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顆子彈》里記錄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點點滴滴。在這本書里,被“審視”的東西雜七雜八,有街上的瘋老頭,有同宿舍的室友,有愛情、電影和書,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寫這些東西的時候,出發(fā)點并不是寫一本書,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風格迥異,長短不一,質(zhì)量不均,隨著社會形勢、荷爾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相關圖書請見:
《民主的細節(jié):美國當代政治觀察隨筆》
《出神》
《觀念的水位》
《送你一顆子彈》是給那些不想被復雜的政治詞匯嚇到的、但是對政治又很關心的人看。所以,她把民主和市井生活、醬醋油鹽聯(lián)系起來。
劉瑜覺得,“沒有無聊的人生,只有無聊的人生態(tài)度!彼J為自己的生活像是一只駱駝,無聲無息地穿越撒哈拉,而文字則是她體驗生活的方式。
我記憶力很壞,背不出幾首完整的古詩,不記得sin、cos有什么用處或者根號5等于幾,常?措娪翱吹娇旖Y(jié)束時突然想起來看過這個電影,號稱某個人是自己的偶像卻想不起他的名字,回憶對于我,完全是蹩腳的偵探遇上了狡猾的罪犯。
但好在我愛寫。對于記錄生活和世界,我有一種強迫癥式的癖好。在一定程度上,文字不是我記錄生活的方式,而是我體驗生活的方式,因為是書寫的過程拉近了我和被書寫對象的距離,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現(xiàn)出五官和表情。多年的書寫,使“回憶”對我來說變得可能:重讀以前的文字,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還讀過這本書,還認識那個人,還有過這樣奇怪的想法……沉沒的世界重新浮現(xiàn),我像撿到滿大街的錢包一樣撿回無數(shù)個過去的自己。
這次整理書稿時,我就有這種“撿到錢包”的驚喜。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寫兩類文章。一類是政論時評,這類文章一般比較冷硬,沒有什么情緒和色彩,確切地說是反情緒和反色彩。另一類則是生活隨筆,這類文字比較個人,捕捉一些瞬間的感受,把這些花花綠綠的感受像螢火蟲一樣收集到一個玻璃瓶子里去。這本書里收集的后一類文字,記錄的是我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點點滴滴。對于記憶力短路的我來說,如果沒有這些文字,這幾年的生活很可能人去樓空,查無實據(jù)。但因為這些記錄,我有了一個小小的個人歷史博物館。要說歷史博物館有什么用,好像也沒什么用,就是供參觀者指指點點,說,哦,原來那些人在那個時候是那樣生活的。
當然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對我個人有紀念意義。過去這些年,我的生活非常稀薄,沒有多少人物、事件或催人淚下的經(jīng)歷。這很可能跟我生活在國外這件事有關,也可能跟我沉悶的性格有關,如果要上綱上線的話,還可能跟我身處的時代或者階層有關。如果說豐富的生活是紅軍在與敵人的激戰(zhàn)中爬雪山過草地的話,那么我的生活更像是一只駱駝無聲無息地穿越撒哈拉。這場穿越中沒有敵人、沒有雪山草地、沒有盡頭處光明的延安,只有傾聽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只腳放下去之后再把另一只腳抬起來的耐心。
我積攢這種耐心的方式,是用感受來彌補事件的貧瘠。在一定程度上,我相信這不是度過有意義人生的一種方式。它是度過有意義人生的唯一方式。我相信是一個人感受的豐富性、而不是發(fā)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決定他生活的質(zhì)地;是一個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決定他生活的色彩。這樣說似乎很唯心,但經(jīng)濟學家說,一個事物的價值取決于它的效用,而效用永遠是主觀判斷。所以我想,至少我希望,這本書能帶動讀者和我一起響應蘇格拉底先生的號召,去實踐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不被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這句話的山寨版說法是:沒有無聊的人生,只有無聊的人生態(tài)度。
在這本書里,被“審視”的東西雜七雜八,有街上的瘋老頭,有同宿舍的室友,有愛情、電影和書,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寫這些東西的時候,出發(fā)點并不是寫一本書,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風格迥異,長短不一,質(zhì)量不均,隨著社會形勢、荷爾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這給編排此書帶來一定難度,因為簡直是把搖滾、民歌、歌劇編進一張cD。我一度不知道如何給它們分類,最后按照主題大致分成了“論他人即地獄”、“論自己作為他人”、“論人生意義之不可知”、“論愛情之不可能”、“論社會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這些標題聽上去簡直像是惡搞,但是閱讀這些年的文字,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焦慮還真是自始至終的主題——好吧,我并不驚奇。作為“當事者”,我是這種焦慮的作曲、作詞、演唱者以及早就膩味了卻無處退票的倒霉聽眾。我想我實在過分熱衷于“審視”人生了,習慣于把任何事物都倒吊起來,稀里嘩啦抖落其中暗藏的秩序。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切焦慮都是咎由自取。但作為一個無限悲觀的人,我常常以嬉皮笑臉的語氣來描述這種悲觀,以掩飾自己還死皮賴臉活在這個世界上所帶來的尷尬。別人往往記住了說話的語氣,卻忘記了這語氣之下的信息。事實是我覺得人生的確充滿了不可知與不可能,對此我心意難平,一氣之下嘮叨出這么多文字。“送你一顆子彈”,還真就是這么回事。從這個角度來說,也許讀者可以把這本書看作人類學筆記而不是“心靈隨筆”,或者看作一部精神疾患大全也行。有一天我在別人的博客上看到一句話:人尚未喪失自知性的幾種表現(xiàn)——憂郁、自閉、強迫癥、交流障礙、妄想、躁狂、焦慮……聽聽,“尚未喪失自知性”,有精神疾患的人簡直應該彈冠相慶了。那么這本書,也可算是寄給所有“尚未喪失自知性”的人的一封秘密賀信。這本書里的很多內(nèi)容選自我的博客“情書”,當然最后成書的時候也做了不少改動。博客里那些過于瑣碎、過于私人的內(nèi)容沒有收入;時政內(nèi)容也基本沒有收入;此外這本書里加入了一些平媒上的文章。在這4年里,我生活經(jīng)歷了很多變化,從紐約搬到波士頓又搬到了劍橋,從學生到老師,從剩女到結(jié)婚,因此有些文字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時,不能代表我現(xiàn)在的觀點、心情和狀態(tài),只是作為“文物”的一部分“展出”。這些年里我通過網(wǎng)絡和紙媒積聚了一批讀者,其中很多給過我鼓勵、安慰或批評,更多的只是默默的關注。在此我想感謝一下我的讀者們,是他們的關注,讓我在表達感受的同時,虛榮心還能得到一點滿足,讓我知道自己的焦慮狂躁抑郁妄想悲觀或更多時候僅僅是面對無邊無際沙漠時的驚恐,也可以是生產(chǎn)力。
查看全部↓
劉瑜,生于1975年12月。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目前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讀博士。小說、隨筆、政治評論散見于《芙蓉》、《希望》、《南風窗》、《外灘畫刊》。曾以DrunkPiano網(wǎng)名在某海外網(wǎng)站,連載其主要小說作品。
論他人即地獄
淵博的人
積極的人
另一個高度
What Is He Building There?
自然
另一個博客
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
詞語潔癖
紅唇
廚房政治
Intimacy
有關的無關的人
他們學理工的
集體早操
煽情的藝術
詩壇風乍起
周末讀物
論自己作為他人
學習焦慮
對豬頭肉的鄉(xiāng)愁
過去的理想
干一行,恨一行
謝謝收看
Alice
老張、亦文和蚊米
我愛“飯掃光”
紐約客
與崔健有關的日子
開頭
1路地鐵
甜蜜的恐怖
非正式瘋狂
毛姆
亂
裙子
技術問題
缺乏彈性的人
七年之后
Slow like Honey
我想乘一艘慢船去……
開學了
論人生意義之不可知
人生縮影
被擱置的生活
解決
無用功
逃避自由
請別讓我消失
吞下那顆紅藥丸
回到巴黎
買了一堆意義
一天長一點
娜拉出國之后
老鼠與上帝
25個箱子
世相
小芳
飛越流水線
雪花點
形而下生活
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
記一次邪教活動
長達五分鐘的愛意
在死亡的強光中
論愛情之不可能
園丁與花園
約會文化
Hello,Stranger
已經(jīng)太晚
愛情饑渴癥
你所能想到的全部理由
獨身主義
求婚
這個,那個以及其他的
愛是
沒有人比我更懂你
電視里的愛情
Crush
欲望都市
兔子跑什么跑
色
但是不要只是因為你是女人
最好的時光
論婚姻制度的演進趨勢
論社會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
當他們開始用腳投票
未來世界
心型卡片
自我一代
那個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人
道德極限
超越那一天
奢侈生活
政治的盡頭
They Just Give Up
送你一顆子彈
在祖國的懷抱里
沒有你們就沒有他們
匈牙利咖啡館
Life after People
學術辯論
制度主義
牛校牛在哪
五個女博士
在不可能與不可能之間
后記
查看全部↓
我認識一些淵博的人。他們是另一種生物。
這些人一般對羅馬史都很有研究,對每一種農(nóng)作物的起源也如數(shù)家珍,經(jīng)常探討的問題包括“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船只到底有多大”,以及“下一場科技革命究竟會發(fā)生在什么領域”,對三國水滸紅樓夢里面的誰跟誰通奸,那搞得簡直是一清二楚。
這些都是我不懂的,所以跟他們在一起,我總是感到很驚恐。
問題是,作為一個文科博士,我似乎有淵博的義務。人們指望我了解澳大利亞選舉制度和加拿大選舉制度的不同,指望我說清中亞地區(qū)在人種進化過程中起的作用,還指望我對1492年這一年的歷史意義侃侃而談。但是,我哪知道這么多啊,我只是人類而已。
其實我也企圖淵博來著,也時不時挑燈夜戰(zhàn)抱著厚厚的歷史地理科普書啃啊啃,指望第二天在某場對話中“不經(jīng)意地”引經(jīng)據(jù)典。后來發(fā)現(xiàn),一般來說,當我看到100頁的時候,就會忘了前50頁的內(nèi)容,等我回頭去復習前50頁的內(nèi)容,又忘了第100頁的內(nèi)容,于是我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氣喘吁吁,最后好不容易把所有100頁大致都記住了,過了一個月,卻連這本書的作者都忘記。
淵博的人是多么神奇啊,他們的大腦像蜘蛛網(wǎng),粘住所有知識的小昆蟲。而我的大腦是一塊西瓜皮,所有的知識一腳踩上,就滑得無影無蹤。
認識到這一點后,出于嫉妒,我就開始四處散布“知識智慧無關論”。我的觀點是這樣的:知識只是信息而已,智慧卻是洞察力。一個大字不識的農(nóng)村老太太可能看問題很深刻,一個讀書萬卷的人可能分析問題狗屁不通。我甚至發(fā)明了一個更邪惡的“知識智慧負相關論”,在目睹一些知識淵博但邏輯比較混亂的人之后,我非常以偏概全地認為:淵博的人往往不需要很講邏輯就可以贏得一場辯論,因為他們可以不斷地通過例證來論證其觀點,而大多數(shù)不那么淵博的人都因為無法舉出相反的例子而啞口無言,以至于淵博的人的邏輯能力得不到磨練,但事實上,例證并不是一種嚴密的科學論證方法。
得出這個結(jié)論后我非常振奮,獲得了極大的心理安慰。
可問題是,由于這些都是歪理,沒有博得任何人的同情。人們還是指望我.一個文科博士,了解澳大利亞選舉制度和加拿大選舉制度的不同,指望我說清中亞地區(qū)在人種進化過程中起的作用,以及1492年的歷史意義。
我于是看見有一天,自己也像那個說出“小隸”來的某校領導一樣,站在講臺上,因為缺乏某種常識,遭到全世界人民的恥笑。
看來只有指望芯片了。報紙上說,總有一天,人類會發(fā)明一種芯片,把大百科全書插到大腦里,你可以用腦子Google芯片,想多淵博就多淵博。對此我多么期待!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走進文具商店,說:小姐,我買一個大腦硬盤。
小姐說:您要什么樣的,我們這有外掛式的,內(nèi)置式的,40G的,100G的……
我打斷她:最大號的,外掛式!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