區域概念是一個中間性范疇,它介于無空間維的總量經濟與定義為一系列空間點的高度分散的經濟體系之間。這一描述只說明了劃分區域的目的,即“它使得人們可對眾多單個企業作某種程度的總量分析而無需對整個國民經濟作全面的總量分析”,并沒有觸及對區域本質特征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