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是一個將各種綜合知識以及統計數據處理方法整合的過程,通過對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框架進行設計,對框架中的概念進行辨析,最終反映出自然資源資產以及負債的情況,為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發展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證》在“理論一框架實證”的主線下,分六個章節展開了理論梳理、框架設計以及實證研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證》適合自然資源管理領域的專業人員以及相關部門人員閱讀。
了解朱婷,是因為她用Ostrom的公共池塘管理理論研究自然資源問題,在國外讀博期間發表了多篇SCI和SSCI文章,回國擔任大學教師很快拿到了這方面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現在她研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是對原有研究興趣的延伸,很樂意為她的第一本學術專著作序進行推薦。
2013年11月十一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可以認為,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統計調查制度,摸清自然資源資產的家底及其變動情況,是我國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這方面的研究,既有政策意義又有理論意義。
目前,在構建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等自然資源資產及其負債的核算方法,建立實物量核算賬戶,明確分類標準和統計規范等問題上,存在諸多的困難和挑戰。朱婷在本書中,正視我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研究的困難與挑戰,以問題為導向,從理論、方法及實證方面對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構建及應用做了系統、詳實及創新的工作。
首先,本書依據“理論梳理及方法優化一負債表框架體系設計一不同類型自然資源實證分析”的線索開展研究,選取森林、土地、水三種主要的自然資源作為研究對象,有自己的有一定合理性的研究邏輯;
其次,本書梳理了目前國內外諸多自然資源資產負債核算方法,在此基礎上進行優化,設計出了符合我國頂層制度建設需求的理論框架及核算方法;
再次,本書從經濟學、生態學、管理學、會計學等多學科整合研究的視角,依據森林、土地、水等不同類型的自然資源具體特征展開多維度研究,得出的結論超越了單學科研究常常具有的某些狹隘性。
目前國內對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研究從形式到內容都較為單一,理論與實踐雙重優秀的著作見之不多。希望本書的出版對推進我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的研究和編制有積極的影響和貢獻。
是為序。
查看全部↓
朱婷,博士,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后。上海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主要研究領域: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先后在Land Use Policy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等國際SSCI和SCI期刊,以及《生態經濟》等國內CSSCI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示范性全英文課程項目等國家、省部級及其他項目6項。