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大家小書”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把它們當成補藥來吃也行,劑量小,吃起來方便,消化起來也容易。
“大家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里,隨時隨地掏出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里,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了,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本冊《唐宋詞欣賞》為該叢書之一。
《唐宋詞欣賞》這本冊子所收三十九篇小文,都是有關唐宋詞欣賞方面的作品。解放以后,從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的十余年中,作者一直住在杭州的西湖之濱。當時教課之暇,為適應廣大讀者欣賞唐宋詞的需要,斷斷續續地寫了些評介性的短文,分別以“湖畔詞談”、“西溪詞話”、“唐宋詞欣賞”等專欄刊目,在《浙江日報》、上海《文匯報》、香港《大公報》等報刊上連載。所評所議,管窺蠡測,未必能中其肯綮。最近將這些小文收集一起,重加修訂,交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仍名之日“唐宋詞欣賞”。目的是,希望得到專家和廣大讀者的指正。
“大家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家”,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家;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所謂“小書”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了。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其實,篇幅大小也是相對的,一部書十萬字,在今天的印刷條件下,似乎算小書,若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又何嘗就小呢?
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把它們當成補藥來吃也行,劑量小,吃起來方便,消化起來也容易。
我們還有一個用意,就是想做一點文化積累的工作。把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讀者認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沒。有些書曾經暢銷一時,但現在已經不容易得到;有些書當時或許沒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時間證明它們價值不菲。這兩類書都需要挖掘出來,讓它們重現光芒。科技類的圖書偏重實用,一過時就不會有太多讀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還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學則不然,有許多書是常讀常新的。然而,這套叢書也不都是舊書的重版,我們也想請一些著名的學者新寫一些學術性和普及性兼備的小書,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大家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里,隨時隨地掏出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里,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了,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大家小書”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說明原委。既然這套叢書標示書之小,序言當然也應以短小為宜。該說的都說了,就此擱筆吧。
前言
詞的形式
長短句
盛唐時代民間流行的曲子詞
敦煌曲子詞
中唐時代的文人詞
花間詞體
不同風格的溫(庭筠)、韋(莊)詞
溫庭筠的《菩薩蠻》
論韋莊詞
南唐詞
馮延巳和歐陽修
范仲淹的邊塞詞
蘇軾最早的一首豪放詞《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的悼亡詞
蘇軾的中秋詞《水調歌頭》
周邦彥的《滿庭芳》
李清照的《醉花陰》和《聲聲慢》
李清照的豪放詞《漁家傲》
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陸游的《鵲橋仙》
陸游的《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
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肝腸似火色貌如花
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的《丑奴兒》
辛棄疾的《丑奴兒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的農村詞
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辛棄疾的《西江月·遣興》
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劉克莊的《清平樂·五月十五夜玩月》
談有寄托的詠物詞
填詞怎樣選調
詞調與聲情
詞的轉韻
詞的分片
宋詞用典舉例
說小令的結句
詞是配合音樂的一種文學。它的原名叫“曲子詞”,后來簡稱為“詞”。“曲子”是指音樂而言,從前也有叫詞為.“曲”、叫詞為“子”的。現在詞調里有“更漏子”、“南鄉子”,這就是“夜曲”、“南方曲”。
因為詞是配合音樂的,所以它是“樂府”詩的一種,擴大地說,是詩歌的一種。但是詞與詩不同,詞是配合音樂的,詩卻不一定都配合音樂。說詞是“樂府”的一種是正確的。從漢代就開始有“樂府”,當時的“樂府”本來是政府設立的一個音樂機構的名稱,它是為了采集民歌、配合音樂而設立的。后來“樂府”這個名稱從音樂機構變成為一種詩體的名稱。在漢時有“漢樂府”,魏晉南北朝也各有“樂府”。詞,就是唐宋時代的“樂府”。如蘇軾詞集叫《東坡樂府》,賀鑄詞集叫《東山寓聲樂府》等。
唐宋詞的形式大致有下列幾個特點:
第一,詩有題目,而詞有調名。有的詞,調名就是它的題目,譬如五代時歐陽炯的《南鄉子》。有的詞,調名下面另有題目,像蘇東坡的《念奴嬌》,題目是“赤壁懷古”。詞調是用來規定這首詞的音律的,所以每個詞調的字數、字聲、用韻的位置都有一定,不能隨意改變。像《念奴嬌》的第一句只許有四個字,下面各句的字數也有一定的規定,不能增加或減少。每一句、每一字的平仄聲也都有規定,譬如蘇東坡的《念奴嬌》的第一句“大江東去”是“仄平平仄”,不能填作“仄仄平平”。所以作詞叫做“填詞”,依調子的聲律填入平仄聲的字。作品的感情要和調子的聲律密切配合。填詞之前,先要選調。所謂“選調”,首先應該了解哪個調子是適合于表達哪樣的感情的。應該選取與自己所要表達的感情一致的詞調,不可以單看調名。譬如:不能拿《賀新郎》這個調子作為祝賀結婚的詞,因為《賀‘新郎》這個調子是慷慨激昂的,與“燕爾新婚”的感情不相干。再如:也不能用《千秋歲》這個調子來作祝賀生日的詞,因為這個調子是適宜于表達悲哀、憂郁的情感的;宋代的秦觀曾經填過這個調子,有“落紅萬點愁如海”的名句,后來秦觀被貶官,死于路途之中,他的朋友們就用這個悲哀的調子來哀悼他。再如《壽樓春》,也不能因為它調名里有個“壽”字,就以為可以作為祝壽的詞,實際上它的聲調也是悲哀的,史達祖就有悼亡的《壽樓春》詞。由此可見,選調主要是選擇調子的聲調感情,不應該單憑調名的字面去選擇。正確地選擇詞調,才能恰當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二,每首詞分作數段,一段叫做一片。一片就是唱一遍。一般情況是每首詞分上下兩片;單片的很少,分三四片的也不常見。片也叫做“闋”。所以一首詞可以說分為兩闋、三闋、四闋。后人也有把一首詞叫做一闋的。詞分上下兩片,上下片的關系要做到不脫不黏,似斷非斷,似承非承,既有聯系而又不混同。因此,最難做的是第二片的開頭,它有個專門的名字叫做“過變”。這意思就是說,它是上下片音律的過渡起變化的地方。在這里唱起來特別好聽,因此,要用精彩的句子,表達豐富的感情。譬如柳永的《定風波》過變的幾句是:“早知恁么,悔當初,不把雕鞍鎖。”這是用自言自語的語氣來表達惜別、傷離的感情的。再如姜夔的《一萼紅》的過變:“南去北來何事?蕩湘云楚水,目極傷心。”是用動蕩的語氣寫的,吟誦起來特別富于感情。此外還有許多其他手法,這里不能多舉。
詩無論多么長,百句、千句,總是一首。詞分兩片或多片,因此一首詞又好像是兩首或數首,但是不可脫節了成為兩首或多首。作詞的人原要注意這點,讀詞的人也不可不注意這點。
詞的形式的另一個特點,是長短句。關于這個特點,下文另作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